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电影的悲剧……
![]() |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第三极书局因为经营不善,已经撤离中关村地区。
而经营不善的原因则是因为和毗邻的中关村图书大楼打价格战使然。第三极书店
原本是冲着营造中关村“文化地标”的目的去的,我曾应邀去那里做过两次小的
电影讲座,更在那里的台港书店撒过大把银子。总体感觉,硬软件设施非常好,服
务也十分周到,据说投资商有台湾背景,也许是想把“第三极”搞得像诚品一样吧。
但不曾想,这么快便败下阵来,铩羽而归。其中的原因,我想,也许不仅是强邻
的竞争,和当下的文化消费习惯也有莫大的关联吧。
当下的书籍消费,主要有三个特征:(1)网络消费。通过网店和淘宝,往往可以买到
更便宜的书籍。比如吴思《潜规则》的新版在当当半价就可以买到,而淘宝上更可以买
到大量古旧书籍和台港书籍。特别是台港书的价格比“第三极”要便宜得多(大约40%);
(2)特色消费。如今的书店,成功者不在乎大,而在于特色。现在网上都说,“光合
作用”很不错,我曾去过几家,书品稀松平常,几乎没有什么好挑的。但这并不阻碍人家
大赚特赚,因为“光合作用”贩卖的就是一种情调和生活方式。北师大对面的“盛世情”
和广院西门的“查令街84”则都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颇得专业人士青睐。
(3)宣传消费。现在书籍宣传和电影宣传一样,大凡刚出来,都需要明星们走走秀,搞
搞签售。以我看来,除了这一条“第三极”一贯做得不错,其它都没有任何优势。而且他
虽处于中关村,相对北京总体而言还是太偏了。而它周边的主要消费目标北大等高校,校
内的书店(如博雅堂、野草、汉学)已经足够强大,且价格便宜。
书店经营不善,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版的戕害。这种盗版不是地摊上三元五元、
粗制滥造的翻印版,我想大多数读书人也不会买那种;而是网上铺天盖地的免费共享的电
子版,有时新书还未出三个月,已经有高精度扫描电子书可供下载。对此,我个人也未能
免俗,抱着“能省一块是一块”“偷书不算偷”的想法,大肆占为己有。以前,我也曾在
某著名国学网站“领红包”下电子书,后来据说此网站屡屡遭到出版社抗议,现在已大幅
提高下载书的门槛。
不仅是书,中国的文化消费几乎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最相似的就是电影和音乐。电影有BT、
电驴和盗版盘,音乐有网络下载和盗版盘。面临着这种无限的文化诱惑,谁又能经得起良
心的考验呢?据说,音乐的盈利模式已经大挪移,以前靠卖卡带和CD,现在则是商演和彩铃。
不过,相比之下,书和电影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在没有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情况下,在盗版消
费成为国人“文化自觉”的环境下,在政府监管还不甚有力和有效的现状下,书和电影就只能
这样委委屈屈地活着吧。
-
头大脑仁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08 15: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