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前的日子
离开故乡前的日子
钟楼
我见过颜色灰暗的她,那是在西安市政府开始计划古建整修之前的年月里,她的瓦当不如现在青绿,她的金顶不如现在璀璨,她的脊柱不如现在朱红。
我见过雪下的她,皑皑白雪覆盖她的飞檐,金顶上也有一小撮白雪,像顶洁白的小巧的帽子。
我在中秋节上空的礼花下见过她,礼花彩弹将天空映照的火红、华美,钟楼就静静地坐在地上,所有美好的都是她的背景,她是这座城在变迁中的不会老去的存在。
我在农历新年的晚上见过她,黑夜如画板上悬挂的纸一样完整,而我在鼓楼下的回民街边,眺望她,七彩的射灯打在她的身上,钟楼像是一台时光机,穿梭千年,在这个繁华的街心,仍然那么美,那么卓越。
我真的没有想过,自己生长在钟楼边,却要等到二十六岁才亲临她。可能我不像表哥,他有外地上大学的背景,有外地的同学需要陪同,可能我也不想堂哥,他有个外地媳妇,需要陪同。
而我只有我自己,当我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周边的郊县,我知道回来见她都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
顶着夏日的艳阳,登上钟楼。她第一次层要比想象中的大,粗大的脊柱,仿制的景云钟,这是你站在不远处都能街边都能看到的。第二层则要比想象中的局促,站在第二层,风势变大,当然都是热风。我绕着第二层的楼体走了一圈,四周的门上刻着许多故事,单刀赴会、八仙过海、岳母刺字等等,这些故事大概分为两类,人与人相处的故事和人与自然相处的故事。除此之外,楼上别无其他。飞檐遮蔽了第二层,太阳没有角度能够照射到我,所以目光舒展,凭栏远眺——那些原来在我心中重要的、磅礴的、繁华的十字路口变得很不堪,如同一个垃圾场,那些停泊在路口的车辆像是等待被清扫的、废弃的玩具汽车,生命中的十字路口是不存在的,那些人与人的相逢、分别,都是骗人的,不过是一场梦,站在高处时,这些梦琐碎的就像垃圾。同时,它也被郁郁葱葱遮蔽了,被登高望远遗忘了,因改变视角而茫然了。
告别
走出钟楼,我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再等上她,三十六岁,四十六岁,还是六十六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情怀是一本旧书,偶尔拿出翻一翻,不论是灰尘、页码、还是金句典故,总会有美将我打动。
城墙
难得今儿是个阴天,昨夜的雨带来凉爽的风。
西安的城墙我站在下面望着它望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登上,首先听到喇叭里放着古筝弹奏的乐曲,外面呼啸的车声被抛在身后。谈不上别有洞天,但至少新鲜。
走在城墙上,看到城里城外的建筑,树木的掩映,车水马龙的街道,原本熟悉的事物如今看的更深更远也更全面。
紧挨城墙的外面一侧是环城公园,下面花花草草,护城河在婆娑的树影下流淌。里面一侧则是围城巷,宅宅的巷子穿行着疾驰的车辆,有很多住家小区紧邻巷道,所以临街一层店面邻里,行业繁多。东北方向以车行为主,安静的西北方向则有许多咖啡厅、茶馆坐落。路过一车行,我看到一个年龄十六七岁的少年,染着红头发,穿着蓝色制服,靠在车行的门框边抽着烟,看着坐在不远处聊天的工友,我猜想他是不是会对我说,“我只有饭吃,没有梦想。”
