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简评《杯中窥人》
![]() |
知乎问题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714844
本人看过钱老的大部分著作,以及民国大部分的大家作品,做过中西方同时期的比较文学,应该有资格和水平评价下此文,关于内容,就不多说了,多分析下韩寒写此文的事。
我觉得韩寒当初是耍了一个小聪明:
一、极重模仿
他的文风像极了钱老,但差很远,《杯中窥人》只是利用钱老的文风把点上的事情铺开来写,对副词的把控,对偏正词的使用都挺好,尤其是句子的结构,是我喜欢的民国风,可以看出,他应该是经常写作。我读了几遍这文,每次都间隔几天,我发现这里面还有点鲁迅的味道,在后半部分,还有点野味,香气却够吸引人。
二、旁征博引
韩寒一定准备了大量的可以上得了台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不管是他父亲还是他自己整理的,一定是有的。以一个少年去记住那么多的资料是比较难的,韩寒应该是着重记了一些,可以套用的那种。文中基本上都是被博引连贯起来的,乍一看,感觉知识极其渊博。其实他很可能就读了某本书的一章,看到好的点就记下来了,以备后期写作需要,这是很多文人习惯用的方式,我当时在西方比较文学考试时的作文写作中就用过这个方式,效果是很好的。
三、主旨深刻
此文讲求人性,这个主旨本身就很深刻,透过一种物理现象来联想国民性,作为一个少年,是比较出类拔萃的,当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这样想,但用以上二点的人是少之又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读钱钟书的学生是非常非常少的,读了钱钟书能理解透的更是少得可怜,想必韩寒读了《围城》很多遍,记了很多上档次的点。我在这里告诫一下同学们,钱老的《管锥编》是相当牛的一部作品,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
四、环境渲染
韩寒的父亲对韩寒是有一定影响的,很大程度上韩寒的思想是接替了他父亲的思想。他父亲定是个聪明人,自己写的文一定不能露出真实水平,只是大众一般即可,而把所有的东西在平时生活中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韩寒,他是个很聪明的人。
关于郭敬明
他的作品不想多说,我觉得也就是用在少男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上,没有多么深的意境和思想,我记得前两年问我一个女性同学,你还在读郭敬明吗,她挺诧异的,然后说,我早已经读张爱玲了。所以,我用他的作品《幻城》中最后章节的标题吧:《不是结局的结局》。
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