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蝗凶残----6月板房子休闲2日观蝶
![]() |
其实是摔倒了。 |
{今天有人加我QQ,是一位甘肃的朋友。聊了一会后,他才把我和豆瓣这个账号对上号,问我为什么许久未更新文章。我回答说是因为很忙。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懒。工作与爱好交织在一起,业余时间变得琐碎,做过的事情,拍过的照片,也就很难拼凑在一起,搁置久了也就没有心思整理了。拖延症的恶果就是,即使拖的再久,该做的终归还要做。积攒了一季的东西,再不发上来,就真的要爆发了。2015.3.22}
![]() |
2014年黄土高原腹地的春天。一直到冬天,我基本都在这里度过 |
去年我一直跟着几个师兄在黄土高原腹地做着有关土壤水分的实验,干旱、暴晒与漫天的风沙是当地典型的风情。6月份,回学校小憩几日,我选择到秦岭山中度过。目的地是板房子,地处秦岭腹地,旁边便是黑河森林公园、厚畛子县,植被非常好。从周至坐车,几个小时便能到达,只是当日无返回的车,需住一晚,第二天早上才能踏上归途。
![]() |
秦岭腹地的板房子。左方灰白色的山脉即为太白山主峰所在地。 |
![]() |
群山中废弃的瓦房 |
如朋友所说,当日晌午我便到达了板房子镇。所谓镇,其实就是国道边几户瓦房人家,四周环抱着青翠的群山,阳光明晃晃洒下,照耀着这清新恬静的风景。我按照友人之前的指引,从一处废弃的学房旁沿着小路进入山谷,开始向未知的山野进发。
![]() |
进山时开阔的山谷 |
刚进山时,山谷很开阔,中间溪流潺潺而下,路边彩蝶纷飞。时至六月,山中却甚是凉爽,仿佛夏天尚未来到。绢粉蝶无疑是山中这个时期的代表蝶种,白色的蝶翼在山谷中轻盈的滑翔,数量很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普通绢粉蝶,这种粉蝶以山谷中大量生长的牛奶子为寄主,因而种群非常繁盛。成虫会在叶片上群产大量的卵,低龄幼虫缓慢生长度过夏秋后,便集群挤在枯叶做的丝巢中越冬,春天随寄主植物一起苏醒,这时你很容易在野外见到植株上肆无忌惮大块朵颐的幼虫大军,场面甚为惊人。朋友曾经饲养过大量幼虫,在人工条件下往往成活率比野外更高,然而普通绢粉蝶却出现了大量的死亡,原因多为真菌感染或者寄生蜂寄生。巨大的数量与极高的死亡率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也正是普通绢粉蝶惊人的种群数量,保证了种群的延续,才有了现在山谷中飘飞着的这些美丽生灵。
![]() |
傍晚集群吸水的绢粉蝶和普通绢粉蝶 |
除了普通绢粉蝶,这个季节在秦岭还能看到其他几个近缘种,此行运气较差,只见到了绢粉蝶和灰姑娘绢粉蝶(还有锯纹绢粉蝶、秦岭绢粉蝶、奥蓓绢粉蝶等)。作为典型的古北区特色蝶类,绢粉蝶外表比较朴实,白色的翅面上除了黑色的翅脉外并没有其他的花纹。吃苹果、桃等蔷薇科经济植物,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野外数量泛滥的他们,在秦岭却没能争得优势种的地位,只能在普通绢粉蝶群中零星看到一两只,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分布地的最南端,他们在秦岭走到了尽头,无法再适应南方的气候与植被。另一种灰姑娘绢粉蝶,数量也比较少,体型较大,翅面有较多黑色鳞纹,因而在飞行中也易于辨识。同种在我国华北地区如北京河北等地翅面较白,以致《中国蝶类志》出了错误,将其分为两种:酪色绢粉蝶和灰姑娘绢粉蝶,并且搞错了图示,之后在粉蝶志中得到了修正。对于搞清这些学术上的琐事,完全不如亲身实地的观察他们的体验来的爽。
![]() |
溪流间的卵石是蝴蝶们热闹的社交场所 |
![]() |
曲带闪蛱蝶 Apatura laverna ♂ |
![]() |
