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赴欧追星简报

我是大懒,所以腻味到现在才决定写个日记记录一下,要不就这么晃晃过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和豆瓣上的朋友了。 今次虽然玩儿了不少地方,但是有音乐会听的地方不是很多。7月份以后欧洲人就开始放大假了。乐团的音乐季纷纷进入尾声。到七月中旬几乎音乐厅里没几场演出了。当然伴随着假期的到来,另一项令乐迷振奋的活动取代了音乐季,那就是各类大大小小的音乐节。这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OH YEAH!废话少说,流水账开始! 第一站到了巴黎,就呆两天的确是没有安排什么音乐会。但是音乐活动还是有的。本来是想临时看看有没有什么小型免费/收费演出,但是一到旅店就看到这个令人震惊的东西:

@火锅男 以及听过上届巴罗克音乐节的朋友应该还能在这个小宣传册里找到一个熟悉的、令人五味杂陈的名字吧。以至于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产生了自己忽然置身于万里之外、两年之前的那个音乐厅的时空游移般的错觉。 好在我赶紧回到了现实,赶紧奔向下一站。2004年的时候去过一次巴黎的音乐城,这次打算再去重温一下。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居然在音乐城的门口邂逅了了不得的事情,国粹登场!

这道音乐城门前靓丽的风景,我不得不说是我逛音乐城之前的一道绝佳的开胃菜。音乐城经常会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博物馆里免费开一些小型音乐会,并给大家做讲解。我们每次去都能赶上,因此我甚至怀疑是每天都有的。我希望咱们的音乐学院也能有这样的机会服务社会。音乐城的照片想看么?但是我是不会放的(犯贱中)。 后来我们去了法国南部,从行程上和时间上我们其实都能赶得上这个音乐节:IXème Festival Musique & Histoire pour un Dialogue Interculturel (http://www.alia-vox.com/ 里面有音乐节安排)正好是傻叔儿的晚星21成立40周年和国民合奏团成立25周年。因此在这个音乐节上有一大批牛人存在,而且我们正好可以去听7月16号的那场音乐会。请大家注意一下那天的卡斯。怎么样!?瞎了没?这里任何一个人都值得我跑一趟去听。可是,我!没!去!因为我根本不在乎(其实是因为Fontefroide修道院地处偏远,我又没有国际驾照,就算有驾照我开山路也没戏,而且那里没有任何公共交通方式。但是我为心理的一丝平静,这些理由我都只能咽到肚子里。) 几天之后我就来到了威尼斯(你见过比这更生硬的转换么?) 我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威尼斯管风琴音乐节,其实我本来不知道这个音乐节,因为它名气并不大。而且目前只举办到第四届。比起当时铺天盖地宣传的威尼斯国际爵士音乐节来说,它简直是无人知晓。它的卖点在于全部的音乐会都是免费入场的,为期长达几个月,分别在威尼斯四所极具历史意义的教堂内演出。


当天弹琴的人叫Matteo Imbruno,我没听说过,据说是本土长大、北方求学的。不过节目单里目测倒是说他和老爷子合作过。我甚至找到了这么一张唱片:http://www.naxos.com/catalogue/item.asp?item_code=TB570001 可以的话倒是真愿意找来听听。当天的曲目选的也很有意思,统观整个音乐节也没什么大俗,选曲都很有想法。基本前面几场都是古典浪漫派居多,后面的偏早期一些。当日曲目如下:

Imbruno先生演奏的十分灵巧,触键也很干脆。这些曲目选得也都格外好听,尽管大多之前没有听过,但是当天一下子就觉得非常喜爱。尤其是J.B.Bach,之前都没怎么注意过,但听过之后甚感大妙!音乐节很贴心,因为听众都看不见演奏家,主办方在前面搭设了投影,摄影机全程跟拍。而且还有近景远景切换。

