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风——单车环岛日志
海风轻轻拂过,涌动的浪潮带来心灵的律动。蜿蜒的海岸线,涌动的云海,安静的椰子林,在海洋的底色里孤独的白色灯塔。一把吉他,一辆单车,一个明媚干净的男孩子,在太平洋的风里,开始了一场环岛旅行。
这里是西太平洋的一个岛屿,每年春天东北季风都过如期而至。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团重重包裹着美丽的台湾岛。有暖风,有海浪,有云海,有白色的灯塔,有海风里原住民的歌声。被海包裹的岛屿,入是海,出也是海,海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风。蜿蜒的海岸线使这里的海每一处都充满着不一样的感动,日夜不息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沙滩、海岸山,海潮声也从未停息,勾勒出梦里海浪的线条。天空是海一样的湛蓝,空气里没有汽油味,没有沙尘,也没有喧嚣。这里的海风有眼泪的味道,闭上眼,似乎就可以离幸福更近一些。沿着海岸公路,夹杂着温暖太平洋气息的海风会把你的发丝吹乱,露出你在都市的繁华喧嚣里麻木已久的面容。或许一只在海浪里飞舞的海鸥,或许是海色里孤独的白色灯塔,或许是一株被风吹乱了树冠的香樟树,都会让你莫名的感动。
最美丽的是在海岸遇见日出和日落,蔚蓝色的海洋染上了阳光的暖色调。残色的的夕阳从海里慢慢下沉,下沉,那喷薄的暖红色瞬间温暖了整个海洋。粼粼波光间潜泳着一海彩霞。因为逆光,波的线条有如金色缎带。描绘了黑暗来临前,最灿烂的一幅彩画。世界变的安静,只有海浪声依旧。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的话语,我们的文字常常显的苍白无力,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海边的黄昏从来不让人觉得寂寞。这样的时候,我们只想紧紧抱住心中的爱人。
正是从一个单车环岛的男孩子眼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美丽的台湾岛。
大学生阿明是一个有听觉障碍,但是笑起来有浅浅酒窝的男孩子,他在快要毕业的前几个月请假,开始自己的环岛之旅。白色的T恤,发白的牛仔短裤,小小的背包,一把木吉他。在东北季风温暖了这个美丽的岛屿之后,他从高雄出发,一路逆着东北季风发丝飞扬,背着自己简单的行囊和心爱的吉他,骑着单车,开始了一场环岛之旅。七天六夜的旅程里,我们遇见了梦里好久不见的美丽海岛。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一个大大的轮回。在旅途中,12段简单短暂的偶遇点缀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故事渐次出现在旅途中,和着吉他和海潮声,旅行充满了淡淡的感动。而电影也只是一篇关于海的散文诗,一本简单的旅行日志。
第二天 我和我的单车,卷起太平洋的风
他遇见一个乖张的单亲少年,,执拗的在落着雨的黑夜把手机给他送到花莲。在他的家里抱着木吉他安静的睡去。遇见一个追逐着风的梦想的摄影组,想要把太平洋的风捕捉进入镜头。
第三天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自的旅行者,即使有人相伴。终究会各分东西
在苏花公路,遇见三步一跪磕长头的忠诚信仰者,在一个安静的小站,遇见一位来自立陶宛的模特RUTA,听力的障碍让她们之间的对话变成文字,RUTA说:“我喜欢他旅行中遇见的人,在他的画笔下,他们变得很轻很轻,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短暂的相遇,他们以爱的手势匆匆别离。伴着轻轻涌动的海潮声,他弹奏着简单的四和弦,在海风里睡去。
第四天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他看见了几只玩滑板的小狗,看见在礁石上垂钓的中年男子,看见白色的灯塔在蓝色的海洋里孤独的矗立。一家四口在海岸边嬉戏,男子背诵起一篇关于海鸥的课文
夜宿一间小学的教室,和即将退休的中年女老师谈起旅行、谈起音乐,对于听觉障碍的他来说,音乐,只是听觉上的安全感。
晚风拂动海潮声。断弦的木吉他安静而忧伤。
第五天 心中有希望,总比没有好。
白色的风车在海风里旋转,台湾海峡的海风多了一丝微凉的气息。吴姓的中年人告诉他人生的一些心酸,告诉他心中有希望,总比没有好。在海堤上,他也同当地的青年人涂鸦,在警察的追逐下带着微笑分离。被海风灌满的T恤有着青春的乖戾和沉重。那个弹着断弦吉他的少年说:“我们总是希望别人了解,又怕被别人看穿。
第六天 路 又长又远
在阿公的家里,亲历着一场迎妈祖婆的民间仪式。看见阿公虔诚的跪倒在妈祖婆前为子家人而祷告的样子,无法遏制的流下眼泪。童年的玩伴,满脸皱纹的阿公阿婆,随风摆动的绿色稻田。随着迎妈祖婆的虔诚人群走过城镇,走过一条闪着波光的大河,走过安静不语的村落。
第七天 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他今天要回到家了,在经历了七天六夜的单车旅行之后。在一条开满野花的小路上单车爆了胎,遇见一个同样环岛的新竹男子。他们一起走了很长一段路,简短的交谈之后,感伤的气息随之而来。
