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的角度来谈谈专栏写作
早上无事,遂浏览了几大网站的专栏。从财新网到腾讯大家,从页面上来看,如今的网页版专栏都比原来的大气整洁。很久之前在网页上看过专栏,只觉得刊登专栏的版面显得局促而混乱,寻找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就犹如在密密麻麻的文字森林里披荆斩棘而又目不暇接地寻找宝物。
所以,如今大气的排版,让网站专栏焕然一新,倒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但渐臻完美的排版只能从表面上刷亮专栏,但专栏的内里是否也越变越好这就只能让读者们来投票。本人年纪不大,虽看过的专栏真的不算多,但也并不意味着我看专栏的年份屈指可数,起码用仅有的十个手指头还是数不过来的。
小时候看专栏,实属无奈。年少时,父母终日为事业奔波,我只能在家里翻着书本跟报纸度日。记得《南方都市报》在千禧年那几年把专栏阅读做得极为出色,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小学生的我,审美水平极其有限。但是站在当年的小读者立场来说,我还是不由地想为南都专栏竖起一个大拇指。
文句简洁,道理深浅得当;这是我对当时南都专栏最为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南都副刊会经常刊登一些市民身边发生的市井小事,读来既舒坦也开怀,跟如今各大报刊上内容“高大上“的专栏一比,显得活泼多了。
如今的副刊,做得都很“高级”,实话说来,很多我都读不懂。报纸这种媒介的定位,本来就是面向大众。大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定位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折中则最优。
但目前很多报刊专栏,好像都往高雅方向走了进去。虽说目前报刊定位都往较为高端的中产阶层靠拢,当然内容也想方设法地往高端上套。但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两种局面:一是内容真高雅,另一种则是强作高雅。真高雅的东西,即便刚开始看不懂,但也仍感如沐春风,毕竟底子摆在那里;但假高雅的东西,则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内里没有过多的逻辑,甚至还有不少堆砌的痕迹,高雅的东西本来就不容易弄懂,如再隔着一层纱去认识一样事物,即便大众后来纷纷表示赞同,那也极有可能是被唬弄了。
上面所说的都只是报刊上存在的有限专栏,这只是一个现象,不代表全部报纸,不排除有的报纸的副刊专栏还是做得很用心,也有质量保障。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片面的东西究竟代表了多少纸质媒体的现状,我希望是一个极少的个例,而不是一个大的气候。
说完实实在在纸面上的东西,那么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虚拟的网络上面的专栏。网络就像一张不断向外延伸的大网,规模每日剧增。所以,网络上产生的专栏肯定不报纸上刊登的专栏多得多。但专栏内容数量是越来越多了,质量却不是呈正比般地越变越好。
很多专栏,会越读越迷失,因为通读一边之后,它好像从来就没在你脑海中出现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文章逻辑混乱。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写作,一定不能写成流水账。但是,写作也不能太随心所欲,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朱自清,总能形散神不散。因为更多的人,形一旦散了,也就谈不上有“神”了。写作的东西,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的积淀。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底子不好又或者积淀不够的人就不配写文章,人们只要对一件事情有所希冀,那么就应该去做。所以,热爱写作,那就应该大胆去写。但是能写专栏的,都应该是已经做好面对大众好评与不满齐飞现实的心理准备的。所以我认为,作为读者,对某些专栏不满,也是有点发言的权利的。我只觉得,就目前某些专栏而言,很难看出它想写什么,因为它的内里主不能连成一条线。它们喜欢东扯一点西拉一块,好像内容说的都是这个主题,但是堆在一块就老觉得有点违和,构不成一个整体。这种专栏读起来其实很费劲,而且读完之后还不知道刚才读过什么。
以前,一位前辈跟我提起目前的写作现象。他说:“现在的文章,很多我都读不下去,包括很多新闻报道。因为内里逻辑不够严密,写得太散而且最后还绕不回去,然后就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都没读过哲学啊?真的不要嫌弃哲学枯燥,有空读点哲学还真的有利于锻炼一个人的思维逻辑。”
当然,这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弊端,虽然目前我也没迈出这勇敢的一步。但就算不读哲学,我现在写东西也常常很谨慎地构想,想着这样如果这样写,意思是否还能连得下去?
