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思想游戏(一):最简书目
近些年,各种因由,辗转于多地,其实也没有多远,却各自住了些日子。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书。
虽说可以作为行李的一部分,但终究不便。我自己有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图书的癖好,图书的增加总是不可避免的,将它们统统集中一处保存自然是最好的,实际上也这么做,但真要查阅的时候不在手边,也很麻烦。
如此的情况多了,忽然想到一个精减图书的游戏来。
说是精减,当然不是真的丢掉送掉卖掉什么书,那是另一件事。倘若一开始就预见什么书可能以后被淘汰,恐怕最好当时就不要买下来,不过这是别的地方我将详细讨论的事,此处按下不表。
我所说的精减,那是说,某时某地我所需要的最简书目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是忽然想到的。固然聚书是越多越好,可是倘若临时要用,而书城的去所又并非就近,远水近火,大约也着急。(我知道我知道,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大概我想要的书里面都有了吧?但不能装任意门不是?)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否对自己的聚书计划有一番审视呢?
比如说吧,先假设自己刚刚开始买书,或者重新开始买书,或者因某些理由急需一些书,故事的开头就自己编吧,你现在拥有的只是你从书中得来的知识,而并非实体的书本。那你该怎么办呢?
先考虑自己紧要的目标,不妨把最近碰到的问题代入。什么“我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我要知晓宇宙的奥秘”“近期彩票的号码是多少”“番茄炒蛋该用西红柿好还是鹌鹑蛋好”,诸如此类,一个实际的问题会让游戏更有存在感,也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最近我的愿望是便捷查阅的资料,兼顾文笔和深度。
这个游戏的重点在于精减,也就是说,要以最简单的书目去描述和解决问题。这同时也是一种反省。
我先挑选了一部《辞源》缩印本。空间所限,缩印本总是价廉物美的。有许多生字会不认识,购入一部辞书,便于随时学习。同时《辞源》又含有丰富的例证,读起来也颇有趣味。有时我会选旧的缩印本《辞海》,不是老《辞海》,而是比如八九年版的缩印本,市价40元左右,可以当百科全书看。
字典方面有时会选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中華小字典》或1983年版的《實用大字典》,前者取自老《辞海》的单字部分,后者则选自《中華大字典》,都便于随身携带。
再来就是钱锺书,中华书局94年印本的《管锥编》,99年印本的《谈艺录》,上海古籍出版社96年印本的《七缀集》,这三种精装本一直是我随身携带的宝物,虽处陋室,亦富拟百城。社会科学版的《写在人生边上》,人民文学版的《宋诗选注》,有时也买来读读,反正也易得。
这时候也许需要一些经史子集来佐读。那么《四库全书总目》和《简明目录》必不可少。艺文印书馆的那部贵了些,那么中华书局的两册缩印本好了,《简目》仍然是上海古籍的精装本,我的“常务”枕边书之一。外加一部2000年印本的《增订标注》,似乎也算完备。书目永远是越多越好,但这是精减游戏,没有选择时的犹豫和落选时的痛心,游戏也就不好玩了。
历史方面我大约会选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影印的精装三册《前四史》,底本为世界书局的铅字本。或者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百衲本二十五史》,反正只是查阅之用。中央档案出版社的《毛泽东阅点资治通鉴》,底本用的是中华书局二十册本,过去曾经有不到80元一套的低价,我曾为同学购入一部,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同样多亏某人爱书而且品味不低,《毛泽东评点诗词曲精选》精装两册,等于是影印了三部书,虽然有些模糊,但同样是价廉物美之选。
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子史精华》(两册)和《四库精华》(三册),前者为官修的典故集成,后者则为世界书局编撰,都是可用的资料书。同样由世界书局组织编撰北京出版社影印的《古今笔记精华》(两册,又有上海书店两册本和岳麓书店16开一册本)《古今小说精华》(两册)《古今滑稽文选》等,都可作匮乏之资。
我以为,若既要资料齐全(马儿跑),又要节省空间和金钱(马儿不吃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一些好的选本。选择选本,既可以考验人的见识,也可以在大宗资料前有个快速的取舍。选本常常是我思想游戏的一个主题,这自然又是后话了。
