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你可以不朽
康德的全名是伊曼努尔·康德。而“伊曼努尔”的意思是——与上帝同在。
这么怎么都有点反讽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康德摧毁了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即本体论(存在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也就是说,上帝存在根本无法证明,教会对这一点一定是咬牙切齿的。但是康德同时提出了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从这种角度来说,他确实能够与上帝同在。
康德个子不高,但绝不影响他成为思想的巨人。思想即历史事件,从这种角度看,康德是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不论是康德的个人轶事还是他的思想学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话题,因此有人说——道不尽的康德。
马克思有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降,真的是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相信宏大叙事,同时也摧毁了形而上学,很多东西都被后现代主义哲学消解掉了,以至于“解构”成为时兴的流行语。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摧毁,但是,康德,你可以不朽!
沃尔夫逻辑学是官方指定的学说,康德在讲授沃尔夫逻辑学的时候,一边讲一边批。官方指定而得不到人的理性拷问的东西往往都是这种命运,最终也会如过眼烟云一样不堪回首。
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以降。人们就习惯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二元划分。芸芸众生的看法往往只是意见,是虚假的没有真知灼见的东西;而只有哲学家的认识,具有普遍真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一直以来,人们相信知识而蔑视意见,珍视理性而贬低感性。
而康德提出了信念,给信念以知识论的地位。在康德的知识论体系中,按照真实程度依次排序的是,意见、信念和知识。信念是介于意见与知识之间的东西。意见是主客观都不确信的东西,而信念是主观上置信的东西,而知识则是主客观都确信的东西。这样,康德就给信仰作出了知识论的辩护。
如果说人之为人的根据是理性的话,那么也就是说人们相信的这些信念是成人的关键。人本身是脆弱的,思想是人称之为人。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且人的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够了。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
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和自在之物。我们可以认识的,仅仅是这个可能经验的现象世界,一旦我们把知性运用到不可知的一般物的时候,我们就会犯错,能够获得的就只能是幻象。以往,人们关于上帝、世界整体和灵魂的见解都是人的理性超出可能经验的现象世界获得的幻象。这也就是被康德命名为“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命题。这是人的理性的一个宿命,康德认为这是理性的本性。
人的理性为什么喜欢犯这种错呢?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人有道德的需要。
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意义的饥渴者,同样还是道德的存在。
有人说,我们从来都不是生活在当下,人们总是向过去问来路,向未来问归途。人们实际上是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回望历史,最矛盾的就是“人是谁?”这个问题了,人有时候如太阳般光辉明亮,有时候则比魔鬼还可怕,甚至有人说“人,是这个地球上的癌症。”
去过南京大屠杀参观过的人,出来之后通常会感到沉重和压抑,而回顾文革,中国人折磨和残害中国人的恶劣的程度和波及的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会看到,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犯下的罪恶滔天,我们身后经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们终究会得出,人心叵测的结论。我想,这种结论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创造,也能看到人性的邪恶,能够看到人心和人性是一座幽暗的地狱,囚禁着你我。
可是,人之为人的依据并不在此,即使过去人们罪恶滔天今天依旧不纯洁,但是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康德认为,人的本性是道德的。从这种角度来看,形而上学上的人才是人的本质。所以,我说康德,你可以不朽,因为你让我们对人性不绝望,能够让人即使身处黑暗依旧向往光明。
可能是因为最早接触的是中国哲学,所以我在骨子里是相信人性本善的。王阳明发明本心,易经哲学在人性论上与康德的道德神学有暗合之处的。
这么怎么都有点反讽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康德摧毁了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即本体论(存在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也就是说,上帝存在根本无法证明,教会对这一点一定是咬牙切齿的。但是康德同时提出了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从这种角度来说,他确实能够与上帝同在。
康德个子不高,但绝不影响他成为思想的巨人。思想即历史事件,从这种角度看,康德是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不论是康德的个人轶事还是他的思想学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话题,因此有人说——道不尽的康德。
马克思有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降,真的是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相信宏大叙事,同时也摧毁了形而上学,很多东西都被后现代主义哲学消解掉了,以至于“解构”成为时兴的流行语。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摧毁,但是,康德,你可以不朽!
沃尔夫逻辑学是官方指定的学说,康德在讲授沃尔夫逻辑学的时候,一边讲一边批。官方指定而得不到人的理性拷问的东西往往都是这种命运,最终也会如过眼烟云一样不堪回首。
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以降。人们就习惯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二元划分。芸芸众生的看法往往只是意见,是虚假的没有真知灼见的东西;而只有哲学家的认识,具有普遍真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一直以来,人们相信知识而蔑视意见,珍视理性而贬低感性。
而康德提出了信念,给信念以知识论的地位。在康德的知识论体系中,按照真实程度依次排序的是,意见、信念和知识。信念是介于意见与知识之间的东西。意见是主客观都不确信的东西,而信念是主观上置信的东西,而知识则是主客观都确信的东西。这样,康德就给信仰作出了知识论的辩护。
如果说人之为人的根据是理性的话,那么也就是说人们相信的这些信念是成人的关键。人本身是脆弱的,思想是人称之为人。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且人的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够了。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
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和自在之物。我们可以认识的,仅仅是这个可能经验的现象世界,一旦我们把知性运用到不可知的一般物的时候,我们就会犯错,能够获得的就只能是幻象。以往,人们关于上帝、世界整体和灵魂的见解都是人的理性超出可能经验的现象世界获得的幻象。这也就是被康德命名为“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命题。这是人的理性的一个宿命,康德认为这是理性的本性。
人的理性为什么喜欢犯这种错呢?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人有道德的需要。
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意义的饥渴者,同样还是道德的存在。
有人说,我们从来都不是生活在当下,人们总是向过去问来路,向未来问归途。人们实际上是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回望历史,最矛盾的就是“人是谁?”这个问题了,人有时候如太阳般光辉明亮,有时候则比魔鬼还可怕,甚至有人说“人,是这个地球上的癌症。”
去过南京大屠杀参观过的人,出来之后通常会感到沉重和压抑,而回顾文革,中国人折磨和残害中国人的恶劣的程度和波及的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会看到,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犯下的罪恶滔天,我们身后经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们终究会得出,人心叵测的结论。我想,这种结论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创造,也能看到人性的邪恶,能够看到人心和人性是一座幽暗的地狱,囚禁着你我。
可是,人之为人的依据并不在此,即使过去人们罪恶滔天今天依旧不纯洁,但是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康德认为,人的本性是道德的。从这种角度来看,形而上学上的人才是人的本质。所以,我说康德,你可以不朽,因为你让我们对人性不绝望,能够让人即使身处黑暗依旧向往光明。
可能是因为最早接触的是中国哲学,所以我在骨子里是相信人性本善的。王阳明发明本心,易经哲学在人性论上与康德的道德神学有暗合之处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