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 羯鼓【转自网络】
【A篇】
汉唐时期,从西域先后传入中原多种形制不同的鼓类,如毛圆鼓、都昙鼓、候 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羯鼓等,其中盛极一时的要推羯鼓了。
《羯鼓录》中说:“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故,故曰羯鼓,亦谓之两杖鼓。”羯人即西域月氏人,古代羌人创造的笛名曰羌笛,羯人创造的鼓名曰羯鼓,顺理成章,原是很自然的事了。
由此可见,羯鼓是居留在我国境内的月氏人创造的乐器,月氏本来是我国甘肃西北部的一个相当强大的游牧部落,后来,匈奴人不断侵犯月氏国,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贵族的奴役和凌辱,被迫离开世代放牧的居住地,向西长途跋涉,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并在那里重建家园。
以《胡旋舞》、《胡腾舞》等为代表的西域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需要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予以伴奏。古龟兹乐有答腊鼓、毛圆鼓、都昙鼓、候提鼓、鸡娄鼓等众多的打击乐器,而羯鼓却是这些打击乐器的首领。
史书记载羯鼓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人内地,隋唐时期流传甚广,有其丰富的表现力。隋、唐九、十部乐中常用之,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和天竺乐也都有羯鼓。
这种乐器是用山桑木制作,形状圆粗很象漆桶,演奏时两手持杖敲击,所以又叫“两杖鼓”。羯鼓几乎是直圆筒的高框,两头用绳子紧绷(或者用钉子钉)着两张皮革面。鼓的放置也不一样:一种是将鼓横放在平地上;另一种是将鼓放在小牙床上;还有一种是将鼓置于较厚的木板上,演奏者同时坐于其上。
羯鼓在唐代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宫廷乐队中更如此。壁画中也充分体现了了这一点,演羯鼓的乐工大都坐于乐队的前面或中间,有些乐工的衣饰和所坐位置都与其他乐工有明显区别,充分显示出一个“领导”或指挥者的作用。
在隋唐时代,从宫廷到民间,从皇帝到百姓都很喜爱西域音乐,唐玄宗就是一个西域音乐迷,特别擅长打羯鼓。据说他为了学打羯鼓,竟然打环了几箱子鼓槌。他还称赞羯鼓是各种乐器的“领袖”。《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又好羯鼓,(中略)帝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他经常亲自演奏羯鼓,还创作《春光好》、《秋风高》等羯鼓曲。在皇帝的提倡下,很多人染上了击羯鼓的嗜好,唐代诗人玄宗的宰相宋璟就常与玄宗一起击羯鼓,井讨论羯鼓的节奏。“头如青山峰,手如白两点”就是宋璟称赞唐玄宗打羯鼓技艺的描写。
唐玄宗演奏时双手似雨点般疾速起落,而头身却宛如青峰仁立,绝无稍动,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
敦煌壁画里的羯鼓,也有鼓面向上,用两杖敲打的,这与宋璟所描写玄宗的击奏方式相吻合。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龙池》一诗中的句子,写出这件西域古乐器在唐代乐队中的重要位置。
《羯鼓录》中载有132个羯鼓曲名,其中有不少西域乐曲,如《疏勒女》、《龟兹大武》和著名的龟兹乐曲《耶婆瑟鸡》等。关于《耶婆瑟鸡》这首西域羯鼓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龟兹国王有一个独生女儿,她美貌聪慧,心地善良,国王视她为掌上明珠。一年春天,公主去龟兹城外的耶婆瑟鸡山打猎,与一青年猎手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公主回宫后,青年猎手带着礼物去向国王求婚,龟兹王虽然不乐意这门亲事,可是又怕一口回绝会刺伤女儿的感情。于是心生一计,要青年猎手在耶婆瑟鸡山中开凿一千个石窟供佛,石窟开成后,才允许把女儿嫁给他。青年小伙子为了爱情,就进山去了,他在悬崖绝壁上日夜不停地开山凿洞。当他凿到第九百九十九个洞窟时,不幸心衰力竭,累死山中。公主闻讯赶来,抱尸大哭,泪水一串串往下淌,可怜的公主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忧伤而亡。与恋人一起化作比肩而立、紧紧拥抱的山峰。她的泪水也化作了千滴清泉流淌不息。