我也许会对他说,“如今,我都要为了工作而远走他乡,西安,这个繁华的都市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他会不会笑着对我说,“繁华?我只是天天站在店面门前看见一辆辆车,一个个人,他们都匆匆忙忙,看上去疲于奔命似的。如果繁华是以牺牲每个人的梦想为代价,那么我宁愿回家种地。家乡的天空还有星星,每天看他们一眼,我就能做个好梦。”
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站在城墙上看着这个少年。
城墙上,游人如织,有散步的,有坐在游览车的,有骑着车子你追我赶的,有外国人,有本国人,有的人呼喊,有的人坐在地上自如惬意的等待爱人拍照。我羡慕这些异地的游人。此时,他们看上去好自由,好快乐。
城墙的角楼、敌楼和箭楼坐落在适当的位置,让你联想发生在千年前的战时,每走一段路都有一些标示,注释古代的西安城内建筑的布局,而如今,城里城外都是写字楼、商品住宅、豪华大酒店,一眼望去再回眸与此,觉得如今的城墙被新时期的文明包围了,原本我以为我站在围城之上看透了围城,却发现,我还是在围城里。而如今,我怀念这种感觉,看着那治理后慢慢清澈的护城河,我的心满是眷恋,别离珍惜,珍惜别离,这种体验就像这个城郭一样亘古。
最后,我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墙下的土地,想起了名句——望着深渊,深渊也望着你。带上恐惧,将这份回忆收藏起来。
离别
下了城墙,我后悔没有选择陌生的一边,而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西北边,我应该走东南边的那段城墙,我很后悔,后悔没有毅力将她一气走完。但离别就是这么不期而遇,我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城市。
兴庆公园
毫不夸张,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去过兴庆公园——那曾是我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在今年,寒假尾声,同朋友故地重游。
公园坐落于西安城的东南边,和交通大学隔路而望。
冬末春初,寒意已经褪去,天依旧阴森森,抽丝般细微的小雨先于绿芽挂于树梢。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友人在马路十字就看到了对街公园内的摩天转盘、海盗船等游乐设施,这些高大的设施先于公园的草木吸引住我们。
等到绿灯,行至公园围墙边,才看清围墙原来是红砖框架包裹着铁栅栏,通过栅栏,看到那些游乐设施,在草木间停停动动,发出的声响像是被草木吸纳,显得离我们很远,显得很辽阔。
沿着围墙,走了一段方砖石路。
进入公园,视野变得很开阔,先看到圆形的喷泉平躺着,中心点耸立一块长石,高约五米,其形取自南方园林的石样,漏、透、皱、瘦都兼具些,虽没有喷泉银珠掩映,但微微细雨使其更具韵味,石头被淋湿的不完全,水痕化作缂丝使石的嶙峋锋芒毕现。
游乐设施在右侧,经过藤蔓架构的走廊,有老夫妇们借着维吾尔的乐曲起舞,见老者们陶醉的转啊转,如若藤蔓结出的果实。狭长的走廊变成舞池,使得我们要绕道而行,远离异域的音乐。
当那些游具近在咫尺,参天的迎客松也就在近旁,松的枝干和躯体都很笔直,平地惊雷似的生的自然、无遮拦,松针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绿的深,树皮龟裂、一些创伤印刻时光的沧桑。
