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脸上有神的光”
我承认我看得这么慢,是有点沉溺于张的文字游戏里了——我说“文字游戏”时,毫无贬义,傅雷说一支笔圆转如踢蹋舞,我素来故意误读作知己的褒扬——但是现在不能不加快速度,即使今天身体很不舒服,一边看CSI一边和鱼雷聊天,进度也超过前几日总和了。
没法不快,自从邵某出场之后,我就如天涯习惯说法,被雷得外焦里嫩风中乱抖。我还是高估了自己对“这档破事儿”的承受力了。
第六章极好,那是真正圆熟的小说,杂乱无章的时间云雾,到这里就成了回旋往复的河水,看似动荡却可捉摸,或者恶俗一点说,意识流。她作为上帝的本能娴熟掌控了一切,随心所欲推衍情节控制感受。
但是和邵的部分就特别糟糕,特别糟糕,如果前面几章她一吐为快的愿望压倒了创作,到了这里更是两头不着。我感觉换个叙述角度,就和胡的今生今世差不多了。我不停问自己是不是道德的评判掩盖了对文字的评判?不是的。譬如这个:
【有天晚上他临走,她站起来送他出去,他揿灭了烟蒂,双手按在她手臂上笑道:“眼镜拿掉它好不好?”
她笑着摘下眼镜。他一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
九莉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你看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在《色·戒》里也出现过,你可以把王佳芝剥离开来,去玩味背后心态是什么,但是对九莉,根本没法剥离,九莉说出这句话的动因,比王佳芝要轻率和模糊得多,完全没有说服力。
一个在天涯时尚资讯发贴哭诉的MM,可以一一列举男友极品事迹,而不必说明极品养成的原因,于是大家纷纷挥拳攘袖上前:“天雷啊!”“上帝怎么造出这种极品啊!”“楼主你还不和他分手莫非是自虐狂?”……那里要求的只是故事。但小说世界一成型,上帝都不能随意篡改造物,而必须对它负责。当然,上帝没有提供确切注释的义务(相反,滔滔不绝的上帝比较招人恨),但他必须让造物合乎世界和自身逻辑。
但大约因为内心始终还有障碍,做不成“我”,也做不成上帝,倾诉不能,创造亦不能,于是就达成了极为吊诡的效果。我被那些情节和语言囧得在群里爬来滚去,鱼雷笑得花枝乱颤。我暗想,若把真名隐去,假语村言,贴到时尚资讯,必定被当作“又一个”不新鲜的“小三贴”被一群姐姐妹妹轮番狂砸。难道可以用“女人一恋爱智商就变低”或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来解释?当然还有一种安慰法就是:当年男女文青是很流行的,比如题目那句“套瓷”的话。
不行了快快看完扔一边去。
~~~~~分割线
看完了,我觉得上面的话有点苛刻了,也许就是第四第五章昏暗了下去,过了第六章又稍稍有点失望,不过后面收尾的几章都不坏。写到这里她似乎放松了,也许之前那突如其来的“爱”确实也是她无法解释清楚的?但这时候的笔调变得大胆而坦率了很多,无论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她自己心情的变化,虽然还是用了很多隐晦的曲笔。遗憾的还是太多“细节”似乎就是现成摆在那里等她回忆起来,虽然那“细节”始终是经过了她“感觉”的创造,但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天然地戏剧化,甚至不必经过润饰,非常“原生态”,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但是对一部最终没有定稿的小说来讲,已经收拢得很不错了。如果多给她一点时间和心境,会不会也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张感慨红楼梦未完,她这一部小团圆,却也应了谶。
那个一言一行都戏剧化的胡兰成,终于使我时时失笑了。当张恢复了冷峻的时候,对他的刻画……钱钟书围城里说的那种十个红指甲和一张红嘴唇的“扼要”?但是她又自有她的骄傲,不肯把他尽往下流里写,这分寸恰好,穷形尽相了反而无趣,这样吞吐,胡那副器性里的儇薄,尤觉好笑。“亦是好的”,小康嫁人,就“不好”了。
一笑睡觉去~~
没法不快,自从邵某出场之后,我就如天涯习惯说法,被雷得外焦里嫩风中乱抖。我还是高估了自己对“这档破事儿”的承受力了。
第六章极好,那是真正圆熟的小说,杂乱无章的时间云雾,到这里就成了回旋往复的河水,看似动荡却可捉摸,或者恶俗一点说,意识流。她作为上帝的本能娴熟掌控了一切,随心所欲推衍情节控制感受。
但是和邵的部分就特别糟糕,特别糟糕,如果前面几章她一吐为快的愿望压倒了创作,到了这里更是两头不着。我感觉换个叙述角度,就和胡的今生今世差不多了。我不停问自己是不是道德的评判掩盖了对文字的评判?不是的。譬如这个:
【有天晚上他临走,她站起来送他出去,他揿灭了烟蒂,双手按在她手臂上笑道:“眼镜拿掉它好不好?”
