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读<看见>:和柴静一起思考人生,从看见背后升华灵魂
编前语: 这篇文字其实是一年前写好的,后面断断续续的在回看,总感觉写的不好,不够透彻,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其实,与其说是找不到,倒不如说是自己太过于苛刻,我想作者的文字是深刻的,我的读后感也不能太肤浅,但限于水平,写的如果不好会失了原作文字的神圣,所以才没有动笔再改。
而这一直也是我的心结,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对事很认真、很执着的人,一篇不完整的篇幅,就像艺术家没完成的作品一样,让它的创作人总会感到遗憾,所以出于追求艺术之美我还是顶风完成了更改,也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网上的一个网页评出来的好书排行榜里,当时看到这本书排行还行,就到图书馆查询,一看图书馆还没有这本书,于是索性就在图书推荐栏里推荐了这本书。不想图书馆速度还真快,推荐不到一个星期实体图书就到馆了,管理员还给了我一个邮件提醒,次日我去借阅柜台还书,刚好想起此事,一问图书还在另外一个校区,无奈又得等。就这样前后几次,终于在清明节前借到了图书,或许过程比较曲折才看得更珍贵,看得更仔细,我渐渐的沉入其中,花了很完整的几个下午看完了全部,受益颇丰。
也许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本书,要问我作者是谁?干什么的?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样不了解她,但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认识她,了解她,她的一切也抽丝剥茧般呈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开始学着站在她的角度,去和她一起回忆她的心路历程,去体会她的痛苦与欢乐,去感受她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也开始真正的理解作为一个新闻人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和她人生的丰满。
本书的作者柴静:山西临汾人,一九七六年出生。曾为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二零零一年进入央视,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和记者。现为央视一套专题栏目“看见”主持人。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她如是写到:“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你听,她说人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她又说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到自己。
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是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经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她又说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她的犀利,她的不畏惧,不屈服,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的语言,这些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喜欢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是她写的真实,透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很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东西:非典的深入报导,双城连续服毒事件,山西矿难和污染事件,两会报导,华南虎事件,汶川地震,药家鑫事件,卢安克的选择等等,让我从最根本最人性的角度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另一个原因是她思考的深入,总能将事件背后的东西呈现出来,通过最深入的辩解来反映事实真相。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问题犀利,在对官员的采访中她的问题切中肯罄,总能让那些胡作非为无处藏身。她不仅勇敢,敢于直面那些贪官污吏,她不畏强权,不断地揭露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件。
她一直都是那么勇敢,当然她也是脆弱的,当她不知道节目里面对那些心灵受伤的孩子该如何去提问,提的不好她也会自责很久——为什么我非要那么问呢?我伤害了他幼小的心。再完美的人也会犯错,她看见了她的错她是幸运的,她的错让她变成了更好的她自己。
而我们很多人却从来看不见自己的错,总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总以为自己真的看见了,但是再问一遍自己:我真的看见了吗?我这里说的看见可以是任何人和事: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所处的社会。
有时候很多事是不是我们明明看见了却视而不见?有时候很多工作明明没完成我们却一拖再拖?有时候我们灵魂的眼睛是不是真的被蒙蔽了而没有看见?又或者假装看不见?读完这本书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在我做某些事时我没发现吗?我真的没看见吗?我发现我的灵魂被鞭策的无处藏身。
人性是丑恶的,但她同样是美好的,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会生活的更美好,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称之为人。
感谢柴静,让我学到了这么多。
跟着柴静,我学会怎样更好更深入的思考,我想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我还可以坐在屋里无忧无虑的看着书,此刻,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有无数的人可能连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和他们比我真幸福啊!
在采访虐猫事件当事人后她说: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这些话我听的心里生疼。
跟着柴静,我开始慢慢地了解维权是件多么令人执着的事,可是又有多少人甘做出头鸟,像马丁路德博士一样,像美国蒙哥马利黑人一样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去和政府抗争,人们总是在屈服,但在她的书里有这样的观点:我只是讨厌屈服。
面对这样的事,你也会屈服吗?
跟着她我学会的又何止这些?
