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途上(五)
•中环
几日里,每日清晨从半山步行下来,穿过植物园,到中环坐地铁、巴士或搭船,很是闲适。
最后一日,是周天。
周天,循例有人要在中环散步。所以,平日里没见着的警察站街,那一日也见识了一次。
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周边人见惯不怪。自己也就见惯不怪了。
长着张良民脸,在港四天,大街小巷,遇见三次警察当街检查证件,也没被拦下问上两句,想着好笑,当时着实,有点遗憾。
那天,收了嘻哈的调笑,拖着行李箱行走在中环,心理上是有点恐慌:生害怕压了人脚,撞上枪口,被骂蝗虫。可惜,市区登机只有这一站,不想拖着行李跑上一天。
只能自我安慰,啃食庄稼外,扑向光亮,幸好,虫子还有这样一个本能。
•长洲
办好登机手续,乘了渡轮去离岛。
到了岸。一船人,好似扑腾而出的鸟儿,瞬间变作熙熙攘攘的人群,好温暖。
窄窄的街道,半旧的房屋,走进街道深处,楼上随风飘荡的衣衫,楼下简单朴素的铺面,老人们守着小摊,卖着简单、写满诚意的手工小食,女人们抱着自己的小孩、哄着别家的小孩,咿呀逗笑……这哪是异乡,熟悉得好似家里一般。
岛上很热闹。很多人。感觉,却很安静。可能海风带走了多余的声音。
两个暗夜过后,庆幸,未卜先知,终站,安排了这小岛,让小岛阳光穿透魔障,将我救赎。
骑着单车,享着阳光海风,顺着海岸线缓缓骑行。
靠右还是靠左的行车习惯,能很快区分骑车人是何处来的旅人。一艘艘船儿就那么躺在港湾,海浪摇摆着摇篮。路边好多花。清明未到,路上有很多家庭拖着满装鲜花和祭品的小车,前去拜拜。
远离城市,也有学校、发电站、消防局、垃圾处理站、图书馆……行过这一处处地点,有种看模型玩具般的喜欢。到了上山的路口,路标提示:下车推行。懒得麻烦,直接把单车靠上海岸的护栏。单车没有锁,也觉得,它会留在原地等我。
循着香烛的味道,看见了天后娘娘的处所。小小一间,曹植七步成诗的长度。迈进殿内,抬眼,香阁上供着娘娘。合掌拜拜。捐了香油,绕过供桌和蒲团,走向香阁。
惊觉这娘娘为何背对世人,不给正面。凑了过去,原来,只是我错眼。
十公分的距离侧身看着娘娘,虽香火熏黑了面目,但仍旧慈悲和善,眉目清雅,温润得如玉石一般。
一脚跨出门槛,却忍不住回身看她,恍惚觉得,娘娘确是背对着我。
只我回头望她,她无心望我。娘娘,最得我心。
三生石。沙砾的悬崖没有花,只有仙人掌怒放在天地。手感粗糙形状圆润的巨大岩石,躺在悬崖边。悬崖也就依了这岩石,修了栈道和扶梯。海湾里一叶小舟,拿个鱼竿,随着海浪摇摆。三个岩石上,各都坐着或躺着一两个看海的人。也想爬上三生石看看海,但,总觉得太过惊扰,不忍心。
摸爬滚打,穿过张保仔洞,绕过三生石,踏上沙滩,望着三生石下的海景。玩心大起,也学那故事把海浪赶上一赶,不经意,却叫浪花沾湿了鞋袜。刚要笑这大海比我还要淘气,却看见她送来的美丽。清空水杯,捡拾贝砺,好感谢上天能赐我一双眼睛,看见这样的美丽。装进背囊,而今放在桌上。这是份不期而遇的礼物,离海很远,轻轻一嗅,也能闻见海的味道。
无心却刻意地误入墓地。排排白色石碑,鲜花点缀。生死之间,居然这样好看。绕着走上一圈,眼睛看见飘絮,鼻子却说,那是花。
骑回单车,往海岛另一边边缘骑去。
小歇,拍张人和单车影子合照。点了份海报最大的海鲜套餐,一份鱼,一份虾,一份生菜外加一份稀奇古怪的贝类。
把夕阳留给背包,登船,离岛。
•石板街 荷里活道 古董街 楼梯街 半山扶梯
回到中环。
城市慵懒,华灯未上。
站在对面的马路居然望见陆羽茶室,好多人在门口合照。
找到不远的金华火腿的店铺,点了份店员推荐的一客饭,满满当当各种的卤味。吃饭总是有这样的体验,分量老是太多,一人老是吃不下,最后一天了,也都要撑我一下,要我记住这撑爆的滋味。不遂它意,每样捡点,小鸟啄食。
饭毕,送上的居然是贾母他老人家不喝的六安茶。管他的,我和刘姥姥一样,一口气,喝个干净。
吃饱喝足,开始朝圣。一条条历史的老街。几日安睡的地点就坐落在山的另一边,我却未来得及逛一逛如此近在咫尺的老街,一如每日经过,却未能逛一逛的兰桂坊。