青年小伙子用生命和爱情凿成的洞窟就是著名的克孜尔千佛洞,它同敦煌、云岗、龙门一同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石窟,也是新疆规模最大的石窟艺术遗址。那里至今仍保存着二百三十六个石窟和约近一万平方米的壁画,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颜色鲜艳,熠熠发光。
它把古印度文化、古龟兹文化和古代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的独特的龟兹艺术风格.因而享誉世界。
后来,古龟兹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很同情这一对为爱情坚贞不屈的恋人,并被这清脆优美的泉水滴落声和美丽的传说所动心,奔腾的乐思油然而生。他采撷了这优美绝伦的山泉音响,合着泉声,创作出一首永载史册的乐曲,起名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鸡》。
后来此曲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然而,盛行一时的羯鼓曲《耶婆瑟鸡》在唐末却逐渐失传了。
据记载,唐代宗时有一个叫李琬的音乐家很会击羯鼓,有一次他在夜间听见羯鼓的声音,曲调非常动听,有浓郁的西域韵味,他便寻声找到击鼓的乐工问道:“你奏的是什么曲名?”答曰:“该曲是《耶婆瑟鸡》,相传是龟兹羯鼓曲。”“你演奏的《耶婆瑟鸡》虽然很好,但怎么没有结尾呢?”乐工回答道:“这首乐曲是从我父亲那里学的,结尾还没有教我他就去世了,现已失传,无人可教我。我正日夜寻求结尾呢。”李琬说:“结尾不一定有意去寻求,你不妨用《掘柘急遍》做结尾。”乐工按此试奏,果然很和谐。
直到现在,这神奇的千滴泉仍然在耶婆瑟鸡山上不停地流淌,与克孜尔千佛洞相伴,千百年来,周围的戈壁风沙不但没有征服它,吞噬它,反而为它筑起一道防止人为破坏的屏障,使它静静地沉睡在大地上。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很多维吾尔族男女远道来到克孜尔干佛洞,围坐在千滴泉边,弹起乐曲,翩翩起舞,纪念这对为爱情牺牲的古代恋人,也为他们自己的未来幸福而歌唱。
这些故事和传说说明了唐代西域乐器羯鼓和西域乐曲是深受中原人民的欢迎的。
羯鼓到北宋时还有人会奏,但以后却逐渐在我国消失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载,北宋邠州——老人奏《大合蝉》、《滴滴泉》等羯鼓曲,声音“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其人,死后、斟拧遗音遂绝。
元明时代,唐宋时期盛行的羯鼓在我国已废,但在日本却仍在流行。羯鼓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西大寺流记资财帐》中的大唐乐器、唐乐器中都有着羯鼓名。日本雅乐也在唐乐里重视羯鼓,由精通乐事的长老听掌,并置于打击乐器的上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盛行一时的西域打击乐器羯鼓已被新强少数民族的达甫鼓(手鼓)、铁鼓和冬巴(大铁鼓)代替了。
今天维吾尔大型歌舞木卡姆、赛乃姆的音乐伴奏中,手鼓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话,那么手鼓可以说是维吾尔歌舞伴奏的“脊梁”了。铁鼓的鼓腔用铁铸成,鼓面蒙以骆驼皮,维吾尔人称之为“纳格拉”。铁鼓通常大、小一对,由一人执一对长而稍弯的鼓杖击奏。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的日子里,清真寺楼上鼓吹乐奏起,远近的群众云集寺旁。
一人吹唢呐、一人击铁鼓、一人击冬巴鼓,这就是维吾乐的“鼓吹乐”。演奏时,唢呐吹奏曲调,一对铁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色差异的鼓声,冬巴鼓声音铿锵,近听震耳欲聋,远则异常清晰。男女老少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出狂欢的高潮。
西域打击乐器羯鼓传入中原,进而流传到国外,丰富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乐舞艺术。它对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亚洲诸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B篇】
插 屏 上 的 唐 明 皇时间: 2012-05-30 09:41:56来源:综合编辑:潘炜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2-05/30/content_25317711.htm
