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北京行
暑假在家太无聊,我没有钱也没有心情再去远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文笔很烂,写不出太好的东西,所以我才决定现在动笔——回味三年前的北京行。
去北京时,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夜空一片漆黑,降临前看到城市里星火般的灯光,当时还沉寂在某种成功学的光耀下,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坐飞机只是一件平常至极的事,而一架飞机也只是交通工具。
那时《北京北京》还未创作,所以机场里播放着《北京欢迎您》,我的心情极好,天空飘起白雪,表哥带着我来到住处——表哥父亲单位的驻京办。由于人都回家准备过年了,所以五居室只有我们两人住。
天安门广场
一早,天空飘雪,坐公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地下通道经过安检,在警察、武警保护下,终于将我的脚步烙在广场的雪上。
从小就听妈妈给我讲,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所以,从小我就脚踩新城广场,而向往天安门广场。
雪花落在地上,天安门广场变了个样子,变得同我在别人相片中的看到不一样。白雪让天安门红色的城墙沉静,广场四周坐落着许多展馆,各式各样的建筑在雪下都是景致。
首都,阅兵式,毛主席关于民族站起来的宣言,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磅礴伟大崇高之类的情愫,但那天纷飞着雪,我发觉我在雪空下很微小,看着风从我身旁走过都不愿搭理我,我觉得自己好渺小。那个天真无邪的我,那个新城广场的我,真的被我踩在了自己的回忆里。童年的时光如同别人相片中的这座广场——总之是带不走了。
这就是北京,偌大的北京。
我来了北京。
北海
置身街头,北京给我的印象都是和自己生长城市的区别,北京冬天的风比故乡的势大,让我只得将嘴藏在羽绒服的衣领下,一路上和表哥也没什么交流。
我们来到北海,已然结冰,看到有人在冰上玩耍,于是我们也踏了上去。就这么直直的走着,从东边走到西边,鞋子和嘴巴一样湿热,所以干脆开启口来,我们聊着,同时用雪打闹着,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年少时光像是我们手中的白雪,捏捏搓搓,就都会回来,接着,飞飞打打,散落在地上,就又都离别。但无忧无虑依然是年少时的感觉,让工作、就业的压力在这个下午如同四溅的雪花一样消散。突然,我们惊觉地看着对方,望向前方最后一段路,于是都开始拼命的奔跑,然后用羽绒服做雪橇将身子抛掷在雪上飞驰。
雾蒙蒙的天色已经到了傍晚,风雪渐弱。
回到住所的第一件事,是表哥让我速速洗脚洗袜子。
国家大剧院
表哥是学音乐的,乐器是单簧管,我来北京时,他刚刚参加完知名交响乐团的考试,正在等待消息。
于是,表哥带着我去参观国家大剧院,也算是看看未来他可能有幸演出的地方。
当时,落成不久的国家大剧院常常出现在电视上,如今见到了,我对剧院外巨大的水潭很感兴趣,让我产生智者爱水,旋律如流水,建筑上的美学等等之类的联想。
剧院里正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歌剧,买票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里面是现代化的建筑所一应俱全的,地毯是那么红艳鲜亮新鲜,看上去每一根绒毛都很完整清晰。
别的无他。
表哥站在电子屏幕前,对即将上演的歌剧产生了兴趣,他的手背在腰后,左腿笔直,而右腿斜跨带着右脚迈的很开,显得老成。
孤零零的城楼
北京有一条街叫三门街,但不见城门只闻公车里音响报站接二连三的发声:前方到站东直门——
“这一条街叫三门街,城门楼已经拆了,站名是对它们的怀念。”表哥说。
“这不正是一种不朽。它们的名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说。
“那它们的样貌呢?那一砖一瓦的真实触感呢?”