行进在游乐设施的丛林里,感官应接不暇,设施发出的声响和老板的叫卖下是稀疏的游人同大部分设施的静止。由于没有通票,友人决定不玩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穿行其中,他将自己曾经游玩过成都欢乐谷的情景叙述一翻。听着饶有兴趣,我便萌生了暑假去成都的念头。一来想挑战自己的胆量,二来想看看如今成都的繁华。想去印证“北上广之后便是成都”这句话的真实性。
依着惯性跑下一段泥坡,湖水在低地。小时候常觉得湖水很宽阔、甚至浩瀚,如今到是一览无余。细雨微风吹打、湖水粼粼,使倒映在其中原本矗立笔直的建筑多了些迂回。
湖心滞留着一艘鹅形船,孤零零的,同小时候印象中的一样,只是小时候的、没有现在的这艘这么孤单。
时候还早,但我们已无心去公园左侧游览,想来应该很热闹,因为鼎沸的人声时而传来。
走过来时的路,出了公园,才看到交通大学门前车辆鱼贯而入,感叹交大集万千宠爱于身,与市内最大的公园相望,拥有市内占地最大的校区。感受到自己的才疏学浅。说来也怪,二十多年,我一直未涉足过交大的校园,得空便去一览吧。看看西安城中最伟大的学校是怎样一番盛况。
怀念
离开公园,脚下踏过一滩积水,水上悬着一片枯叶,略过我的身影,看着城市略显哀伤的冬天,我的心也冰冷冷。
交大 交大
这一得空便是近四个月的时光流逝了,我的交大行还没付诸实践。直至迎来最后一个暑假。烈日当空,交大行依然遥遥无期。时间线在我这里时而漫长时而飞逝的流变感消失了,只有一天天的飞逝吞噬着我。我知道择日不撞日,大雨倾盆的日子,阴云冷风相伴的日子,不一定在这个暑假才会出现,而交大则长久的伫立在那儿,守望我的向往。
交大
很庆幸,我的向往在八月一日和我一起醒来。
于是,我来到了交大。
人生何处不相逢。我想起来了,我并不是没有来过交大。初一的暑假,我曾报名篮球训练营,训练地点正是思源体育馆,如今我又回来了。体育馆还是那个体育馆,我却成了个伪少年。
体育馆由洁白的瓷砖和灰蓝的玻璃幕墙筑砌,之后是一个教学楼,估摸着有二十多层,刚进门你就能看到它形状奇特直插天际。一路北上,沿途是白桦林,树下的石长凳上刻着字,是交大学子参与各种比赛获得荣誉,这让我想起“屁股决定脑袋”。
钱学森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场,我想象着平日里校园里的学生在这里出席活动,或是晚上,男男女女在这里聊天谈心,或是在去往图书馆的路上邂逅爱情,总之会很热闹。
一路走,树木将校园的道路分割,有叫梧桐西路,有叫樱花南路,走在其间,感受到夏日早晨的凉爽。突然发现,在树枝灌木中晾晒着衣服,原来,一些教学楼正在进行修缮,衣服是工人们的。
行至一半,植被花园更多了,游人也多了,少年们三三两两,提前看看他们未来大学的模样,作为激励。
这种情结在我母亲身上有,只怪我,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太晚太晚了,没能实现她的梦想。
而如今,我将工作了,社会这个大学校仍然需要学习。说些安慰自己的话吧——我还年轻,还来得及。
生命漫长,生活艰辛,我会努力践行快乐。
流光
夏日的阳光照在印有兴庆宫金子的匾上,冬天路边积水的树叶又回到树梢上,绿油油的。
回民街
这是西安市内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回民街。
街道曲折迂回、联通成片,你随便选一条走近,就可将回民街所辖转个通透,难免会走一些回头路,但两边的美食、民俗玩意儿足够你品味了。
