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
今天中午去做瑜伽,内心百转千回,思路千头万绪,实在是白修了。
之所以如此,是最近看了两本禁书。禁书之坏,由此可见一斑。
看一阵子张爱玲,就会自动接过“张式滤镜”看人生,尤其是看人,看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根据张式透视法,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这些动作,它背后是什么由来。由于你获得了这种法则,人走在马路上就会变得神神叨叨,因为你特别容易看出人物关系,看出人生境况,看出世态冷热。这就有点像个小说家了。沉浸在这样的观察中,当然就有了非常态的文学性。
沉浸在这种状态中,透视瑜伽训练馆的女人们,实在毫无美感可言。因为目及所见,多的是黄白变形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较劲,做着力所不能及的动作,扳腿上臂仿佛扳横梁上房顶一般的累。大家一律的闷声不吭气,默默地累着,流着黄豆大的汗。她们背后,有一列疾驰而去再也赶不上的青春列车,等等。
伟大的作家可以透视任何一段生活。以前我们受蒙骗,说张爱玲解放后写的小说,犯了文学的大忌讳,写了自己不熟悉的农村生活,因此极其失败,可以略过不提云云。
这两天我看了台版皇冠出版社的《CHIDI之恋》和《YANG歌》。我从没有用伟大二字形容过张爱玲,看过这两部书之后,会得使用这个形容词了。
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写了被禁止的历史。而是她在写这些历史时,前所未有体现了对生命温暖的悲悯。看她解放前的作品,可会有人用“温暖”来形容这个女人呢?
而这温暖生在什么样冰冷的石缝中呢?其实对于她笔下土改、抗美援朝、三反这些史实,我并不晓得她真到何等程度,我们生也晚,万幸没有那些经历。她当然是反G的。她冷静叙述了她认定的历史。土改中对地主和富农极其残忍的屠杀和掠夺,枪毙权在极低级别的干部手中。抗美援朝中方反G战俘的心路历程。饥饿时代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我之前没有看过超政治立场来描述这些历史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结果是,看到一个比较超政治立场比较人性化的历史描述,就觉得可感可信可触摸。由于一边倒的教科书教育,我对于那段历史完全处于盲目状态,于是和有所经历的人有了一段对话:
我:我觉得YANG歌比CHIDI之恋写的好。CHIDI之恋有些地方好像比较概念化。还有那些历史我太陌生了。
他:我和你相反,我觉得CHIDI之恋写的太好了。真正的土改,比赤地之恋更加残酷。你之所以觉得秧歌写的好,是因为那种对GCD干部的日常化描写,可以和现在对接上了,你能感觉到。
我:也可能是吧。张爱玲解放后在国内呆的很短,竟然对于GCD干部的思想根源、作风、思维方式、习惯语言和形象把握的如此准确,放到现在也是对的啊。
他:CHIDI之恋中最后有个情节有点不可靠。黄绢为了救刘铨,舍身去当了新华社社长的情人,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可能。当老婆倒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是大量的。
我:那里面塑造的解放日报女记者私生活那么糜烂,50年代会这样吗?那个女记者还是苏区老干部呢?
他:这倒是可能的。50年代由于亲苏的关系,一些GCD知识分子中反倒有过一阵子泛性的时髦潮流的,认为那是苏联派头。
何以说到张爱玲的温暖?解放前的张爱玲写旧上海和香港,她也批判她所处的时代,对时代中的人,更是极尽尖刻和鞭辟。可是对比解放后的作品,她并不再对时代发生感叹,因为她直接站到了这个宇宙外,她否定大陆这个宇宙,因此无需感慨。既然否定了这个宇宙,于是她倒生发出了对这个宇宙中人的关切。张爱玲曾经是最善于描述男女情爱之不堪的。但是在CHIDI之恋和YANG歌中,她树立的两对男女主角,竟都有着纯粹的爱,而且是最纯洁的“人生只如初见”的情感。一对是命运洪流挟裹中不能成眷属的城市知识分子,一对是老老实实一夜之间被饥饿逼成反革命的农民夫妇。她仍然像过去一样擅长描写人与人相处的各种罅隙和弱点,但是始终肯定他们之间最本质的生死眷恋。
胡适说《YANG歌》细致而忠厚。忠厚二字以前可能和张爱玲搭边?现在回头看,她对她的时代是认同的,因为那是她自己的时代,所以对人性看的极其尖刻,那是“内部矛盾”。新时代霍拉一下让她看到世间的极端主义,她一个跟头翻出了这个时代,这不是她的时代,她在大帐之外看着舞台上的生灵百姓。这不由得她不生出人类最忠厚的最底线的悲悯。换句话说,残存的、最后的、几乎寻不着的美好的东西在这里毁灭,才是最悲惨的毁灭。两部作品中,她的主角,她笔下的情感,都以大悲告终。
所以她作为作家的伟大还在于,她能够超越主义的迷惑,用最常识的普遍真理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思想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
之所以如此,是最近看了两本禁书。禁书之坏,由此可见一斑。
看一阵子张爱玲,就会自动接过“张式滤镜”看人生,尤其是看人,看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根据张式透视法,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这些动作,它背后是什么由来。由于你获得了这种法则,人走在马路上就会变得神神叨叨,因为你特别容易看出人物关系,看出人生境况,看出世态冷热。这就有点像个小说家了。沉浸在这样的观察中,当然就有了非常态的文学性。
沉浸在这种状态中,透视瑜伽训练馆的女人们,实在毫无美感可言。因为目及所见,多的是黄白变形的身体,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较劲,做着力所不能及的动作,扳腿上臂仿佛扳横梁上房顶一般的累。大家一律的闷声不吭气,默默地累着,流着黄豆大的汗。她们背后,有一列疾驰而去再也赶不上的青春列车,等等。
伟大的作家可以透视任何一段生活。以前我们受蒙骗,说张爱玲解放后写的小说,犯了文学的大忌讳,写了自己不熟悉的农村生活,因此极其失败,可以略过不提云云。
这两天我看了台版皇冠出版社的《CHIDI之恋》和《YANG歌》。我从没有用伟大二字形容过张爱玲,看过这两部书之后,会得使用这个形容词了。
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写了被禁止的历史。而是她在写这些历史时,前所未有体现了对生命温暖的悲悯。看她解放前的作品,可会有人用“温暖”来形容这个女人呢?