“这不正是牺牲,正是不朽,有得总有失嘛。”我坚定的说。
煤山
崇祯皇帝自缢的那颗歪脖子槐树此时就在我的脑袋斜上方(记得在槐树附近还有亭子),这是鸟瞰故宫最佳的位置。
许多王朝建立都会烧掉之前的皇宫,而故宫被保留了下来,我需要只有赞叹,赞叹能工巧匠们的杰作,他们的智慧结晶,被无数的人仰望。
印象中,那天湿冷冷,我紧紧握着煤山铁栏杆和其上的雪,用力凝视着故宫。白雪浅浅着色,故宫里的建筑坐落有次,整齐威严,远处建筑的轮廓消失雪花和雾气交织的氤氲里,像是看不到久远年代的伊始。
“封建时期留下了许多遗产。纵观人类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有价值的,连续的,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一些亘古的,永恒的,美感的,人类基本的。”
离开时,我又看了看那颗歪脖子槐树,王权富贵让它更显凄凉。
故宫
实在遗憾,三年太久远了,我实在想象不起来自己游历故宫时的情景,片段的照片召唤不来我完整的回忆。
或许说我要真诚的承认:故宫宏伟的建筑群,精雕的悬梁等等,是我文笔所不能驾驭的。
我只记得那天停了雪的天空依然阴沉,地面的白石和汉白玉的栏杆和积雪混为一片,楼宇的穹顶上悬挂的冰条开始融化。我和表哥走着,路过一些巷道里,看到天际如白色的幕布,看到高墙深院的高墙,让我想起了南方古镇里高墙大院、白色的墙,是一样的深邃且漫长,环境和它所营造的安静变成了流在血液里的韵律。仿佛走在生命的河流里,天幕像大海一样缥缈,而高墙是分割海的河床。
还有就是午门,我曾在电视里看过帕瓦罗蒂在午门举行过音乐会,射灯交织旋律与雄浑的歌喉,亲临午门,在天际的雪幕中,它只是个开阔的广场。可以用来踢足球,用来打网球,用来做一切需要场地的活动。
我们走累了,于是做了一件懊恼至今的事,走出故宫后我总觉得少了什么,刹那间,感到一席凉风直窜我的后背,“我的天啊,我竟然没去故宫博物院。”表哥只是笑,笑到弯了腰。
如今想起来我是要对天大吼一声——我的天啊。
也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等我的文笔足够好时再去拜访。
颐和园与圆明园
春夏秋里,涟漪的昆明湖水被冬季的一片冰雪遮蔽、取代,原本漂浮在湖水上的十七孔像是镶嵌在一块璞玉上。
开始,我们仍用在北海时的老方法,在昆明湖上行走,宽阔的湖面让我想象到草原,我想一直跑下去,跑下去,一直跑到喉头发甜,躺在冰雪上,看着苍白的天空、干柴般密集的树枝、一两个人鬼魅似的出现在湖边的路上或是万寿山上的八面三层四重的佛香阁里。世界好静,我不曾来过这里,被遗忘在这里,所有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人生都不是我的,像是重获新生,又不是茫然无知。
后来太阳出来了,在黄昏下,我站了起来,羽绒服的雪花洒落,纷飞的雪和斜阳下的尘埃相碰,光、粼粼的。
随后,我们游览了万寿山、长廊、宝云阁等景点,让我至今还有点印象的便是长廊。当踏入长廊,在静止中,我却感受到它的活力透过一根根廊梁、廊柱绵延而出,我时而望向远处,时而望向近景,这种活力在视线的里变成了压迫。最后,我还是选择沉浸在廊梁上所绘的经典故事。
冬天的景总是萧索的,这种旅程完全是自寻惆怅,但我刚开始的人生又没有那么多苦涩可以抒发,最后这种惆怅成了寒冷的沉默,我的心像是北冰洋的一块浮冰。我想我需要太阳。
我们在黄昏中走出了公园,又在第二天伴着晨曦走进圆明园。
那残垣断壁,破败的乳白色的西洋建筑,好似暴尸荒野的白骨,而民族的耻辱则在有血有肉的人的脸上挂上一丝遗憾。
在圆明园除了对十二兽首喷泉印象深刻外,西洋楼的残垣断壁也让我记忆犹新。不为别的,只为在阳光下和一个姑娘相遇。
阳光下,姑娘穿着雪白的鸭绒衣和家人走在一起,我和表哥在残破的建筑里辗转。我同姑娘始终相距十几二十米,而我们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我看到她笑的甜甜的,我努力做到不眨眼,想将她的容貌印在心里,可如今,我只记得她乌黑的长发,飘逸的刘海,秀美的眼睛,和那在阳光下修长的身影。
我渴望爱情,渴望她,但我和她终将错过,而这错过成了永远不会融化的冻结。
回顾照片,我发现圆明园最完整的事物是来时刻有圆明园几个字的石碑,红漆被封印在石头的凿痕里。而我逝去的情感连同残垣断壁一同被封锁在回忆里。
总之,北京这个冬天在我的心里留有更多的是萧索和惆怅。
五居室
连着逛了很多天,我们都很疲惫,户外又飘起雨夹雪,发现窗外的路面湿滑,天色灰暗,于是很快做了个决定,在家休息一天。
现在的表哥是个勤奋的人,五居室的空间回荡起单簧管的音色。小时候我常去二姑家,所以表哥吹奏时的动作、旋律和曲目我都十分熟悉。那时,表哥需要在二姑夫的催促下才开始练习。“桓桓(表哥乳名),别玩了,你也不看看表,还不快去练管!”二姑夫命令道。于是表哥将我一个人丢在小霸王的世界里。
如今,表哥仍就将每个音符先吹奏一遍。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单簧管的音色,发出的声响有些刺耳,音域也很窄。但表哥十分陶醉,他吹奏的动作到是代替了他的乐器给我了悠扬的感受。
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将一件事揉烂了撕碎了直至在重复中枯燥厌倦了,但你视它为你的饭碗,你会依然温柔地捧着它,希望有一天,它里面有温热可以回馈给你。
那天,我沉浸在游戏里。
表哥吹了一段我十分熟悉的乐曲,“知道这是哪儿的背景乐?”