建筑参差不齐,临街的店面犬牙交错,摆摊的、拥有店面的,大多数店门都是敞开怀抱,也有玻璃门其上写着PUSH的高档饭店。每当旅游旺季,人挤人是常理,大多冲着美味而来——牛羊肉泡馍、胡辣汤、酿皮、汤包、粉蒸肉、烤羊肉、八宝粥等等。我常和朋友来这儿吃饭,在看电影或是闲逛后步行至此,进一家熟悉的店面,用方言召唤味蕾的思念。不论天气如何,心情阴郁还是放晴,街道是否拥挤,事物一如既往,流逝时光的记忆被散发的香气召回。
食客们多,街面自然谈不上整洁,显得七零八落,夜晚散挂的灯光微弱,店面里倒是悬梁明灯,陕西特产堆放满满:大枣饱满透红光,大个的核桃垒成小山,松子、花生、葡萄干等分别整齐的码在竹篮里,这是个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世界。
有次去转,恰逢新年,人们接踵而至,鱼贯而入,回民街的主要街道像待泄的河。
冬夜里,雪梨水的热气腾腾、笼屉的蒸汽、建筑通风口处有烹饪的浓烟排放,街边的烤肉炉上也飘起烟、满是孜然味,店主和顾客讨饶着货品的价格,伙计们认真地摆放货物。父亲用相机留下一位回族妇女在白炽灯下码放雪梨的情形:妇女用丝巾包裹着头发,一袭黑衣,头微微倾斜,面色红润,操劳让她疲惫,但目光流露的满是认真。游客们则东张西望,走得着急的超越走得闲散的,三人成行,两人并肩,脸上有好奇,有笑容,情侣们则一会儿相拥,一会儿牵起手摇臂,亲人们攀谈快步,停在某家店门前招呼同伴,在新年里,他们玩得尽兴。
那晚,站在回民街边,看到钟楼的光彩,流光旖旎,在繁华里显得格调高远。走出热闹的地方,静静地看会儿美景和家人留下影像,生活的确很美,西安的确可爱。
后来
之后和表哥在暑假去了几次,他在南方工作,归来,回民街是他最想念的地方。里面的食物他在几天里“一网打尽”。
回头想想,背井离乡的人最想念的不正是养育自己的亲人和食物,不正是为自己遮风避雨或是留下美好记忆的处所。
如今,我也是个游子了。
尾声
什么都有尾声。这正是人生可怕的地方。
四十来天,我的假期快要被终结,心情是怏怏的。乐也怏怏、痛也怏怏,时间如今日南湖的湖水,在乌蒙的水汽里百转千回、藏头藏脑的徘徊。
不是第一次来南湖,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往昔的日子在不变的故地撩拨。
上一次和家里人来南湖正是水光潋滟,五点钟的太阳燃烧他今朝最后的余热,火力全开,为众生附上一层活力的光彩。照耀在游湖的泛舟,照耀着众人闲适的神情,曾经的回忆——生命的节奏——亦步亦趋的朝我袭来。时光一经流逝且伴上故事就成为脑海里的一份感动。
那是面对渐逝生命的浅酌低吟。
如若今日朦胧的天地。感动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假日里的每一刻都于我的血液里留下印迹,这是美丽的流光,赐予众生变化的流光——成长、欣欣向荣、怒海争锋、老骥伏枥。
绕南湖周游一周,我的假期像是画上了句号,一切切经历过的琐事如环湖铁车纷至沓来,每一站停靠所卸载下的都是经历过的某段岁月。
如今我最怀念在上海火车站的那个下午:离发车还有一个来小时,坐在肯德基的皮质座椅、就着圆柱灯罩围拢的光,打开人间词话,看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想到的只有一面面疾驰而飞逝的和谐号,流线的车体在风墙下呼啸,铁轨的表面越来越光滑,人们在平稳的车厢里偷得浮生半日,而只有枕木出现细微的裂痕、日积月累,当然会有人来检修。生命在生命审视消磨下保全,一切照旧,消磨亦然审视亦然。似乎流光也走入了自己的圈套,将自己束缚在原地,他只是疑惑,在原地却再也看不到那个曾经的自己了。
凝望,那依圆湖而分立的车站,像是我假期的每一段、每一个逗号,伫立在踏入南湖园来时路,却看不到来时的自己。
句号在哪儿?