同样是选本,为了照顾自己爱翻志怪小说野史笔记的癖好,不妨加一部《历代小说笔记选》,此书为建国前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今有58年香港商务重印本,十三册,授权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影印出版,同样是十三册,中间还有上海书店1983年合并成七册的一个本子。我很欣赏这种只加断句的排版,经济美观。于是放在身边展读亦是不错。同样排版的如成都古籍书店的《庄子集解》,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徐霞客游记》等,篇幅不大,带在身边亦不妨。同样带在身边的还有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影印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册,虽然颇有错字,如今看来已是好本子了。也许是先入为主,喜欢《阅微》总比《聊斋》多一些,虽然放部《聊斋》在枕边也不费事。
接下去可以有类似的做法,在自己喜好的门类里选出一两部喜欢的,有代表性的读物。比如书话方面选叶灵凤的三册《读书随笔》,三联的封面还是很漂亮的,日记方面如长歌出版社的《达夫日记集》;喜欢周作人就用自编集,这套书常有折扣;鲁迅的话就是天津人民和香港炎黄国际合出的自编文集,十九册的影印本,价廉物美。
喜欢读侦探小说,也经常从图书馆里借,不过群众出版社的三册《福尔摩斯》却带着放在床头,这是93年印的一种布面精装本,随手抚摸,也算是童年的一种记忆。
如此细数便愈加多了,大凡不过是私人记忆,因为特别的经历而保存特别形式的书,因为特殊的理由而加入特殊的书。一旦开始这个游戏,我便考虑每本书本身特有的价值。选择八卷本修订版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当然是因为此书内容广博,译者心力可敬可佩;而选择十卷本未修订的《昆虫记》,则是压膜版更耐磨,封面更讨人喜欢,当然修订版也早已收入囊中,无所谓好坏优劣。收入《花镜》《花经》当然是为了花鸟鱼虫;但已有周二公子的花鸟鱼虫,为什么又要读阿英编辑的《现代十六家小品》呢?徐梵澄译的《苏鲁支语录》和《五十奥义书》等,郭沫若译的《鲁拜集》和《浮士德》,张谷若译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这些无疑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译文,我以为这是原文也无法将其替代的。又比如有53年布面精装的三册《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本,较之官方修订本文字流畅,但编译局版的注释丰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据法文版译出的第一卷则又有别样的价值。《小逻辑》,梁志学的本子自有学术上的价值,而贺麟的译本则文辞更甚,尤其1954年版的三联本,1959年商务加以重印的本子,较之修订本固然有准确性的问题,但文采则更胜一筹,足叫人击节叹赏。
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书籍越来越多,这正是我的愿望,有的时候,为了使用方便,一些常用的书常会有复本置于两地,自己习用的书上添加一些符号,便令原本一模一样的书有了各自的性格。给予每本书独一无二的性格,再以这种性格构建自己定义的世界,这便是囤书的乐趣。这种精减的思想游戏,其实不是为了减少图书,反倒是为了增加图书了。然而没有反省,没有考虑每本书独一无二的地位,增加的图书也只是会成为烦恼而已。
我常常会进行这类思想游戏,根据不同主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获得不同的乐趣。尽可能运用自己掌握的关于图书的知识,为的是读书之余也能从书的形式而非书的内容方面获取乐趣。我称之为书的另一种玩法之一。
不懂得自己跟自己玩,不通晓自己逗自己的方法,那还叫读书人吗?(是的,祝你家全是读书之人!——之乎者也,助得个什么事?——有完没完?有完没完?……)
虽说可以作为行李的一部分,但终究不便。我自己有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收集图书的癖好,图书的增加总是不可避免的,将它们统统集中一处保存自然是最好的,实际上也这么做,但真要查阅的时候不在手边,也很麻烦。
如此的情况多了,忽然想到一个精减图书的游戏来。
说是精减,当然不是真的丢掉送掉卖掉什么书,那是另一件事。倘若一开始就预见什么书可能以后被淘汰,恐怕最好当时就不要买下来,不过这是别的地方我将详细讨论的事,此处按下不表。
我所说的精减,那是说,某时某地我所需要的最简书目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是忽然想到的。固然聚书是越多越好,可是倘若临时要用,而书城的去所又并非就近,远水近火,大约也着急。(我知道我知道,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大概我想要的书里面都有了吧?但不能装任意门不是?)除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否对自己的聚书计划有一番审视呢?
比如说吧,先假设自己刚刚开始买书,或者重新开始买书,或者因某些理由急需一些书,故事的开头就自己编吧,你现在拥有的只是你从书中得来的知识,而并非实体的书本。那你该怎么办呢?