品名:瓷板插屏-《明皇羯鼓》
尺寸:插屏高50厘米,宽70厘米,边框及支架均用红木制作
年代:晚清
作者:王琦(1884-1937)民国景德镇绘瓷大家,号碧珍,江西新建人,珠山八友之一,绘画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画风,其人物刻划细致,线条简炼概括,深得写意人物之妙旨也。
品相:7,经修复,老修(从修复工艺看为解放前修复)
详细介绍:
《插 屏 上 的 唐 明 皇》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代第七代皇帝,在位达44年,开元年间以励精图治著称,史称"开元之治"。平生喜戏曲,研究颇深,故被后世戏剧界尊为祖师爷。
自唐代至今的千余年间,唐明皇的艺术形象频频出现在绘画、戏剧、电影,电视及雕塑艺术作品之中。然笔者所藏民国年间的瓷器插屏上之《明皇羯鼓》,则是特色鲜明、展现唐明皇酷爱戏曲艺术的历史故事。
《明皇羯鼓》插屏高50厘米,宽70厘米,行书落款曰"唐明皇好羯鼓,不好听琴,时方奏弄未毕,上叱去之曰:速召奴收取羯鼓,来为我解秽。花奴宁王子汝阳王琎小子也,善羯鼓,常戴砑绢帽,上安葵花,曲终花不落。癸亥秋月王琦写于瓷业美术研究社。"红色印章为"碧珍"。
从落款中可知,唐明皇喜戏曲,艺人因奏琴不佳,遭明皇叱之,命取大西北少数民族羯族所用乐器羯鼓,旋又命宗室宁王子、亦是唐明皇侄辈的汝阳王李琎进宫演习羯鼓。历史文献记载,李琎为羯鼓高手,得明皇之喜爱,并戴砑绢帽,此帽用砑兴绢所制,系用石碾磨纸、皮、布皂等物,使之密宝光泽,有唐诗赞曰:"繡垒昏金色,罗揉损砑光"。唐南卓羯录云:"琎常戴砑绢帽打曲,常于宴舞时戴之,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笡处,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一曲,而花不坠落"。苏东坡有诗亦云:"流水虽穷目,斜阳易断肠,谁同砑光帽,一曲舞山香"。突出砑光帽的光滑。从上述文献可知李琎虽为皇族,却是宫中打鼓高手。此为唐明皇打鼓,故佩带黄色的葵花,因其鼓艺高妙,虽全力击鼓,葵花却不落,故得明皇称颂而龙颜大悦。这是一幅依据历史文献创作的瓷画作品,亦可佐证唐明皇喜爱戏曲艺术之传说,无愧于戏剧祖师爷之尊号。
《明皇羯鼓》中的三个人物造型生动,唐明皇专心注至,稍稍前倾在欣赏李琎鼓艺,傍的宦官高力士(684-762)顺明皇视线在观视,而青年李琎迸平生之艺卖力为明皇击鼓。画中三人表情生动,眼神传神,构图独特,画面亮丽,可谓民国瓷画精品也。惜因故破损,老铜钉修补,甚憾。
作者王琦(1884-1937)民国景德镇绘瓷大家,号碧珍,江西新建人,珠山八友之一,绘画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画风,其人物刻划细致,线条简炼概括,深得写意人物之妙旨也。(韦秀程)
【C篇】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羯鼓录
[唐]南卓
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卽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於淸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玉笛之说见遗事。)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D篇】
“梨园领袖” 唐玄宗
【摘要】:《旧唐书.玄宗本纪》载道:“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呢?“梨园”在什么地方?其性质如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唐玄宗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许多亚非国家的使臣、学者、商人纷纷齐集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唐朝的音乐得到空前发展。唐玄宗本人素喜音乐,在公元741年原来隶属太平寺的倡优杂技人才划出来,设立左右教坊;又挑选好乐工数百人,在蔡苑的梨园进行专门训练。
