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秀
印象中“生活秀”这个词来自池莉的同名小说。
来武汉不是第一次了。三不五时的出差,重要节点的走走停停,让武汉成为杭州与太原以外我接触最多的城市。还记得一次和同来的曹SIR聊起过,忙碌的大武汉在某些地方和曾经的太原有着莫名的相像:饱经摧残的水泥路面,街边兜售物品的大爷大妈,街头巷尾邻里街坊旁若无人的方言问候,都以一种我小时候印象中的老太原模式呈现。这么说并不是说武汉太老旧,因为今天的武汉这样的场景也显得越发稀缺。几年时间里每每到来永远都是一副忙碌的场景。地铁、轻轨、旧城改造,整个武汉都在集中全部力量找回“丢失的10年”。第一次来汉阳墨水湖,项目所在地还有几幢未拆的危房,今天却已经等着马上开别墅了。
武汉给人的印象和杭州完全是俩种概念。紧张、机警、聪明、直接、更冲动。我曾在户部巷看到三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孩轮着手里的LV互殴,旁边的有的蹭一下跳一边躲开,有的人会端着一碗热干面笑眯眯看着,快速解决的战斗不留下一丝痕迹,只留下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猝不及防的事件着实让我看得酣畅淋漓,如果是杭州十有八九是遇不上这样的大场面的。那巷子里的爹爹婆婆操着一口浓重的武汉话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说说身边的新鲜事,再或者唠叨最忌物价涨了,对我这样的过客可谓视而不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视而不见,才更具武汉味道。当然,爹爹婆婆们也很热心。第一次到武汉,坐公交去汉口,习惯张嘴就问的我被一群婆婆围住,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到哪里坐几路,到哪里转车,还有问我有没有零钱的。想来我这生就一张无害的脸真是幸运。也是他们给我留下了最初的武汉印象。
我眼中的杭州人似乎更讲求显性的生活质量。他们会选不太辛苦的工作,尽可能的安逸舒适。武汉人则更直接。工作辛苦不够体面不怕,只要钞票给的足就好。面子上的东西可以暂时降低标准。不论是出租司机,还是项目小巴司机,都会跟你讲些最直接的东西。与他们聊天会直奔主题,避免了中间不必要的客套流程。就像早饭,快。尽可能的快。快速下锅快速捞起然后交钱走人。与山西刀削面并称中国四大“面”的武汉热干面,就如果这里人的性格,干脆直接,毫不犹豫。但摊老板精准的一把分量又恰到好处,这又算得上他们骨子里精明的体现。
一到晚上,小巷里冒出一串烤串炒饭的摊位。其间还有水煮花生和绿豆冰沙。相邻超近又互不干扰。一瓶啤酒,一碟毛豆,一盘烤鱼就能打发一晚上。怪不得我方言接受能力快。边上两个大姐讨论者其中谁谁的家事如何如何,那边一只猫又在几条明显不是善茬的狗中间大摇大摆招摇过市,闷热的武汉夏季总是这样以最市井的华中方式传递给外来者醒目的地域特色。印象中这里的炒饭叫花饭。不是像伪小资韩国一样真的把花撕成一片片丢进去,而是用鸡蛋、辣椒、酸豆角等佐料丢进锅里用猛火爆炒,掌勺人头歪向一边,既躲开烈焰与高温,又表现出劳作几个小时的麻木与桀骜不驯,用太原话说,拽得二五八万的样子!如果再嘴刁半截香烟,眯缝着眼,肆意地颠勺哪怕有些饭都跑到外面也在所不惜,太酷了!当然,最酷的还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武汉性格:你是保安师傅,可以3.5一碗面坐那里吃,你是穿金戴银的阔老板,也会花3.5和保安师傅坐同一张桌子上。因为这种植根于当地的饮食以及没有架子的就餐习惯,让不同身份和身价的人可以在某一时间同处一个空间而不尴尬。这在杭州,甚至太原都少见。
出差时候住的宾馆门口永远有个50多岁的大婶,她会在夜里7点多以后出来为客人搽皮鞋。她会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双鞋,然后靠坐在宾馆门口等候下一位客户。可有时候客户并不多,到处是工地的武汉似乎大家也懒得擦鞋,所以大婶很无奈的看着人来人往,这与机场那些身穿高档T恤永远牛逼的金链汉子和玉镯大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与状态。见惯了项目上一笔钱来来去去少则几万多则上亿,这位大婶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我会在某小区门口看到一整排很丑的摇摇,也会看到好多人兴高采烈在地摊上选购,不到江滨沿线我们很难体会到热闹武汉的夜生活,但与太原非常相像的那种腔调,让我觉得很熟悉,很亲切。这样的生活,不用秀。因为生活本就如此。