流光说,也许只有回忆是、也许只有叙事是,也许只有怀念才是。
我默默地走开,迎着水雾中细微的雨滴,思念那已然无痕的假期。
说声再见
多么漫长,我用了两个假期对这个熟悉的城市说声再见,也对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说声再见,虽然很少同父母亲近,虽然我并没有几个朋友,虽然遇见亲人也很少交流,但我会想你们的——就像想这个城市,我爱故乡,爱你们,我期待有一天重新回来,身心都回到这里。
那一天,是我在这座城市的新生。扎根,活下去。
钟楼
我见过颜色灰暗的她,那是在西安市政府开始计划古建整修之前的年月里,她的瓦当不如现在青绿,她的金顶不如现在璀璨,她的脊柱不如现在朱红。
我见过雪下的她,皑皑白雪覆盖她的飞檐,金顶上也有一小撮白雪,像顶洁白的小巧的帽子。
我在中秋节上空的礼花下见过她,礼花彩弹将天空映照的火红、华美,钟楼就静静地坐在地上,所有美好的都是她的背景,她是这座城在变迁中的不会老去的存在。
我在农历新年的晚上见过她,黑夜如画板上悬挂的纸一样完整,而我在鼓楼下的回民街边,眺望她,七彩的射灯打在她的身上,钟楼像是一台时光机,穿梭千年,在这个繁华的街心,仍然那么美,那么卓越。
我真的没有想过,自己生长在钟楼边,却要等到二十六岁才亲临她。可能我不像表哥,他有外地上大学的背景,有外地的同学需要陪同,可能我也不想堂哥,他有个外地媳妇,需要陪同。
而我只有我自己,当我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周边的郊县,我知道回来见她都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
顶着夏日的艳阳,登上钟楼。她第一次层要比想象中的大,粗大的脊柱,仿制的景云钟,这是你站在不远处都能街边都能看到的。第二层则要比想象中的局促,站在第二层,风势变大,当然都是热风。我绕着第二层的楼体走了一圈,四周的门上刻着许多故事,单刀赴会、八仙过海、岳母刺字等等,这些故事大概分为两类,人与人相处的故事和人与自然相处的故事。除此之外,楼上别无其他。飞檐遮蔽了第二层,太阳没有角度能够照射到我,所以目光舒展,凭栏远眺——那些原来在我心中重要的、磅礴的、繁华的十字路口变得很不堪,如同一个垃圾场,那些停泊在路口的车辆像是等待被清扫的、废弃的玩具汽车,生命中的十字路口是不存在的,那些人与人的相逢、分别,都是骗人的,不过是一场梦,站在高处时,这些梦琐碎的就像垃圾。同时,它也被郁郁葱葱遮蔽了,被登高望远遗忘了,因改变视角而茫然了。
告别
走出钟楼,我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再等上她,三十六岁,四十六岁,还是六十六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情怀是一本旧书,偶尔拿出翻一翻,不论是灰尘、页码、还是金句典故,总会有美将我打动。
城墙
难得今儿是个阴天,昨夜的雨带来凉爽的风。
西安的城墙我站在下面望着它望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登上,首先听到喇叭里放着古筝弹奏的乐曲,外面呼啸的车声被抛在身后。谈不上别有洞天,但至少新鲜。
走在城墙上,看到城里城外的建筑,树木的掩映,车水马龙的街道,原本熟悉的事物如今看的更深更远也更全面。
紧挨城墙的外面一侧是环城公园,下面花花草草,护城河在婆娑的树影下流淌。里面一侧则是围城巷,宅宅的巷子穿行着疾驰的车辆,有很多住家小区紧邻巷道,所以临街一层店面邻里,行业繁多。东北方向以车行为主,安静的西北方向则有许多咖啡厅、茶馆坐落。路过一车行,我看到一个年龄十六七岁的少年,染着红头发,穿着蓝色制服,靠在车行的门框边抽着烟,看着坐在不远处聊天的工友,我猜想他是不是会对我说,“我只有饭吃,没有梦想。”
