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物。
这几年跑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去,偶尔也会见见朋友,熟人,老同学。那些关系不错的,见面时总不好空手去,于是每次都要思考应该带点什么见面礼。而每次思考的结果,最终都只会指向同一件东西——书。
感觉这世上也许真的没有比书更适合让我作为给别人的见面礼的东西了。
这一件小小的东西,细说起来也是有讲究的。要考虑对方的喜好,要考虑礼物反映出的自身的性格,要考虑礼物本身的意义。甚至连礼物是否好携带、是否好保存、是否好运输,有时也要通通列入考虑范围。毕竟,我想要送的,想要让对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件东西,而是两人之间“联系”的纪念品。毕竟是曾经有过交情的朋友,并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不知道能不能再次见到;如果只是单纯的没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如不送。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简单来说,就是要送出能表现“心意”的物品。
最能体现心意的,大概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东西吧。可是一张贺卡、一幅画过于简陋,精致的或是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况且手工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做出来的也许还不如淘宝上五块钱买的,认真手制的精美完成品又可能给对方带来太大的心理负担——还是留给家人或是男女朋友吧。
于是只剩下商品。不能是消耗品,因为消耗完就没有了,而且消耗品一般缺乏纪念性意义,所以食品、日用品等等可以直接排除。不要太贵重——把一条施华洛世奇手链送给好久不见的初中同学只会让对方觉得要么你是个土豪要么自己担当不起。不要太廉价——试想你把一件还挂着五元价格标签的地摊玩偶送给朋友,那画面不要太美。礼轻情义重,but if one really cares one would have looked for something better。剩下的,就个人选择和对方喜好了。
我喜欢送书,因为我本身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我猜想我的朋友们口味不会和我相差太远——不然也不会是朋友——所以会把自己觉得他们可能会喜欢的书送给对方。书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明明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书里的一整个世界,能引起许多不常有的遐想,能带来许多不寻常的启示。Unlike many other things, books are not to be "used"; rather, they are to be "felt". That's why I find it a gift superior than all others -- in giving out a book, one is simultaneously giving so many other things: the emotions, the feelings, the inexplicable joy in reading and the life philosophy represented. 况且,自己读过的书,总想要推荐给别人,而送书正好就是一个办法。最好的一点是,我喜欢的书大多设计简单又好看,就算放在书架上不看,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这几年送出去的书,几乎清一色是文艺走向,而且基本是中日作家。东野圭吾的书,青山七惠的《窗灯》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乙一的书,村上春树的书,《付丧堂古董店》系列,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想想还是蛮有趣的,有些书是特意为了对方新买的,有些书是自己的,有些书是给对方买了之后忍不住自己拆开又读了一遍的……嘛,根据自己的判断每个人都有一本对应的书。
也许这要感谢R。几年前她送给我一本书,几米的《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外带一封她手写的信。这本书和这封信至今都放在我的房间里,每次回家都能看见。那个时候,突然觉得朋友之间送书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书名本身都能传达出信息。后来又知道,有一本书,叫《我喜欢你,你知道吗?》。真是好书。
果然礼物这种东西,像名片一样也是私人定制的吧。把书当做礼物,只是我的习惯,并不代表这就是最好的,也不代表我只喜欢从别人那里收到书。恰恰相反——回想这几年收到的各种小礼物,见面礼也好送别礼也好生日礼也好闺蜜礼也好,有那么多有趣的不同的东西——
初三那年生日同学问我想要什么,当时还流行着明治的雪吻巧克力所以我想也不想地就对每个人脱口而出“melty kiss”!然后身边几个好朋友合作每个人买了一种不同的口味送给我。现在都记得吃完巧克力把那些盒子堆起来拍了一张照片,真是满满地充满了幸福感。有很多口味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比如香蕉味,也许是停产了吧。
同样是生日,一个高智商的哥们送了我一张贺卡,里面是他自己设计的一个三维密码,还结合了魔方知识(当时正在流行玩魔方)。结果智商低下最终都没有解开、找了一个大学生外援求助发现code原来是HP BTD --- happy birthday。用现在的话说,也是蛮拼的,哈哈。
还有宅圈的朋友,送手办的,送扭蛋的,送游戏王卡牌的,都有过。哈哈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都是我本命角色的。也有人傲娇地把一封写在草稿纸背面的信装在手办盒里,说是重点是信手办只是随便找的盒子……有趣的人。
更有甚者,霸气地直接对我来一句,“你想要什么!”——虽然那是对方先欠了人情。不过这样的朋友,也算是豪爽,相处起来相当轻松。
有时候跑到其他地方见朋友,对方自然而然地就会通过一顿饭、或者是几天的“地陪”服务表达友好。也是不错的经历,毕竟因为这一点有机会在熟人带领下逛了不少魔都高校(上海西南某高校的某校区真是大啊...)。还跟着本地人见识到了上海许多游客看不到的一面。
渐渐地好像扯远了,变成了回味友谊的文章呢。不过,之所以会想到礼物,也许本身就是潜意识里在怀念以前认识过、见到过、却已经很久没有了联系的人们吧。我送的书,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吗。希望远方的你们一切安好。