石板街 荷里活道 古董街 楼梯街 半山扶梯 ……
走进这里,就闯进了百年的历史,不真实,像是活在在某一部老电影的灯光幻影里,做了历史里的人物,看着历史里的物件。
车行、伞铺、古玩、钱币、家具、佛像、铜器、书画、织物、红色小物件……
旧。全是旧的。一家家看过去,每一家门店,堆满各种物品,严重怀疑,老板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
陈列的架子,每一个看上去很年深。红色的漆层,已经发黑,又因为反复擦拭,泛着光亮。在一家买佛像的门店前站了好久。满屋子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头,拈花微笑。有种冲动,能在这里当店员多好。
往地铁方向,穿过一条街市,便是真的街市。
卖的东西起先还是手编的手链、纱巾之类的,越往里,慢慢变成菜市。蔬菜、肉鱼、干货。其中,一个推着三轮车的老伯,卖的是豆芽和豆腐。我见他时,正把一根根豆芽掐去枯黄的根尾,掐去一根,放好,拿起另一根,再掐,再放好。从他摊位走过,看他缓慢动作,他却未抬眼看我一眼。
街市上的卖家,也都是低头做自己的事,很少抬头,也就很少用热切的目光打量路过的人,用装满经验的双眼判断这路人会不会是潜在的客人。
对比大陆,发现,这里的卖家,特别是小买卖,少了一种买卖的热切,给人一种距离和冷淡:你有需求,我为你服务,你无需求,我不会拉拢。更别说,台湾提倡的那种体贴到毛孔的“温暖服务”。和地狱里描绘的商人很像,东西一摆,便隐到自我的黑暗里。让顾客,都有种顾虑,千万小心,小心别让买卖变成惊扰。
看着老伯,也就看见老伯背后的铺面,也就看见铺面关着铁栏上,刷了张告示,告示上印了几个大字。
看了那字,再看这片老街,一下子好像懂了香港人的坚持。中环的核心价值,可能真不在什么金融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还是一百期,可能是,这闹市喧嚣,寸土寸金中,也容得下那老伯,慢慢整理一根根的豆芽,掐去枯黄的尾端。
布告上的大字:“政府征迁”。
几日里,每日清晨从半山步行下来,穿过植物园,到中环坐地铁、巴士或搭船,很是闲适。
最后一日,是周天。
周天,循例有人要在中环散步。所以,平日里没见着的警察站街,那一日也见识了一次。
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周边人见惯不怪。自己也就见惯不怪了。
长着张良民脸,在港四天,大街小巷,遇见三次警察当街检查证件,也没被拦下问上两句,想着好笑,当时着实,有点遗憾。
那天,收了嘻哈的调笑,拖着行李箱行走在中环,心理上是有点恐慌:生害怕压了人脚,撞上枪口,被骂蝗虫。可惜,市区登机只有这一站,不想拖着行李跑上一天。
只能自我安慰,啃食庄稼外,扑向光亮,幸好,虫子还有这样一个本能。
•长洲
办好登机手续,乘了渡轮去离岛。
到了岸。一船人,好似扑腾而出的鸟儿,瞬间变作熙熙攘攘的人群,好温暖。
窄窄的街道,半旧的房屋,走进街道深处,楼上随风飘荡的衣衫,楼下简单朴素的铺面,老人们守着小摊,卖着简单、写满诚意的手工小食,女人们抱着自己的小孩、哄着别家的小孩,咿呀逗笑……这哪是异乡,熟悉得好似家里一般。
岛上很热闹。很多人。感觉,却很安静。可能海风带走了多余的声音。
两个暗夜过后,庆幸,未卜先知,终站,安排了这小岛,让小岛阳光穿透魔障,将我救赎。
骑着单车,享着阳光海风,顺着海岸线缓缓骑行。
靠右还是靠左的行车习惯,能很快区分骑车人是何处来的旅人。一艘艘船儿就那么躺在港湾,海浪摇摆着摇篮。路边好多花。清明未到,路上有很多家庭拖着满装鲜花和祭品的小车,前去拜拜。
远离城市,也有学校、发电站、消防局、垃圾处理站、图书馆……行过这一处处地点,有种看模型玩具般的喜欢。到了上山的路口,路标提示:下车推行。懒得麻烦,直接把单车靠上海岸的护栏。单车没有锁,也觉得,它会留在原地等我。
循着香烛的味道,看见了天后娘娘的处所。小小一间,曹植七步成诗的长度。迈进殿内,抬眼,香阁上供着娘娘。合掌拜拜。捐了香油,绕过供桌和蒲团,走向香阁。
惊觉这娘娘为何背对世人,不给正面。凑了过去,原来,只是我错眼。
