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逻辑
关于生命的诞生和凋亡,我们所知甚少,细菌的朝生暮死,人类的百岁天年,海胆的千年高寿,如果没有一个思考的框架,我们会对生物的生与死莫衷一是,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逐渐了解到生命体只是基因最大化繁衍的工具,那么,种种迷雾会逐渐散去。
各种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面临资源的竞争,这包括了猎取和掠夺,居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先天禀赋,对于最大化保持基因的目的,各自就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多厚的甲壳、多高身躯、多快的运动速度、选择何种食物、多长的繁殖周期、多久的寿命等等。可以说,生与死,如果直接表达为最高寿命,那么,寿命,只是生物生存策略的一个结果而已。
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说生物各自发展是,实际说的是进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被动的,并不存在主动进化的现象。当生物群体中的变异特征切合当下生存环境时,这个基因携带者就获得了最大化的生存与繁殖机会,于是,经过长时淘汰,旧基因生物被淘汰了。我们人类的进化可以作如是观。
对于人类最高寿命在120岁左右的这个事实,如果一定问为什么自然选择了这个岁数,那么或许可以从性成熟的时间上加于考察。目前的研究发现的,性成熟的时间,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当生物体生殖能力形成,死亡的时钟就开始敲响。这蕴含一个结论,每个生物体中,都预置了两套相反的机制:抗衰老机制和促衰老机制,这个机制的消长点就是性成熟。继续的结论就是,对于我们人类而言,16岁左右就是这个消长点,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最大化基因的需要,生物的最高寿命和性成熟时间呈倍数关系。性成熟时间越晚,最高寿命越长,反正也成立。
我们往往对有些雌性蟑螂在交配过程中吃掉雄性蟑螂难以理解,从保持基因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同样的,有些鱼类在完成产籽之后,几小时就迅速死亡,这也是基因保持最优的需要,对于那种鱼所处的环境而言。
讨论至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一下永生,对于永生,差不多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遍及世界的不同宗教,都在售卖生与死的解决方案,都在许诺不同方式的永生,宗教的万古长青,正说明了这是人类亘古的内心需求。
波伏娃的意见是,永生是难以忍受的,这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然而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假设保存基因的策略包含生物体的永生,那么就很难说不死是难以深受,这其实和说死是难以忍受的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从伦理和文化的角度讨论不死,都不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基因最大化有可能包含生物体不死这种可能吗,我的答案是,理论上是可能的,虽然非常困难。
在生物界中,普遍的现象是,当所处的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天敌很少的时候,自然选择的对象恰好是高寿的生物,同时该生物的性成熟时间很晚,这对于同样的物种也成立。这个现象暗示了高寿的某些环境条件。如果人类获得了永生,那么,从资源有限的角度看,资源需要异常充沛,生育是要被无限推迟的,至少逻辑上就是这样。某些天才的古人早已经猜测到了,他们用“有生就有死,无生就无死”来表达。
当然,人类的永生还面临生物界的其它竞争,比如病毒的侵害,如果永生的人类后代繁衍极其缓慢,那就意味人类不能通过代系的基因变异来适应生物界病毒的竞争,那么,解决之道就是社会化的医疗体系,这需要通过科技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来实现,这也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不同之处。
上面讨论的结论就是,关于生与死,已经有了理性讨论的基础,并且,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这个年代,是可以严肃的讨论了,这并不是洪水猛兽。
关于生死,我们提到了在近代以前都是宗教领域或者巫术的地盘,在众多的宗教思想中,本土的道教利用周易的卦象体系,系统的说明了生死的变化,这个生死观包含了很多天才的推测,是否科学尚待现代科学证实。道教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无极到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的万物理论极具解释力,这个理论用在人的生死上显合适。我们前面提到了,人体存在两套相反的机制,道教的阴阳理论和64卦生成论及其有力的解释了这个矛盾消长过程,甚至道教已经明确的指出性成熟是生命衰老的界限,这十分让人震撼。道教的阴阳消长可以简单的看做是生死消长,他们最后给出了一个永生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我们不在此处详细说明,感兴趣的可以参阅其它书籍。我要说明的,这个解决方案在逻辑上是一贯的,只是某些假设条件尚未得到科学的证实,但从方案的某些实践来看,可信度极高,这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可惜的是,道教的这一思想并未引起科学界太多的关注。
