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余墨 ——宫部美雪《所罗门的伪证》译后记
译后余墨
——宫部美雪《所罗门的伪证》译后记
按照通常的阅读顺序,大家在读到这篇文字时已经读完了整部小说了。因此,我也就可以偷个懒,不必再重复一遍故事梗概了。事实上,译者首先就是个读者,翻译的过程就是建立在深度阅读之上的,所以译完之后也跟刚刚读完一本好书的朋友一样,心中依然波浪翻滚,非常想找人聊上一通。因此,我想在全书的最后附上这篇文字,算是读者兼译者的我跟读完了本书的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首先要谈的是这部书的书名——《所罗门的伪证》。“所罗门”是谁?是书中的人名吗?读完本书的朋友已经知道,书中人物没一个是叫“所罗门”的,甚至连提都没提到过这三个字。那么,这个“所罗门”是指在西方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那个古代以色列的帝王吗?因为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西化得很厉害的国界,在小说中添加些西洋元素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老实说,自从我开始翻译本书起,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对书名都不能够正确理解的话,那么,整个翻译过程也就像登上了一艘航向不明的海船,始终摆脱不了此身将往何处去的迷茫。
好在现在是网络社会,只要勤于查询一般都会有所发现的。
我在日本的相关网站上查到了新潮社对本书作者宫部美雪的采访报道。记者果然问到了这一问题。现摘译如下:
记者:所罗门王是受到过神的启示,拥有对人加以处罚之权利的人物。您就是以这样的人作“伪证”来作为书名的,是吧。
宫部美雪:我写书,一般都是灵感与书名同时出现在脑海里的。如果不同时出现,那么,写作也基本上是要泡汤的。这次倒还好,一点也没受影响。如果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吧,那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撒了谎。最有权力的人撒了谎。在本书中,或许就是指学校这一组织形态,以及社会了吧。或者也可以说成:正是最想干正确之事的人或组织撒了谎了。
宫部美雪的解释虽然简单,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了解到以下的信息:
1) 这个书名并不是她产生创作“灵感”时就一起想好了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的;
2) “所罗门”确实借用了古代以色列巅峰时期的国王——所罗门王的名号;
3) 书名中的“所罗门”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拥有智慧的人或组织”、“拥有有权力的人或组织”、“想做正确之事的人或组织”。
上述中的第三点无疑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译者,我想在这一层面再稍稍展开一下,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初中生坠楼事件发生后,学校、警察、媒体这些现代社会之“权威”的代表,全都从正义、理性、保护未成年人等冠冕堂皇理由出发作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反应。可事实上却使事态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这种适得其反的后果是怎么造成的?这其中肯定有什么东西被搞错了。这个被搞错的东西是什么?
书中多次说到学校的存在是一种“必要之恶”。其实,在日本以及西方社会被称为“必要之恶”的不仅仅是学校,有时是连警察机构和一些政府部门也都包括在内的。那意思是说,大家明明知道这些组织、机构是不完美的,甚至是肯定会伤害极少数无辜者的——这是“恶”的部分,但为了维持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组织、机构又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必要”的含义。
正是由于“必要之恶”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得以运行,也正是由于“必要之恶”的存在才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看似扑朔迷离而实质是扭曲了人性而造成的悲剧。
出现了悲剧之后,这些组织、机构,还有隐藏在现代人内心深处连本人都未必发觉的“必要之恶”的潜意识,都纷纷发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正是宫部美雪所说的“所罗门的伪证”。不过这种伪证与通常意义上的,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而“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有所不同的。这是一种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伪证。也就是说,作伪证的人(包括组织、机构)不一定意识到自己在作伪证。他们只知道自己在做此情此景之中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而事实上适得其反。
谁能感觉到这种“伪证”呢?大人是指望不上的。因为大人,也即“社会人”已经被“必要之恶”同化了。只有依旧保留着人类本初正义感和纯洁的心灵,且聪明才智已经被激发出来又具备了坚强心理素质的孩子才能感觉到这种“伪证”,并且能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挺身而出,揭露成人社会的伪善,自己保护好自己,也保护了人类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善良、诚实、无所畏惧等宝贵品质。
宫部美雪自出道以来得奖无数,作品涉及以历史背景为依托的时代物语和推理小说两大领域。据说她自称是“松本清张长女”。其言下之意是说自己乃是松本清张——这位社会派推理小说之鼻祖的衣钵传人。从《所罗门的伪证》中也同样可体会到她那种关注社会深层矛盾的热忱。与此同时,在本书中她还对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作了及其生动的描述。懵懂迷茫、极端偏激、对大人甚至父母的不信任以及尚不为人知的坚忍不拔,一个个都生动活泼,极富个性。