之后在佛罗伦萨倒是望过一场主日的弥撒。几位衬衫t恤打扮的大叔阿姨合唱蛤蜊国圣咏,管风琴大叔弹得十分彪悍。读福音用的意文,我也听不懂。但是拉丁文的答唱我都跟着唱下来了。细节就不在此详述了。 然后就是此行的一个重点,乌尔比诺音乐节。等我先圈一下相关人士,@Urbino。这个音乐节的好处是:好去!因为尽管这是一个不通火车的小山城,但是大巴还是有的。乌尔比诺音乐节可能在国内提的不如北方的几个音乐节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个音乐节已经举办了第46届了。掐指算来(为啥要掐指?),这个时间也差不多就是古乐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了。因此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老牌儿的古乐音乐节了。各种大腕儿名人也都在此登台献艺过。这届后面我没听的还有几场都是Rinaldo Alessandrini演出的,甚至有一场因为带的是当地音乐学院的学生,因此是免费入场的。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未去听那几场,而是选择了前面我更感兴趣的几场演出。 乌尔比诺是一个橄榄球形状的文艺复兴古城,建城历史可上溯至中世纪。它更是文艺复兴绘画巨擘拉斐尔的出生地。关于它的一些历史和收藏,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就不用听我这个门外汉bb了。总之这城市极小,我还特意用谷歌地球儿测量过,其长轴不过八百余米,短轴只有三百米左右,因此各种景点演出地都是散步的距离。但是如果你以为可以完全闲庭信步那你就太天真了(其实是我发现自己太天真了)。要知道谷歌地球儿是从上面往下拍的,是个平面儿,但是等我拉着行李箱来到乌尔比诺以后,我就呵呵了(省略爬坡艰辛之数百字)。 乌尔比诺音乐节基本上是每天晚上演两场,七点开始演到八点半左右,九点半再开始下一场。 我和老婆是五点左右到的旅店,第一件事儿是确定演出和取票地点。因为主办方给我的邮件里只说了一个演出地和票房在某广场3号拉斐尔大厅。结果腿都跑短了也没找到那个地点。无奈之下四处打听才找到正确的地点(事实证明邮件里的地址少写了一个1字,13号变成3号了。意大利人能再不靠谱儿一点儿么?)到了现场就碰到了主办方的大妈。这位大妈热情极了,得知我们是提前买票的乐迷以后,迅速掏出了印有我们名字的纸。她说一会儿就贴到我们的座位上。我们还以为有很多人预定呢。结果大妈说“哪有”(实际上她没说“哪有”,是我说的),一共就只有八个人提前预定购票,而且这些提前购票的都做第一排。我登时老泪纵横(其实我没有老泪纵横)。她还偷偷把演出的大厅的门开了一个缝,让我们看看里面什么样子,并且问我们想坐哪个位子,演出开场前直接入场就行。我去!你们知道这种事情多少年才能遇上一回么?答案是大约30年吧,因为我以前从来没遇到过啊。于是我跟她说要不给我们留着第一排左边的位子吧,那个位置真心碉堡了。木哈哈! 第一场是Enrico Baiano的羽管键琴独奏音乐会。你们知道自从听过中山的那个雷蒙爱立信的独奏会以后,我多么需要洗一下耳朵啊!而且这个拉斐尔大厅,简直是听羽管键琴的黄金大小。请参观:



这琴我眼拙,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当然还得请教大神们@GLYM @⁙。当天的曲目绝无大俗,整场全都是L.Couperin和Froberger(叫什么青蛙汉堡是么?至尊牛蛙堡?)听过以后浑身都尿湿了。Baiano我不能说法式作品弹得很法国,甚至有些意大利味儿。动力和速度令人振奋,全无法国作品那种走三步退两步的“矜持”。但是绝对是酣畅的,而且弹得几近完美,无错音。尤其是Froberger更是拿手,可以说是国际风格大拿。散场之后我掏出了唱片和笔,坐在一旁主办方大妈主动说我带去签名!我又人品爆发了。事实上,整个音乐节更像是一个家庭交流活动,大家随便聊天,随意去找音乐家提问。完全开放!我不但要到了Baiano的签名,还得到了合影(合影就不放了,但凡我要有我老婆三分之一美丽我就贴图显摆了)。关于唱片,是进场处出售的,正好有Baiano在Symphonia录制的Froberger,那张唱片好像很多地方都断货了,于是果断入!

稍事休息,就迎来了第二场——Paul O'Dette的琉特琴独奏音乐会。这场居然没有卖碟的,不过还好我自己带了小册子签名。这场完全是Dowland专场。话说O'Dette比我想象的要胖一点儿。听过他的唱片,尤其是Dowland的朋友都知道唱片里依稀可以听见他粗重的呼吸声,现场里也听得很清楚。这场也是完美的演出,O'Dette似乎完全不用预热,从第一曲开始就完全进入状态,行云流水一般。无论多么快速的跑动,或者换把位,都完全没有任何错误。极为精准!自信雄壮的时候似乎都能盖过教堂的钟声,轻柔哀婉的时候,声音似有似无,全在意境之间。 而且O'Dette绝对是个活宝,卖萌不断。大家热了,他就用乐谱给大家扇风。结束以后也加演了一曲Dowland,曲终的时候他迅速在琉特琴上即兴了一段Blues结尾,还做摇滚大师范儿,立起琉特琴狂扫,引得全场哄笑。早知道他年轻的时候玩儿过摇滚乐队。现在即便成了大叔也还不忘Keep Rocking!