我也许会对他说,“如今,我都要为了工作而远走他乡,西安,这个繁华的都市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他会不会笑着对我说,“繁华?我只是天天站在店面门前看见一辆辆车,一个个人,他们都匆匆忙忙,看上去疲于奔命似的。如果繁华是以牺牲每个人的梦想为代价,那么我宁愿回家种地。家乡的天空还有星星,每天看他们一眼,我就能做个好梦。”
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站在城墙上看着这个少年。
城墙上,游人如织,有散步的,有坐在游览车的,有骑着车子你追我赶的,有外国人,有本国人,有的人呼喊,有的人坐在地上自如惬意的等待爱人拍照。我羡慕这些异地的游人。此时,他们看上去好自由,好快乐。
城墙的角楼、敌楼和箭楼坐落在适当的位置,让你联想发生在千年前的战时,每走一段路都有一些标示,注释古代的西安城内建筑的布局,而如今,城里城外都是写字楼、商品住宅、豪华大酒店,一眼望去再回眸与此,觉得如今的城墙被新时期的文明包围了,原本我以为我站在围城之上看透了围城,却发现,我还是在围城里。而如今,我怀念这种感觉,看着那治理后慢慢清澈的护城河,我的心满是眷恋,别离珍惜,珍惜别离,这种体验就像这个城郭一样亘古。
最后,我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墙下的土地,想起了名句——望着深渊,深渊也望着你。带上恐惧,将这份回忆收藏起来。
离别
下了城墙,我后悔没有选择陌生的一边,而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西北边,我应该走东南边的那段城墙,我很后悔,后悔没有毅力将她一气走完。但离别就是这么不期而遇,我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城市。
兴庆公园
毫不夸张,我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去过兴庆公园——那曾是我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在今年,寒假尾声,同朋友故地重游。
公园坐落于西安城的东南边,和交通大学隔路而望。
冬末春初,寒意已经褪去,天依旧阴森森,抽丝般细微的小雨先于绿芽挂于树梢。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友人在马路十字就看到了对街公园内的摩天转盘、海盗船等游乐设施,这些高大的设施先于公园的草木吸引住我们。
等到绿灯,行至公园围墙边,才看清围墙原来是红砖框架包裹着铁栅栏,通过栅栏,看到那些游乐设施,在草木间停停动动,发出的声响像是被草木吸纳,显得离我们很远,显得很辽阔。
沿着围墙,走了一段方砖石路。
进入公园,视野变得很开阔,先看到圆形的喷泉平躺着,中心点耸立一块长石,高约五米,其形取自南方园林的石样,漏、透、皱、瘦都兼具些,虽没有喷泉银珠掩映,但微微细雨使其更具韵味,石头被淋湿的不完全,水痕化作缂丝使石的嶙峋锋芒毕现。
游乐设施在右侧,经过藤蔓架构的走廊,有老夫妇们借着维吾尔的乐曲起舞,见老者们陶醉的转啊转,如若藤蔓结出的果实。狭长的走廊变成舞池,使得我们要绕道而行,远离异域的音乐。
当那些游具近在咫尺,参天的迎客松也就在近旁,松的枝干和躯体都很笔直,平地惊雷似的生的自然、无遮拦,松针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绿的深,树皮龟裂、一些创伤印刻时光的沧桑。