各种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都面临资源的竞争,这包括了猎取和掠夺,居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先天禀赋,对于最大化保持基因的目的,各自就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策略,多厚的甲壳、多高身躯、多快的运动速度、选择何种食物、多长的繁殖周期、多久的寿命等等。可以说,生与死,如果直接表达为最高寿命,那么,寿命,只是生物生存策略的一个结果而已。
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说生物各自发展是,实际说的是进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被动的,并不存在主动进化的现象。当生物群体中的变异特征切合当下生存环境时,这个基因携带者就获得了最大化的生存与繁殖机会,于是,经过长时淘汰,旧基因生物被淘汰了。我们人类的进化可以作如是观。
对于人类最高寿命在120岁左右的这个事实,如果一定问为什么自然选择了这个岁数,那么或许可以从性成熟的时间上加于考察。目前的研究发现的,性成熟的时间,是生与死的分界线,当生物体生殖能力形成,死亡的时钟就开始敲响。这蕴含一个结论,每个生物体中,都预置了两套相反的机制:抗衰老机制和促衰老机制,这个机制的消长点就是性成熟。继续的结论就是,对于我们人类而言,16岁左右就是这个消长点,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最大化基因的需要,生物的最高寿命和性成熟时间呈倍数关系。性成熟时间越晚,最高寿命越长,反正也成立。
我们往往对有些雌性蟑螂在交配过程中吃掉雄性蟑螂难以理解,从保持基因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同样的,有些鱼类在完成产籽之后,几小时就迅速死亡,这也是基因保持最优的需要,对于那种鱼所处的环境而言。
讨论至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一下永生,对于永生,差不多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遍及世界的不同宗教,都在售卖生与死的解决方案,都在许诺不同方式的永生,宗教的万古长青,正说明了这是人类亘古的内心需求。
波伏娃的意见是,永生是难以忍受的,这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然而对于生命本身来说,假设保存基因的策略包含生物体的永生,那么就很难说不死是难以深受,这其实和说死是难以忍受的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从伦理和文化的角度讨论不死,都不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基因最大化有可能包含生物体不死这种可能吗,我的答案是,理论上是可能的,虽然非常困难。
在生物界中,普遍的现象是,当所处的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天敌很少的时候,自然选择的对象恰好是高寿的生物,同时该生物的性成熟时间很晚,这对于同样的物种也成立。这个现象暗示了高寿的某些环境条件。如果人类获得了永生,那么,从资源有限的角度看,资源需要异常充沛,生育是要被无限推迟的,至少逻辑上就是这样。某些天才的古人早已经猜测到了,他们用“有生就有死,无生就无死”来表达。
当然,人类的永生还面临生物界的其它竞争,比如病毒的侵害,如果永生的人类后代繁衍极其缓慢,那就意味人类不能通过代系的基因变异来适应生物界病毒的竞争,那么,解决之道就是社会化的医疗体系,这需要通过科技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来实现,这也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不同之处。
上面讨论的结论就是,关于生与死,已经有了理性讨论的基础,并且,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这个年代,是可以严肃的讨论了,这并不是洪水猛兽。
关于生死,我们提到了在近代以前都是宗教领域或者巫术的地盘,在众多的宗教思想中,本土的道教利用周易的卦象体系,系统的说明了生死的变化,这个生死观包含了很多天才的推测,是否科学尚待现代科学证实。道教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无极到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的万物理论极具解释力,这个理论用在人的生死上显合适。我们前面提到了,人体存在两套相反的机制,道教的阴阳理论和64卦生成论及其有力的解释了这个矛盾消长过程,甚至道教已经明确的指出性成熟是生命衰老的界限,这十分让人震撼。道教的阴阳消长可以简单的看做是生死消长,他们最后给出了一个永生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我们不在此处详细说明,感兴趣的可以参阅其它书籍。我要说明的,这个解决方案在逻辑上是一贯的,只是某些假设条件尚未得到科学的证实,但从方案的某些实践来看,可信度极高,这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可惜的是,道教的这一思想并未引起科学界太多的关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