曲带闪蛱蝶 Apatura laverna ♂ |
![]() |
曲带闪蛱蝶和长波电蛱蝶 |
山谷溪流边的石头与泥地上是另一番繁荣的景象,大量的蛱蝶、灰蝶、弄蝶在附近聚集,占领领地,炫耀自己,打闹嬉戏,吸食水分。最为亮眼的是橙黄色的曲带闪蛱蝶,飞行迅速果敢,只是不容易拍摄。长波电蛱蝶也落在石头上吸食盐分。这种蝶主要分布在秦岭,川西直到云南,与四川中东部以及我国华东华南常见的电蛱蝶较为相似,但分布更狭窄,是典型的西南地区山地蝶种,较不为人们所知,蝶志编纂时也未收录此种。提环蛱蝶、重环蛱蝶也在泥地上吸水,其中提环蛱蝶数量不少。提环蛱蝶、黄环蛱蝶、矛环蛱蝶这一类黄色的环蛱蝶对于很多爱好者是鉴定的一大难点,而这份困难,往往也会成为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学习的动力。在吸水的蝶群中我还见到了一只累积蛱蝶雄蝶,让我大为惊讶。这个本属于春季的蝶种(3月底4月初,一年一代),在今年春季季节错乱的大背景下竟然存活到了6月,实为少见。另一个出乎意料的蝶种是锯灰蝶,同样是3月中下旬发生的蝶种,山中的中华锯灰蝶已消失殆尽,却依然有零星的锯灰蝶在石头上吸水,或飞到壳斗科植物的花上产卵。除了当年气候特殊之外,也可能与深山中清爽的气候有关。
![]() |
长波电蛱蝶 Dichorragia nesseus |
![]() |
提环蛱蝶 Neptis thisbe |
河谷边的草地同样是蝶类的乐园。草丛中常见小环蛱蝶、扬眉线蛱蝶、云驳灰蝶或飞行或休憩。云驳灰蝶与琉璃灰蝶较像,但后者如今已无春季的繁盛,数量很少,仅有几只雌蝶在豆科寄主附近徘徊产卵。同样是早春的蝶种,珞灰蝶数量大也不如前。
![]() |
锯灰蝶 Orthomiella pontis |
![]() |
重环蛱蝶 Neptis alwina |
![]() |
钩形黄斑弄蝶 Ampittia virgata |
![]() |
云驳灰蝶 Bothrinia nebulosa |
很快,小路偏离了溪谷,开始上行。溪谷中的草丛灌木渐渐被壳斗科林地取代。在林窗下的一株低矮的栎树树梢上,我采到了一只苹果洒灰蝶。线灰蝶亚科的种类,如金灰蝶、艳灰蝶、梳灰蝶等都有较强的领地习性,常站在林窗的制高点上巡视领地,因此他们往往较难被发现采集,成为爱好者争相收藏的对象。如果你了解这个习性,你就能发现这些常人难以见到的种类。在附近,我找到了一些较为低矮的蔷薇科乔木,大概是某种山杏,以文献中学到的经验来看它们很肯能就是苹果洒灰蝶的寄主。细细寻找后,我在一株山杏的树干上找到了它的卵,红色,扁球状,表面有着细致的纹理。卵被小心的产在树干疤痕的缝隙中,显然是亲蝶经过慎重挑选后选定的位置,隐蔽而较难被找到。与普通蝶种产卵于寄主叶片易于幼虫孵化取食的策略不同,一年一代的蝶种更倾向于产于木本枝干隐蔽处,虽然与叶片叶片非常遥远(对刚孵化的小幼虫来说),但能保证滞育过程的安全。这枚苹果洒灰蝶的卵明显是最近产下的,这枚卵要静静的度过夏秋的雨水冲刷、冬季的严寒,春季才会复苏孵化,这种谨慎的选择明显才是最为明智的。
![]() |
苹果洒灰蝶 Satyrium pruni |
![]() |
林中低矮蔷薇科乔木(其上发现蝶卵) |
![]() |
蔷薇科寄主 |
![]() |
箭头所指处为蝶卵的位置 |
![]() |
枯枝上的苹果洒灰蝶蝶卵 |
![]() |
枯枝上的苹果洒灰蝶蝶卵 |
小路继续上行,林木渐渐高大起来,形成了清爽的荫庇。蛱蝶喜爱沿着小路上方的林缘飞翔,如朝鲜环蛱蝶,数量较多,寄主为桦木科的鹅耳栎。同地还采到了一只司环蛱蝶,较为新鲜,应为刚刚羽化。除了这类过路蝶种,林中较多林下蝶种,这类蝶种眼蝶居多,他们喜爱林下阴暗的环境,可以保护他们免受攻击,地面的禾本科杂草又是他们的寄主,雄蝶在上方不断巡视,寻找新羽化的雌蝶与之交配。板房子山谷中除了常见的古眼蝶外,此时数量最多的是一年一代的绢眼蝶。这个蝶种每年4月底到5月准时出现,如今已经到了发生季的末尾。绢眼蝶因其形态近似绢粉蝶而得名,很多人初见可能会将之归入粉蝶科麾下,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则会发现在停歇时粉眼蝶只会用两对足,前足退化,收起不用,这是蛱蝶类蝶种的典型特征。