“好熟悉啊!让我想想——”
“这还用想啊!你还玩游戏呢!奥格瑞玛!”表哥含着哨片咧着嘴笑。
“魔兽是音乐是哪个乐团演奏的?”
“纽约爱乐,世界排名前二。”
“我的天,真是用心良苦,怪不得这么好玩。”
表哥吹吹停停,休息的间隙我们聊天,后来我听起了酷玩的歌曲,他则建议我听披头士,于是我将《yellow submarine》听了很多遍,索性单曲循环。
五居室的灯灭了,躺在床上,窗户上的附着细小的雪粒,透过户外的照明发着微光,如若夜晚大海深处的星辰——让夜变得更黑。而我的脑子全是黄色潜水艇的旋律和片段的唱词——“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
卤煮火烧
去北京前,妈妈嘱咐我要去人艺剧社、去吃卤煮火烧、去大栅栏、去看场京剧等等,结果我只吃了卤煮火烧。
自然没有选对地方,卤煮的味道没有电视里,王府井老字号的叫卖和卤煮火烧卖相看上去诱人。
可能与天气还有关系,当天雾气氤氲,我的胃口也不怎么好,胡乱吃了点,算是用来联想电视里的卤煮火烧。
天坛
农历新年将至,表哥说要去天坛,为家人们祈福。
游览天坛的印象十分模糊,我只记得回音壁和祈年殿这两处建筑。当我看着回音壁的简介时,不停有孩子们的呼喊在建筑里飘荡,全面包围我的耳朵。还有一对情侣,男的躲在东边的配殿后叫着女的的名字——“芳,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皇穹宇圆形的墙壁使音波折射,从而延长声音了滞留的时间。我想我的生命也应该有一处回音壁,那里是我向情人说的海枯与石烂,向亲人说爱与奉献,向朋友说共勉与祝福,向世人说生命与崇高,在那里,我的话外音也久久回荡,滞留在人们的心里。
来到祈年殿,登上基座,看到游人们正在排队,有序的等待着去祈福。祈福的所在位于祈年殿建筑基座的正中心,四周空旷,在祈福的时,亲友们会帮你照相,留下你虔诚的模样。我和表哥忘带相机了,于是只单单祈福。等待是最容易让时间变得漫长的事(有时甚至是煎熬),我看着一个一个走到圆心的人,他们闭目,双手合掌,有的将双手举过头顶,有的放置在胸前、离心口不远的位置,有的将双手放在胸前接着又举过头顶,有的嘴里念念有词,有的单是闭目凝神,有的时间短促,有的则伫立很久。
终于轮到我了,站在圆心,阳光附着全身,我闭上眼,在心里默默祝福家人身体健康。
仔细想过,发觉祝福就像是站在圆心希望能够触及宇宙的所有玄妙一样缥缈,可我还是要祝福,因为祝福连接希望,连接太阳。
未来和宇宙一样的玄妙,让我祝福吧,祝福时光里的所有人都不因玄妙而迷失。
长城
我之所去长城,都是因为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你也不是好汉。”表哥和我开着玩笑。
后来几天,表哥的情绪挺低落,也许是他提早知道了在乐团考试落选的结果。
为了陪我,表哥收拾好心情。
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我怀着谦卑、礼貌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一切人物,只是做起来显得蹩脚。
我们前往北京客运站,一路上问了很多人,每次问完人后我都会加一句谢谢,这“谢谢”说多了成了条件反射,当我们找来到客运站,进一步打听去八达岭的公交时,偶见一辆准备出发客车,于是我和表哥跳了上去,等司机答疑解惑完,我的谢谢却到下了车才说出口。
“你这‘谢谢’给谁说呢?”表哥问我。
我尴尬地傻笑。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坐上了前往八达岭长城的大巴。我手里拿着《北京晚报》想起了那句广告语——北京晚报,不晚报。
我饶有兴致的翻看着,等待坐满游客后发车。
近一个小时的路程,随车讲解给我们介绍着八达岭长城的相关知识,标准的京腔听起来很舒服。她逐字逐句,声音里没有对内容的疲态,脸上保持着职业的微笑,十分敬业。原本不算漂亮的面容,因有了一份社会的历练显得知性、成熟。
沿途,经过一段长城。女讲解指着窗外说,“那一段并不是八达岭长城,但很多旅客都被骗了去,我们称之为‘可怜人’,他们殊不知真正八达岭就在前方不远处。好不容易来一次,却登错了城。”
我叠放好晚报,等待八达岭。
下了车,四面八方刮起大风,买票检票,开始登长城。
虽是隆冬,游客很多,登长城并不比爬山轻松多少,走一段,倚在长城上,看到连绵的山将荒芜的草和长长的墙一同驮起,而阳光则托起万物的身影,一切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狂风肆虐,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表哥在镜头前,摆着各种各样的pose,在烽火台里,漆黑一片,表哥带着墨镜,站在风口,张开怀抱,同时高唱着: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他对生活的热爱又都回来了。
