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3:最后一搏》
![]() |
经历了3世纪的战乱局面,罗马帝国已经元气大伤,内忧外患下,帝国的前方在哪里。戴克里先推出的双头政治,在驱逐蛮族稳定边境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之后的四头政治格局在其退位后,立刻分崩离析,出现和平曙光的帝国再次陷入了内战。君士坦丁的胜出,再次统一了帝国,但在政治军事经济甚至首都的选取上,和之前的帝国已完全分离。从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获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得到了皇帝本人的大力扶持,因此被后世的基督教徒冠以“君士坦丁大帝”的尊称。
公元 284年戴克里先称帝后,即推出了东西两位皇帝共治的政治格局,罗马帝国在两位皇帝的努力下,蛮族入侵得到了遏制,边防得到了巩固,人民有了喘息的机会。8年之后的公元293年,他再次推出了“四帝共治制”,即东西两位皇帝下再设置两位“副帝”,这样的政治格局,之所以在戴克里先在位期间能发挥最大功效,因为虽然存在4位皇帝,但他们的权利是不平等的,以戴克里先统领为主,其他三人军事协助为辅并且不插手政治。四帝的平衡格局在戴克里先主动退位时出现了倾斜,因为他并没有指定统领人选,四方势力都在紧盯这一权利的空缺。终于,当西方正帝突然离世后,整个政治架构分崩离析,内战再次爆发。此时的戴克里先手里没有了权利,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的部下生死残杀,甚至连自己的妻女都不能幸免于战争之乱。
公元304年爆发的内战,一方面是政治势力的“群龙无首”,另一方面连年的征战,导致经济衰退,百姓税负大幅增加,再者戴克里先立法剥夺了人民迁徙和择业的自由。君士坦丁击败政敌统领帝国西方,开始进驻首都罗马后,元老院决定赠给他一座凯旋门,但这时的帝国财力已大不如前,不但材料和雕塑是东拼西凑,借用以前皇帝的凯旋门,讲述戴克里先事迹雕塑的质量也沦落到低劣的水平。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击败东方正帝李锡尼后,时隔40年后,帝国再次回到由一位皇帝统治的时代。
手握权力的君士坦丁,对罗马帝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设立君士坦丁堡为新首都;基本上废除了元老院的权力(立法权和监督权);把之前属于帝国公共财产的边防军改造成只忠于皇帝的私人军事力量;经济上逐渐取消了银本位,推出金本位制。此时的罗马帝国,彻底变成了东方的君主专制模式。很多历史学家在叙述罗马史的时候,到君士坦丁时代就戛然而止,其理由是,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后世的基督教称君士坦丁为“大帝”(The Great),是因为他促成了基督教的蓬勃发展。他上台后,不但使基督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而且皇帝个人也大力扶植教会的发展和壮大,把皇帝的私有财产捐献给了教会。在大力扶持宗教的背后,是他利用基督教对自己的世袭制博得正名。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使罗马帝国获得了重生,可是他们把罗马帝国变成了另一个帝国,才维持了罗马帝国的名义,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也许帝国早在三世纪末就走到了尽头。很多了解罗马历史的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虑“罗马帝国有必要为了延续寿命做到这个程度吗?”尤其是在了解了中世纪的情况后,这样的想法更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