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闲情偶寄
距离上次逛书展,应该有两三个年头。
还记得第一次去,是压着下班线去,找到闾丘露薇的《不分东西》那块,已经收摊,气喘吁吁还好工作人员够热情,依然记得那个上海阿姨,让我赶紧冲上去,于是烙下那时的印记。那时我感慨,这样瘦小的身躯日理万机,那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反差啊。这一年仿佛还有南派三叔,就像那四季里的一把火。
上次去的时候,记得和友人一块,拿着几本书,坐在高高的石阶上,享受片刻的宁静。后来也忘了买了什么书,只记得那拥挤中的丝丝井然,与今年相比,实在是好太多了。那时还不知道友人爱读克里希那穆提,只知道友人对桐华的书如痴如醉,对桐华的阅历如数家珍,像是可以不尽地一遍又一遍地叙述一个长长的故事。那是个很执着的好姑娘。
这次去其实算是机缘巧合。本来对一届又一届的书展有些意兴阑珊的感觉。可能越来越觉得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即使将阅读摆在公共化的平台上,也更应该是在读完之后的交流中。何况,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质标靠着榜着精益求精的差异化营销侵入我们的生活,但仿佛我们也会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同质化,比如对于事件的热衷度,对于活动的参与度,而这些程度直接和媒体曝光量相关联。所以,说是有些怕嘈杂,也是一大原因。
朋友书展前三天微信我,直接要了地址,说要把票寄过来,这个说我是温柔的大女子的洋气姑娘,我也总是报以各种赞美或是抬杠,在朋友之中,我们之间抬杠的舒服程度至少进个前三甲是必然的。于是瞅了眼活动,对于洋洋洒洒好多条,用excel都要打几页的活动,又适逢周末,有兴趣的只有张怡微和时寒冰的,偏偏又出conflict,同一时间段下,只有专注兴趣,舍弃专业的份了。这种情况好比爱江山更爱美人,美人更能撩拨心弦啊。
张怡微和想象的一样娴静,文气,睿智。其实完完整整读过她的作品的只处在《萌芽》时期,还有那本大学图书馆借的《怅然年华》,这些都给我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以及并未随着时间而消散,反而像是心里开出花来。偶尔看到的只言片语,也给我一种常保新鲜的美好。这些直接导致了置身现场,仿佛身边读者都上到高中大学,我却只在小学四五年级徘徊的感觉。(写到这儿,猫咪在旁边看着,偶尔摸摸她得小脑袋,眼眯成一条线,安然幸福很简单,就是可以写字,可以在自己不想说话的时候有静静的陪伴。实在长太可爱了和懂事了!)回来之后想说,不上补习班,至少课得好好上,争取赶快毕业呢。
我是喜欢听演讲,访谈的。在企图心较为强烈的时候,会更喜欢演讲,因为用词会更加精准,内容会更加的精炼。缺点在于留白的时间和空间会很少,我会发觉自己仿佛打了超级鸡血,身披铠甲,恨不得立马找个用武之地抛头颅洒热血;若有幸碰到知识性讲题,我会发觉自己的脑袋上空犹如被撒了个网,然后慢慢收紧再收紧,我会很快得到我需要的知识,但是深度不够。访谈的话,个人色彩就会更加浓郁了,也是我非常热衷的。因为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抽丝剥茧,可以是润物细无声,可以是东西南北,你猜到和没有猜到的下一个问题都是惊喜,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听过很多访谈,而今天陶立夏作为主持,张怡微的访谈还是很值得听的,可能与她之前的采访经历有关和系统的知识理论和对事物的思考有关。不乏写作人的自嘲,85后的灵动可爱,但更多的是独到的见解和态度。表达克制而精准,以物喜以己悲的主观几乎没有流露。我是欣赏这样的思考和表达的。
我记得她的表达:
谈到小说和散文,小说创作者可以是上帝,而在散文面前会谦逊很多。
调侃自己初到台湾的不适应期,那时候写过很多糟糕的东西,而且署的都是真名。
说到吴念真,以前拍电影,与杨德昌侯孝贤一起,希望让世界知道有台湾这个地方。吴念真有次见到山田洋次,山田洋次会把日本地图铺在家里,但凡看到有个不知道的地方就想拍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
与张国立老师的交往,大家的谦和,亲和,他完全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做,改稿加长缩短2个小时给到。大家还负责收精。
对经历千山万水而从表面看来波澜不禁的关注。她愿意去写市井生活,用一种慈悲而又严酷的方式去解读大妈的广场舞。看过一张照片:熙熙攘攘的街上有个妙龄少女回眸,那一抹亮色谁会想到现在也在广场舞之列。谁知道在座的各位30年40年之后不会不作出什么我们的下好几代难以理解的行为。
提问者说到蒋晓云的书,双眼迸发的光芒。读最怜悯笔下的哪个人物,她得态度。
亮点太多,无法一一赘述。
无论是作家还是从事普通职业的人,经历总是好的。我也会渐渐觉得自己写东西会更加克制,看待事物会更加温和。兴冲冲来看闾丘露薇那次致力于非新闻事业不干的自己,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几年真的就改变了方向,所幸的是自己做任何事情态度还算积极端正,积累的专业知识足够丰富。在自己没有想好做什么之前,多读书,多赚钱吧!不要荒废岁月的力量。
最后其实挑了《窥视工作室》,本来想把《窥视厕所》一并收录,结账时被浩浩荡荡队伍吓坏,赶忙还回去,悻悻离开,哎,真挫~
