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研究学问的您,凭什么牛?!》
原文链接
中国无用论文数量惊人,有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没有同行问津。学界呼哧超越量化模式、摒弃科层理性,建立新的学术评价标准。既要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级别)和合适度,更要看论文被引次数、前沿性、创新性、作者对专业研究议程的设定与引领,以及全国或全球同行的评议,将是今后学术评价标准的基本取向。
研究学问的您,凭什么牛?!
在浩瀚的中国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中,有多少论文“零被引”(从未被引用)?北京一家儿科医学刊物编辑付晓霞在与同事合作的论文《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中说,中国无用论文数量惊人。论文分析结果是:从2000年至2009年,SCI收录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由3.14万篇猛升至13.11万篇。然而,中国SCI论文零被引则由18%增至24.2%,共180675篇。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没有同行问津。有文科学者说,在SSCI、A&HCI甚至CSSCI中,中国作者的无用论文的情况不会比这好多少,可能还要差。
针对这种现象,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布拉格曾经大声疾呼:“我们不只是为了神和一帮天使的眷顾才去写论文,而是为了脆弱的人类同胞们”。“除非一篇论文有直接的影响,否则他们对科学的进展几乎只是无足轻重,还不如不写。” 陈洪捷、沈文钦介绍说,美国研究型大学强调研究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而且特别强调所发表的成果应当通过同行评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终身轨教师手册》在建议教师如何获得终身教职时指出:“发表大量没有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论文,不会对申请终身教职有助益,反而不如发表少数经过同行评议的高影响论文。关键在于界定一个有原创性和重要的研究议程,致力于此,并最大程度地扩大你研究的影响力。”
那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是如何通过同行评价来确保评估的可靠性呢?他们在2012-2013年的《招聘与晋升手册》规定,在晋升正教授时,候选人所在的学系需联系12-15位同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而中国高校一般只需联系5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学在考察候选人的学术影响力时,引用率、期刊级别等量化指标仅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标准是“候选人是否在设定该领域的研究议程”,换言之,候选人是否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并引领该领域的发展。
因此,今后评价一个学者及其学术贡献的基本标准可能是:要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级别)和合适度,但更要看论文被引次数、前沿性、创新性、作者对专业研究议程的设定与引领,以及全国或全球同行的评议。换句话说,在世界学术界,学术生产力正在向学术影响力方向转变,由关注学术成果的量向重视学术成果的质方向转变,由追踪前沿、贴近前沿向设置前沿、引领前沿的方向转变,著名高校需要著名专家,世界一流大学期待世界一流学者。此外,还会更看重学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看重学者的个人代表作(专著和论文)的重大影响和学术传承,更看重年轻学者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后劲。对于这一学术评议的趋势和走向,年轻一代的学者越早关注和行动越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与进步。
研究学问的您,凭什么牛?!
纵观文科学术研究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未来文科学术研究还将出现八大转变:(1)学科导向将向问题导向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式研究向问题导向式研究转变。(2)知识导向将向方法导向转变。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与其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3)人文导向向社科导向转变。当代传播研究正在告别传统的人文研究模式,向社科研究模式靠近,图表、模型、数据、数学公式大量使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又在大量吸取、借用工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4)单科研究向多科研究和交叉研究转变,文科学术研究受到理科牵引与理科导向的挑战。(5)分散研究、个体研究向整合研究和团队研究方向转变。随着知识生产与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文学科过去所强调的亲身体味、独立钻研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正在被科研机构重新认识和评估,有时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合作、不想与人分享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6)定性与定量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的方向转变。学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研究的方式方法,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学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或学术合作加以弥补。(7)学术研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对策性研究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学术研究的项目越来越适合集体研究和团队研究,而不适合于学者个体进行研究。(8)传统的学科和学院科研组织机制将逐步向学部和学环科研协调机制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院士曾在会上说过:“中国急需战略科学家!”因为,中国没有战略层面的科学家和科学领域的战略家,中国科学走不远。就是说,中国既需要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顶尖科学家,更需要具有战略意识、宏观视野、复合知识、领导能力甚至兼有文理两个博士学位的战略科学家。他们既能追赶和引领某个专业或方向的国际科学前沿,又能就整个学科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能适应学科向学部延伸、学部向学环渗透的全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学术研究的上述发展趋势和可能变化,只是一种描述和预测,并非个人期待;并且各种趋势及其变化也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不会立马全部呈现;而且这些趋势和变化也全部科学、合理,有的还在争论当中,有的甚至可能有害,需要警惕或约束;即使前项向后项转变,但前项依然会长期存在,博弈和斗争将继续进行。无论如何,提前关注文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并做好准备,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肯定是有益无害的。
中国无用论文数量惊人,有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没有同行问津。学界呼哧超越量化模式、摒弃科层理性,建立新的学术评价标准。既要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级别)和合适度,更要看论文被引次数、前沿性、创新性、作者对专业研究议程的设定与引领,以及全国或全球同行的评议,将是今后学术评价标准的基本取向。
研究学问的您,凭什么牛?!