有关这个艺术组织——“梨园”的建立,《旧唐书.玄宗本纪》载道:“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也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从此,“梨园”成了唐代一个重要的艺术活动中心。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清人汪汲《事物原会》卷三十七“教坊梨园”条说:“今西安府临潼县骊山绣岭下,即梨园地也。”关于梨园的出处,一般都认为它原是唐代长安的一个地名,但在具体地点上发生了分歧。有人指出在长安县西南香积寺附近今黄良乡立园村,此村最早叫梨园村或栗园村。还有人认为是在今西安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宜苑旧址旁的春临村一带。第三种说法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第四种说法指出它在今西安临潼县骊山绣岭下。
另外还有人认为唐代长安有两个“梨园”。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一个在光华门北面,一个在蓬莱宫的旁边。《辞海》也持有“梨园”说,指出唐代长安“梨园”有“禁苑梨园”,在长安城北芳林门外东北的禁园中;“乃唐代真正梨园所在”。“宫内梨园”,分男女二部,皆称“皇帝梨园弟子”。
对于梨园的性质的研究,《辞海》曰:“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谓为“唐玄宗时,宫廷内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李尤白提出:“梨园”是既训练演员,又肩负演出的“皇家音乐、舞蹈、戏剧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则是其院长(崔公),在他之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前者的职责,类似现在的创作人员,后者相当于现在的导演和教师。
在“梨园”研究方面,算得上权威的是李尤白写的《梨园考论》,此书全面考证了与“梨园”有关的问题,而且还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国唐代梨园纪念馆”的建议。
汉唐时期,从西域先后传入中原多种形制不同的鼓类,如毛圆鼓、都昙鼓、候 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羯鼓等,其中盛极一时的要推羯鼓了。
《羯鼓录》中说:“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故,故曰羯鼓,亦谓之两杖鼓。”羯人即西域月氏人,古代羌人创造的笛名曰羌笛,羯人创造的鼓名曰羯鼓,顺理成章,原是很自然的事了。
由此可见,羯鼓是居留在我国境内的月氏人创造的乐器,月氏本来是我国甘肃西北部的一个相当强大的游牧部落,后来,匈奴人不断侵犯月氏国,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贵族的奴役和凌辱,被迫离开世代放牧的居住地,向西长途跋涉,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并在那里重建家园。
以《胡旋舞》、《胡腾舞》等为代表的西域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需要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予以伴奏。古龟兹乐有答腊鼓、毛圆鼓、都昙鼓、候提鼓、鸡娄鼓等众多的打击乐器,而羯鼓却是这些打击乐器的首领。
史书记载羯鼓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人内地,隋唐时期流传甚广,有其丰富的表现力。隋、唐九、十部乐中常用之,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和天竺乐也都有羯鼓。
这种乐器是用山桑木制作,形状圆粗很象漆桶,演奏时两手持杖敲击,所以又叫“两杖鼓”。羯鼓几乎是直圆筒的高框,两头用绳子紧绷(或者用钉子钉)着两张皮革面。鼓的放置也不一样:一种是将鼓横放在平地上;另一种是将鼓放在小牙床上;还有一种是将鼓置于较厚的木板上,演奏者同时坐于其上。
羯鼓在唐代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宫廷乐队中更如此。壁画中也充分体现了了这一点,演羯鼓的乐工大都坐于乐队的前面或中间,有些乐工的衣饰和所坐位置都与其他乐工有明显区别,充分显示出一个“领导”或指挥者的作用。
在隋唐时代,从宫廷到民间,从皇帝到百姓都很喜爱西域音乐,唐玄宗就是一个西域音乐迷,特别擅长打羯鼓。据说他为了学打羯鼓,竟然打环了几箱子鼓槌。他还称赞羯鼓是各种乐器的“领袖”。《新唐书·礼乐志》云:“玄宗又好羯鼓,(中略)帝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他经常亲自演奏羯鼓,还创作《春光好》、《秋风高》等羯鼓曲。在皇帝的提倡下,很多人染上了击羯鼓的嗜好,唐代诗人玄宗的宰相宋璟就常与玄宗一起击羯鼓,井讨论羯鼓的节奏。“头如青山峰,手如白两点”就是宋璟称赞唐玄宗打羯鼓技艺的描写。