愿寻得所爱。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获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还记得第一次去,是压着下班线去,找到闾丘露薇的《不分东西》那块,已经收摊,气喘吁吁还好工作人员够热情,依然记得那个上海阿姨,让我赶紧冲上去,于是烙下那时的印记。那时我感慨,这样瘦小的身躯日理万机,那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反差啊。这一年仿佛还有南派三叔,就像那四季里的一把火。
上次去的时候,记得和友人一块,拿着几本书,坐在高高的石阶上,享受片刻的宁静。后来也忘了买了什么书,只记得那拥挤中的丝丝井然,与今年相比,实在是好太多了。那时还不知道友人爱读克里希那穆提,只知道友人对桐华的书如痴如醉,对桐华的阅历如数家珍,像是可以不尽地一遍又一遍地叙述一个长长的故事。那是个很执着的好姑娘。
这次去其实算是机缘巧合。本来对一届又一届的书展有些意兴阑珊的感觉。可能越来越觉得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即使将阅读摆在公共化的平台上,也更应该是在读完之后的交流中。何况,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质标靠着榜着精益求精的差异化营销侵入我们的生活,但仿佛我们也会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同质化,比如对于事件的热衷度,对于活动的参与度,而这些程度直接和媒体曝光量相关联。所以,说是有些怕嘈杂,也是一大原因。
朋友书展前三天微信我,直接要了地址,说要把票寄过来,这个说我是温柔的大女子的洋气姑娘,我也总是报以各种赞美或是抬杠,在朋友之中,我们之间抬杠的舒服程度至少进个前三甲是必然的。于是瞅了眼活动,对于洋洋洒洒好多条,用excel都要打几页的活动,又适逢周末,有兴趣的只有张怡微和时寒冰的,偏偏又出conflict,同一时间段下,只有专注兴趣,舍弃专业的份了。这种情况好比爱江山更爱美人,美人更能撩拨心弦啊。
张怡微和想象的一样娴静,文气,睿智。其实完完整整读过她的作品的只处在《萌芽》时期,还有那本大学图书馆借的《怅然年华》,这些都给我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以及并未随着时间而消散,反而像是心里开出花来。偶尔看到的只言片语,也给我一种常保新鲜的美好。这些直接导致了置身现场,仿佛身边读者都上到高中大学,我却只在小学四五年级徘徊的感觉。(写到这儿,猫咪在旁边看着,偶尔摸摸她得小脑袋,眼眯成一条线,安然幸福很简单,就是可以写字,可以在自己不想说话的时候有静静的陪伴。实在长太可爱了和懂事了!)回来之后想说,不上补习班,至少课得好好上,争取赶快毕业呢。
我是喜欢听演讲,访谈的。在企图心较为强烈的时候,会更喜欢演讲,因为用词会更加精准,内容会更加的精炼。缺点在于留白的时间和空间会很少,我会发觉自己仿佛打了超级鸡血,身披铠甲,恨不得立马找个用武之地抛头颅洒热血;若有幸碰到知识性讲题,我会发觉自己的脑袋上空犹如被撒了个网,然后慢慢收紧再收紧,我会很快得到我需要的知识,但是深度不够。访谈的话,个人色彩就会更加浓郁了,也是我非常热衷的。因为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是抽丝剥茧,可以是润物细无声,可以是东西南北,你猜到和没有猜到的下一个问题都是惊喜,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听过很多访谈,而今天陶立夏作为主持,张怡微的访谈还是很值得听的,可能与她之前的采访经历有关和系统的知识理论和对事物的思考有关。不乏写作人的自嘲,85后的灵动可爱,但更多的是独到的见解和态度。表达克制而精准,以物喜以己悲的主观几乎没有流露。我是欣赏这样的思考和表达的。
我记得她的表达:
谈到小说和散文,小说创作者可以是上帝,而在散文面前会谦逊很多。
调侃自己初到台湾的不适应期,那时候写过很多糟糕的东西,而且署的都是真名。
说到吴念真,以前拍电影,与杨德昌侯孝贤一起,希望让世界知道有台湾这个地方。吴念真有次见到山田洋次,山田洋次会把日本地图铺在家里,但凡看到有个不知道的地方就想拍部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
与张国立老师的交往,大家的谦和,亲和,他完全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做,改稿加长缩短2个小时给到。大家还负责收精。
对经历千山万水而从表面看来波澜不禁的关注。她愿意去写市井生活,用一种慈悲而又严酷的方式去解读大妈的广场舞。看过一张照片:熙熙攘攘的街上有个妙龄少女回眸,那一抹亮色谁会想到现在也在广场舞之列。谁知道在座的各位30年40年之后不会不作出什么我们的下好几代难以理解的行为。
提问者说到蒋晓云的书,双眼迸发的光芒。读最怜悯笔下的哪个人物,她得态度。
亮点太多,无法一一赘述。
无论是作家还是从事普通职业的人,经历总是好的。我也会渐渐觉得自己写东西会更加克制,看待事物会更加温和。兴冲冲来看闾丘露薇那次致力于非新闻事业不干的自己,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几年真的就改变了方向,所幸的是自己做任何事情态度还算积极端正,积累的专业知识足够丰富。在自己没有想好做什么之前,多读书,多赚钱吧!不要荒废岁月的力量。
最后其实挑了《窥视工作室》,本来想把《窥视厕所》一并收录,结账时被浩浩荡荡队伍吓坏,赶忙还回去,悻悻离开,哎,真挫~
愿寻得所爱。
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获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
哦汪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3 09: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