《枯山水》
枯山水









我经常看水,注意水面的波纹与倒影。扭曲的倒影下会看到很多幻象。我不喜欢幻象。后来我迷恋上了枯山水,不用一草一木,也没有真山真水。庭院里光是一堆白沙,几根枯枝和几块岩石就够了。理石的园艺大师们会用耙子把白沙细细地理出同心圆或是线条,几块石头放在那里,在小小一个院子就容纳了山川大地,模糊的想象里,白沙就是海洋,石组就是海中仙山,烟波浩渺。人们常常在石庭四周默然凝视,去感受那种枯寂荒芜的寡淡的美。这些人肯定各怀心事,不是参禅的。但他们常常不约而同地面对枯山水默视良久,最后面无表情地走开,无失无得。可见禅并非从参悟中来,更有一种可能,就是本来无禅。 这种审美叫做"侘寂","侘"的本意是"默然不动",仅在当下的片刻停而感到的一种孤寂,寥然的心情。这启发了我,美的本质是"诚",并非泛指真诚。 "诚"的本意是"不虚假造作。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最难。简单的极致是独然而立,接近于少,乃至虚空,但最难的是人天生有获得欲,东西只会越来越多,到最后连自己都失去了。而去获得就要去做,一旦事情发生,就比没有要难。自然就是诚,它就是事物原本的样子。 所以这样就能明白为什么"真诚"要用"诚"这个字,它是事物的本相。而虚假或是伪装,往往要编造和改变,说一个谎言远比描述一个真实要难。 但凡是人都不太可能接触到真实本身,所以就会烦恼,觉得不轻松。因为找不到真实的本来面目。所以思想界有"真空无为"一说。 以前我在一次谈话中有人提到"真善美"三者,其一何选?四个人中有三个选择了美,一个选择了善。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没有想过。他们觉得"真"不存在,"善"是可以做到的,但这很难在社会立足。我当时有个妄念,如果失去了真,那么善就是伪善,美就是粉饰。 未得莫谈失,古人诚不我欺也。没有得到过,就体验不到阅世无常后的索然无味,自然看不出枯寂有什么美。朝闻道,夕死可耳。但如果"朝闻道,夕没死"呢?后面的人生该怎么过大概是很憋闷的一件事。所以说,出世间又不离世间觉。 一切在世道人心中流转。人面桃花,江月年年,时过境迁才有黍离之悲。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一无所有就没有失去,这时自我就会消失殆尽,但整个世界就拥有了你,无比轻松。 2014年8月28日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0 17: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