而这温暖生在什么样冰冷的石缝中呢?其实对于她笔下土改、抗美援朝、三反这些史实,我并不晓得她真到何等程度,我们生也晚,万幸没有那些经历。她当然是反G的。她冷静叙述了她认定的历史。土改中对地主和富农极其残忍的屠杀和掠夺,枪毙权在极低级别的干部手中。抗美援朝中方反G战俘的心路历程。饥饿时代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我之前没有看过超政治立场来描述这些历史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结果是,看到一个比较超政治立场比较人性化的历史描述,就觉得可感可信可触摸。由于一边倒的教科书教育,我对于那段历史完全处于盲目状态,于是和有所经历的人有了一段对话:
我:我觉得YANG歌比CHIDI之恋写的好。CHIDI之恋有些地方好像比较概念化。还有那些历史我太陌生了。
他:我和你相反,我觉得CHIDI之恋写的太好了。真正的土改,比赤地之恋更加残酷。你之所以觉得秧歌写的好,是因为那种对GCD干部的日常化描写,可以和现在对接上了,你能感觉到。
我:也可能是吧。张爱玲解放后在国内呆的很短,竟然对于GCD干部的思想根源、作风、思维方式、习惯语言和形象把握的如此准确,放到现在也是对的啊。
他:CHIDI之恋中最后有个情节有点不可靠。黄绢为了救刘铨,舍身去当了新华社社长的情人,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可能。当老婆倒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是大量的。
我:那里面塑造的解放日报女记者私生活那么糜烂,50年代会这样吗?那个女记者还是苏区老干部呢?
他:这倒是可能的。50年代由于亲苏的关系,一些GCD知识分子中反倒有过一阵子泛性的时髦潮流的,认为那是苏联派头。
何以说到张爱玲的温暖?解放前的张爱玲写旧上海和香港,她也批判她所处的时代,对时代中的人,更是极尽尖刻和鞭辟。可是对比解放后的作品,她并不再对时代发生感叹,因为她直接站到了这个宇宙外,她否定大陆这个宇宙,因此无需感慨。既然否定了这个宇宙,于是她倒生发出了对这个宇宙中人的关切。张爱玲曾经是最善于描述男女情爱之不堪的。但是在CHIDI之恋和YANG歌中,她树立的两对男女主角,竟都有着纯粹的爱,而且是最纯洁的“人生只如初见”的情感。一对是命运洪流挟裹中不能成眷属的城市知识分子,一对是老老实实一夜之间被饥饿逼成反革命的农民夫妇。她仍然像过去一样擅长描写人与人相处的各种罅隙和弱点,但是始终肯定他们之间最本质的生死眷恋。
胡适说《YANG歌》细致而忠厚。忠厚二字以前可能和张爱玲搭边?现在回头看,她对她的时代是认同的,因为那是她自己的时代,所以对人性看的极其尖刻,那是“内部矛盾”。新时代霍拉一下让她看到世间的极端主义,她一个跟头翻出了这个时代,这不是她的时代,她在大帐之外看着舞台上的生灵百姓。这不由得她不生出人类最忠厚的最底线的悲悯。换句话说,残存的、最后的、几乎寻不着的美好的东西在这里毁灭,才是最悲惨的毁灭。两部作品中,她的主角,她笔下的情感,都以大悲告终。
所以她作为作家的伟大还在于,她能够超越主义的迷惑,用最常识的普遍真理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思想的理性和人类的良知。
-
听风说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8 18:02:06
-
Candy K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0 20:40:22
-
陈师傅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2 03: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