![]() |
逆时针顺序:小环蛱蝶、累积蛱蝶、扬眉线蛱蝶、绢眼蝶、朴喙蝶 |
山中有很多封山用的木栅栏横在小路上,以阻止人们进山,每走一段便会遇到一个,每次背着器材翻过,着实费劲,加之一人在深山中越走越深,翻越这些禁忌之地越来越让人心生忐忑。最终小路在翻越一道栅栏后急转而下,一头扎入了山谷深处的黑暗中,随着渐渐深入溪谷底部,环境越发潮湿起来,小路被牲畜践踏过,越发泥泞。泥地上我见到了一只漂亮的云南黛眼蝶,不断变换着翅膀的角度,在头顶叶隙投下的斑驳光影下犹如翩翩起舞的舞者,这是警惕捕食者的行为,虽然看上去很美妙,实际却让我大吃苦头,最终一张照片没拍到就让他飞走了,消失于林子深处的黑暗。黛眼蝶寄主多为竹,溪谷旁的崖壁上丛生的竹子仿佛印证了这一点。云南黛眼蝶以及其田园荫眼蝶、四川荫眼蝶都是春末夏初秦岭山林中的常客,也许是因为生境不对,我才没能目睹他们群集吸水的壮观场面吧。
我在溪谷旁一片开阔地选了一块大石头准备开始午餐。这里较为开阔,四周是一片草地,头顶高大的乔木形成穹顶,形成了一处静谧的小环境。草地上我见到了访花的冰清绢蝶(同样是4月份出现的早春种)以及异常美丽的秦岭珂弄蝶,可惜他们都没给我拍摄机会。这种情况下我往往会想,仅仅能见到他们就是很美好的事情了,一遍静静的享受午餐,周围树木葱茏,彩蝶采花,这种静谧的场景绝对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安静祥和的氛围很快被恐怖所取代,秦岭山林立刻展现出了其狂野嗜血的本性。来之前朋友告诫我可能碰到蚂蝗,我一直觉得中招可能性不大,但谨慎为妙还是脱下鞋检查,脱下鞋来立刻发现袜子上粘着两条蚂蝗,扭动着蠕动着它们黏黏的身体,张牙舞爪的向我示威,我赶快查看另一只脚,上面也有一只!这无疑成了我人生中最恐怖的时刻。我张皇无措的挥舞着手臂把他们拍掉,脱下袜子来检查,还好发现及时没有血光之灾。就在暗暗庆幸逃过一劫的时候,突然一股寒意传遍全身:会不会身子其他地方已经有好几只吸饱鲜血的蚂蝗粘附着呢?我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生怕摸到身上有个湿漉漉的东西,仔细一看已经一手鲜血。还好,也没有中招。这时,巨石仿佛变成了一块孤岛,四周草丛里仿佛藏满了蠢蠢欲动的蚂蝗。天色渐晚,心头的孤独与无助感膨胀开来。。。最终我是头也没回的跑下山的,在旅馆床上坐了好久才回复过来。当天晚上做的梦如今还清清楚楚,自己身上吸满了蚂蝗,一条一条的拔下来,永远也拔不完。
![]() |
海拔较高的栎林 |
第二天,我继续上山。前半程蝶种与头一天无异。吸取了前一天的教训,我没有走下行山谷的路,而是继续沿着山脊上行。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渐渐变冷,林间蝶种在一阵沉寂后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接近山顶的时候,林间仿佛一下子出现了catena链眼蝶种群,数量不少,他们在山顶平地的灌木丛枝头停落,时不时有一只飞起,其他几只也会跟着起飞,三四只蝶在空中争斗一会儿,再各自落回枝头休息。头顶冠层较为稀疏,常常有灰姑娘绢粉蝶翩翩飞过,不问下方的尘世喧嚣。
![]() |
Lopinga catena Leech, 1890 |