其中最令我感到胆战心惊的是写野田健一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准备杀死自己父母的那一段。翻译到这一段的时候正是半夜时分。由于我是将书上的文字扫描进电脑后再翻译的(其实是我妻子帮我扫描的),而键盘也是背光的,所以晚上翻译时根本用不着开灯。四周一片漆黑,只听得到“滴滴答答”的键盘敲击声。健一如有妖魔附体一般一步步推进着他那弑亲计划的文字,在我眼前的屏幕上一段段地由日文变成了中文,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但又不欲罢不能。一直译到健一接到了好朋友向坂行夫的电话后像是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一般般哇哇大哭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回过神来后,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怕什么呢?我是怕看到血淋淋的凶杀场面吗?不是啊。估计很多读者也跟我一样吧。我们都在电影、电视等直观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看过很多恐怖场面了。怎么会害怕文字世界里的凶杀场景呢?其实,这一点也不用多想。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害怕的是健一这个中学生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从而毁了他自己的一生。宫部美雪正是用她那细腻而又极其煽情文字,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一部分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当你看到一个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着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少年或少女即将走入歧途,能不感到胆战心惊,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
然而,当我们被小说深深打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我们能有这样的感受,完全受惠于作者的艺术创作,完全是宫部美雪娴熟的写作技巧所带来呀。
那么,宫部美雪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除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设圈套、埋伏笔之外,本书在情节安排上体现出了异常严密的逻辑性。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后水到渠成地将情节引导到由学生自己来举办校内审判法庭上。因为不这样做,不仅真相永远弄不明白,这些事件的相关者——城东第三中学的学生们还将一生都生活在事件的阴影之中。关于开庭之前的准备工作和开庭之后法庭辩论的描写,也同样表现得既紧锣密鼓又滴水不漏。宫部美雪有在法律事务所工作的经历,她以前也曾经表示,很想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写一部有着欧美影剧中常见的精彩激烈的法庭论战场面的小说。现在她不仅在《所罗门的伪证》中了却了这个心愿,而且描绘出了一个比现实中法庭难度更大的审判过程。因为这是个模拟法庭,从原被告到检察官、法官、陪审员都是没有实际经验的初中生。她将每个参与“校内法庭”的同学都写得那么既忠于职守又忠于自己的良心。叫人不得不感叹:原来小孩子一旦认真起来,竟会变得如此“可怕”。在翻译时,我有时候也会在心中嘀咕:宫部美雪是不是将这些孩子写得过于强大了,在现实中可能吗?让他们在调查、审理中犯些错误不是显得更加真实吗?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这种奢望实在太过苛求了。就好像在看杂技演员走钢丝时觉得不过瘾,还希望他在钢丝上翻两个跟斗似的。事实上,宫部美雪在接受新潮社的采访时也说过“我自己也觉得是在表演杂技”这样的话的。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概括一下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的话,请允许我将其比作我家乡的一种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苏绣长卷。远看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近看则细针密线,不由得叫人啧啧称奇。
最后谈一下翻译的感受。
这部书的翻译历时一年多一点,时间的长短,翻译进度的快慢,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想说的是,这是个十分享受的过程。首先是学校题材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工作记忆。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师。我在一所职业高中做了十年半的教师,还搞团工作,还编校刊。所以我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还是有所了解的。学校的场景、氛围对我这个曾经就是其内部一份子的人来说也十分亲切。同时我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先天性缺陷有过切身的体会。这些对我理解原文都是极有帮助的。
说到原文,宫部美雪注重逻辑性的表述方式也是我十分喜欢的。我是学理工出身,后来又做了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所以条分缕析原本就是多年来打下的基本功。在翻译时,我也最讨厌东一榔头西一棒、前言不搭后语的东西。逻辑性强的文字在翻译时会表现出一种自动纠错的功能,会让译者觉得心里十分踏实。
在语言表达上,我是尽量保持宫部美雪的风格的。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看到有些译者在谈什么自己的语言风格,我就觉得非常纳闷。既然是翻译别人的东西,要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干嘛呢?作为一名译者,需要语言风格吗?或者说,可以在译作中表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认为译者有点像演员,重要的是要演什么像什么,而不能因为自己长得帅就老想着出风头。所以,在不违背中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我保留了原文中一些较长的句式,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节奏感。
虽然本书的语言并不艰深,但在翻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拦路虎,好在如今网络发达,有不懂的上网(主要是上日本的网站)一查,大多也就可以弄懂了。网上查不到的,我就发邮件给日本朋友,向他们请教。一个问题同时发给几个日本朋友,这样就能相互对照,不至于盲从了。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还帮我请教了他们的朋友。在此,我要借此机会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然而,尽管自己以为十分努力了,事实上可能还是会出现差错的,故而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宫部美雪《所罗门的伪证》译后记
