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胖子的自媒体为何如此有魅力
最近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无看头,终于狠下心来不再打开电视,而是在网上搜集有营养的东西。最终抓住我的三个节目,其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胖!一个是说话口音很重、节目从不NG的罗振宇;一个是语速极快,音乐成就丰富的高晓松;还有一个笑起来眼睛一条线,萌萌的吃货申晨。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包罗万象,无比生动。也正是这种生动让三个胖子的节目的浏览量巨大,巨大到让传统媒体都感受到了压力,从而各自发展出可观的自媒体渠道,在传媒界大有形成一极之势。
这三个胖子的节目各有特色,是吸引我全部观看的主要原因。而深究这些节目的内在,也为作为媒体人的我,在窥探媒体发展趋势上构造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浏览量高低出发,我先来说说对罗振宇的王牌节目《罗辑思维》的看法。不得不承认,罗振宇这个胖子的口才实在是太好,好到50分钟的节目中都看不到剪切的痕迹,几乎每一集都是一气呵成的。而且内容层次的递进非常合乎逻辑,听将近1小时,不会感觉到任何枯燥,完全对得起“罗(逻)辑思维”这个称号。所以这三档节目中,仅从内容上看绝对是目前最精彩的。不过内容精彩归精彩,但后期处理的水平距离电视节目中的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以至于在调查中发现,《罗辑思维》的音频点击量是要远远大于视频点击量的。同时,罗振宇带有浓浓口音的普通话也很有意思。这本来可以算作其极少的弱点之一,不过回头想想,罗振宇的吐字还是极其清晰的,而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几乎又成了“罗辑思维”品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此,罗振宇目前微博上积累了近60万粉丝,而据业内传闻,【罗辑思维】微信粉丝数量超过70万。再加上其微信会员收益超过160万的事实证明,自媒体不仅可以挖掘商业客户带来巨大收益,好的内容培养粉丝付费习惯方面也具有非常巨大的品牌优势。
接下来,再来说说高晓松的脱口秀《晓松奇谈》。《晓松奇谈》原名《晓说》,最开始推出的时候,优酷可是投放了大量的资源对其进行推广。再加上高晓松作为知名音乐人的基础,急速突围根本就不是问题。目前爱奇艺上,《晓松奇谈》每期的播放量稳定在300万左右,高晓松个人微博的3000万粉丝也成为节目重要的播放来源。不过每集25分钟左右的内容量,与《罗辑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毕竟高晓松是娱乐圈大咖,其幕后制作团队的后期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另外其冠名的商业客户已经是知名车企,这无疑也让其商业发展之路走在前面。不过《晓松奇谈》目前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晓松老师的语速较快,吐字不清楚的情况很常见,不看字幕有时候都无法听清其讲述的内容。这就让《晓松奇谈》无法跳出视频范畴,去音频领域寻求更大的点击空间,其商业估值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晓松老师的嘴皮子功夫还是得加强啊!
最后我们说说申晨的《申在江湖》,这个节目虽然每期在爱奇艺单平台的播放量维持在30万左右,与以上两个节目不在一个量级。不过其新颖的制作方式确是其他两个节目不具备的,那就是“平台化”。为什么说这个节目具有平台化的特性?首先这个节目一周两集播放,上集是申晨就某一个话题在自说自话,而下集会有申晨与嘉宾进行对话。并且这一周的整个话题及内容都是由当周的嘉宾提供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众筹形式+访谈性质的节目。与罗胖、高胖仅仅制作传统脱口秀节目并通过新媒体下发不同,内容众筹自身就是一个符合互联网逻辑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个节目从头到尾都是互联网思维下运作的。但这个节目虽然形式新颖,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嘉宾提供内容的参差不齐,其部分内容的说服力也稍显偏弱。不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经过前期节目制作的磨合之后,会爆发出无限的潜力和想象空间。而每一个嘉宾在讲述其行业背后故事的时候,也让我了解到很多之前无法接触到的行业奇闻,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而部分商业客户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前景,虽然节目还很年轻,但已经有不少的商业客户进行了广告软植入。在观看过程中,我还发现,最近的节目中会有嘉宾提供抽奖活动,其互动的植入也让节目的创意不断得到强化,同时更加符合真正社交媒体的运作方法。
三个节目我的初步印象说完了。不过在研究这三个节目的时候,我不断在给自己发问。
首先,这样的脱口秀节目,与那些播放量上千万,乃至上亿的网络自制剧,如《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屌丝男士》相比,有什么优势。我不断翻阅每个节目的粉丝信息,然后会发现,网络自制剧的粉丝是广泛的,你几乎无法发现这些粉丝会有除了“屌丝”、“80后、90后”之类标签之外的统一特征。但脱口秀不同,比如《罗辑思维》的受众中有很大量的营销人员,这与当年罗辑思维这个节目借微信红利的东风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最初的绝大部分积极受众就是那些营销人员,而罗辑思维作为当时最成功的自媒体案例,无疑是营销人员学习的标杆。再说《申在江湖脱口秀》,这个节目中的学生受众很多,这与申晨录制《职来职往》引发学生关注不谋而合。