休息了一会儿,我并没有向侧方的山脊继续上行,而是水平向山谷行进,想看看那样的生境会有什么蝶种。也许是入山太深,这里的小路看上去好久没有人走过,盖满了厚厚的落叶。接近谷底,地面又渐渐变得潮湿了起来。最终,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片平缓开阔、落满枯叶的谷底,由于海拔较高,尚未形成溪流。两侧高耸潮湿的石壁上,有巧克力线蛱蝶在吸水。这种线蛱蝶有着巧克力色的双翅,斑纹较少,是线蛱蝶属中易于辨识的种类,从秦岭一直可向南分布到云南,也是典型的西南山地蝶种。在崖壁上我还采到了几只奥环蛱蝶,起初以为是提环蛱蝶,但此处海拔更高,此蝶体型也较为小巧。山谷中偶尔飞过几只粉眼蝶,与绢眼蝶一样也是外形神似绢粉蝶的蝶种。这种蝶种在秦岭5月容易大发生,常见庞大的种群在地面群聚吸水,场面相当壮观。如今季节已过,一年一度的聚会结束了,只能看见这些形单影只的过路蝶,或寻找伴侣,或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留给你一瞥匆匆的身影。谷中幼年的乔木上我采到了几只环蛱蝶,似小环蛱蝶,但体型却大很多,这就是秦岭比较有名的周氏环蛱蝶。该种94年被国人发表,模式产地是河南,名字为了纪念我国的蝶类学家周老先生,近几年北京的蝶友也有采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此种为宽环蛱蝶的异名,究竟该种的未来如何,还有待继续关注。
虽然溪谷没有溪水,我依然发现了企图吸血的蚂蝗,又是两只。有了第一天的经历,恐怖感顿时小了很多。我用胶带纸将脚和腿缠起来,裤腿也裹紧了,蚂蝗没有可乘之机。不过也可能是由于秦岭蚂蝗比较温柔,我才没有中招,要是去墨脱,估计也免不了血光之灾了。下山的时候,由于腿脚受胶带束缚而行动不便,我失去重心跌到了石头上,胳膊上汩汩鲜血流出。早知如此,还不如从了那些饥渴的生灵。我用胶带缠紧,相当于包扎过,才继续下山。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在野外,胶带是个非常有用的东西。
![]() |
傍晚的山景 |
![]() |
傍晚的山景 |
最终下到山底,时间已经到晚上七点了,天还没黑。我才林中采到了飘飞的莫氏小粉蝶和北协珂灰蝶。这类蝶喜爱在傍晚林间活动。在路边树梢上我发现了几只绕着冠层飞行的黑影,个头不大,飞行姿态似灰蝶,或者是蛾,由于太远看不太轻。3米长的网杆也鞭长莫及。我在路边等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就着一只巡飞较远的机会将其采获,竟然是一只陕灰蝶。这种灰蝶翅反面土黄色,外缘有着精巧的花纹镶边,是秦岭特色灰蝶的一大代表,其生活史也已被家住宝鸡的周老师养出,一年一代,寄主则是常见的白蜡树。这些傍晚时段活跃的蝶种宣告了秦岭一天的结束,暮色四合,虫鸣四起,山林渐渐进入了梦乡。
在秦岭观蝶的两天里,移步换景,处处都有可观之蝶。山林就像有一个时间表,记载了每一种蝶的出现时间以及他们的生命历程,随着季节变化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同的蝶不仅有自己特有的出现时间,也依赖着自己特有的寄主,特有的生存环境以及特有的生态位置。只有在特定的生境下,你才有可能见到这些特定的物种。短短2日的观蝶中,我见到了秦岭丰富多样的生境和植被下各种各样蝶类的众生相,也见到了14年春季季节异常对秦岭各种蝶类的巨大影响。几天后,我重回陕北,那个贫瘠落后的地方,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类活动在大地留下的伤痕,而这里的蝶也和这里的人一样,坚强的活着。只是生态的倒退,单一与贫乏,如这里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一样,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善的了。(end------图文整理于黄土高原。2015年春)
![]() |
2015年手机随手拍的景色。箭头处是我们的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