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
如果要谈《儿女英雄传》必定绕不开《红楼梦》,不是我绕不开,蓄意拿这俩来比较,是作者写作时把红楼梦当做模板,安家对应着贾家,安骥的参照物是贾宝玉,何玉凤和张金凤是林黛玉和薛宝钗,连丫鬟长姐儿也要参照着袭人,当然他们的人生命运都要比贾府的人好,是因为作者不认同曹雪芹的安排,看不惯那些人物凄凉的下场,所以安府的人个个都有完满的结局,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道:作者文康”繁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唯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
作者认为自己的小说比《红楼梦》好,在第三十四回把贾府的人人都批个遍,来衬托他塑造的人物是多么地好。安公子的娥皇女英何玉凤和张金凤比林黛玉和薛宝钗强的地方在于:她二人同心同德,刻刻知道爱惜他那点精金美玉,同心合意媚兹一人,而薛宝钗很阴险,时时把定自己的金玉良缘,林黛玉很尖酸,妒忌人家的金玉良缘,结果二人落得个”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他要这样说,我首先就不认同。小说中一个个矫情虚伪得让你忍无可忍,结个婚,吃个饭都得拿腔作势,安老爷安少爷言必称孔孟,动不动就背出一大段四书,简直迂腐得了不得。就说《儿女英雄传》的主要人物——何玉凤,整个人的行为做派和侠女的身份一点也不符。且不说,她结婚后,整个得变了样,完全没了特色,性格和张金凤同化了,连初时的豪爽洒脱都没了踪影,治家的手段竟学起了王熙凤。再说结婚前,虽然行走于江湖,做些劫富济贫的事,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伪,一点也不自然,也不符合常规,三寸金莲竟然能够健步如飞?可能这完全超出了作者的生活范围,侠女的生活就是作者想象也想象不出来。书中的所有人物千人一面,安老爷和安少爷,安太太以至于两凤都没有自己的个性,都散发出深宅大院捂出来的霉味,就连稍微写得生动点的张太太,舅太太,邓九爷,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他们的神采来,仅仅是个别的语言可以增色,如舅太太讲的那几个笑话还挺有深意的。
我一直没有明白《儿女英雄传》的意思,似乎在作者看来所谓的儿女英雄就是要秉承儒家的传统,要做到孝忠,父母为大,要让父母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整本书就听里面的说书人的角色不停地讲大道理,全是庸俗的富贵观,最高理想就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说书人的角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许好处,就是把认为别人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解释一下,不过这样就少了点蕴藉。但是这个说书人的角色实在是喧宾夺主,反而暴露了作者自满自得的小人心理,书中但凡有点自认为得意之笔,就夸夸其谈,反复强调自己这样的设计是多么得聪明,实在令人讨论。
这本书整个大的方面没有可取之处,不过有些细节地方还是写得很好。如第十八回写十三妹的心态:”不解到了那得意的时候,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再如天下最乐的事,还有比饮酒看戏游目快心的么?及至到了酒阑人散,对着那灯火楼台,静坐着一想,就觉得像有一桩无限伤心的大事,兜得堆上心来。“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作者刻画的还是挺细腻的。
我觉得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的语言,成语,俗语,歇后语,信手拈来,随处都是。现将其中的一些摘录如下:若无破浪杨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一碗水往平处端;顺着杆儿往上爬;猴儿拉稀——小人儿坏了肠子;一旦无常万事休;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半分不认错,一字不饶人;拉口子要见血,刨树要搜根;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眼泪倒回去往肚里流,胳膊折了往袖子里退;一物降一物;机带双敲,话里有话;老要癫狂少要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事两全,于理无碍,于情亦合;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好并一好,爱亲才做亲;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守如处女,出如脱兔;迅雷不及掩耳;间不容发;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如生芒刺,如坐针毡;从顶门上浇了一桶冰水,从脚底下起了一个焦雷;如带雨浇花,因凤乱颤;身正不怕影子斜;积善余庆,不善余殃;乖气致戾,和气致祥;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攥住不撒手,叼住不松嘴;姑妄言之妄听之;美景不长,良辰难再;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正待过新年;强将手下无弱兵;双拳敌不过四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恭肃其貌,郑重其词;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等等