按照通常的阅读顺序,大家在读到这篇文字时已经读完了整部小说了。因此,我也就可以偷个懒,不必再重复一遍故事梗概了。事实上,译者首先就是个读者,翻译的过程就是建立在深度阅读之上的,所以译完之后也跟刚刚读完一本好书的朋友一样,心中依然波浪翻滚,非常想找人聊上一通。因此,我想在全书的最后附上这篇文字,算是读者兼译者的我跟读完了本书的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首先要谈的是这部书的书名——《所罗门的伪证》。“所罗门”是谁?是书中的人名吗?读完本书的朋友已经知道,书中人物没一个是叫“所罗门”的,甚至连提都没提到过这三个字。那么,这个“所罗门”是指在西方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那个古代以色列的帝王吗?因为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西化得很厉害的国界,在小说中添加些西洋元素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老实说,自从我开始翻译本书起,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对书名都不能够正确理解的话,那么,整个翻译过程也就像登上了一艘航向不明的海船,始终摆脱不了此身将往何处去的迷茫。
好在现在是网络社会,只要勤于查询一般都会有所发现的。
我在日本的相关网站上查到了新潮社对本书作者宫部美雪的采访报道。记者果然问到了这一问题。现摘译如下:
记者:所罗门王是受到过神的启示,拥有对人加以处罚之权利的人物。您就是以这样的人作“伪证”来作为书名的,是吧。
宫部美雪:我写书,一般都是灵感与书名同时出现在脑海里的。如果不同时出现,那么,写作也基本上是要泡汤的。这次倒还好,一点也没受影响。如果一定要加以说明的话,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吧,那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撒了谎。最有权力的人撒了谎。在本书中,或许就是指学校这一组织形态,以及社会了吧。或者也可以说成:正是最想干正确之事的人或组织撒了谎了。
宫部美雪的解释虽然简单,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了解到以下的信息:
1) 这个书名并不是她产生创作“灵感”时就一起想好了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的;
2) “所罗门”确实借用了古代以色列巅峰时期的国王——所罗门王的名号;
3) 书名中的“所罗门”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拥有智慧的人或组织”、“拥有有权力的人或组织”、“想做正确之事的人或组织”。
上述中的第三点无疑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译者,我想在这一层面再稍稍展开一下,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初中生坠楼事件发生后,学校、警察、媒体这些现代社会之“权威”的代表,全都从正义、理性、保护未成年人等冠冕堂皇理由出发作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反应。可事实上却使事态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也越来越多。这种适得其反的后果是怎么造成的?这其中肯定有什么东西被搞错了。这个被搞错的东西是什么?
书中多次说到学校的存在是一种“必要之恶”。其实,在日本以及西方社会被称为“必要之恶”的不仅仅是学校,有时是连警察机构和一些政府部门也都包括在内的。那意思是说,大家明明知道这些组织、机构是不完美的,甚至是肯定会伤害极少数无辜者的——这是“恶”的部分,但为了维持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些组织、机构又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必要”的含义。
正是由于“必要之恶”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得以运行,也正是由于“必要之恶”的存在才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看似扑朔迷离而实质是扭曲了人性而造成的悲剧。
出现了悲剧之后,这些组织、机构,还有隐藏在现代人内心深处连本人都未必发觉的“必要之恶”的潜意识,都纷纷发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正是宫部美雪所说的“所罗门的伪证”。不过这种伪证与通常意义上的,为了某种明确的目的而“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有所不同的。这是一种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伪证。也就是说,作伪证的人(包括组织、机构)不一定意识到自己在作伪证。他们只知道自己在做此情此景之中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而事实上适得其反。
谁能感觉到这种“伪证”呢?大人是指望不上的。因为大人,也即“社会人”已经被“必要之恶”同化了。只有依旧保留着人类本初正义感和纯洁的心灵,且聪明才智已经被激发出来又具备了坚强心理素质的孩子才能感觉到这种“伪证”,并且能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挺身而出,揭露成人社会的伪善,自己保护好自己,也保护了人类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善良、诚实、无所畏惧等宝贵品质。
宫部美雪自出道以来得奖无数,作品涉及以历史背景为依托的时代物语和推理小说两大领域。据说她自称是“松本清张长女”。其言下之意是说自己乃是松本清张——这位社会派推理小说之鼻祖的衣钵传人。从《所罗门的伪证》中也同样可体会到她那种关注社会深层矛盾的热忱。与此同时,在本书中她还对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作了及其生动的描述。懵懂迷茫、极端偏激、对大人甚至父母的不信任以及尚不为人知的坚忍不拔,一个个都生动活泼,极富个性。