另外,我也在考虑,为什么电视节目有的制作比这些脱口秀还要精良,我却看不下来。而这样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我却看得津津有味。究其主要原因,网络脱口秀我在观看上可以更加连贯。而电视节目在错过某一集之后,我就无法收看到完整的内容了。所以,便捷性决定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传播上的颓势。也预示着网络内容在媒介的发展通路上的光明前景。
这三个胖子的节目各有特色,是吸引我全部观看的主要原因。而深究这些节目的内在,也为作为媒体人的我,在窥探媒体发展趋势上构造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首先,从浏览量高低出发,我先来说说对罗振宇的王牌节目《罗辑思维》的看法。不得不承认,罗振宇这个胖子的口才实在是太好,好到50分钟的节目中都看不到剪切的痕迹,几乎每一集都是一气呵成的。而且内容层次的递进非常合乎逻辑,听将近1小时,不会感觉到任何枯燥,完全对得起“罗(逻)辑思维”这个称号。所以这三档节目中,仅从内容上看绝对是目前最精彩的。不过内容精彩归精彩,但后期处理的水平距离电视节目中的效果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以至于在调查中发现,《罗辑思维》的音频点击量是要远远大于视频点击量的。同时,罗振宇带有浓浓口音的普通话也很有意思。这本来可以算作其极少的弱点之一,不过回头想想,罗振宇的吐字还是极其清晰的,而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几乎又成了“罗辑思维”品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于此,罗振宇目前微博上积累了近60万粉丝,而据业内传闻,【罗辑思维】微信粉丝数量超过70万。再加上其微信会员收益超过160万的事实证明,自媒体不仅可以挖掘商业客户带来巨大收益,好的内容培养粉丝付费习惯方面也具有非常巨大的品牌优势。
接下来,再来说说高晓松的脱口秀《晓松奇谈》。《晓松奇谈》原名《晓说》,最开始推出的时候,优酷可是投放了大量的资源对其进行推广。再加上高晓松作为知名音乐人的基础,急速突围根本就不是问题。目前爱奇艺上,《晓松奇谈》每期的播放量稳定在300万左右,高晓松个人微博的3000万粉丝也成为节目重要的播放来源。不过每集25分钟左右的内容量,与《罗辑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毕竟高晓松是娱乐圈大咖,其幕后制作团队的后期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另外其冠名的商业客户已经是知名车企,这无疑也让其商业发展之路走在前面。不过《晓松奇谈》目前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晓松老师的语速较快,吐字不清楚的情况很常见,不看字幕有时候都无法听清其讲述的内容。这就让《晓松奇谈》无法跳出视频范畴,去音频领域寻求更大的点击空间,其商业估值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晓松老师的嘴皮子功夫还是得加强啊!
最后我们说说申晨的《申在江湖》,这个节目虽然每期在爱奇艺单平台的播放量维持在30万左右,与以上两个节目不在一个量级。不过其新颖的制作方式确是其他两个节目不具备的,那就是“平台化”。为什么说这个节目具有平台化的特性?首先这个节目一周两集播放,上集是申晨就某一个话题在自说自话,而下集会有申晨与嘉宾进行对话。并且这一周的整个话题及内容都是由当周的嘉宾提供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众筹形式+访谈性质的节目。与罗胖、高胖仅仅制作传统脱口秀节目并通过新媒体下发不同,内容众筹自身就是一个符合互联网逻辑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个节目从头到尾都是互联网思维下运作的。但这个节目虽然形式新颖,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嘉宾提供内容的参差不齐,其部分内容的说服力也稍显偏弱。不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经过前期节目制作的磨合之后,会爆发出无限的潜力和想象空间。而每一个嘉宾在讲述其行业背后故事的时候,也让我了解到很多之前无法接触到的行业奇闻,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而部分商业客户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前景,虽然节目还很年轻,但已经有不少的商业客户进行了广告软植入。在观看过程中,我还发现,最近的节目中会有嘉宾提供抽奖活动,其互动的植入也让节目的创意不断得到强化,同时更加符合真正社交媒体的运作方法。
三个节目我的初步印象说完了。不过在研究这三个节目的时候,我不断在给自己发问。
首先,这样的脱口秀节目,与那些播放量上千万,乃至上亿的网络自制剧,如《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屌丝男士》相比,有什么优势。我不断翻阅每个节目的粉丝信息,然后会发现,网络自制剧的粉丝是广泛的,你几乎无法发现这些粉丝会有除了“屌丝”、“80后、90后”之类标签之外的统一特征。但脱口秀不同,比如《罗辑思维》的受众中有很大量的营销人员,这与当年罗辑思维这个节目借微信红利的东风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最初的绝大部分积极受众就是那些营销人员,而罗辑思维作为当时最成功的自媒体案例,无疑是营销人员学习的标杆。再说《申在江湖脱口秀》,这个节目中的学生受众很多,这与申晨录制《职来职往》引发学生关注不谋而合。
另外,我也在考虑,为什么电视节目有的制作比这些脱口秀还要精良,我却看不下来。而这样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我却看得津津有味。究其主要原因,网络脱口秀我在观看上可以更加连贯。而电视节目在错过某一集之后,我就无法收看到完整的内容了。所以,便捷性决定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传播上的颓势。也预示着网络内容在媒介的发展通路上的光明前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