唐玄宗演奏时双手似雨点般疾速起落,而头身却宛如青峰仁立,绝无稍动,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
敦煌壁画里的羯鼓,也有鼓面向上,用两杖敲打的,这与宋璟所描写玄宗的击奏方式相吻合。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龙池》一诗中的句子,写出这件西域古乐器在唐代乐队中的重要位置。
《羯鼓录》中载有132个羯鼓曲名,其中有不少西域乐曲,如《疏勒女》、《龟兹大武》和著名的龟兹乐曲《耶婆瑟鸡》等。关于《耶婆瑟鸡》这首西域羯鼓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龟兹国王有一个独生女儿,她美貌聪慧,心地善良,国王视她为掌上明珠。一年春天,公主去龟兹城外的耶婆瑟鸡山打猎,与一青年猎手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公主回宫后,青年猎手带着礼物去向国王求婚,龟兹王虽然不乐意这门亲事,可是又怕一口回绝会刺伤女儿的感情。于是心生一计,要青年猎手在耶婆瑟鸡山中开凿一千个石窟供佛,石窟开成后,才允许把女儿嫁给他。青年小伙子为了爱情,就进山去了,他在悬崖绝壁上日夜不停地开山凿洞。当他凿到第九百九十九个洞窟时,不幸心衰力竭,累死山中。公主闻讯赶来,抱尸大哭,泪水一串串往下淌,可怜的公主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忧伤而亡。与恋人一起化作比肩而立、紧紧拥抱的山峰。她的泪水也化作了千滴清泉流淌不息。
青年小伙子用生命和爱情凿成的洞窟就是著名的克孜尔千佛洞,它同敦煌、云岗、龙门一同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石窟,也是新疆规模最大的石窟艺术遗址。那里至今仍保存着二百三十六个石窟和约近一万平方米的壁画,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颜色鲜艳,熠熠发光。
它把古印度文化、古龟兹文化和古代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的独特的龟兹艺术风格.因而享誉世界。
后来,古龟兹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很同情这一对为爱情坚贞不屈的恋人,并被这清脆优美的泉水滴落声和美丽的传说所动心,奔腾的乐思油然而生。他采撷了这优美绝伦的山泉音响,合着泉声,创作出一首永载史册的乐曲,起名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鸡》。
后来此曲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然而,盛行一时的羯鼓曲《耶婆瑟鸡》在唐末却逐渐失传了。
据记载,唐代宗时有一个叫李琬的音乐家很会击羯鼓,有一次他在夜间听见羯鼓的声音,曲调非常动听,有浓郁的西域韵味,他便寻声找到击鼓的乐工问道:“你奏的是什么曲名?”答曰:“该曲是《耶婆瑟鸡》,相传是龟兹羯鼓曲。”“你演奏的《耶婆瑟鸡》虽然很好,但怎么没有结尾呢?”乐工回答道:“这首乐曲是从我父亲那里学的,结尾还没有教我他就去世了,现已失传,无人可教我。我正日夜寻求结尾呢。”李琬说:“结尾不一定有意去寻求,你不妨用《掘柘急遍》做结尾。”乐工按此试奏,果然很和谐。
直到现在,这神奇的千滴泉仍然在耶婆瑟鸡山上不停地流淌,与克孜尔千佛洞相伴,千百年来,周围的戈壁风沙不但没有征服它,吞噬它,反而为它筑起一道防止人为破坏的屏障,使它静静地沉睡在大地上。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很多维吾尔族男女远道来到克孜尔干佛洞,围坐在千滴泉边,弹起乐曲,翩翩起舞,纪念这对为爱情牺牲的古代恋人,也为他们自己的未来幸福而歌唱。
这些故事和传说说明了唐代西域乐器羯鼓和西域乐曲是深受中原人民的欢迎的。
羯鼓到北宋时还有人会奏,但以后却逐渐在我国消失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载,北宋邠州——老人奏《大合蝉》、《滴滴泉》等羯鼓曲,声音“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其人,死后、斟拧遗音遂绝。
元明时代,唐宋时期盛行的羯鼓在我国已废,但在日本却仍在流行。羯鼓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西大寺流记资财帐》中的大唐乐器、唐乐器中都有着羯鼓名。日本雅乐也在唐乐里重视羯鼓,由精通乐事的长老听掌,并置于打击乐器的上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盛行一时的西域打击乐器羯鼓已被新强少数民族的达甫鼓(手鼓)、铁鼓和冬巴(大铁鼓)代替了。