另外,文章主次不分也是专栏的惯性。很多专栏,名字起得很好,但你点进去发现,很多东西,都与题目无关。它们常常花了大部分篇幅来写周边的东西,而且这周边的东西距离中心起码还隔了几个环(用射击运动的靶来配合想象)。然后,等到一篇专栏眼看就要结笔了,作者这才娓娓道来本文的中心,常常配以“现在我们来谈一下文章的中心/重点……”等金句作为开头。所以,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看了前奏,作者最后一分钟就抛出一个重头戏,一分钟之后,大戏落幕,观众哗然不止。
当然,深度不够也是不得不谈的问题。其实,专栏写作,要摆出深度,那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没有深度也不代表你可以明知道自己的头很小却硬要带着一顶极大的帽子。擅长写什么,还是最好写那方面的内容。切记不要故作姿态,但最后写出来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放在射击运动里,简直就是脱靶了啊。
最坑爹的就是专栏作者活成了标题党。标题看上去好美好精彩,但内里却往往不忍直视。
当然,我通篇所谈的,都是一些个别专栏,并不代表全部。因为,一定是有好的专栏存在,我才能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但是,专栏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还望以后专栏运营者们要多加心思地筛选作者。因为专栏又不是总裁文一类的网络小说,因为人家总裁文早就自亮身份了,那就是人家就想着走这条路线。但是专栏不是总裁文这种一心要取悦特定人群的文体,因为它们要面对的是大众,所以不妨多想一点,想得长远一点,专栏一定会越办越好。
以上内容全为本人拙见,本人年纪尚小,笔触稍显幼稚。写下这篇东西也仅是想从一个读者的视角,来谈一下看了很多年的专栏所存在的问题,动机仅为爱之深。
所以,如今大气的排版,让网站专栏焕然一新,倒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但渐臻完美的排版只能从表面上刷亮专栏,但专栏的内里是否也越变越好这就只能让读者们来投票。本人年纪不大,虽看过的专栏真的不算多,但也并不意味着我看专栏的年份屈指可数,起码用仅有的十个手指头还是数不过来的。
小时候看专栏,实属无奈。年少时,父母终日为事业奔波,我只能在家里翻着书本跟报纸度日。记得《南方都市报》在千禧年那几年把专栏阅读做得极为出色,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小学生的我,审美水平极其有限。但是站在当年的小读者立场来说,我还是不由地想为南都专栏竖起一个大拇指。
文句简洁,道理深浅得当;这是我对当时南都专栏最为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南都副刊会经常刊登一些市民身边发生的市井小事,读来既舒坦也开怀,跟如今各大报刊上内容“高大上“的专栏一比,显得活泼多了。
如今的副刊,做得都很“高级”,实话说来,很多我都读不懂。报纸这种媒介的定位,本来就是面向大众。大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定位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折中则最优。
但目前很多报刊专栏,好像都往高雅方向走了进去。虽说目前报刊定位都往较为高端的中产阶层靠拢,当然内容也想方设法地往高端上套。但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两种局面:一是内容真高雅,另一种则是强作高雅。真高雅的东西,即便刚开始看不懂,但也仍感如沐春风,毕竟底子摆在那里;但假高雅的东西,则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内里没有过多的逻辑,甚至还有不少堆砌的痕迹,高雅的东西本来就不容易弄懂,如再隔着一层纱去认识一样事物,即便大众后来纷纷表示赞同,那也极有可能是被唬弄了。
上面所说的都只是报刊上存在的有限专栏,这只是一个现象,不代表全部报纸,不排除有的报纸的副刊专栏还是做得很用心,也有质量保障。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片面的东西究竟代表了多少纸质媒体的现状,我希望是一个极少的个例,而不是一个大的气候。
说完实实在在纸面上的东西,那么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虚拟的网络上面的专栏。网络就像一张不断向外延伸的大网,规模每日剧增。所以,网络上产生的专栏肯定不报纸上刊登的专栏多得多。但专栏内容数量是越来越多了,质量却不是呈正比般地越变越好。
很多专栏,会越读越迷失,因为通读一边之后,它好像从来就没在你脑海中出现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主要是这几方面的原因。
文章逻辑混乱。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写作,一定不能写成流水账。但是,写作也不能太随心所欲,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朱自清,总能形散神不散。因为更多的人,形一旦散了,也就谈不上有“神”了。写作的东西,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的积淀。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底子不好又或者积淀不够的人就不配写文章,人们只要对一件事情有所希冀,那么就应该去做。所以,热爱写作,那就应该大胆去写。但是能写专栏的,都应该是已经做好面对大众好评与不满齐飞现实的心理准备的。所以我认为,作为读者,对某些专栏不满,也是有点发言的权利的。我只觉得,就目前某些专栏而言,很难看出它想写什么,因为它的内里主不能连成一条线。它们喜欢东扯一点西拉一块,好像内容说的都是这个主题,但是堆在一块就老觉得有点违和,构不成一个整体。这种专栏读起来其实很费劲,而且读完之后还不知道刚才读过什么。
以前,一位前辈跟我提起目前的写作现象。他说:“现在的文章,很多我都读不下去,包括很多新闻报道。因为内里逻辑不够严密,写得太散而且最后还绕不回去,然后就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都没读过哲学啊?真的不要嫌弃哲学枯燥,有空读点哲学还真的有利于锻炼一个人的思维逻辑。”
当然,这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弊端,虽然目前我也没迈出这勇敢的一步。但就算不读哲学,我现在写东西也常常很谨慎地构想,想着这样如果这样写,意思是否还能连得下去?
另外,文章主次不分也是专栏的惯性。很多专栏,名字起得很好,但你点进去发现,很多东西,都与题目无关。它们常常花了大部分篇幅来写周边的东西,而且这周边的东西距离中心起码还隔了几个环(用射击运动的靶来配合想象)。然后,等到一篇专栏眼看就要结笔了,作者这才娓娓道来本文的中心,常常配以“现在我们来谈一下文章的中心/重点……”等金句作为开头。所以,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看了前奏,作者最后一分钟就抛出一个重头戏,一分钟之后,大戏落幕,观众哗然不止。
当然,深度不够也是不得不谈的问题。其实,专栏写作,要摆出深度,那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没有深度也不代表你可以明知道自己的头很小却硬要带着一顶极大的帽子。擅长写什么,还是最好写那方面的内容。切记不要故作姿态,但最后写出来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放在射击运动里,简直就是脱靶了啊。
最坑爹的就是专栏作者活成了标题党。标题看上去好美好精彩,但内里却往往不忍直视。
当然,我通篇所谈的,都是一些个别专栏,并不代表全部。因为,一定是有好的专栏存在,我才能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但是,专栏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还望以后专栏运营者们要多加心思地筛选作者。因为专栏又不是总裁文一类的网络小说,因为人家总裁文早就自亮身份了,那就是人家就想着走这条路线。但是专栏不是总裁文这种一心要取悦特定人群的文体,因为它们要面对的是大众,所以不妨多想一点,想得长远一点,专栏一定会越办越好。
以上内容全为本人拙见,本人年纪尚小,笔触稍显幼稚。写下这篇东西也仅是想从一个读者的视角,来谈一下看了很多年的专栏所存在的问题,动机仅为爱之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