电影是一种简单而明亮的暖色调,缓慢的节奏让人舒适而惬意,没有太多情节的铺陈,没有太多情感的纠缠,只是简单的一辆单车,一场旅行,适时而起的音乐和弦,让电影充满了纯净青春的味道。吉他带着蔚蓝的海洋气息,流进心里。清清淡淡,即兴,自在。因为阿明的听觉障碍,电影的对白也少之又少,始终处于一种安静闲适的状态,有时只是简单如涂鸦般的字幕,有时是阿明露出酒窝的浅浅笑容,一如太平洋的海风那样温暖。
导演陈怀恩是摄影师出身,这部片子是他执导的首部电影。走遍了台湾的他饱览了海岛的好山好水,也通过这部片子里他的镜头,把这种让人沉默的美通过镜头语言慢慢流泻出来,镜头每一帧的定格都是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迷人的景色,还有他对海岛深沉而奔放的爱,以及他对对台湾本土文化重新的解读和建构。
始终贯穿于整部电影的是太平洋的风,是音乐,是海潮声。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风的故事,而怎样去描绘风呢?一个少年,一把吉他,还有一首歌。就够了。XX
正如影片导演陈怀恩所言:“我喜欢在音乐的世界,触碰到意想不到的表情和心情,不具象地保有自由与想象。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我试着听着,那些影像的声音。”他把他喜爱的音乐形式都放到了影片里,尽管它并不是一部音乐片。吉他,童声,摇滚与地方民谣,无一不是世间美好至极的东西。而正因为连原声都如此美妙,有人反问是否影片中塑造的世界过于美好。
很多人在看完《练习曲》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或许我们心里有都有个长途旅行计划,它可能是许多年前制定的,我们每天都在地图上演示着要去哪里哪里,看怎样的风景,遇见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事物,用怎样的文字和镜头去记录那里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只是时间啊,金钱啊,工作啊,学习啊,一大堆不期而至的东西扰乱了我们的心境。那些详尽的计划被渐渐搁浅,蒙上时间的灰尘,最终在我们的希冀和悔恨中老去。去开始一场旅行,不是因为目的地,不要在乎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旅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风景,遇见的人,以及自己宁静淡远的心情。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发现自己。
去旅行吧,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这里是西太平洋的一个岛屿,每年春天东北季风都过如期而至。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团重重包裹着美丽的台湾岛。有暖风,有海浪,有云海,有白色的灯塔,有海风里原住民的歌声。被海包裹的岛屿,入是海,出也是海,海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灵魂的一部风。蜿蜒的海岸线使这里的海每一处都充满着不一样的感动,日夜不息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沙滩、海岸山,海潮声也从未停息,勾勒出梦里海浪的线条。天空是海一样的湛蓝,空气里没有汽油味,没有沙尘,也没有喧嚣。这里的海风有眼泪的味道,闭上眼,似乎就可以离幸福更近一些。沿着海岸公路,夹杂着温暖太平洋气息的海风会把你的发丝吹乱,露出你在都市的繁华喧嚣里麻木已久的面容。或许一只在海浪里飞舞的海鸥,或许是海色里孤独的白色灯塔,或许是一株被风吹乱了树冠的香樟树,都会让你莫名的感动。
最美丽的是在海岸遇见日出和日落,蔚蓝色的海洋染上了阳光的暖色调。残色的的夕阳从海里慢慢下沉,下沉,那喷薄的暖红色瞬间温暖了整个海洋。粼粼波光间潜泳着一海彩霞。因为逆光,波的线条有如金色缎带。描绘了黑暗来临前,最灿烂的一幅彩画。世界变的安静,只有海浪声依旧。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的话语,我们的文字常常显的苍白无力,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海边的黄昏从来不让人觉得寂寞。这样的时候,我们只想紧紧抱住心中的爱人。
正是从一个单车环岛的男孩子眼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美丽的台湾岛。
大学生阿明是一个有听觉障碍,但是笑起来有浅浅酒窝的男孩子,他在快要毕业的前几个月请假,开始自己的环岛之旅。白色的T恤,发白的牛仔短裤,小小的背包,一把木吉他。在东北季风温暖了这个美丽的岛屿之后,他从高雄出发,一路逆着东北季风发丝飞扬,背着自己简单的行囊和心爱的吉他,骑着单车,开始了一场环岛之旅。七天六夜的旅程里,我们遇见了梦里好久不见的美丽海岛。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一个大大的轮回。在旅途中,12段简单短暂的偶遇点缀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故事渐次出现在旅途中,和着吉他和海潮声,旅行充满了淡淡的感动。而电影也只是一篇关于海的散文诗,一本简单的旅行日志。
