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梨
故土,故乡的土地,逐渐故去的土地。
那天陪我妈去村委会办事,见公路上四处是被车轮碾烂的梨碎,抬头,枝头上暗黄中带着沙的梨子,满压压的。愣住了,居然没人摘。
想起小时候,梨子都是在一群小孩儿的热切期盼中慢慢成熟。尚未熟透时,我们已经开始去一个爷爷家借网兜了。长长的竹竿,尽头是竹篾弯成的椭圆,用布缝制的小兜,套在了竹篾上,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摘梨工具了。盯准目标,把竹竿送出去,把握好角度和力度,让梨位于网兜的中间,把竹篾的一边靠着梨的柄,用力扭一下,咚,梨子就掉近兜里了。每次我都抢着拿竹竿,让他们爬树上去摘梨,他们够不到的高处,就得看我大显身手了。网了满满的一兜梨,得赶紧收回来,竹竿已经头重脚轻了,要是再加重,竹竿得从中折断了。
最有趣的是下雨天。夏季的雷阵雨真是雷厉风行,乌云盖过来,大风呼啦啦的吹上一阵,带人们刚把院子晒的粮食收进屋里,豆大的雨滴立马扑过来。一会儿,院里的石板上就淌起了小溪,再等一会儿,小溪水就变成小河了。风再大点,加上雷电,雨也更大了。树木就被刮东摇西晃,大人们担心着院子中间来不及收好的玉米堆上的篷布被吹开,都站在门口紧张的盯着玉米堆,而我们,紧紧的盯着不远处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梨树。终于,好像听到了咔嚓一声,大风把梨树的一枝刮断了。待到雨稍停歇,我们赶紧往梨树奔去,把断枝抬回来。枝条上的梨就这样被收摘了。而梨树下,还有许多被风吹下的梨。有时我们提着一个竹筐或竹兜,有时干脆拉起衣服,光着脚,在梨树周围走过来跑过去。先挑尚未摔坏的梨,双眼紧盯着遍地的梨,看到完整的梨,急忙捡起来放衣服上,眼睛又立马在梨堆里扫过来瞄过去。好的梨被捡完了,剩下的就是摔坏的梨了。带我们先回家把梨放好,再提一个竹筐来挨着捡。衣服前胸一片水渍混着泥渍,大人们也没顾着骂,都想着先去把梨捡回来喂猪,因为不能浪费了。不能浪费就等于给猪吃,烂掉的梨、变味的饭菜,扔掉了都可惜,所以全都倒进猪槽。猪也不挑,咕咚咕咚全吃了,还真是不辜负人们的打算呢。
摘梨,捡梨,我都抛在前面,积极得很。不过我并不是嘴馋,相反,我不喜欢吃梨,尤其是特别甜的梨。我妈很无奈我怪毛病多,就骂我山猪吃不了细粮。明明甜的梨才受欢迎,我却吃那些稍微有点甜,还带着酸的梨。这样的梨,不仅味道不好,颜色也不好,还是厚厚的皮,卖不了好的价格。后来,他们尝试种些良种梨,经过嫁接的,味道更甜,长得跟苹果似的,又小又园,完全不像梨嘛。再后来,他们并没有按计划所说的种许多梨。经常离家,连花田都无暇打理,桂花树旁长满了齐膝的野草。
我还是偶尔回家,同龄的伙伴们在外读书、打工,各奔东西,也是很少回家。而经常回家的,已为人父母,整日忙于生计,早忘了童年时摘梨的情景了吧。如今留在家的孩子大多三四岁,甚至更小,他们还没长到可以爬上树去摘梨。而且现在可吃的零食多了,他们也没那么多对梨的喜欢了吧,体会不到盼着梨成熟的等待的心情吧。所以,才看到到处都是满树的梨,等着被摘,一直等着。
回家的路上,遇到熟人,他们回来把自家的梨收摘了,给儿女、亲人带去。他热情的邀我吃梨,盛情之下,我接过一个,擦了擦,放嘴里咬了一口,还是很甜啊,不喜欢。却很开心,味道没变呢,尽管周围早已物是人非,变了模样。