行进在游乐设施的丛林里,感官应接不暇,设施发出的声响和老板的叫卖下是稀疏的游人同大部分设施的静止。由于没有通票,友人决定不玩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穿行其中,他将自己曾经游玩过成都欢乐谷的情景叙述一翻。听着饶有兴趣,我便萌生了暑假去成都的念头。一来想挑战自己的胆量,二来想看看如今成都的繁华。想去印证“北上广之后便是成都”这句话的真实性。
依着惯性跑下一段泥坡,湖水在低地。小时候常觉得湖水很宽阔、甚至浩瀚,如今到是一览无余。细雨微风吹打、湖水粼粼,使倒映在其中原本矗立笔直的建筑多了些迂回。
湖心滞留着一艘鹅形船,孤零零的,同小时候印象中的一样,只是小时候的、没有现在的这艘这么孤单。
时候还早,但我们已无心去公园左侧游览,想来应该很热闹,因为鼎沸的人声时而传来。
走过来时的路,出了公园,才看到交通大学门前车辆鱼贯而入,感叹交大集万千宠爱于身,与市内最大的公园相望,拥有市内占地最大的校区。感受到自己的才疏学浅。说来也怪,二十多年,我一直未涉足过交大的校园,得空便去一览吧。看看西安城中最伟大的学校是怎样一番盛况。
怀念
离开公园,脚下踏过一滩积水,水上悬着一片枯叶,略过我的身影,看着城市略显哀伤的冬天,我的心也冰冷冷。
交大 交大
这一得空便是近四个月的时光流逝了,我的交大行还没付诸实践。直至迎来最后一个暑假。烈日当空,交大行依然遥遥无期。时间线在我这里时而漫长时而飞逝的流变感消失了,只有一天天的飞逝吞噬着我。我知道择日不撞日,大雨倾盆的日子,阴云冷风相伴的日子,不一定在这个暑假才会出现,而交大则长久的伫立在那儿,守望我的向往。
交大
很庆幸,我的向往在八月一日和我一起醒来。
于是,我来到了交大。
人生何处不相逢。我想起来了,我并不是没有来过交大。初一的暑假,我曾报名篮球训练营,训练地点正是思源体育馆,如今我又回来了。体育馆还是那个体育馆,我却成了个伪少年。
体育馆由洁白的瓷砖和灰蓝的玻璃幕墙筑砌,之后是一个教学楼,估摸着有二十多层,刚进门你就能看到它形状奇特直插天际。一路北上,沿途是白桦林,树下的石长凳上刻着字,是交大学子参与各种比赛获得荣誉,这让我想起“屁股决定脑袋”。
钱学森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场,我想象着平日里校园里的学生在这里出席活动,或是晚上,男男女女在这里聊天谈心,或是在去往图书馆的路上邂逅爱情,总之会很热闹。
一路走,树木将校园的道路分割,有叫梧桐西路,有叫樱花南路,走在其间,感受到夏日早晨的凉爽。突然发现,在树枝灌木中晾晒着衣服,原来,一些教学楼正在进行修缮,衣服是工人们的。
行至一半,植被花园更多了,游人也多了,少年们三三两两,提前看看他们未来大学的模样,作为激励。
这种情结在我母亲身上有,只怪我,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太晚太晚了,没能实现她的梦想。
而如今,我将工作了,社会这个大学校仍然需要学习。说些安慰自己的话吧——我还年轻,还来得及。
生命漫长,生活艰辛,我会努力践行快乐。
流光
夏日的阳光照在印有兴庆宫金子的匾上,冬天路边积水的树叶又回到树梢上,绿油油的。
回民街
这是西安市内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回民街。
街道曲折迂回、联通成片,你随便选一条走近,就可将回民街所辖转个通透,难免会走一些回头路,但两边的美食、民俗玩意儿足够你品味了。
建筑参差不齐,临街的店面犬牙交错,摆摊的、拥有店面的,大多数店门都是敞开怀抱,也有玻璃门其上写着PUSH的高档饭店。每当旅游旺季,人挤人是常理,大多冲着美味而来——牛羊肉泡馍、胡辣汤、酿皮、汤包、粉蒸肉、烤羊肉、八宝粥等等。我常和朋友来这儿吃饭,在看电影或是闲逛后步行至此,进一家熟悉的店面,用方言召唤味蕾的思念。不论天气如何,心情阴郁还是放晴,街道是否拥挤,事物一如既往,流逝时光的记忆被散发的香气召回。