第二天 我和我的单车,卷起太平洋的风
他遇见一个乖张的单亲少年,,执拗的在落着雨的黑夜把手机给他送到花莲。在他的家里抱着木吉他安静的睡去。遇见一个追逐着风的梦想的摄影组,想要把太平洋的风捕捉进入镜头。
第三天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自的旅行者,即使有人相伴。终究会各分东西
在苏花公路,遇见三步一跪磕长头的忠诚信仰者,在一个安静的小站,遇见一位来自立陶宛的模特RUTA,听力的障碍让她们之间的对话变成文字,RUTA说:“我喜欢他旅行中遇见的人,在他的画笔下,他们变得很轻很轻,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短暂的相遇,他们以爱的手势匆匆别离。伴着轻轻涌动的海潮声,他弹奏着简单的四和弦,在海风里睡去。
第四天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他看见了几只玩滑板的小狗,看见在礁石上垂钓的中年男子,看见白色的灯塔在蓝色的海洋里孤独的矗立。一家四口在海岸边嬉戏,男子背诵起一篇关于海鸥的课文
夜宿一间小学的教室,和即将退休的中年女老师谈起旅行、谈起音乐,对于听觉障碍的他来说,音乐,只是听觉上的安全感。
晚风拂动海潮声。断弦的木吉他安静而忧伤。
第五天 心中有希望,总比没有好。
白色的风车在海风里旋转,台湾海峡的海风多了一丝微凉的气息。吴姓的中年人告诉他人生的一些心酸,告诉他心中有希望,总比没有好。在海堤上,他也同当地的青年人涂鸦,在警察的追逐下带着微笑分离。被海风灌满的T恤有着青春的乖戾和沉重。那个弹着断弦吉他的少年说:“我们总是希望别人了解,又怕被别人看穿。
第六天 路 又长又远
在阿公的家里,亲历着一场迎妈祖婆的民间仪式。看见阿公虔诚的跪倒在妈祖婆前为子家人而祷告的样子,无法遏制的流下眼泪。童年的玩伴,满脸皱纹的阿公阿婆,随风摆动的绿色稻田。随着迎妈祖婆的虔诚人群走过城镇,走过一条闪着波光的大河,走过安静不语的村落。
第七天 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他今天要回到家了,在经历了七天六夜的单车旅行之后。在一条开满野花的小路上单车爆了胎,遇见一个同样环岛的新竹男子。他们一起走了很长一段路,简短的交谈之后,感伤的气息随之而来。
电影是一种简单而明亮的暖色调,缓慢的节奏让人舒适而惬意,没有太多情节的铺陈,没有太多情感的纠缠,只是简单的一辆单车,一场旅行,适时而起的音乐和弦,让电影充满了纯净青春的味道。吉他带着蔚蓝的海洋气息,流进心里。清清淡淡,即兴,自在。因为阿明的听觉障碍,电影的对白也少之又少,始终处于一种安静闲适的状态,有时只是简单如涂鸦般的字幕,有时是阿明露出酒窝的浅浅笑容,一如太平洋的海风那样温暖。
导演陈怀恩是摄影师出身,这部片子是他执导的首部电影。走遍了台湾的他饱览了海岛的好山好水,也通过这部片子里他的镜头,把这种让人沉默的美通过镜头语言慢慢流泻出来,镜头每一帧的定格都是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迷人的景色,还有他对海岛深沉而奔放的爱,以及他对对台湾本土文化重新的解读和建构。
始终贯穿于整部电影的是太平洋的风,是音乐,是海潮声。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风的故事,而怎样去描绘风呢?一个少年,一把吉他,还有一首歌。就够了。XX
正如影片导演陈怀恩所言:“我喜欢在音乐的世界,触碰到意想不到的表情和心情,不具象地保有自由与想象。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我试着听着,那些影像的声音。”他把他喜爱的音乐形式都放到了影片里,尽管它并不是一部音乐片。吉他,童声,摇滚与地方民谣,无一不是世间美好至极的东西。而正因为连原声都如此美妙,有人反问是否影片中塑造的世界过于美好。
很多人在看完《练习曲》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或许我们心里有都有个长途旅行计划,它可能是许多年前制定的,我们每天都在地图上演示着要去哪里哪里,看怎样的风景,遇见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事物,用怎样的文字和镜头去记录那里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只是时间啊,金钱啊,工作啊,学习啊,一大堆不期而至的东西扰乱了我们的心境。那些详尽的计划被渐渐搁浅,蒙上时间的灰尘,最终在我们的希冀和悔恨中老去。去开始一场旅行,不是因为目的地,不要在乎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旅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风景,遇见的人,以及自己宁静淡远的心情。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发现自己。
去旅行吧,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