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是去年五月听到的来着。 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曲子。记得当时一口气下了很多押尾的吉他曲,然后又一口气听完。这首曲子第一遍听时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当把所有的曲子按顺序播放了N遍时,发现《Dear…》是唯一听不腻的一首。节奏舒缓,旋律动人,平淡中蕴含着起伏——四三拍的音乐往往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宛如一首情诗。仿佛听得到演奏者在对思慕的人倾诉衷肠:“Dear…”
一开始带着一点羞涩,旋律缓缓铺展开来。一点一点。由Esus4回到和谐稳定的E后,旋律上行。根音升到A。羞涩一扫而光,情感如决堤般喷涌而出。笔尖在纸上动得越发急促,力量也越来越大。接着情感渐渐平静下来。瞬间的寂静无声。笔停下来,略一踌躇。深呼吸。继而重复起最初的旋律。旋律又一次不屈不挠地铺展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重复中的小小变化。旋律第三遍重复到一半时根音突然由前两遍的E变成了D,继而引向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和弦(根音是♯C。一个难以确定的奇怪和弦。确切地讲,算♯Csus4吧),使气氛突然凝滞。感觉上来讲像是“突然扑了个空”似的。于是后面也顺势大变,左手由第九把位一路降下到第二把位,终于又回归到前奏那温柔的重复……
去年十月时我正在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第二十三章中,有一段关于《海边的卡夫卡》这首同名歌曲的描述:“……其次,副歌部分用了两个奇异的和音。其他和音全都平庸无奇,惟独这两个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至于和音是如何构成的,乍听之下还不明白,然而最初入耳那一瞬间我就深感惶惑,甚至有被出卖的感觉。旋律中拔地而起的异质性摇憾我的身心,令我惴惴不安,就好像从空隙吹来的冷风猝不及防地涌入领口。但副歌结束之后,最初那悠扬的旋律重新归来,将我们领回原来的和美友爱的世界,不再有空隙风吹入……”当时读到这段话时,第一反应就是《Dear…》中的这个奇妙和弦。“拔地而起的异质性”。确实如此。
一开始带着一点羞涩,旋律缓缓铺展开来。一点一点。由Esus4回到和谐稳定的E后,旋律上行。根音升到A。羞涩一扫而光,情感如决堤般喷涌而出。笔尖在纸上动得越发急促,力量也越来越大。接着情感渐渐平静下来。瞬间的寂静无声。笔停下来,略一踌躇。深呼吸。继而重复起最初的旋律。旋律又一次不屈不挠地铺展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重复中的小小变化。旋律第三遍重复到一半时根音突然由前两遍的E变成了D,继而引向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和弦(根音是♯C。一个难以确定的奇怪和弦。确切地讲,算♯Csus4吧),使气氛突然凝滞。感觉上来讲像是“突然扑了个空”似的。于是后面也顺势大变,左手由第九把位一路降下到第二把位,终于又回归到前奏那温柔的重复……
去年十月时我正在读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第二十三章中,有一段关于《海边的卡夫卡》这首同名歌曲的描述:“……其次,副歌部分用了两个奇异的和音。其他和音全都平庸无奇,惟独这两个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至于和音是如何构成的,乍听之下还不明白,然而最初入耳那一瞬间我就深感惶惑,甚至有被出卖的感觉。旋律中拔地而起的异质性摇憾我的身心,令我惴惴不安,就好像从空隙吹来的冷风猝不及防地涌入领口。但副歌结束之后,最初那悠扬的旋律重新归来,将我们领回原来的和美友爱的世界,不再有空隙风吹入……”当时读到这段话时,第一反应就是《Dear…》中的这个奇妙和弦。“拔地而起的异质性”。确实如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