而我则略显羞涩,在照片中摆着最普通的姿势。
之前我在电视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在老外相机前扭捏作态,让老外很不舒服。如今我依然是个典型的中国人。
表哥喜欢另辟蹊径,我们又走下长城,顺着长城下的小山路走了一段,路很险,我走得很小心,表哥则不以为然,甚至开始奔跑(表哥的这种性格,使其日后爱上了山地车速降运动)。
一路表哥不停地回头,招呼我快点,看着脚下狭窄的碎石路,沿着路半米外就是陡峭的斜坡,砂砾石子同斜枝枯干作伴,我是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
这一路弄得我身心俱疲。只好选择做隧道轨车下长城。轨道两边满是荒芜的植被,光秃秃的裸露出锋利的枝干,杂乱无章,交织错落,让人心生荒凉。
站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前,我还是我。这个我在我生长的时间轴养成的习性如同迤逦的长城。改变,对我和长城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西单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大都市,似乎意味着一定要去繁华的地方看看它的繁荣。
来到西单,只看到人流,那茫茫多的人。出现在人行道、人行天桥、商场里,手里提着各式各样购物袋的男女老少,大家裹着冬衣,在寒风里,在高楼林立下,走着,坚实的每一步,是消费主义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让我想起天下攘攘熙熙的名句,我们天生就是物质的信徒。
多年之后,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一句话打动了我——繁华终将过去幻灭才是永恒。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拜物教的信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体会。
生命有时承载的太多,所以生活才如此艰难。
鸟巢
北京触动我神经末梢的时日无多,最后,去了鸟巢。
天气回暖,太阳比之前几天都要强烈。
奥林匹克公园,一进门看到滑轮训练班正在进行训练,少年们高低错落,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着,他们吸取芭蕾舞蹈的动作,阳光将他们的身影衬托的好美,欣欣向荣,自然流露着无尽的活力。
不远处,便是鸟巢。水立方与它毗邻。在这里我不用文字来描摹它们的外观,我所描摹不会比你所看到的鸟巢、水立方更好。
这些建筑自然体现了国家的富强伟,展现了某种精神,设置了某种意象等等诸如此类。我作为平凡之人,所能做的似乎就是在它们的身旁合影,赞叹的同时,为自己有幸见证而喜悦。
其实不然,当看都市久了,见繁华多了,我会心生厌倦的。我觉得这些人类才智、伟大的创举,并不比自然带给我的美感要多。反而让我心生凄凉。我想起了鸟瞰故宫的情景,我对于我们文明的认同感或许不会比一个后人来的更深刻。
返程
由于没买到车票,我和表哥在北京度过了除夕,这是我第一次在家外过除夕。
我们站在厨房里吃着火锅,当炮声作响,来年的希望在心里燃烧,我们举杯、碰杯,彼此祝福。
好多年没看过完整的春晚,让我最喜欢的还是多年前感动我的片尾曲——《二十年后来相见》。
时光啊时光,你带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在人生里孤独的漂泊,我多么多么想紧紧抱住你,让我躺在你的怀里不住地流泪,即便你亲手为我盖上灵柩,也要在你的海洋里浮游,去一个梦想都去不到地方。
时光啊时光——故乡驱赶了你的冰冷。
后记
当我再次想起北京时,《北京 北京》的旋律也在耳边响起,如今的北京在我的世界里还是那个北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迷惘。但这些所有的感受都与我无关,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如同看月亮,看太阳一样,我会在心里想念她,爱着她。
北京,当我再一次与你相遇,不知道欢迎我的歌曲会是什么?不知道那时,我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境况?