她笑着摘下眼镜。他一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
九莉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你看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在《色·戒》里也出现过,你可以把王佳芝剥离开来,去玩味背后心态是什么,但是对九莉,根本没法剥离,九莉说出这句话的动因,比王佳芝要轻率和模糊得多,完全没有说服力。
一个在天涯时尚资讯发贴哭诉的MM,可以一一列举男友极品事迹,而不必说明极品养成的原因,于是大家纷纷挥拳攘袖上前:“天雷啊!”“上帝怎么造出这种极品啊!”“楼主你还不和他分手莫非是自虐狂?”……那里要求的只是故事。但小说世界一成型,上帝都不能随意篡改造物,而必须对它负责。当然,上帝没有提供确切注释的义务(相反,滔滔不绝的上帝比较招人恨),但他必须让造物合乎世界和自身逻辑。
但大约因为内心始终还有障碍,做不成“我”,也做不成上帝,倾诉不能,创造亦不能,于是就达成了极为吊诡的效果。我被那些情节和语言囧得在群里爬来滚去,鱼雷笑得花枝乱颤。我暗想,若把真名隐去,假语村言,贴到时尚资讯,必定被当作“又一个”不新鲜的“小三贴”被一群姐姐妹妹轮番狂砸。难道可以用“女人一恋爱智商就变低”或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来解释?当然还有一种安慰法就是:当年男女文青是很流行的,比如题目那句“套瓷”的话。
不行了快快看完扔一边去。
~~~~~分割线
看完了,我觉得上面的话有点苛刻了,也许就是第四第五章昏暗了下去,过了第六章又稍稍有点失望,不过后面收尾的几章都不坏。写到这里她似乎放松了,也许之前那突如其来的“爱”确实也是她无法解释清楚的?但这时候的笔调变得大胆而坦率了很多,无论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她自己心情的变化,虽然还是用了很多隐晦的曲笔。遗憾的还是太多“细节”似乎就是现成摆在那里等她回忆起来,虽然那“细节”始终是经过了她“感觉”的创造,但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天然地戏剧化,甚至不必经过润饰,非常“原生态”,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但是对一部最终没有定稿的小说来讲,已经收拢得很不错了。如果多给她一点时间和心境,会不会也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张感慨红楼梦未完,她这一部小团圆,却也应了谶。
那个一言一行都戏剧化的胡兰成,终于使我时时失笑了。当张恢复了冷峻的时候,对他的刻画……钱钟书围城里说的那种十个红指甲和一张红嘴唇的“扼要”?但是她又自有她的骄傲,不肯把他尽往下流里写,这分寸恰好,穷形尽相了反而无趣,这样吞吐,胡那副器性里的儇薄,尤觉好笑。“亦是好的”,小康嫁人,就“不好”了。
一笑睡觉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