那天陪我妈去村委会办事,见公路上四处是被车轮碾烂的梨碎,抬头,枝头上暗黄中带着沙的梨子,满压压的。愣住了,居然没人摘。
想起小时候,梨子都是在一群小孩儿的热切期盼中慢慢成熟。尚未熟透时,我们已经开始去一个爷爷家借网兜了。长长的竹竿,尽头是竹篾弯成的椭圆,用布缝制的小兜,套在了竹篾上,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摘梨工具了。盯准目标,把竹竿送出去,把握好角度和力度,让梨位于网兜的中间,把竹篾的一边靠着梨的柄,用力扭一下,咚,梨子就掉近兜里了。每次我都抢着拿竹竿,让他们爬树上去摘梨,他们够不到的高处,就得看我大显身手了。网了满满的一兜梨,得赶紧收回来,竹竿已经头重脚轻了,要是再加重,竹竿得从中折断了。
最有趣的是下雨天。夏季的雷阵雨真是雷厉风行,乌云盖过来,大风呼啦啦的吹上一阵,带人们刚把院子晒的粮食收进屋里,豆大的雨滴立马扑过来。一会儿,院里的石板上就淌起了小溪,再等一会儿,小溪水就变成小河了。风再大点,加上雷电,雨也更大了。树木就被刮东摇西晃,大人们担心着院子中间来不及收好的玉米堆上的篷布被吹开,都站在门口紧张的盯着玉米堆,而我们,紧紧的盯着不远处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梨树。终于,好像听到了咔嚓一声,大风把梨树的一枝刮断了。待到雨稍停歇,我们赶紧往梨树奔去,把断枝抬回来。枝条上的梨就这样被收摘了。而梨树下,还有许多被风吹下的梨。有时我们提着一个竹筐或竹兜,有时干脆拉起衣服,光着脚,在梨树周围走过来跑过去。先挑尚未摔坏的梨,双眼紧盯着遍地的梨,看到完整的梨,急忙捡起来放衣服上,眼睛又立马在梨堆里扫过来瞄过去。好的梨被捡完了,剩下的就是摔坏的梨了。带我们先回家把梨放好,再提一个竹筐来挨着捡。衣服前胸一片水渍混着泥渍,大人们也没顾着骂,都想着先去把梨捡回来喂猪,因为不能浪费了。不能浪费就等于给猪吃,烂掉的梨、变味的饭菜,扔掉了都可惜,所以全都倒进猪槽。猪也不挑,咕咚咕咚全吃了,还真是不辜负人们的打算呢。
摘梨,捡梨,我都抛在前面,积极得很。不过我并不是嘴馋,相反,我不喜欢吃梨,尤其是特别甜的梨。我妈很无奈我怪毛病多,就骂我山猪吃不了细粮。明明甜的梨才受欢迎,我却吃那些稍微有点甜,还带着酸的梨。这样的梨,不仅味道不好,颜色也不好,还是厚厚的皮,卖不了好的价格。后来,他们尝试种些良种梨,经过嫁接的,味道更甜,长得跟苹果似的,又小又园,完全不像梨嘛。再后来,他们并没有按计划所说的种许多梨。经常离家,连花田都无暇打理,桂花树旁长满了齐膝的野草。
我还是偶尔回家,同龄的伙伴们在外读书、打工,各奔东西,也是很少回家。而经常回家的,已为人父母,整日忙于生计,早忘了童年时摘梨的情景了吧。如今留在家的孩子大多三四岁,甚至更小,他们还没长到可以爬上树去摘梨。而且现在可吃的零食多了,他们也没那么多对梨的喜欢了吧,体会不到盼着梨成熟的等待的心情吧。所以,才看到到处都是满树的梨,等着被摘,一直等着。
回家的路上,遇到熟人,他们回来把自家的梨收摘了,给儿女、亲人带去。他热情的邀我吃梨,盛情之下,我接过一个,擦了擦,放嘴里咬了一口,还是很甜啊,不喜欢。却很开心,味道没变呢,尽管周围早已物是人非,变了模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