我爱你,这比对故乡的爱要漂流。
暑假在家太无聊,我没有钱也没有心情再去远行,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文笔很烂,写不出太好的东西,所以我才决定现在动笔——回味三年前的北京行。
去北京时,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夜空一片漆黑,降临前看到城市里星火般的灯光,当时还沉寂在某种成功学的光耀下,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坐飞机只是一件平常至极的事,而一架飞机也只是交通工具。
那时《北京北京》还未创作,所以机场里播放着《北京欢迎您》,我的心情极好,天空飘起白雪,表哥带着我来到住处——表哥父亲单位的驻京办。由于人都回家准备过年了,所以五居室只有我们两人住。
天安门广场
一早,天空飘雪,坐公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地下通道经过安检,在警察、武警保护下,终于将我的脚步烙在广场的雪上。
从小就听妈妈给我讲,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所以,从小我就脚踩新城广场,而向往天安门广场。
雪花落在地上,天安门广场变了个样子,变得同我在别人相片中的看到不一样。白雪让天安门红色的城墙沉静,广场四周坐落着许多展馆,各式各样的建筑在雪下都是景致。
首都,阅兵式,毛主席关于民族站起来的宣言,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磅礴伟大崇高之类的情愫,但那天纷飞着雪,我发觉我在雪空下很微小,看着风从我身旁走过都不愿搭理我,我觉得自己好渺小。那个天真无邪的我,那个新城广场的我,真的被我踩在了自己的回忆里。童年的时光如同别人相片中的这座广场——总之是带不走了。
这就是北京,偌大的北京。
我来了北京。
北海
置身街头,北京给我的印象都是和自己生长城市的区别,北京冬天的风比故乡的势大,让我只得将嘴藏在羽绒服的衣领下,一路上和表哥也没什么交流。
我们来到北海,已然结冰,看到有人在冰上玩耍,于是我们也踏了上去。就这么直直的走着,从东边走到西边,鞋子和嘴巴一样湿热,所以干脆开启口来,我们聊着,同时用雪打闹着,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年少时光像是我们手中的白雪,捏捏搓搓,就都会回来,接着,飞飞打打,散落在地上,就又都离别。但无忧无虑依然是年少时的感觉,让工作、就业的压力在这个下午如同四溅的雪花一样消散。突然,我们惊觉地看着对方,望向前方最后一段路,于是都开始拼命的奔跑,然后用羽绒服做雪橇将身子抛掷在雪上飞驰。
雾蒙蒙的天色已经到了傍晚,风雪渐弱。
回到住所的第一件事,是表哥让我速速洗脚洗袜子。
国家大剧院
表哥是学音乐的,乐器是单簧管,我来北京时,他刚刚参加完知名交响乐团的考试,正在等待消息。
于是,表哥带着我去参观国家大剧院,也算是看看未来他可能有幸演出的地方。
当时,落成不久的国家大剧院常常出现在电视上,如今见到了,我对剧院外巨大的水潭很感兴趣,让我产生智者爱水,旋律如流水,建筑上的美学等等之类的联想。
剧院里正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歌剧,买票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里面是现代化的建筑所一应俱全的,地毯是那么红艳鲜亮新鲜,看上去每一根绒毛都很完整清晰。
别的无他。
表哥站在电子屏幕前,对即将上演的歌剧产生了兴趣,他的手背在腰后,左腿笔直,而右腿斜跨带着右脚迈的很开,显得老成。
孤零零的城楼
北京有一条街叫三门街,但不见城门只闻公车里音响报站接二连三的发声:前方到站东直门——
“这一条街叫三门街,城门楼已经拆了,站名是对它们的怀念。”表哥说。
“这不正是一种不朽。它们的名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说。
“那它们的样貌呢?那一砖一瓦的真实触感呢?”