作者认为自己的小说比《红楼梦》好,在第三十四回把贾府的人人都批个遍,来衬托他塑造的人物是多么地好。安公子的娥皇女英何玉凤和张金凤比林黛玉和薛宝钗强的地方在于:她二人同心同德,刻刻知道爱惜他那点精金美玉,同心合意媚兹一人,而薛宝钗很阴险,时时把定自己的金玉良缘,林黛玉很尖酸,妒忌人家的金玉良缘,结果二人落得个”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他要这样说,我首先就不认同。小说中一个个矫情虚伪得让你忍无可忍,结个婚,吃个饭都得拿腔作势,安老爷安少爷言必称孔孟,动不动就背出一大段四书,简直迂腐得了不得。就说《儿女英雄传》的主要人物——何玉凤,整个人的行为做派和侠女的身份一点也不符。且不说,她结婚后,整个得变了样,完全没了特色,性格和张金凤同化了,连初时的豪爽洒脱都没了踪影,治家的手段竟学起了王熙凤。再说结婚前,虽然行走于江湖,做些劫富济贫的事,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伪,一点也不自然,也不符合常规,三寸金莲竟然能够健步如飞?可能这完全超出了作者的生活范围,侠女的生活就是作者想象也想象不出来。书中的所有人物千人一面,安老爷和安少爷,安太太以至于两凤都没有自己的个性,都散发出深宅大院捂出来的霉味,就连稍微写得生动点的张太太,舅太太,邓九爷,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他们的神采来,仅仅是个别的语言可以增色,如舅太太讲的那几个笑话还挺有深意的。
我一直没有明白《儿女英雄传》的意思,似乎在作者看来所谓的儿女英雄就是要秉承儒家的传统,要做到孝忠,父母为大,要让父母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整本书就听里面的说书人的角色不停地讲大道理,全是庸俗的富贵观,最高理想就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说书人的角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许好处,就是把认为别人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解释一下,不过这样就少了点蕴藉。但是这个说书人的角色实在是喧宾夺主,反而暴露了作者自满自得的小人心理,书中但凡有点自认为得意之笔,就夸夸其谈,反复强调自己这样的设计是多么得聪明,实在令人讨论。
这本书整个大的方面没有可取之处,不过有些细节地方还是写得很好。如第十八回写十三妹的心态:”不解到了那得意的时候,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再如天下最乐的事,还有比饮酒看戏游目快心的么?及至到了酒阑人散,对着那灯火楼台,静坐着一想,就觉得像有一桩无限伤心的大事,兜得堆上心来。“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作者刻画的还是挺细腻的。
我觉得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的语言,成语,俗语,歇后语,信手拈来,随处都是。现将其中的一些摘录如下:若无破浪杨波手,怎取骊龙颔下珠?没那金刚钻儿,也不揽那磁器家伙?一碗水往平处端;顺着杆儿往上爬;猴儿拉稀——小人儿坏了肠子;一旦无常万事休;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半分不认错,一字不饶人;拉口子要见血,刨树要搜根;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眼泪倒回去往肚里流,胳膊折了往袖子里退;一物降一物;机带双敲,话里有话;老要癫狂少要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事两全,于理无碍,于情亦合;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好并一好,爱亲才做亲;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守如处女,出如脱兔;迅雷不及掩耳;间不容发;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如生芒刺,如坐针毡;从顶门上浇了一桶冰水,从脚底下起了一个焦雷;如带雨浇花,因凤乱颤;身正不怕影子斜;积善余庆,不善余殃;乖气致戾,和气致祥;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攥住不撒手,叼住不松嘴;姑妄言之妄听之;美景不长,良辰难再;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正待过新年;强将手下无弱兵;双拳敌不过四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恭肃其貌,郑重其词;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等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