读完这本书,当我再面对着我不敢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事的时候,我又多了几分勇敢。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存在即真理。
看见说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它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我在想在中国偌大的国土之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事等着我们去处理解决,我们不要视而不见,不要墨守成规,每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甚至能够突破自己,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小家完满,最后才能让中国这个大家完满。
而这一直也是我的心结,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对事很认真、很执着的人,一篇不完整的篇幅,就像艺术家没完成的作品一样,让它的创作人总会感到遗憾,所以出于追求艺术之美我还是顶风完成了更改,也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网上的一个网页评出来的好书排行榜里,当时看到这本书排行还行,就到图书馆查询,一看图书馆还没有这本书,于是索性就在图书推荐栏里推荐了这本书。不想图书馆速度还真快,推荐不到一个星期实体图书就到馆了,管理员还给了我一个邮件提醒,次日我去借阅柜台还书,刚好想起此事,一问图书还在另外一个校区,无奈又得等。就这样前后几次,终于在清明节前借到了图书,或许过程比较曲折才看得更珍贵,看得更仔细,我渐渐的沉入其中,花了很完整的几个下午看完了全部,受益颇丰。
也许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这本书,要问我作者是谁?干什么的?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样不了解她,但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认识她,了解她,她的一切也抽丝剥茧般呈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开始学着站在她的角度,去和她一起回忆她的心路历程,去体会她的痛苦与欢乐,去感受她所经历的思想斗争,也开始真正的理解作为一个新闻人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和她人生的丰满。
本书的作者柴静:山西临汾人,一九七六年出生。曾为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二零零一年进入央视,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和记者。现为央视一套专题栏目“看见”主持人。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她如是写到:“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你听,她说人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她又说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到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到自己。
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是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经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她又说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她的犀利,她的不畏惧,不屈服,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的语言,这些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喜欢这本书的第一个理由是她写的真实,透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很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东西:非典的深入报导,双城连续服毒事件,山西矿难和污染事件,两会报导,华南虎事件,汶川地震,药家鑫事件,卢安克的选择等等,让我从最根本最人性的角度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另一个原因是她思考的深入,总能将事件背后的东西呈现出来,通过最深入的辩解来反映事实真相。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问题犀利,在对官员的采访中她的问题切中肯罄,总能让那些胡作非为无处藏身。她不仅勇敢,敢于直面那些贪官污吏,她不畏强权,不断地揭露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件。
她一直都是那么勇敢,当然她也是脆弱的,当她不知道节目里面对那些心灵受伤的孩子该如何去提问,提的不好她也会自责很久——为什么我非要那么问呢?我伤害了他幼小的心。再完美的人也会犯错,她看见了她的错她是幸运的,她的错让她变成了更好的她自己。
而我们很多人却从来看不见自己的错,总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总以为自己真的看见了,但是再问一遍自己:我真的看见了吗?我这里说的看见可以是任何人和事: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所处的社会。
有时候很多事是不是我们明明看见了却视而不见?有时候很多工作明明没完成我们却一拖再拖?有时候我们灵魂的眼睛是不是真的被蒙蔽了而没有看见?又或者假装看不见?读完这本书我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在我做某些事时我没发现吗?我真的没看见吗?我发现我的灵魂被鞭策的无处藏身。
人性是丑恶的,但她同样是美好的,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会生活的更美好,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正是因为有人性我们才称之为人。
感谢柴静,让我学到了这么多。
跟着柴静,我学会怎样更好更深入的思考,我想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我还可以坐在屋里无忧无虑的看着书,此刻,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有无数的人可能连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和他们比我真幸福啊!
在采访虐猫事件当事人后她说: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这些话我听的心里生疼。
跟着柴静,我开始慢慢地了解维权是件多么令人执着的事,可是又有多少人甘做出头鸟,像马丁路德博士一样,像美国蒙哥马利黑人一样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去和政府抗争,人们总是在屈服,但在她的书里有这样的观点:我只是讨厌屈服。
面对这样的事,你也会屈服吗?
跟着她我学会的又何止这些?
读完这本书,当我再面对着我不敢面对而又必须面对的事的时候,我又多了几分勇敢。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存在即真理。
看见说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它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我在想在中国偌大的国土之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事等着我们去处理解决,我们不要视而不见,不要墨守成规,每一个人只有做好自己的那一部分,甚至能够突破自己,这样就能让自己的小家完满,最后才能让中国这个大家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