“这不正是牺牲,正是不朽,有得总有失嘛。”我坚定的说。
煤山
崇祯皇帝自缢的那颗歪脖子槐树此时就在我的脑袋斜上方(记得在槐树附近还有亭子),这是鸟瞰故宫最佳的位置。
许多王朝建立都会烧掉之前的皇宫,而故宫被保留了下来,我需要只有赞叹,赞叹能工巧匠们的杰作,他们的智慧结晶,被无数的人仰望。
印象中,那天湿冷冷,我紧紧握着煤山铁栏杆和其上的雪,用力凝视着故宫。白雪浅浅着色,故宫里的建筑坐落有次,整齐威严,远处建筑的轮廓消失雪花和雾气交织的氤氲里,像是看不到久远年代的伊始。
“封建时期留下了许多遗产。纵观人类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有价值的,连续的,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一些亘古的,永恒的,美感的,人类基本的。”
离开时,我又看了看那颗歪脖子槐树,王权富贵让它更显凄凉。
故宫
实在遗憾,三年太久远了,我实在想象不起来自己游历故宫时的情景,片段的照片召唤不来我完整的回忆。
或许说我要真诚的承认:故宫宏伟的建筑群,精雕的悬梁等等,是我文笔所不能驾驭的。
我只记得那天停了雪的天空依然阴沉,地面的白石和汉白玉的栏杆和积雪混为一片,楼宇的穹顶上悬挂的冰条开始融化。我和表哥走着,路过一些巷道里,看到天际如白色的幕布,看到高墙深院的高墙,让我想起了南方古镇里高墙大院、白色的墙,是一样的深邃且漫长,环境和它所营造的安静变成了流在血液里的韵律。仿佛走在生命的河流里,天幕像大海一样缥缈,而高墙是分割海的河床。
还有就是午门,我曾在电视里看过帕瓦罗蒂在午门举行过音乐会,射灯交织旋律与雄浑的歌喉,亲临午门,在天际的雪幕中,它只是个开阔的广场。可以用来踢足球,用来打网球,用来做一切需要场地的活动。
我们走累了,于是做了一件懊恼至今的事,走出故宫后我总觉得少了什么,刹那间,感到一席凉风直窜我的后背,“我的天啊,我竟然没去故宫博物院。”表哥只是笑,笑到弯了腰。
如今想起来我是要对天大吼一声——我的天啊。
也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等我的文笔足够好时再去拜访。
颐和园与圆明园
春夏秋里,涟漪的昆明湖水被冬季的一片冰雪遮蔽、取代,原本漂浮在湖水上的十七孔像是镶嵌在一块璞玉上。
开始,我们仍用在北海时的老方法,在昆明湖上行走,宽阔的湖面让我想象到草原,我想一直跑下去,跑下去,一直跑到喉头发甜,躺在冰雪上,看着苍白的天空、干柴般密集的树枝、一两个人鬼魅似的出现在湖边的路上或是万寿山上的八面三层四重的佛香阁里。世界好静,我不曾来过这里,被遗忘在这里,所有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人生都不是我的,像是重获新生,又不是茫然无知。
后来太阳出来了,在黄昏下,我站了起来,羽绒服的雪花洒落,纷飞的雪和斜阳下的尘埃相碰,光、粼粼的。
随后,我们游览了万寿山、长廊、宝云阁等景点,让我至今还有点印象的便是长廊。当踏入长廊,在静止中,我却感受到它的活力透过一根根廊梁、廊柱绵延而出,我时而望向远处,时而望向近景,这种活力在视线的里变成了压迫。最后,我还是选择沉浸在廊梁上所绘的经典故事。
冬天的景总是萧索的,这种旅程完全是自寻惆怅,但我刚开始的人生又没有那么多苦涩可以抒发,最后这种惆怅成了寒冷的沉默,我的心像是北冰洋的一块浮冰。我想我需要太阳。
我们在黄昏中走出了公园,又在第二天伴着晨曦走进圆明园。
那残垣断壁,破败的乳白色的西洋建筑,好似暴尸荒野的白骨,而民族的耻辱则在有血有肉的人的脸上挂上一丝遗憾。
在圆明园除了对十二兽首喷泉印象深刻外,西洋楼的残垣断壁也让我记忆犹新。不为别的,只为在阳光下和一个姑娘相遇。
阳光下,姑娘穿着雪白的鸭绒衣和家人走在一起,我和表哥在残破的建筑里辗转。我同姑娘始终相距十几二十米,而我们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我看到她笑的甜甜的,我努力做到不眨眼,想将她的容貌印在心里,可如今,我只记得她乌黑的长发,飘逸的刘海,秀美的眼睛,和那在阳光下修长的身影。
我渴望爱情,渴望她,但我和她终将错过,而这错过成了永远不会融化的冻结。
回顾照片,我发现圆明园最完整的事物是来时刻有圆明园几个字的石碑,红漆被封印在石头的凿痕里。而我逝去的情感连同残垣断壁一同被封锁在回忆里。
总之,北京这个冬天在我的心里留有更多的是萧索和惆怅。
五居室
连着逛了很多天,我们都很疲惫,户外又飘起雨夹雪,发现窗外的路面湿滑,天色灰暗,于是很快做了个决定,在家休息一天。
现在的表哥是个勤奋的人,五居室的空间回荡起单簧管的音色。小时候我常去二姑家,所以表哥吹奏时的动作、旋律和曲目我都十分熟悉。那时,表哥需要在二姑夫的催促下才开始练习。“桓桓(表哥乳名),别玩了,你也不看看表,还不快去练管!”二姑夫命令道。于是表哥将我一个人丢在小霸王的世界里。
如今,表哥仍就将每个音符先吹奏一遍。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单簧管的音色,发出的声响有些刺耳,音域也很窄。但表哥十分陶醉,他吹奏的动作到是代替了他的乐器给我了悠扬的感受。
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将一件事揉烂了撕碎了直至在重复中枯燥厌倦了,但你视它为你的饭碗,你会依然温柔地捧着它,希望有一天,它里面有温热可以回馈给你。
那天,我沉浸在游戏里。
表哥吹了一段我十分熟悉的乐曲,“知道这是哪儿的背景乐?”