十公分的距离侧身看着娘娘,虽香火熏黑了面目,但仍旧慈悲和善,眉目清雅,温润得如玉石一般。
一脚跨出门槛,却忍不住回身看她,恍惚觉得,娘娘确是背对着我。
只我回头望她,她无心望我。娘娘,最得我心。
三生石。沙砾的悬崖没有花,只有仙人掌怒放在天地。手感粗糙形状圆润的巨大岩石,躺在悬崖边。悬崖也就依了这岩石,修了栈道和扶梯。海湾里一叶小舟,拿个鱼竿,随着海浪摇摆。三个岩石上,各都坐着或躺着一两个看海的人。也想爬上三生石看看海,但,总觉得太过惊扰,不忍心。
摸爬滚打,穿过张保仔洞,绕过三生石,踏上沙滩,望着三生石下的海景。玩心大起,也学那故事把海浪赶上一赶,不经意,却叫浪花沾湿了鞋袜。刚要笑这大海比我还要淘气,却看见她送来的美丽。清空水杯,捡拾贝砺,好感谢上天能赐我一双眼睛,看见这样的美丽。装进背囊,而今放在桌上。这是份不期而遇的礼物,离海很远,轻轻一嗅,也能闻见海的味道。
无心却刻意地误入墓地。排排白色石碑,鲜花点缀。生死之间,居然这样好看。绕着走上一圈,眼睛看见飘絮,鼻子却说,那是花。
骑回单车,往海岛另一边边缘骑去。
小歇,拍张人和单车影子合照。点了份海报最大的海鲜套餐,一份鱼,一份虾,一份生菜外加一份稀奇古怪的贝类。
把夕阳留给背包,登船,离岛。
•石板街 荷里活道 古董街 楼梯街 半山扶梯
回到中环。
城市慵懒,华灯未上。
站在对面的马路居然望见陆羽茶室,好多人在门口合照。
找到不远的金华火腿的店铺,点了份店员推荐的一客饭,满满当当各种的卤味。吃饭总是有这样的体验,分量老是太多,一人老是吃不下,最后一天了,也都要撑我一下,要我记住这撑爆的滋味。不遂它意,每样捡点,小鸟啄食。
饭毕,送上的居然是贾母他老人家不喝的六安茶。管他的,我和刘姥姥一样,一口气,喝个干净。
吃饱喝足,开始朝圣。一条条历史的老街。几日安睡的地点就坐落在山的另一边,我却未来得及逛一逛如此近在咫尺的老街,一如每日经过,却未能逛一逛的兰桂坊。
石板街 荷里活道 古董街 楼梯街 半山扶梯 ……
走进这里,就闯进了百年的历史,不真实,像是活在在某一部老电影的灯光幻影里,做了历史里的人物,看着历史里的物件。
车行、伞铺、古玩、钱币、家具、佛像、铜器、书画、织物、红色小物件……
旧。全是旧的。一家家看过去,每一家门店,堆满各种物品,严重怀疑,老板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
陈列的架子,每一个看上去很年深。红色的漆层,已经发黑,又因为反复擦拭,泛着光亮。在一家买佛像的门店前站了好久。满屋子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头,拈花微笑。有种冲动,能在这里当店员多好。
往地铁方向,穿过一条街市,便是真的街市。
卖的东西起先还是手编的手链、纱巾之类的,越往里,慢慢变成菜市。蔬菜、肉鱼、干货。其中,一个推着三轮车的老伯,卖的是豆芽和豆腐。我见他时,正把一根根豆芽掐去枯黄的根尾,掐去一根,放好,拿起另一根,再掐,再放好。从他摊位走过,看他缓慢动作,他却未抬眼看我一眼。
街市上的卖家,也都是低头做自己的事,很少抬头,也就很少用热切的目光打量路过的人,用装满经验的双眼判断这路人会不会是潜在的客人。
对比大陆,发现,这里的卖家,特别是小买卖,少了一种买卖的热切,给人一种距离和冷淡:你有需求,我为你服务,你无需求,我不会拉拢。更别说,台湾提倡的那种体贴到毛孔的“温暖服务”。和地狱里描绘的商人很像,东西一摆,便隐到自我的黑暗里。让顾客,都有种顾虑,千万小心,小心别让买卖变成惊扰。
看着老伯,也就看见老伯背后的铺面,也就看见铺面关着铁栏上,刷了张告示,告示上印了几个大字。
看了那字,再看这片老街,一下子好像懂了香港人的坚持。中环的核心价值,可能真不在什么金融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还是一百期,可能是,这闹市喧嚣,寸土寸金中,也容得下那老伯,慢慢整理一根根的豆芽,掐去枯黄的尾端。
布告上的大字:“政府征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