来武汉不是第一次了。三不五时的出差,重要节点的走走停停,让武汉成为杭州与太原以外我接触最多的城市。还记得一次和同来的曹SIR聊起过,忙碌的大武汉在某些地方和曾经的太原有着莫名的相像:饱经摧残的水泥路面,街边兜售物品的大爷大妈,街头巷尾邻里街坊旁若无人的方言问候,都以一种我小时候印象中的老太原模式呈现。这么说并不是说武汉太老旧,因为今天的武汉这样的场景也显得越发稀缺。几年时间里每每到来永远都是一副忙碌的场景。地铁、轻轨、旧城改造,整个武汉都在集中全部力量找回“丢失的10年”。第一次来汉阳墨水湖,项目所在地还有几幢未拆的危房,今天却已经等着马上开别墅了。
武汉给人的印象和杭州完全是俩种概念。紧张、机警、聪明、直接、更冲动。我曾在户部巷看到三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孩轮着手里的LV互殴,旁边的有的蹭一下跳一边躲开,有的人会端着一碗热干面笑眯眯看着,快速解决的战斗不留下一丝痕迹,只留下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猝不及防的事件着实让我看得酣畅淋漓,如果是杭州十有八九是遇不上这样的大场面的。那巷子里的爹爹婆婆操着一口浓重的武汉话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说说身边的新鲜事,再或者唠叨最忌物价涨了,对我这样的过客可谓视而不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视而不见,才更具武汉味道。当然,爹爹婆婆们也很热心。第一次到武汉,坐公交去汉口,习惯张嘴就问的我被一群婆婆围住,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到哪里坐几路,到哪里转车,还有问我有没有零钱的。想来我这生就一张无害的脸真是幸运。也是他们给我留下了最初的武汉印象。
我眼中的杭州人似乎更讲求显性的生活质量。他们会选不太辛苦的工作,尽可能的安逸舒适。武汉人则更直接。工作辛苦不够体面不怕,只要钞票给的足就好。面子上的东西可以暂时降低标准。不论是出租司机,还是项目小巴司机,都会跟你讲些最直接的东西。与他们聊天会直奔主题,避免了中间不必要的客套流程。就像早饭,快。尽可能的快。快速下锅快速捞起然后交钱走人。与山西刀削面并称中国四大“面”的武汉热干面,就如果这里人的性格,干脆直接,毫不犹豫。但摊老板精准的一把分量又恰到好处,这又算得上他们骨子里精明的体现。
一到晚上,小巷里冒出一串烤串炒饭的摊位。其间还有水煮花生和绿豆冰沙。相邻超近又互不干扰。一瓶啤酒,一碟毛豆,一盘烤鱼就能打发一晚上。怪不得我方言接受能力快。边上两个大姐讨论者其中谁谁的家事如何如何,那边一只猫又在几条明显不是善茬的狗中间大摇大摆招摇过市,闷热的武汉夏季总是这样以最市井的华中方式传递给外来者醒目的地域特色。印象中这里的炒饭叫花饭。不是像伪小资韩国一样真的把花撕成一片片丢进去,而是用鸡蛋、辣椒、酸豆角等佐料丢进锅里用猛火爆炒,掌勺人头歪向一边,既躲开烈焰与高温,又表现出劳作几个小时的麻木与桀骜不驯,用太原话说,拽得二五八万的样子!如果再嘴刁半截香烟,眯缝着眼,肆意地颠勺哪怕有些饭都跑到外面也在所不惜,太酷了!当然,最酷的还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武汉性格:你是保安师傅,可以3.5一碗面坐那里吃,你是穿金戴银的阔老板,也会花3.5和保安师傅坐同一张桌子上。因为这种植根于当地的饮食以及没有架子的就餐习惯,让不同身份和身价的人可以在某一时间同处一个空间而不尴尬。这在杭州,甚至太原都少见。
出差时候住的宾馆门口永远有个50多岁的大婶,她会在夜里7点多以后出来为客人搽皮鞋。她会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双鞋,然后靠坐在宾馆门口等候下一位客户。可有时候客户并不多,到处是工地的武汉似乎大家也懒得擦鞋,所以大婶很无奈的看着人来人往,这与机场那些身穿高档T恤永远牛逼的金链汉子和玉镯大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与状态。见惯了项目上一笔钱来来去去少则几万多则上亿,这位大婶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我会在某小区门口看到一整排很丑的摇摇,也会看到好多人兴高采烈在地摊上选购,不到江滨沿线我们很难体会到热闹武汉的夜生活,但与太原非常相像的那种腔调,让我觉得很熟悉,很亲切。这样的生活,不用秀。因为生活本就如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