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主播逝去
刚刚去世的沃尔特·克朗凯特不是一个主播(an anchorman),他是主播这个词本身(the anchorman)。他公认是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民调曾显示高达92%的美国人信任他),曾带领美国人走出越战迷思、欢呼人类登月一刻,也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时平复国人悲伤。当他1981年65岁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主播岗位上退休时,他和哥广的声誉处于顶峰状态,大家一度期待哥广会成为电视版的《纽约时报》。可他的退休,也代表着哥广和其他电视网一起媚俗化的开始,而公司也再也没有找他主持过任何普通的评论节目,同事们宁愿忘记这个已经成为符号、给他们带来太多压力的前辈。他尸骨未寒,哥广就决定撤去他晚年为公司当家女主播凯蒂·库瑞克(Katie Couric)录的片头引导语:“这里是哥广晚间新闻,由凯蒂·库瑞克主持”。
英文anchorman的本意是船上负责抛锚的人,后来被引申为定夺之人、最重要的队员,1950年代初期曾经用来形容一些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但当克朗凯特出人意料地成功主持1952年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后,这个词正式有了电视主播之意,克朗凯特就是主播的词源,甚至瑞典、丹麦等语言,主播这个职位就是直接叫cronkiter。
主播的出现其实是同轴电缆和卫星通讯两种技术时间差的产物。1946年,美国东岸铺设了用以电视信号传输的第一批同轴电缆,很快横跨东西岸的广播电视成为可能,因此迎来了1950年代电视的黄金发展,而所谓的“三大电视网”(全广、美广、哥广)才成为可能——“三大”和美国各地的地方电视台达成协议,利用新技术播放同样的新闻。播放模式的革命,却让制作方式捉襟见肘,因为卫星传输技术没没发明,新闻的视频素材无法快速生产,当1950年克朗凯特加入哥广新设的华盛顿分站的时候,发现根本找不到足够的新闻片段来填满播放时长,只好采用主持人个人解说、配合背景图板说明的方式。他早年合众社记者的经验让他应对自如,本能地发现了电视网时代主持人的必杀之技:“新闻播报越随意越好”。他做的如鱼得水,以至于总部取消了曾派他去韩国报道朝鲜战争的计划,从此他就开始了漫长31年在哥广主持新闻的精彩职业生涯。
但随意并不是成为划时代主播标准的主要原因。他之所以与众不同,很大程度还是在于,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广电播音员。他从小就是纸质媒体新闻的爱好者,甚至大学肄业加入休士顿一家报社。克朗凯特后来也一度成为了广播新闻播音员,但那次在堪萨斯市电台的经历却不算成功:电台经理让他去播一个火灾新闻,意思是按照稿子念就好了,但报纸记者的出身让他质疑这次火灾是夸大的,因此亲自去检查新闻源。他的判断无误,但却失去了工作,因为那个时代播音员真的就是念稿子的人。他一生坚持了这种对稿子的事实检查,甚至后来在哥广的时候,每天要提前几个小时去改后台写好的稿子、甚至很多是亲自写就。1952年他在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主持的成功,就在于他能以一个专业新闻人的敏感和素质,来平衡报道各路记者发来的短消息,给观众以一个立体和完整的政治新闻,成了电视观众当时最依赖的新闻源。
更为重要的他和同时代主播们理念的不同,就是他始终以通信社的“平衡”新闻伦理来要求新闻播报。是哥广新闻巨擎默罗(Edward Murrow)招聘他进哥广,而哥广其他的主播,都是默罗的门下子弟。但默罗老师的新闻理念是“传播良心”,按照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为弱势民众代言”,是一种有自由派政治倾向的新闻操作方式。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则需要卖新闻给不同政治理念的客户,必须平衡政治观点,不偏不倚。当美国的主播们都很亲自由派的时候,克朗凯特却努力以“平衡”的专业主义要求自我,自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无论政治思想偏自由、还是偏保守。这个公认无党派思想的主播,一旦决定要对政治事件发言,就会产生一言九鼎的政治效果——当曾经是约翰逊总统朋友的克朗凯特,对着观众宣布越战的失利的时候,总统对自己助手叹息道,“一切都完了”。
1981年克朗凯特退休后,秉持默罗主义的丹·拉瑟接替了他,从“平衡”的主持方法,转向了“良心播报”,从此,三大电视网一路自由派下去,一直到1996年,保守派的FOXNEWS电视台才占领保守派的观众市场。美国电视媒体呈现出自由/保守对立,两个政治美国愈发分裂起来,什么是“客观”的电视新闻也愈发没有共识。而克朗凯特的继承人丹·拉瑟的过度反战、自由派立场也让他自己的职业晚年蒙羞——因为不加辨析地播报布什总统逃避兵役的假新闻,他黯然告别主播岗位。