第二天晚上的两场演出全都是Le Reverdie的大姐姐们的,只不过两场的内容完全一样,因此我就只买了前面一场的票。内容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十二和十三世纪的歌曲。地点不再是拉斐尔大厅了,我分析是因为拉斐尔厅的混响比较大。改在了一个Oratorio会的教堂Oratorio di San Giuseppe举行。

这个小教堂也只有100个人的座位,后来还加了几个座位。来听的人不只是听众,Baiano和O'Dette也都来听了。我就在Baiano旁边,后来来了一个他的朋友坐在了我们俩之间。本来还说请教一下关于那台羽管键琴,和这几天他上大师课的一些情况。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和机会,于是含恨作罢。 先上几张内景:


估计这场演出是整次音乐节最古墓的一场了。维埃拉琴,小丸子野爷都用上了。三个人全程都是边弹边唱的。其中有几首Jacob da Bologna的歌曲,也没有那首《我是一只凤凰》。选曲果然也够高妙。所唱的大多都是来自翡冷翠和伦敦等地图书馆收藏的手稿上的歌曲。简直是仙音渺渺,我旁边的小胡子先生也醉了。音乐会以后乐迷把三位大姐姐团团围住,其中有一个女乐迷问Elizabeth怎么一边弹琉特琴一边唱歌,她答道:“就跟吉他弹唱一样一样的。”因为这次演出一共三个人,不好抓,于是我也没能合影。她们休息一个小时就要继续再唱一场,十分辛苦。所以我也就没多说什么了,就说希望她们下次能有机会来天朝演出。




关于音乐会就写这么多。总之乌尔比诺音乐节真的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这几天里这个小城到处都是古乐的活动,除了在拉斐尔厅那边有大师课以外,市里面的很多地方无论是一些教室、沙龙或者教堂都有音乐家们进行的大师课。只是意大利语我也听不懂,而且时间不多,于是没有去旁听。否则这些如此难得的完全开放的课程绝对值得去体验一下。

市里到处贴的都是音乐节的海报:

海报上的奏乐的小天使就是乌尔比诺公爵府一处壁炉上的陶瓷?/石灰?装饰:

公爵府里到处都有跟音乐有关的装饰,有的是演奏乐器的人,有的是乐器静物的拼版画。十分精美,我怀疑每年乌尔比诺音乐节都会用不同的素材作为当年的海报主题:

这次的节目册用的就是收藏在公爵府里的弗兰切斯卡的《鞭笞耶稣》:


这次的节目册印刷得很精美,而且全部免费,不过都是只有意大利语的。除了曲目以外基本靠猜了。尽管如此,比起某堂某蛋的5块钱一页纸,10块钱几页纸来说还真是良心了。 乌尔比诺音乐学院虽然很小,不过倒是遇上几个亚洲模样的学生。观察一下发现都是日韩的小女生,可能学的未必都是古乐器。但是还是感叹,彼国还是蛮先进的。这次音乐会还有两对日本中年夫妇。其中Baiano那场的时候,老婆发现两个日本大叔睡得可谓香甜。真的大丈夫么?不过后来几场他们还是都坚持听下来了,应该给贴小红花了。我推测没准是孩子有在这儿留学的?过来探亲+旅游? 走在乌尔比诺的街道上总是能见到背着琉特琴的学生在聚众聊天。散场以后各种音乐家们也都和朋友学生聊天拥抱。O'Dette在街边和朋友闲谈,一切都感觉很不真实。倘若在天朝肯定是要派护卫队押送回酒店的。乌尔比诺音乐节一行也就结束了,时间过得太快了。如果有朋友下次也想去参加这个音乐节的话,替我亲吻一下这个小城热土吧。我会告诉你哪里有好吃的的。木哈哈! 放张城照:

第二天也没有机会多逗留一下,一大早就搭大巴去罗马了。大巴上没几个人,后面做这个老太太。搞不定自己的老年手机,于是向我问怎么拨号、解锁什么的。我帮着一起弄。后来就聊了一会儿天。我意大利语一点儿都不会,还好有点法语基础、拉丁语学了那么几个小时,发音也还领会得了。连蒙带猜居然聊了好一会儿。老太太得知我是学音乐的,就和我说了半天。说她有个邻居几个孩子在罗马也是学音乐的,是音乐理论+实践。她还说在意大利要想获得这种音乐学理论+实践专业的文凭必须不但多读书而且必须会唱圣咏才行。说着说这老太太居然唱了起来。我一听就乐了,正好唱的就是规多唱名法《你的信徒们》,不过老太太每次唱到第三句就想不起来怎么唱了。无力地喊了几次规多的名字,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正好我也复习一下: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Iohannes. 后来,再后来,实在是听不懂了。于是老太太说了好几次Grazie就结束了谈话。(其实这段都是我自己瞎编的,实在编不下去了。。。怎么可能,我哪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句句属实)。 到了罗马一直游山玩水,基本和音乐没啥关系了。流水账结束! 最后是鸣谢时间:距离上一次和老婆去欧洲玩儿也有6年了,这次去玩得更透彻更有目的一些。而且和亲爱的老婆@Gustave一起去任何地方都感觉充满着幸福。 Tu es mon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