“好熟悉啊!让我想想——”
“这还用想啊!你还玩游戏呢!奥格瑞玛!”表哥含着哨片咧着嘴笑。
“魔兽是音乐是哪个乐团演奏的?”
“纽约爱乐,世界排名前二。”
“我的天,真是用心良苦,怪不得这么好玩。”
表哥吹吹停停,休息的间隙我们聊天,后来我听起了酷玩的歌曲,他则建议我听披头士,于是我将《yellow submarine》听了很多遍,索性单曲循环。
五居室的灯灭了,躺在床上,窗户上的附着细小的雪粒,透过户外的照明发着微光,如若夜晚大海深处的星辰——让夜变得更黑。而我的脑子全是黄色潜水艇的旋律和片段的唱词——“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
卤煮火烧
去北京前,妈妈嘱咐我要去人艺剧社、去吃卤煮火烧、去大栅栏、去看场京剧等等,结果我只吃了卤煮火烧。
自然没有选对地方,卤煮的味道没有电视里,王府井老字号的叫卖和卤煮火烧卖相看上去诱人。
可能与天气还有关系,当天雾气氤氲,我的胃口也不怎么好,胡乱吃了点,算是用来联想电视里的卤煮火烧。
天坛
农历新年将至,表哥说要去天坛,为家人们祈福。
游览天坛的印象十分模糊,我只记得回音壁和祈年殿这两处建筑。当我看着回音壁的简介时,不停有孩子们的呼喊在建筑里飘荡,全面包围我的耳朵。还有一对情侣,男的躲在东边的配殿后叫着女的的名字——“芳,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皇穹宇圆形的墙壁使音波折射,从而延长声音了滞留的时间。我想我的生命也应该有一处回音壁,那里是我向情人说的海枯与石烂,向亲人说爱与奉献,向朋友说共勉与祝福,向世人说生命与崇高,在那里,我的话外音也久久回荡,滞留在人们的心里。
来到祈年殿,登上基座,看到游人们正在排队,有序的等待着去祈福。祈福的所在位于祈年殿建筑基座的正中心,四周空旷,在祈福的时,亲友们会帮你照相,留下你虔诚的模样。我和表哥忘带相机了,于是只单单祈福。等待是最容易让时间变得漫长的事(有时甚至是煎熬),我看着一个一个走到圆心的人,他们闭目,双手合掌,有的将双手举过头顶,有的放置在胸前、离心口不远的位置,有的将双手放在胸前接着又举过头顶,有的嘴里念念有词,有的单是闭目凝神,有的时间短促,有的则伫立很久。
终于轮到我了,站在圆心,阳光附着全身,我闭上眼,在心里默默祝福家人身体健康。
仔细想过,发觉祝福就像是站在圆心希望能够触及宇宙的所有玄妙一样缥缈,可我还是要祝福,因为祝福连接希望,连接太阳。
未来和宇宙一样的玄妙,让我祝福吧,祝福时光里的所有人都不因玄妙而迷失。
长城
我之所去长城,都是因为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你也不是好汉。”表哥和我开着玩笑。
后来几天,表哥的情绪挺低落,也许是他提早知道了在乐团考试落选的结果。
为了陪我,表哥收拾好心情。
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我怀着谦卑、礼貌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一切人物,只是做起来显得蹩脚。
我们前往北京客运站,一路上问了很多人,每次问完人后我都会加一句谢谢,这“谢谢”说多了成了条件反射,当我们找来到客运站,进一步打听去八达岭的公交时,偶见一辆准备出发客车,于是我和表哥跳了上去,等司机答疑解惑完,我的谢谢却到下了车才说出口。
“你这‘谢谢’给谁说呢?”表哥问我。
我尴尬地傻笑。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坐上了前往八达岭长城的大巴。我手里拿着《北京晚报》想起了那句广告语——北京晚报,不晚报。
我饶有兴致的翻看着,等待坐满游客后发车。
近一个小时的路程,随车讲解给我们介绍着八达岭长城的相关知识,标准的京腔听起来很舒服。她逐字逐句,声音里没有对内容的疲态,脸上保持着职业的微笑,十分敬业。原本不算漂亮的面容,因有了一份社会的历练显得知性、成熟。
沿途,经过一段长城。女讲解指着窗外说,“那一段并不是八达岭长城,但很多旅客都被骗了去,我们称之为‘可怜人’,他们殊不知真正八达岭就在前方不远处。好不容易来一次,却登错了城。”
我叠放好晚报,等待八达岭。
下了车,四面八方刮起大风,买票检票,开始登长城。
虽是隆冬,游客很多,登长城并不比爬山轻松多少,走一段,倚在长城上,看到连绵的山将荒芜的草和长长的墙一同驮起,而阳光则托起万物的身影,一切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狂风肆虐,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表哥在镜头前,摆着各种各样的pose,在烽火台里,漆黑一片,表哥带着墨镜,站在风口,张开怀抱,同时高唱着: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他对生活的热爱又都回来了。
