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读书笔记5-《季羡林谈佛》之二,关于一些理论问题
1、古代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都隐没在一团迷雾中,只有神话,只有传说,也有一些人物,但是对历史科学来说最重要的年代,却无从确定。
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诗中,曾描绘了一种叫做“牟尼”的人,蓄长发,着脏衣,外衣是褐色的,飞行空中,喝饮毒汁。
(印度的哲学大都建立在神话基础之上,然而为了我所学说之成立,神话也可随我随变化,一只流传的神话版本繁多,切前后矛盾不在少数。《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四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2、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谓沙门。
居士中间阔人富人占多数。
(这点很关键,穷人求解脱,富人求永驻)
3、苾刍bì chú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4、佛经来看,释迦牟尼派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外道六师,攻击的言论到处可见。
同佛教争夺群众、争夺宗教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是婆罗门,而是身边的、卧榻之下的六师之流。
(六师是六种外道的尊师:他们是:
一、富兰那迦叶;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二、末伽黎拘赊黎;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
三、删阇夜毗罗胝;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非因计因。粗弊衣。自拔其发。以遍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
五、迦罗鸠驮旃延;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六、尼犍陀若提子。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
百度百科)
5、释迦牟尼本人很可能是在吃猪肉以后患病涅盘的。
这些有一部分是由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生活环境不同,就很难“一刀切”。
自杀不能吃,教(别人)杀不能吃,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不能吃。换句话说,倘非这三杀,和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吃其肉了。
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说与否定轮回说上。
小乘不承认印度教的一些仪式、恶习,而大乘佛教则逐渐承认下来。这是佛教衰落的征兆之一。
(佛教的律,作为行为准则也是随环境、习俗而不断改变的。)
6、讲因明,必须讲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就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
台宗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流行于江浙、湖北一带,倾向于统一综合,南方义学和北方禅定都去学习,企图通过禅定来证悟般若。华严宗兴起于陈隋之间,形成于武则天时,根据地在终南山和五台山。法相宗创始者为玄奘、窥基。禅宗源于北魏菩提达摩,盛于唐,先流行于庾岭、广东、湖南、江西,然后遍及全国,流行时间最长,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诃佛骂祖的宗派,已成为佛教的对立面,简直已经不是佛教了。
我在这里再借用黑格尔的三段式的说法:正题(小乘的有)——反题(大乘的空)——合题(大乘的有)。
7、关键的是第八识。前六识只起了别、认识的作用。第七识起联系的作用。有了第八识,其他七个识才能起作用。此外法相宗还幻想出一个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认为它是构成世界的原因。一切种子有染、净的分别,前者叫有漏种子,后者叫无漏种子。这些种子当然不能离开识,也就是说离不开人的主观精神,既然第八识是人的主观精神(心)的关键,种子藏住的地方就是第八识。世界是在种子生生灭灭中进行着的,种子又是经常处在染污的情况下。有漏种子是使人类陷于苦难的根本原因,只有断尽有漏种子,人类才能跳出轮回。
如果想舍染归净,就必须割断阿赖耶识和众生活动的内在联系。阿赖耶识中包括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不断经过善行的熏习,有漏可以转为无漏。根据法相宗的理论,只有佛才能断尽有漏种子;但是有漏种子断尽才能成佛。这个鸡与蛋的关系,使法相宗陷入窘境,无法摆脱。
印度唯心主义者,尽管用的名词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
佛理的时候,头绪纷繁,越讲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奥得很,实则破绽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虚,强词夺理。但在实践方面,则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可能是由于对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钻牛角,将会把他们吓退,不如说得简单明了,只需喊上几声“阿弥陀佛”,布施一些什么东西,就扯给他一张天国入门券,西天有份。这样对吸收信徒、增添利养,大有好处。我看玄奘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
8、巴利文就是佛所说的话,而巴利文《大藏经》也就是佛教的唯一正统的经典。
sakā nirutti不是指“佛自己的语言”,也不是指什么“文法”,而是指“比丘们自己的语言”。佛允许比丘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来学习佛所说的话。
梵文绝对不允许用,但是方言俗语的利用是完全可以的。
一句多少年来争论未决的话我们只能译为: 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所说的话。
另一方面,后来佛经异本很多,语言很杂,不像婆罗门教那样能基本上保持圣典的统一和纯洁,这也是与放任的语言政策分不开的。
利文是小乘上座部(Theravāda)的经典语言,Lalitavistara(大略与汉译佛典里面的《佛说普曜经》和《方广大庄严经》相当)是大乘的最广大经(vaipulyasūtra)之一,而Mahāvastu则是属于摩诃僧只部(Mahāsā nghika)的超世部(Lokottaravādin)的律。
一个字的音译,看来是小事一端,无关宏旨,实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有关,决不可等闲视之。
佛陀”是“佛”的加长,不能说“佛”是“佛陀”的省略。
浮屠”、“浮图”、“复豆”和“佛”不是一个来源。“浮屠”、“浮图”、“复豆”的来源是一种印度古代方言。“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这结论看来很简单,但倘若由此推论下去,对佛教入华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点新启示。 在中国史上,佛教输入中国可以说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
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
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
1947年文章中提出的佛教“直接”传入中国论,现在看来,不能成立了。我设想的佛教传入两阶段说仍然维持。我用公式来表达: (1)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国 Buddha→bodo,boddo,boudo→浮屠 (2)印度→中亚新疆小国→中国 Buddha→but→佛 这两个阶段都不是“直接的”。
一阐提”是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意思是“十恶不赦的恶人”。
9、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古代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都隐没在一团迷雾中,只有神话,只有传说,也有一些人物,但是对历史科学来说最重要的年代,却无从确定。