食客们多,街面自然谈不上整洁,显得七零八落,夜晚散挂的灯光微弱,店面里倒是悬梁明灯,陕西特产堆放满满:大枣饱满透红光,大个的核桃垒成小山,松子、花生、葡萄干等分别整齐的码在竹篮里,这是个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世界。
有次去转,恰逢新年,人们接踵而至,鱼贯而入,回民街的主要街道像待泄的河。
冬夜里,雪梨水的热气腾腾、笼屉的蒸汽、建筑通风口处有烹饪的浓烟排放,街边的烤肉炉上也飘起烟、满是孜然味,店主和顾客讨饶着货品的价格,伙计们认真地摆放货物。父亲用相机留下一位回族妇女在白炽灯下码放雪梨的情形:妇女用丝巾包裹着头发,一袭黑衣,头微微倾斜,面色红润,操劳让她疲惫,但目光流露的满是认真。游客们则东张西望,走得着急的超越走得闲散的,三人成行,两人并肩,脸上有好奇,有笑容,情侣们则一会儿相拥,一会儿牵起手摇臂,亲人们攀谈快步,停在某家店门前招呼同伴,在新年里,他们玩得尽兴。
那晚,站在回民街边,看到钟楼的光彩,流光旖旎,在繁华里显得格调高远。走出热闹的地方,静静地看会儿美景和家人留下影像,生活的确很美,西安的确可爱。
后来
之后和表哥在暑假去了几次,他在南方工作,归来,回民街是他最想念的地方。里面的食物他在几天里“一网打尽”。
回头想想,背井离乡的人最想念的不正是养育自己的亲人和食物,不正是为自己遮风避雨或是留下美好记忆的处所。
如今,我也是个游子了。
尾声
什么都有尾声。这正是人生可怕的地方。
四十来天,我的假期快要被终结,心情是怏怏的。乐也怏怏、痛也怏怏,时间如今日南湖的湖水,在乌蒙的水汽里百转千回、藏头藏脑的徘徊。
不是第一次来南湖,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往昔的日子在不变的故地撩拨。
上一次和家里人来南湖正是水光潋滟,五点钟的太阳燃烧他今朝最后的余热,火力全开,为众生附上一层活力的光彩。照耀在游湖的泛舟,照耀着众人闲适的神情,曾经的回忆——生命的节奏——亦步亦趋的朝我袭来。时光一经流逝且伴上故事就成为脑海里的一份感动。
那是面对渐逝生命的浅酌低吟。
如若今日朦胧的天地。感动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假日里的每一刻都于我的血液里留下印迹,这是美丽的流光,赐予众生变化的流光——成长、欣欣向荣、怒海争锋、老骥伏枥。
绕南湖周游一周,我的假期像是画上了句号,一切切经历过的琐事如环湖铁车纷至沓来,每一站停靠所卸载下的都是经历过的某段岁月。
如今我最怀念在上海火车站的那个下午:离发车还有一个来小时,坐在肯德基的皮质座椅、就着圆柱灯罩围拢的光,打开人间词话,看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想到的只有一面面疾驰而飞逝的和谐号,流线的车体在风墙下呼啸,铁轨的表面越来越光滑,人们在平稳的车厢里偷得浮生半日,而只有枕木出现细微的裂痕、日积月累,当然会有人来检修。生命在生命审视消磨下保全,一切照旧,消磨亦然审视亦然。似乎流光也走入了自己的圈套,将自己束缚在原地,他只是疑惑,在原地却再也看不到那个曾经的自己了。
凝望,那依圆湖而分立的车站,像是我假期的每一段、每一个逗号,伫立在踏入南湖园来时路,却看不到来时的自己。
句号在哪儿?
流光说,也许只有回忆是、也许只有叙事是,也许只有怀念才是。
我默默地走开,迎着水雾中细微的雨滴,思念那已然无痕的假期。
说声再见
多么漫长,我用了两个假期对这个熟悉的城市说声再见,也对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说声再见,虽然很少同父母亲近,虽然我并没有几个朋友,虽然遇见亲人也很少交流,但我会想你们的——就像想这个城市,我爱故乡,爱你们,我期待有一天重新回来,身心都回到这里。
那一天,是我在这座城市的新生。扎根,活下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