而我则略显羞涩,在照片中摆着最普通的姿势。
之前我在电视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在老外相机前扭捏作态,让老外很不舒服。如今我依然是个典型的中国人。
表哥喜欢另辟蹊径,我们又走下长城,顺着长城下的小山路走了一段,路很险,我走得很小心,表哥则不以为然,甚至开始奔跑(表哥的这种性格,使其日后爱上了山地车速降运动)。
一路表哥不停地回头,招呼我快点,看着脚下狭窄的碎石路,沿着路半米外就是陡峭的斜坡,砂砾石子同斜枝枯干作伴,我是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
这一路弄得我身心俱疲。只好选择做隧道轨车下长城。轨道两边满是荒芜的植被,光秃秃的裸露出锋利的枝干,杂乱无章,交织错落,让人心生荒凉。
站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前,我还是我。这个我在我生长的时间轴养成的习性如同迤逦的长城。改变,对我和长城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西单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大都市,似乎意味着一定要去繁华的地方看看它的繁荣。
来到西单,只看到人流,那茫茫多的人。出现在人行道、人行天桥、商场里,手里提着各式各样购物袋的男女老少,大家裹着冬衣,在寒风里,在高楼林立下,走着,坚实的每一步,是消费主义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让我想起天下攘攘熙熙的名句,我们天生就是物质的信徒。
多年之后,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一句话打动了我——繁华终将过去幻灭才是永恒。我个人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拜物教的信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体会。
生命有时承载的太多,所以生活才如此艰难。
鸟巢
北京触动我神经末梢的时日无多,最后,去了鸟巢。
天气回暖,太阳比之前几天都要强烈。
奥林匹克公园,一进门看到滑轮训练班正在进行训练,少年们高低错落,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着,他们吸取芭蕾舞蹈的动作,阳光将他们的身影衬托的好美,欣欣向荣,自然流露着无尽的活力。
不远处,便是鸟巢。水立方与它毗邻。在这里我不用文字来描摹它们的外观,我所描摹不会比你所看到的鸟巢、水立方更好。
这些建筑自然体现了国家的富强伟,展现了某种精神,设置了某种意象等等诸如此类。我作为平凡之人,所能做的似乎就是在它们的身旁合影,赞叹的同时,为自己有幸见证而喜悦。
其实不然,当看都市久了,见繁华多了,我会心生厌倦的。我觉得这些人类才智、伟大的创举,并不比自然带给我的美感要多。反而让我心生凄凉。我想起了鸟瞰故宫的情景,我对于我们文明的认同感或许不会比一个后人来的更深刻。
返程
由于没买到车票,我和表哥在北京度过了除夕,这是我第一次在家外过除夕。
我们站在厨房里吃着火锅,当炮声作响,来年的希望在心里燃烧,我们举杯、碰杯,彼此祝福。
好多年没看过完整的春晚,让我最喜欢的还是多年前感动我的片尾曲——《二十年后来相见》。
时光啊时光,你带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在人生里孤独的漂泊,我多么多么想紧紧抱住你,让我躺在你的怀里不住地流泪,即便你亲手为我盖上灵柩,也要在你的海洋里浮游,去一个梦想都去不到地方。
时光啊时光——故乡驱赶了你的冰冷。
后记
当我再次想起北京时,《北京 北京》的旋律也在耳边响起,如今的北京在我的世界里还是那个北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迷惘。但这些所有的感受都与我无关,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如同看月亮,看太阳一样,我会在心里想念她,爱着她。
北京,当我再一次与你相遇,不知道欢迎我的歌曲会是什么?不知道那时,我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境况?
我爱你,这比对故乡的爱要漂流。
-
一头叫雪球的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9-22 2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