先考虑自己紧要的目标,不妨把最近碰到的问题代入。什么“我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我要知晓宇宙的奥秘”“近期彩票的号码是多少”“番茄炒蛋该用西红柿好还是鹌鹑蛋好”,诸如此类,一个实际的问题会让游戏更有存在感,也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最近我的愿望是便捷查阅的资料,兼顾文笔和深度。
这个游戏的重点在于精减,也就是说,要以最简单的书目去描述和解决问题。这同时也是一种反省。
我先挑选了一部《辞源》缩印本。空间所限,缩印本总是价廉物美的。有许多生字会不认识,购入一部辞书,便于随时学习。同时《辞源》又含有丰富的例证,读起来也颇有趣味。有时我会选旧的缩印本《辞海》,不是老《辞海》,而是比如八九年版的缩印本,市价40元左右,可以当百科全书看。
字典方面有时会选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中華小字典》或1983年版的《實用大字典》,前者取自老《辞海》的单字部分,后者则选自《中華大字典》,都便于随身携带。
再来就是钱锺书,中华书局94年印本的《管锥编》,99年印本的《谈艺录》,上海古籍出版社96年印本的《七缀集》,这三种精装本一直是我随身携带的宝物,虽处陋室,亦富拟百城。社会科学版的《写在人生边上》,人民文学版的《宋诗选注》,有时也买来读读,反正也易得。
这时候也许需要一些经史子集来佐读。那么《四库全书总目》和《简明目录》必不可少。艺文印书馆的那部贵了些,那么中华书局的两册缩印本好了,《简目》仍然是上海古籍的精装本,我的“常务”枕边书之一。外加一部2000年印本的《增订标注》,似乎也算完备。书目永远是越多越好,但这是精减游戏,没有选择时的犹豫和落选时的痛心,游戏也就不好玩了。
历史方面我大约会选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影印的精装三册《前四史》,底本为世界书局的铅字本。或者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百衲本二十五史》,反正只是查阅之用。中央档案出版社的《毛泽东阅点资治通鉴》,底本用的是中华书局二十册本,过去曾经有不到80元一套的低价,我曾为同学购入一部,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了。同样多亏某人爱书而且品味不低,《毛泽东评点诗词曲精选》精装两册,等于是影印了三部书,虽然有些模糊,但同样是价廉物美之选。
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子史精华》(两册)和《四库精华》(三册),前者为官修的典故集成,后者则为世界书局编撰,都是可用的资料书。同样由世界书局组织编撰北京出版社影印的《古今笔记精华》(两册,又有上海书店两册本和岳麓书店16开一册本)《古今小说精华》(两册)《古今滑稽文选》等,都可作匮乏之资。
我以为,若既要资料齐全(马儿跑),又要节省空间和金钱(马儿不吃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一些好的选本。选择选本,既可以考验人的见识,也可以在大宗资料前有个快速的取舍。选本常常是我思想游戏的一个主题,这自然又是后话了。
同样是选本,为了照顾自己爱翻志怪小说野史笔记的癖好,不妨加一部《历代小说笔记选》,此书为建国前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今有58年香港商务重印本,十三册,授权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影印出版,同样是十三册,中间还有上海书店1983年合并成七册的一个本子。我很欣赏这种只加断句的排版,经济美观。于是放在身边展读亦是不错。同样排版的如成都古籍书店的《庄子集解》,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徐霞客游记》等,篇幅不大,带在身边亦不妨。同样带在身边的还有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影印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册,虽然颇有错字,如今看来已是好本子了。也许是先入为主,喜欢《阅微》总比《聊斋》多一些,虽然放部《聊斋》在枕边也不费事。
接下去可以有类似的做法,在自己喜好的门类里选出一两部喜欢的,有代表性的读物。比如书话方面选叶灵凤的三册《读书随笔》,三联的封面还是很漂亮的,日记方面如长歌出版社的《达夫日记集》;喜欢周作人就用自编集,这套书常有折扣;鲁迅的话就是天津人民和香港炎黄国际合出的自编文集,十九册的影印本,价廉物美。
喜欢读侦探小说,也经常从图书馆里借,不过群众出版社的三册《福尔摩斯》却带着放在床头,这是93年印的一种布面精装本,随手抚摸,也算是童年的一种记忆。
如此细数便愈加多了,大凡不过是私人记忆,因为特别的经历而保存特别形式的书,因为特殊的理由而加入特殊的书。一旦开始这个游戏,我便考虑每本书本身特有的价值。选择八卷本修订版的《近代文学批评史》,当然是因为此书内容广博,译者心力可敬可佩;而选择十卷本未修订的《昆虫记》,则是压膜版更耐磨,封面更讨人喜欢,当然修订版也早已收入囊中,无所谓好坏优劣。收入《花镜》《花经》当然是为了花鸟鱼虫;但已有周二公子的花鸟鱼虫,为什么又要读阿英编辑的《现代十六家小品》呢?徐梵澄译的《苏鲁支语录》和《五十奥义书》等,郭沫若译的《鲁拜集》和《浮士德》,张谷若译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这些无疑是为了欣赏优美的译文,我以为这是原文也无法将其替代的。又比如有53年布面精装的三册《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本,较之官方修订本文字流畅,但编译局版的注释丰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据法文版译出的第一卷则又有别样的价值。《小逻辑》,梁志学的本子自有学术上的价值,而贺麟的译本则文辞更甚,尤其1954年版的三联本,1959年商务加以重印的本子,较之修订本固然有准确性的问题,但文采则更胜一筹,足叫人击节叹赏。
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书籍越来越多,这正是我的愿望,有的时候,为了使用方便,一些常用的书常会有复本置于两地,自己习用的书上添加一些符号,便令原本一模一样的书有了各自的性格。给予每本书独一无二的性格,再以这种性格构建自己定义的世界,这便是囤书的乐趣。这种精减的思想游戏,其实不是为了减少图书,反倒是为了增加图书了。然而没有反省,没有考虑每本书独一无二的地位,增加的图书也只是会成为烦恼而已。
我常常会进行这类思想游戏,根据不同主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时获得不同的乐趣。尽可能运用自己掌握的关于图书的知识,为的是读书之余也能从书的形式而非书的内容方面获取乐趣。我称之为书的另一种玩法之一。
不懂得自己跟自己玩,不通晓自己逗自己的方法,那还叫读书人吗?(是的,祝你家全是读书之人!——之乎者也,助得个什么事?——有完没完?有完没完?……)
-
吃货·书淫·瞌睡虫同萌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26 14:44:09
-
猫不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8-26 13: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