其中最令我感到胆战心惊的是写野田健一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准备杀死自己父母的那一段。翻译到这一段的时候正是半夜时分。由于我是将书上的文字扫描进电脑后再翻译的(其实是我妻子帮我扫描的),而键盘也是背光的,所以晚上翻译时根本用不着开灯。四周一片漆黑,只听得到“滴滴答答”的键盘敲击声。健一如有妖魔附体一般一步步推进着他那弑亲计划的文字,在我眼前的屏幕上一段段地由日文变成了中文,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但又不欲罢不能。一直译到健一接到了好朋友向坂行夫的电话后像是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一般般哇哇大哭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回过神来后,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怕什么呢?我是怕看到血淋淋的凶杀场面吗?不是啊。估计很多读者也跟我一样吧。我们都在电影、电视等直观的视觉艺术作品中看过很多恐怖场面了。怎么会害怕文字世界里的凶杀场景呢?其实,这一点也不用多想。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害怕的是健一这个中学生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从而毁了他自己的一生。宫部美雪正是用她那细腻而又极其煽情文字,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一部分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当你看到一个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着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少年或少女即将走入歧途,能不感到胆战心惊,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
然而,当我们被小说深深打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我们能有这样的感受,完全受惠于作者的艺术创作,完全是宫部美雪娴熟的写作技巧所带来呀。
那么,宫部美雪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除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设圈套、埋伏笔之外,本书在情节安排上体现出了异常严密的逻辑性。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最后水到渠成地将情节引导到由学生自己来举办校内审判法庭上。因为不这样做,不仅真相永远弄不明白,这些事件的相关者——城东第三中学的学生们还将一生都生活在事件的阴影之中。关于开庭之前的准备工作和开庭之后法庭辩论的描写,也同样表现得既紧锣密鼓又滴水不漏。宫部美雪有在法律事务所工作的经历,她以前也曾经表示,很想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写一部有着欧美影剧中常见的精彩激烈的法庭论战场面的小说。现在她不仅在《所罗门的伪证》中了却了这个心愿,而且描绘出了一个比现实中法庭难度更大的审判过程。因为这是个模拟法庭,从原被告到检察官、法官、陪审员都是没有实际经验的初中生。她将每个参与“校内法庭”的同学都写得那么既忠于职守又忠于自己的良心。叫人不得不感叹:原来小孩子一旦认真起来,竟会变得如此“可怕”。在翻译时,我有时候也会在心中嘀咕:宫部美雪是不是将这些孩子写得过于强大了,在现实中可能吗?让他们在调查、审理中犯些错误不是显得更加真实吗?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这种奢望实在太过苛求了。就好像在看杂技演员走钢丝时觉得不过瘾,还希望他在钢丝上翻两个跟斗似的。事实上,宫部美雪在接受新潮社的采访时也说过“我自己也觉得是在表演杂技”这样的话的。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概括一下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的话,请允许我将其比作我家乡的一种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苏绣长卷。远看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近看则细针密线,不由得叫人啧啧称奇。
最后谈一下翻译的感受。
这部书的翻译历时一年多一点,时间的长短,翻译进度的快慢,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想说的是,这是个十分享受的过程。首先是学校题材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工作记忆。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师。我在一所职业高中做了十年半的教师,还搞团工作,还编校刊。所以我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还是有所了解的。学校的场景、氛围对我这个曾经就是其内部一份子的人来说也十分亲切。同时我也对学校这一组织的先天性缺陷有过切身的体会。这些对我理解原文都是极有帮助的。
说到原文,宫部美雪注重逻辑性的表述方式也是我十分喜欢的。我是学理工出身,后来又做了教授专业课的教师,所以条分缕析原本就是多年来打下的基本功。在翻译时,我也最讨厌东一榔头西一棒、前言不搭后语的东西。逻辑性强的文字在翻译时会表现出一种自动纠错的功能,会让译者觉得心里十分踏实。
在语言表达上,我是尽量保持宫部美雪的风格的。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看到有些译者在谈什么自己的语言风格,我就觉得非常纳闷。既然是翻译别人的东西,要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干嘛呢?作为一名译者,需要语言风格吗?或者说,可以在译作中表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认为译者有点像演员,重要的是要演什么像什么,而不能因为自己长得帅就老想着出风头。所以,在不违背中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我保留了原文中一些较长的句式,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节奏感。
虽然本书的语言并不艰深,但在翻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拦路虎,好在如今网络发达,有不懂的上网(主要是上日本的网站)一查,大多也就可以弄懂了。网上查不到的,我就发邮件给日本朋友,向他们请教。一个问题同时发给几个日本朋友,这样就能相互对照,不至于盲从了。有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还帮我请教了他们的朋友。在此,我要借此机会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然而,尽管自己以为十分努力了,事实上可能还是会出现差错的,故而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