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的万芳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万芳要在北京开一个‘音乐会’(不确定是否应该叫音乐会,因为看介绍形态不是很单纯,但也因为还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也不好判断),中午去时尚廊买了周五晚上的票。
回忆起来,万芳是和我无关的,我也不是什么Fans。一开始听,可能是因为广播。那个时候,还在江苏老家念中学,一直听江苏文艺台,我也忘记是吴继红还是大卫在节目里做了一个专辑介绍这个台湾女歌手。后来买了她的专辑,还是磁带,我印象深刻应该是在某次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暑假就要开始,我买了磁带回来,戴着随身听的耳塞,在阳台上听,妈妈在旁边和我啰嗦着一些什么。似乎那个时候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我甚至还在晚上的时候在阳台上看完过王朔的几本小说,妈妈在旁边踩缝纫机。再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就是睡在阳台上的,南方的流火七月,竹席上躺一个白色背心的小小少年。
再后来,断断续续地听万芳,都是因为很巧合的原因吧。只是,她出了新的专辑,我还是会去买;一开始去KTV,点她的歌来‘唱’(其实也是以听为主),发现气氛不好,又恨难唱到很好听,所以后来也就不点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离开了南方老家,到上海念大学,疯疯癫癫地过了四年爱爱恨恨的日子,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甚至转眼之间,在北京都已经待了三年多。某一天,北京一个要下雨的阴天,我搭出租车往家赶,听到万芳在主持MUSIC Radio的一档广播节目,很惊讶,本来在怀疑:难道她已经到北京定居?但后来也是不了了之,也没有特别去追究她的行踪。
还有一次看到她,是在一段陈珊妮演出的视频资料上,万芳做嘉宾。我怀疑那天晚上陈珊妮应该是喝醉了,万芳陪着她唱了一首新歌,名字我甚至都已经不记得了。万芳穿着白色的长裙,头发随意披散,几乎没有化妆,在黑暗中,一直没有笑容地唱歌。
这么说来,万芳的确是与我无关的,对于她的回忆甚至连细节都没有;但在这样的回忆中,我却又甚至能回味起当时空气的味道和湿度。而岁月,就是在这样没有细节的、无关的回忆中,慢慢溜走了。
回忆起来,万芳是和我无关的,我也不是什么Fans。一开始听,可能是因为广播。那个时候,还在江苏老家念中学,一直听江苏文艺台,我也忘记是吴继红还是大卫在节目里做了一个专辑介绍这个台湾女歌手。后来买了她的专辑,还是磁带,我印象深刻应该是在某次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暑假就要开始,我买了磁带回来,戴着随身听的耳塞,在阳台上听,妈妈在旁边和我啰嗦着一些什么。似乎那个时候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我甚至还在晚上的时候在阳台上看完过王朔的几本小说,妈妈在旁边踩缝纫机。再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就是睡在阳台上的,南方的流火七月,竹席上躺一个白色背心的小小少年。
再后来,断断续续地听万芳,都是因为很巧合的原因吧。只是,她出了新的专辑,我还是会去买;一开始去KTV,点她的歌来‘唱’(其实也是以听为主),发现气氛不好,又恨难唱到很好听,所以后来也就不点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离开了南方老家,到上海念大学,疯疯癫癫地过了四年爱爱恨恨的日子,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甚至转眼之间,在北京都已经待了三年多。某一天,北京一个要下雨的阴天,我搭出租车往家赶,听到万芳在主持MUSIC Radio的一档广播节目,很惊讶,本来在怀疑:难道她已经到北京定居?但后来也是不了了之,也没有特别去追究她的行踪。
还有一次看到她,是在一段陈珊妮演出的视频资料上,万芳做嘉宾。我怀疑那天晚上陈珊妮应该是喝醉了,万芳陪着她唱了一首新歌,名字我甚至都已经不记得了。万芳穿着白色的长裙,头发随意披散,几乎没有化妆,在黑暗中,一直没有笑容地唱歌。
这么说来,万芳的确是与我无关的,对于她的回忆甚至连细节都没有;但在这样的回忆中,我却又甚至能回味起当时空气的味道和湿度。而岁月,就是在这样没有细节的、无关的回忆中,慢慢溜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