今天维吾尔大型歌舞木卡姆、赛乃姆的音乐伴奏中,手鼓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话,那么手鼓可以说是维吾尔歌舞伴奏的“脊梁”了。铁鼓的鼓腔用铁铸成,鼓面蒙以骆驼皮,维吾尔人称之为“纳格拉”。铁鼓通常大、小一对,由一人执一对长而稍弯的鼓杖击奏。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的日子里,清真寺楼上鼓吹乐奏起,远近的群众云集寺旁。
一人吹唢呐、一人击铁鼓、一人击冬巴鼓,这就是维吾乐的“鼓吹乐”。演奏时,唢呐吹奏曲调,一对铁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色差异的鼓声,冬巴鼓声音铿锵,近听震耳欲聋,远则异常清晰。男女老少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出狂欢的高潮。
西域打击乐器羯鼓传入中原,进而流传到国外,丰富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乐舞艺术。它对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亚洲诸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B篇】
插 屏 上 的 唐 明 皇时间: 2012-05-30 09:41:56来源:综合编辑:潘炜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2-05/30/content_25317711.htm
品名:瓷板插屏-《明皇羯鼓》
尺寸:插屏高50厘米,宽70厘米,边框及支架均用红木制作
年代:晚清
作者:王琦(1884-1937)民国景德镇绘瓷大家,号碧珍,江西新建人,珠山八友之一,绘画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画风,其人物刻划细致,线条简炼概括,深得写意人物之妙旨也。
品相:7,经修复,老修(从修复工艺看为解放前修复)
详细介绍:
《插 屏 上 的 唐 明 皇》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代第七代皇帝,在位达44年,开元年间以励精图治著称,史称"开元之治"。平生喜戏曲,研究颇深,故被后世戏剧界尊为祖师爷。
自唐代至今的千余年间,唐明皇的艺术形象频频出现在绘画、戏剧、电影,电视及雕塑艺术作品之中。然笔者所藏民国年间的瓷器插屏上之《明皇羯鼓》,则是特色鲜明、展现唐明皇酷爱戏曲艺术的历史故事。
《明皇羯鼓》插屏高50厘米,宽70厘米,行书落款曰"唐明皇好羯鼓,不好听琴,时方奏弄未毕,上叱去之曰:速召奴收取羯鼓,来为我解秽。花奴宁王子汝阳王琎小子也,善羯鼓,常戴砑绢帽,上安葵花,曲终花不落。癸亥秋月王琦写于瓷业美术研究社。"红色印章为"碧珍"。
从落款中可知,唐明皇喜戏曲,艺人因奏琴不佳,遭明皇叱之,命取大西北少数民族羯族所用乐器羯鼓,旋又命宗室宁王子、亦是唐明皇侄辈的汝阳王李琎进宫演习羯鼓。历史文献记载,李琎为羯鼓高手,得明皇之喜爱,并戴砑绢帽,此帽用砑兴绢所制,系用石碾磨纸、皮、布皂等物,使之密宝光泽,有唐诗赞曰:"繡垒昏金色,罗揉损砑光"。唐南卓羯录云:"琎常戴砑绢帽打曲,常于宴舞时戴之,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于帽上笡处,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一曲,而花不坠落"。苏东坡有诗亦云:"流水虽穷目,斜阳易断肠,谁同砑光帽,一曲舞山香"。突出砑光帽的光滑。从上述文献可知李琎虽为皇族,却是宫中打鼓高手。此为唐明皇打鼓,故佩带黄色的葵花,因其鼓艺高妙,虽全力击鼓,葵花却不落,故得明皇称颂而龙颜大悦。这是一幅依据历史文献创作的瓷画作品,亦可佐证唐明皇喜爱戏曲艺术之传说,无愧于戏剧祖师爷之尊号。
《明皇羯鼓》中的三个人物造型生动,唐明皇专心注至,稍稍前倾在欣赏李琎鼓艺,傍的宦官高力士(684-762)顺明皇视线在观视,而青年李琎迸平生之艺卖力为明皇击鼓。画中三人表情生动,眼神传神,构图独特,画面亮丽,可谓民国瓷画精品也。惜因故破损,老铜钉修补,甚憾。
作者王琦(1884-1937)民国景德镇绘瓷大家,号碧珍,江西新建人,珠山八友之一,绘画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画风,其人物刻划细致,线条简炼概括,深得写意人物之妙旨也。(韦秀程)