今天在克朗凯特老东家“合众社”已经差不多死亡、而年轻观众宁愿看搞笑政治节目、读推特也不看三大的电视新闻的时候,众声喧哗,再有没有对新闻理解共识的可能。克朗凯特离我们而去,而那振奋国民、安慰国民的主播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英文anchorman的本意是船上负责抛锚的人,后来被引申为定夺之人、最重要的队员,1950年代初期曾经用来形容一些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但当克朗凯特出人意料地成功主持1952年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后,这个词正式有了电视主播之意,克朗凯特就是主播的词源,甚至瑞典、丹麦等语言,主播这个职位就是直接叫cronkiter。
主播的出现其实是同轴电缆和卫星通讯两种技术时间差的产物。1946年,美国东岸铺设了用以电视信号传输的第一批同轴电缆,很快横跨东西岸的广播电视成为可能,因此迎来了1950年代电视的黄金发展,而所谓的“三大电视网”(全广、美广、哥广)才成为可能——“三大”和美国各地的地方电视台达成协议,利用新技术播放同样的新闻。播放模式的革命,却让制作方式捉襟见肘,因为卫星传输技术没没发明,新闻的视频素材无法快速生产,当1950年克朗凯特加入哥广新设的华盛顿分站的时候,发现根本找不到足够的新闻片段来填满播放时长,只好采用主持人个人解说、配合背景图板说明的方式。他早年合众社记者的经验让他应对自如,本能地发现了电视网时代主持人的必杀之技:“新闻播报越随意越好”。他做的如鱼得水,以至于总部取消了曾派他去韩国报道朝鲜战争的计划,从此他就开始了漫长31年在哥广主持新闻的精彩职业生涯。
但随意并不是成为划时代主播标准的主要原因。他之所以与众不同,很大程度还是在于,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广电播音员。他从小就是纸质媒体新闻的爱好者,甚至大学肄业加入休士顿一家报社。克朗凯特后来也一度成为了广播新闻播音员,但那次在堪萨斯市电台的经历却不算成功:电台经理让他去播一个火灾新闻,意思是按照稿子念就好了,但报纸记者的出身让他质疑这次火灾是夸大的,因此亲自去检查新闻源。他的判断无误,但却失去了工作,因为那个时代播音员真的就是念稿子的人。他一生坚持了这种对稿子的事实检查,甚至后来在哥广的时候,每天要提前几个小时去改后台写好的稿子、甚至很多是亲自写就。1952年他在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主持的成功,就在于他能以一个专业新闻人的敏感和素质,来平衡报道各路记者发来的短消息,给观众以一个立体和完整的政治新闻,成了电视观众当时最依赖的新闻源。
更为重要的他和同时代主播们理念的不同,就是他始终以通信社的“平衡”新闻伦理来要求新闻播报。是哥广新闻巨擎默罗(Edward Murrow)招聘他进哥广,而哥广其他的主播,都是默罗的门下子弟。但默罗老师的新闻理念是“传播良心”,按照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为弱势民众代言”,是一种有自由派政治倾向的新闻操作方式。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则需要卖新闻给不同政治理念的客户,必须平衡政治观点,不偏不倚。当美国的主播们都很亲自由派的时候,克朗凯特却努力以“平衡”的专业主义要求自我,自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无论政治思想偏自由、还是偏保守。这个公认无党派思想的主播,一旦决定要对政治事件发言,就会产生一言九鼎的政治效果——当曾经是约翰逊总统朋友的克朗凯特,对着观众宣布越战的失利的时候,总统对自己助手叹息道,“一切都完了”。
1981年克朗凯特退休后,秉持默罗主义的丹·拉瑟接替了他,从“平衡”的主持方法,转向了“良心播报”,从此,三大电视网一路自由派下去,一直到1996年,保守派的FOXNEWS电视台才占领保守派的观众市场。美国电视媒体呈现出自由/保守对立,两个政治美国愈发分裂起来,什么是“客观”的电视新闻也愈发没有共识。而克朗凯特的继承人丹·拉瑟的过度反战、自由派立场也让他自己的职业晚年蒙羞——因为不加辨析地播报布什总统逃避兵役的假新闻,他黯然告别主播岗位。
今天在克朗凯特老东家“合众社”已经差不多死亡、而年轻观众宁愿看搞笑政治节目、读推特也不看三大的电视新闻的时候,众声喧哗,再有没有对新闻理解共识的可能。克朗凯特离我们而去,而那振奋国民、安慰国民的主播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
Anton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3-18 10:14:14
-
重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1 16:38:14
-
泠月未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0 19:53:36
-
xi as usu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0 18:59:59
-
Thanks Go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0 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