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寂静之声》而来的自我记录
寂静之声,来自于虚无,却站在紧贴着大地的线索之上。不越过去,也不退回来。存在并且虚无着。这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写照,也是我们的处境。《寂静之声》说到底是我内心思索的一个过程。对于记录者而言,我们正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对于时间而言,虚无是否无处不在。
人物就像空气,他填充在世界之中。这是自然而然的,主观的位置已经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预设了通道。沿着自己的命运前进,观看沿途的风景。纯然的客观不属于人类所有。于是放弃纪录片所谓的中间位置,才是寻找自由的出路。
我的影片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关于某个具体的人的,在我看来具体的人实在太容易令人升起狐疑。破坏思索的美感。但你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我不关心个体的人。我认为种种评论对于之前的《地上-空间》是种误读,也是目光短浅的证明。
《寂静之声》说的就是寂静的声音,它直接的关乎我自己的记忆和灵魂。它的呈现都是来源于我自我记忆的需要。我必须记住,并且让它成为我生命的印记。从目的上来说,它是不关于他人的。这种联系仅仅建立在分享之上。我在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既定的现实,你可与我分享,但没有讨论的余地。文本,特别是电影文本的开放空间作为叙事艺术,早已经封锁的全方位沟通的可能。他必定在主干道是是封闭的,是自成体系的。不过其同样具有开放性的,但这种开放是属于心灵层面的,其任务不是确认真实云云,也不是完成一种形式而已。这是讲述故事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剥掉后现代所推给我们的错觉的迷雾。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作为一种向内向外的交流的社会无效性。他的力量是皆由讲述而完成的,这不是一种盲目的互动,在争论中寻找真实和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此文可留存,以记录自我。
人物就像空气,他填充在世界之中。这是自然而然的,主观的位置已经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预设了通道。沿着自己的命运前进,观看沿途的风景。纯然的客观不属于人类所有。于是放弃纪录片所谓的中间位置,才是寻找自由的出路。
我的影片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关于某个具体的人的,在我看来具体的人实在太容易令人升起狐疑。破坏思索的美感。但你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我不关心个体的人。我认为种种评论对于之前的《地上-空间》是种误读,也是目光短浅的证明。
《寂静之声》说的就是寂静的声音,它直接的关乎我自己的记忆和灵魂。它的呈现都是来源于我自我记忆的需要。我必须记住,并且让它成为我生命的印记。从目的上来说,它是不关于他人的。这种联系仅仅建立在分享之上。我在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既定的现实,你可与我分享,但没有讨论的余地。文本,特别是电影文本的开放空间作为叙事艺术,早已经封锁的全方位沟通的可能。他必定在主干道是是封闭的,是自成体系的。不过其同样具有开放性的,但这种开放是属于心灵层面的,其任务不是确认真实云云,也不是完成一种形式而已。这是讲述故事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剥掉后现代所推给我们的错觉的迷雾。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作为一种向内向外的交流的社会无效性。他的力量是皆由讲述而完成的,这不是一种盲目的互动,在争论中寻找真实和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此文可留存,以记录自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