【C篇】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羯鼓录
[唐]南卓
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若制作诸曲,随意卽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於淸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尤爱羯鼓玉笛,(玉笛之说见遗事。)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覩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左右相目,将命备酒,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神思自得。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
【D篇】
“梨园领袖” 唐玄宗
【摘要】:《旧唐书.玄宗本纪》载道:“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人们习惯上称呼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梨园”是怎么和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呢?“梨园”在什么地方?其性质如何?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唐玄宗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许多亚非国家的使臣、学者、商人纷纷齐集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唐朝的音乐得到空前发展。唐玄宗本人素喜音乐,在公元741年原来隶属太平寺的倡优杂技人才划出来,设立左右教坊;又挑选好乐工数百人,在蔡苑的梨园进行专门训练。
有关这个艺术组织——“梨园”的建立,《旧唐书.玄宗本纪》载道:“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则说:“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也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从此,“梨园”成了唐代一个重要的艺术活动中心。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清人汪汲《事物原会》卷三十七“教坊梨园”条说:“今西安府临潼县骊山绣岭下,即梨园地也。”关于梨园的出处,一般都认为它原是唐代长安的一个地名,但在具体地点上发生了分歧。有人指出在长安县西南香积寺附近今黄良乡立园村,此村最早叫梨园村或栗园村。还有人认为是在今西安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宜苑旧址旁的春临村一带。第三种说法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第四种说法指出它在今西安临潼县骊山绣岭下。
另外还有人认为唐代长安有两个“梨园”。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一个在光华门北面,一个在蓬莱宫的旁边。《辞海》也持有“梨园”说,指出唐代长安“梨园”有“禁苑梨园”,在长安城北芳林门外东北的禁园中;“乃唐代真正梨园所在”。“宫内梨园”,分男女二部,皆称“皇帝梨园弟子”。
对于梨园的性质的研究,《辞海》曰:“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谓为“唐玄宗时,宫廷内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主要职责是训练器乐演奏人员”。李尤白提出:“梨园”是既训练演员,又肩负演出的“皇家音乐、舞蹈、戏剧学院”,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则是其院长(崔公),在他之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前者的职责,类似现在的创作人员,后者相当于现在的导演和教师。
在“梨园”研究方面,算得上权威的是李尤白写的《梨园考论》,此书全面考证了与“梨园”有关的问题,而且还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国唐代梨园纪念馆”的建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