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agel貝果!
從台北最早有Bagel開始,我們全家都成了Bagel的忠實擁戴者!
每次去Cosco採購,必會拿一袋原味和一袋藍莓Bagel!
親愛的娘會用心的幫我們準備蛋,番茄,生菜或果醬,成為多樣富生命力的Begal三明治!
雖然那已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但對於Bagel的喜愛,還是不減當年!!
當在2004年於Hamburg(德國漢堡)發現Bagel店時,就進去狂吃!!
去年十二月再遊慕尼黑,發現火車站有了"Coffee fellows",並有正點早餐!
就去那享用了兩頓早餐!!
*****************************************************************************************************
邊吃邊學 貝果身世與猶太有關
【聯合報/吳凌遠/報導】
「聽說我要寫一本貝果書,所有人都當笑話。我告訴他們,這是很嚴肅的事。」英國BBC新聞部編輯瑪莉亞‧巴琳絲卡(Maria Balinska)自有主見,在她看來,「考察食物的歷史,會發掘其中蘊含文化的獨特性」。巴琳絲卡愛吃貝果,愛屋及烏寫成新書《貝果的神奇歷史》(The Bagel: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a Modest Bread),讓笑話她的人看看:美食原來大有名堂。
巴琳絲卡的父親是波蘭人,有猶太血統。她在美國新澤西州長大,離貝果大本營紐約不遠,但「大學時才頭一次吃到貝果。研究所獎學金不夠用,常吃貝果度日」。她曾到波蘭深造一年,「我看到很像貝果的圈形餅obwarzanek,深深著迷,納悶兩者間有無關連。」1980年代她在倫敦的猶太機構任職,「開始和人談貝果,廣蒐資料」。
「我覺得從貝果著手,是探究波蘭猶太歷史的有趣方式。」義大利、法國和中國都自稱是貝果的起源地,但巴琳絲卡認為貝果和德國的蝴蝶餅(pretzel)應是近親;也可能由obwarzanek發展而來,因為obwarzanek是波蘭王室最愛,波蘭的猶太人經常出入王室。
無論如何,貝果是在波蘭發揚光大,「麵包師傅是波蘭猶太人的第三大職業,僅次於裁縫和皮革工」。波蘭猶太人和貝果的關係,記錄最早上溯1610年Krakow議會以意第緒語頒行的法規;貝果(bagel)的字源則無法確定,許多專家都認同是源自意第緒語的beigen,意思是「彎曲」。
巴琳絲卡指出,象徵生生不息的環形物在死亡相關儀式中占一席之地,因此「貝果在猶太人悼亡時不可或缺,直到今天在喪禮中還常見」。她強調,「貝果是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也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書中駁斥美國流傳一則貝果的故事純屬虛構:傳說貝果是紀念十七世紀末的波蘭國王John III Sobieski,1683年維也納戰役中他擊退土耳其人,因此以馬鐙形的貝果慶祝。「但那時早就有貝果了,而且我從未聽波蘭人有這種說法。」她推論是美國的波蘭猶太人太懷念Sobieski國王才創造這則故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歐猶太人大舉移民美國,紐約市下東區猶太麵包店接二連三開張。」1960年代前,貝果只在美國大城市的猶太社區風行,少人知道,直到康乃迪克州耶魯大學所在地新港(New Haven)的Lender's麵包店推出冷凍貝果才打開局面。「剛開始有消費者切冷凍貝果受傷,Lender's推出切好的冷凍貝果,結果大受歡迎。」
貝果1960年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美國人對猶太文化、健康食品開始感興趣,尤其婦女大量外出工作,需要方便的食物。」但巴琳絲卡對美國近數十年來貝果大風行不以為然,市面出現超大貝果、各種口味和顏色的貝果,「許多都只是有貝果形狀的麵包而已」。
【2009-01-11/聯合報】
每次去Cosco採購,必會拿一袋原味和一袋藍莓Bagel!
親愛的娘會用心的幫我們準備蛋,番茄,生菜或果醬,成為多樣富生命力的Begal三明治!
雖然那已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但對於Bagel的喜愛,還是不減當年!!
當在2004年於Hamburg(德國漢堡)發現Bagel店時,就進去狂吃!!
去年十二月再遊慕尼黑,發現火車站有了"Coffee fellows",並有正點早餐!
就去那享用了兩頓早餐!!
![]() |
Bagel@MunichTrainStation |
![]() |
with Jam and Cream |
![]() |
Half+Half |
*****************************************************************************************************
邊吃邊學 貝果身世與猶太有關
【聯合報/吳凌遠/報導】
「聽說我要寫一本貝果書,所有人都當笑話。我告訴他們,這是很嚴肅的事。」英國BBC新聞部編輯瑪莉亞‧巴琳絲卡(Maria Balinska)自有主見,在她看來,「考察食物的歷史,會發掘其中蘊含文化的獨特性」。巴琳絲卡愛吃貝果,愛屋及烏寫成新書《貝果的神奇歷史》(The Bagel: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a Modest Bread),讓笑話她的人看看:美食原來大有名堂。
巴琳絲卡的父親是波蘭人,有猶太血統。她在美國新澤西州長大,離貝果大本營紐約不遠,但「大學時才頭一次吃到貝果。研究所獎學金不夠用,常吃貝果度日」。她曾到波蘭深造一年,「我看到很像貝果的圈形餅obwarzanek,深深著迷,納悶兩者間有無關連。」1980年代她在倫敦的猶太機構任職,「開始和人談貝果,廣蒐資料」。
「我覺得從貝果著手,是探究波蘭猶太歷史的有趣方式。」義大利、法國和中國都自稱是貝果的起源地,但巴琳絲卡認為貝果和德國的蝴蝶餅(pretzel)應是近親;也可能由obwarzanek發展而來,因為obwarzanek是波蘭王室最愛,波蘭的猶太人經常出入王室。
無論如何,貝果是在波蘭發揚光大,「麵包師傅是波蘭猶太人的第三大職業,僅次於裁縫和皮革工」。波蘭猶太人和貝果的關係,記錄最早上溯1610年Krakow議會以意第緒語頒行的法規;貝果(bagel)的字源則無法確定,許多專家都認同是源自意第緒語的beigen,意思是「彎曲」。
巴琳絲卡指出,象徵生生不息的環形物在死亡相關儀式中占一席之地,因此「貝果在猶太人悼亡時不可或缺,直到今天在喪禮中還常見」。她強調,「貝果是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也成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書中駁斥美國流傳一則貝果的故事純屬虛構:傳說貝果是紀念十七世紀末的波蘭國王John III Sobieski,1683年維也納戰役中他擊退土耳其人,因此以馬鐙形的貝果慶祝。「但那時早就有貝果了,而且我從未聽波蘭人有這種說法。」她推論是美國的波蘭猶太人太懷念Sobieski國王才創造這則故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歐猶太人大舉移民美國,紐約市下東區猶太麵包店接二連三開張。」1960年代前,貝果只在美國大城市的猶太社區風行,少人知道,直到康乃迪克州耶魯大學所在地新港(New Haven)的Lender's麵包店推出冷凍貝果才打開局面。「剛開始有消費者切冷凍貝果受傷,Lender's推出切好的冷凍貝果,結果大受歡迎。」
貝果1960年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美國人對猶太文化、健康食品開始感興趣,尤其婦女大量外出工作,需要方便的食物。」但巴琳絲卡對美國近數十年來貝果大風行不以為然,市面出現超大貝果、各種口味和顏色的貝果,「許多都只是有貝果形狀的麵包而已」。
【2009-01-11/聯合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