感觉这世上也许真的没有比书更适合让我作为给别人的见面礼的东西了。
这一件小小的东西,细说起来也是有讲究的。要考虑对方的喜好,要考虑礼物反映出的自身的性格,要考虑礼物本身的意义。甚至连礼物是否好携带、是否好保存、是否好运输,有时也要通通列入考虑范围。毕竟,我想要送的,想要让对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件东西,而是两人之间“联系”的纪念品。毕竟是曾经有过交情的朋友,并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不知道能不能再次见到;如果只是单纯的没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如不送。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简单来说,就是要送出能表现“心意”的物品。
最能体现心意的,大概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东西吧。可是一张贺卡、一幅画过于简陋,精致的或是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况且手工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做出来的也许还不如淘宝上五块钱买的,认真手制的精美完成品又可能给对方带来太大的心理负担——还是留给家人或是男女朋友吧。
于是只剩下商品。不能是消耗品,因为消耗完就没有了,而且消耗品一般缺乏纪念性意义,所以食品、日用品等等可以直接排除。不要太贵重——把一条施华洛世奇手链送给好久不见的初中同学只会让对方觉得要么你是个土豪要么自己担当不起。不要太廉价——试想你把一件还挂着五元价格标签的地摊玩偶送给朋友,那画面不要太美。礼轻情义重,but if one really cares one would have looked for something better。剩下的,就个人选择和对方喜好了。
我喜欢送书,因为我本身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我猜想我的朋友们口味不会和我相差太远——不然也不会是朋友——所以会把自己觉得他们可能会喜欢的书送给对方。书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明明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书里的一整个世界,能引起许多不常有的遐想,能带来许多不寻常的启示。Unlike many other things, books are not to be "used"; rather, they are to be "felt". That's why I find it a gift superior than all others -- in giving out a book, one is simultaneously giving so many other things: the emotions, the feelings, the inexplicable joy in reading and the life philosophy represented. 况且,自己读过的书,总想要推荐给别人,而送书正好就是一个办法。最好的一点是,我喜欢的书大多设计简单又好看,就算放在书架上不看,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这几年送出去的书,几乎清一色是文艺走向,而且基本是中日作家。东野圭吾的书,青山七惠的《窗灯》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乙一的书,村上春树的书,《付丧堂古董店》系列,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想想还是蛮有趣的,有些书是特意为了对方新买的,有些书是自己的,有些书是给对方买了之后忍不住自己拆开又读了一遍的……嘛,根据自己的判断每个人都有一本对应的书。
也许这要感谢R。几年前她送给我一本书,几米的《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外带一封她手写的信。这本书和这封信至今都放在我的房间里,每次回家都能看见。那个时候,突然觉得朋友之间送书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书名本身都能传达出信息。后来又知道,有一本书,叫《我喜欢你,你知道吗?》。真是好书。
果然礼物这种东西,像名片一样也是私人定制的吧。把书当做礼物,只是我的习惯,并不代表这就是最好的,也不代表我只喜欢从别人那里收到书。恰恰相反——回想这几年收到的各种小礼物,见面礼也好送别礼也好生日礼也好闺蜜礼也好,有那么多有趣的不同的东西——
初三那年生日同学问我想要什么,当时还流行着明治的雪吻巧克力所以我想也不想地就对每个人脱口而出“melty kiss”!然后身边几个好朋友合作每个人买了一种不同的口味送给我。现在都记得吃完巧克力把那些盒子堆起来拍了一张照片,真是满满地充满了幸福感。有很多口味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比如香蕉味,也许是停产了吧。
同样是生日,一个高智商的哥们送了我一张贺卡,里面是他自己设计的一个三维密码,还结合了魔方知识(当时正在流行玩魔方)。结果智商低下最终都没有解开、找了一个大学生外援求助发现code原来是HP BTD --- happy birthday。用现在的话说,也是蛮拼的,哈哈。
还有宅圈的朋友,送手办的,送扭蛋的,送游戏王卡牌的,都有过。哈哈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些都是我本命角色的。也有人傲娇地把一封写在草稿纸背面的信装在手办盒里,说是重点是信手办只是随便找的盒子……有趣的人。
更有甚者,霸气地直接对我来一句,“你想要什么!”——虽然那是对方先欠了人情。不过这样的朋友,也算是豪爽,相处起来相当轻松。
有时候跑到其他地方见朋友,对方自然而然地就会通过一顿饭、或者是几天的“地陪”服务表达友好。也是不错的经历,毕竟因为这一点有机会在熟人带领下逛了不少魔都高校(上海西南某高校的某校区真是大啊...)。还跟着本地人见识到了上海许多游客看不到的一面。
渐渐地好像扯远了,变成了回味友谊的文章呢。不过,之所以会想到礼物,也许本身就是潜意识里在怀念以前认识过、见到过、却已经很久没有了联系的人们吧。我送的书,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吗。希望远方的你们一切安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