在浩瀚的中国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中,有多少论文“零被引”(从未被引用)?北京一家儿科医学刊物编辑付晓霞在与同事合作的论文《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中说,中国无用论文数量惊人。论文分析结果是:从2000年至2009年,SCI收录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由3.14万篇猛升至13.11万篇。然而,中国SCI论文零被引则由18%增至24.2%,共180675篇。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没有同行问津。有文科学者说,在SSCI、A&HCI甚至CSSCI中,中国作者的无用论文的情况不会比这好多少,可能还要差。
针对这种现象,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布拉格曾经大声疾呼:“我们不只是为了神和一帮天使的眷顾才去写论文,而是为了脆弱的人类同胞们”。“除非一篇论文有直接的影响,否则他们对科学的进展几乎只是无足轻重,还不如不写。” 陈洪捷、沈文钦介绍说,美国研究型大学强调研究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而且特别强调所发表的成果应当通过同行评议。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终身轨教师手册》在建议教师如何获得终身教职时指出:“发表大量没有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论文,不会对申请终身教职有助益,反而不如发表少数经过同行评议的高影响论文。关键在于界定一个有原创性和重要的研究议程,致力于此,并最大程度地扩大你研究的影响力。”
那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是如何通过同行评价来确保评估的可靠性呢?他们在2012-2013年的《招聘与晋升手册》规定,在晋升正教授时,候选人所在的学系需联系12-15位同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而中国高校一般只需联系5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学在考察候选人的学术影响力时,引用率、期刊级别等量化指标仅作为参考,最重要的标准是“候选人是否在设定该领域的研究议程”,换言之,候选人是否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并引领该领域的发展。
因此,今后评价一个学者及其学术贡献的基本标准可能是:要看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级别)和合适度,但更要看论文被引次数、前沿性、创新性、作者对专业研究议程的设定与引领,以及全国或全球同行的评议。换句话说,在世界学术界,学术生产力正在向学术影响力方向转变,由关注学术成果的量向重视学术成果的质方向转变,由追踪前沿、贴近前沿向设置前沿、引领前沿的方向转变,著名高校需要著名专家,世界一流大学期待世界一流学者。此外,还会更看重学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看重学者的个人代表作(专著和论文)的重大影响和学术传承,更看重年轻学者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后劲。对于这一学术评议的趋势和走向,年轻一代的学者越早关注和行动越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与进步。
研究学问的您,凭什么牛?!
纵观文科学术研究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未来文科学术研究还将出现八大转变:(1)学科导向将向问题导向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式研究向问题导向式研究转变。(2)知识导向将向方法导向转变。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与其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3)人文导向向社科导向转变。当代传播研究正在告别传统的人文研究模式,向社科研究模式靠近,图表、模型、数据、数学公式大量使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又在大量吸取、借用工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4)单科研究向多科研究和交叉研究转变,文科学术研究受到理科牵引与理科导向的挑战。(5)分散研究、个体研究向整合研究和团队研究方向转变。随着知识生产与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文学科过去所强调的亲身体味、独立钻研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正在被科研机构重新认识和评估,有时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合作、不想与人分享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6)定性与定量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的方向转变。学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研究的方式方法,只能使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学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或学术合作加以弥补。(7)学术研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对策性研究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学术研究的项目越来越适合集体研究和团队研究,而不适合于学者个体进行研究。(8)传统的学科和学院科研组织机制将逐步向学部和学环科研协调机制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院士曾在会上说过:“中国急需战略科学家!”因为,中国没有战略层面的科学家和科学领域的战略家,中国科学走不远。就是说,中国既需要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顶尖科学家,更需要具有战略意识、宏观视野、复合知识、领导能力甚至兼有文理两个博士学位的战略科学家。他们既能追赶和引领某个专业或方向的国际科学前沿,又能就整个学科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能适应学科向学部延伸、学部向学环渗透的全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学术研究的上述发展趋势和可能变化,只是一种描述和预测,并非个人期待;并且各种趋势及其变化也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不会立马全部呈现;而且这些趋势和变化也全部科学、合理,有的还在争论当中,有的甚至可能有害,需要警惕或约束;即使前项向后项转变,但前项依然会长期存在,博弈和斗争将继续进行。无论如何,提前关注文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并做好准备,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肯定是有益无害的。
-
Spain_Sk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23 2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