在古代印度没有年代的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闪光的柱子,这就是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
在《梨俱吠陀》的一首诗中,曾描绘了一种叫做“牟尼”的人,蓄长发,着脏衣,外衣是褐色的,飞行空中,喝饮毒汁。
(印度的哲学大都建立在神话基础之上,然而为了我所学说之成立,神话也可随我随变化,一只流传的神话版本繁多,切前后矛盾不在少数。《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四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2、这是土著居民的宗教的代表,也就是行苦行的所谓沙门。
居士中间阔人富人占多数。
(这点很关键,穷人求解脱,富人求永驻)
3、苾刍bì chú
(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4、佛经来看,释迦牟尼派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外道六师,攻击的言论到处可见。
同佛教争夺群众、争夺宗教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是婆罗门,而是身边的、卧榻之下的六师之流。
(六师是六种外道的尊师:他们是:
一、富兰那迦叶;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二、末伽黎拘赊黎;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
三、删阇夜毗罗胝;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非因计因。粗弊衣。自拔其发。以遍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
五、迦罗鸠驮旃延;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六、尼犍陀若提子。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
百度百科)
5、释迦牟尼本人很可能是在吃猪肉以后患病涅盘的。
这些有一部分是由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生活环境不同,就很难“一刀切”。
自杀不能吃,教(别人)杀不能吃,为杀(“为杀者为比丘杀”)不能吃。换句话说,倘非这三杀,和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吃其肉了。
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说与否定轮回说上。
小乘不承认印度教的一些仪式、恶习,而大乘佛教则逐渐承认下来。这是佛教衰落的征兆之一。
(佛教的律,作为行为准则也是随环境、习俗而不断改变的。)
6、讲因明,必须讲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就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
台宗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流行于江浙、湖北一带,倾向于统一综合,南方义学和北方禅定都去学习,企图通过禅定来证悟般若。华严宗兴起于陈隋之间,形成于武则天时,根据地在终南山和五台山。法相宗创始者为玄奘、窥基。禅宗源于北魏菩提达摩,盛于唐,先流行于庾岭、广东、湖南、江西,然后遍及全国,流行时间最长,实际上已成为一个诃佛骂祖的宗派,已成为佛教的对立面,简直已经不是佛教了。
我在这里再借用黑格尔的三段式的说法:正题(小乘的有)——反题(大乘的空)——合题(大乘的有)。
7、关键的是第八识。前六识只起了别、认识的作用。第七识起联系的作用。有了第八识,其他七个识才能起作用。此外法相宗还幻想出一个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认为它是构成世界的原因。一切种子有染、净的分别,前者叫有漏种子,后者叫无漏种子。这些种子当然不能离开识,也就是说离不开人的主观精神,既然第八识是人的主观精神(心)的关键,种子藏住的地方就是第八识。世界是在种子生生灭灭中进行着的,种子又是经常处在染污的情况下。有漏种子是使人类陷于苦难的根本原因,只有断尽有漏种子,人类才能跳出轮回。
如果想舍染归净,就必须割断阿赖耶识和众生活动的内在联系。阿赖耶识中包括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不断经过善行的熏习,有漏可以转为无漏。根据法相宗的理论,只有佛才能断尽有漏种子;但是有漏种子断尽才能成佛。这个鸡与蛋的关系,使法相宗陷入窘境,无法摆脱。
印度唯心主义者,尽管用的名词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
佛理的时候,头绪纷繁,越讲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奥得很,实则破绽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虚,强词夺理。但在实践方面,则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可能是由于对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钻牛角,将会把他们吓退,不如说得简单明了,只需喊上几声“阿弥陀佛”,布施一些什么东西,就扯给他一张天国入门券,西天有份。这样对吸收信徒、增添利养,大有好处。我看玄奘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
8、巴利文就是佛所说的话,而巴利文《大藏经》也就是佛教的唯一正统的经典。
sakā nirutti不是指“佛自己的语言”,也不是指什么“文法”,而是指“比丘们自己的语言”。佛允许比丘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来学习佛所说的话。
梵文绝对不允许用,但是方言俗语的利用是完全可以的。
一句多少年来争论未决的话我们只能译为: 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所说的话。
另一方面,后来佛经异本很多,语言很杂,不像婆罗门教那样能基本上保持圣典的统一和纯洁,这也是与放任的语言政策分不开的。
利文是小乘上座部(Theravāda)的经典语言,Lalitavistara(大略与汉译佛典里面的《佛说普曜经》和《方广大庄严经》相当)是大乘的最广大经(vaipulyasūtra)之一,而Mahāvastu则是属于摩诃僧只部(Mahāsā nghika)的超世部(Lokottaravādin)的律。
一个字的音译,看来是小事一端,无关宏旨,实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有关,决不可等闲视之。
佛陀”是“佛”的加长,不能说“佛”是“佛陀”的省略。
浮屠”、“浮图”、“复豆”和“佛”不是一个来源。“浮屠”、“浮图”、“复豆”的来源是一种印度古代方言。“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这结论看来很简单,但倘若由此推论下去,对佛教入华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点新启示。 在中国史上,佛教输入中国可以说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
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
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
1947年文章中提出的佛教“直接”传入中国论,现在看来,不能成立了。我设想的佛教传入两阶段说仍然维持。我用公式来表达: (1)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国 Buddha→bodo,boddo,boudo→浮屠 (2)印度→中亚新疆小国→中国 Buddha→but→佛 这两个阶段都不是“直接的”。
一阐提”是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意思是“十恶不赦的恶人”。
9、有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古代印度的历史几乎全部都隐没在一团迷雾中,只有神话,只有传说,也有一些人物,但是对历史科学来说最重要的年代,却无从确定。
在古代印度没有年代的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闪光的柱子,这就是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