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
查看话题 >三城记之北京
下班有一段时间了,晚上独自在楼下吃了一碗阳春面,好像很多个时日我独自一人吃的晚餐都没再见过荤,想起这事脑子里响起一声卧槽。是从什么时候起,晚餐我不再喜欢吃肉的。
又是从什么时间起,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的。
洗完澡头发还没干,抽着烟坐在电脑前,耳机里响着的是宋冬野的《鸽子》,明天太远,今天太短,宋冬野说。烟雾缭绕中我盯着这张《安河桥北》的封面,红墙绿瓦老照片。
突然想说说北京。
写写北京吧。说好的要写写北京的。写写那些从未消亡的狗屁,还有那些时而怀念的矫情。
哦对了,得把这篇《2014.7.31 晴 下午闷热得一逼》改个名字先。
《北京》。
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与生俱来的。尽管那么多人恨着北京,我依然爱它。
前些时日去上海出差,在公交车站向一个上海老太太换了零钱,一起等公交车时就聊了起来。老太太问我是本地人么,我说不是我现在住在北京,老太太说不会吧你皮肤挺好的啊,北京风沙那么大的皮肤都该很粗糙的啊。
我心想这么说来,我活到现在呆的时间最久的三座城市,从前在乌鲁木齐沙多,大学在天津风大,工作来了北京可算是做了个了结了,不仅沙多而且风大。这么看来皮肤这件事还真是挺莫名其妙的我得感谢下我妈我爸。
小时候我就向往着北京,这座充盈着春天的风沙和飘扬着春天的柳絮的城市。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来北京看过一次升旗仪式,当时觉得在国家首都做老大,把自己的头像挂在天安门上这件事好虎啊好牛逼啊。也可能是因为中学时特火的一电视剧叫《奋斗》,当时觉得卧槽在北京为了事业为了爱情奋斗这事儿好虎啊好牛逼啊。还可能是因为摇滚乐,北京之于中国摇滚就像妈妈的乳房之于孩子,于是我的逼格升华了,“梦想”这个伟大而又迷人写满了情怀的词汇登上了我人生的舞台,卧槽在北京为了梦想奋斗这事儿好虎啊好牛逼啊。事到如今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到底是因为哪一点导致我爱上北京,早已不知所以。我本就是一个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综合来看在环境文化等等外界因素的渲染中都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把炸弹丢向老人的某种东西,想来在如今无数以北京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的熏陶渲染下,让一个怀揣中国梦的好孩子向往起首都北京,也不是一件难事。
来上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假期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比如今还贵1块钱的城际车票奔向了这个梦想中的城市。那个晚上徜徉在北京的街头,觉得空气都是甜的。我记得当时站在学院路的立交桥上,左边是中国矿业大学,右边是北京科技大学,前边是中国农业大学,后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默默地点燃一根烟,愁苦地对身边的兄弟锤子说,老子花了这么多年最终也没来到这条路上念书,我吸了一口烟,觉得胸前燃起了一团火,把北京的夜色都点亮了,我向往地看着被我点亮的学院路立交桥下的北京,接着说道,读完大学老子一定要在北京混。
于是事到如今我真的在北京混了。我胸前依然燃着那团火,可我发现北京根本就不需要我的这团火,它本来就很明亮。
千千万万的人胸前都燃着一团火呢,少了谁,北京也依旧是北京。
可清哥不这么想。6年前他背着他的全部家当走出北京站,转身迎着夕阳的余晖打算用手机拍下火车站上那三个脏兮兮的大字北和京和站,当时他手一抖,三个字都照虚了,但火车站牌下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裙长发披肩的姑娘却被照的特别清楚,姑娘势单力薄的站在滚滚人群中拖着一个巨大的旅行箱,像一朵娇柔的花飘在海上。清哥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这句话酸爽的我打出“最柔软的地方”这几个字都心里一抖,可这是清哥的原话。清哥盯着他的诺基亚想了想,然后决定走上前去,嗨姑娘,你去哪?姑娘盯着清哥看了几眼,然后弯起嘴角(哎,就是这个笑容啊!清哥在这里补充说明道)说我去天安门,清哥上前把姑娘的箱子拉在手上,嘿,我们同路,来,我帮你拉箱子。
清哥说到这儿就不再说话了,似乎对桌上的烤韭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摆弄韭菜。我看他半天不说话,有些着急了,“然后呢,”我问。
清哥放下韭菜,意味深长的说,她现在是我媳妇儿。
虽然我在清哥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在心里说过无数个卧槽。可直到这一刻我才真的把这话说了出来。
“卧槽。”我说。
清哥一定对无数个人说过这个故事,摆弄了无数次韭菜菠菜羊肉牛肉,在他意味深长若无其事地说出最后那句话前一定吐了几百口烟。
如今清哥刚刚办完了婚礼,在回龙观买了80平的房子,开着二手CRV,我没机会当面去向那个蓝色长裙披肩长发的姑娘证实故事的真伪,没法确定这个过于电视剧的情节可不可信。这重要吗?清哥这么说。
清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漂,父母都是广西农村的农民,家里他供念完大学已是不易。24岁时他带着一个背包来到北京,和乞丐们一起睡过地下通道,过过一天一个馒头一瓶矿泉水的日子,在工地搬过砖,也当家教祸害过小学生,和他的蓝色长裙姑娘一起开过淘宝店,偶尔也和他的蓝色长裙姑娘抱在一起哭。
我说清哥你是一个活生生的励志故事,你的故事会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清哥这时总会显得有些羞涩,他说北京这座城市,我在这里混了六年,泪和血都流过,北京对我而言一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是我的老师。
如今北京这两个字更已经早就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了,当你拖着长腔把“京” 这个后鼻音吐出来时你在想些什么?梦想,拥挤,限号,房价。。。我不想再写下去了,毕竟这该是一篇有情怀的文章,充斥着这样一些词算他妈怎么回事。
我觉得北京是一座雅痞——这个词我最近才学会总想找个机会用用,不管用在这里准不准确原谅我吧——北京是一座雅痞的城市。
不论它曾被几个王朝临幸被几个帝王垂涎,不论那厚厚的宫墙里曾有多少个格格漫步在后花园多少个公公被剥夺了人权,不论那红墙绿瓦冰糖葫芦被京杭大运河驮来的老北京消失了多少条胡同迎来了多少个城管,不论你满怀憧憬下了火车背着行囊与梦想和多少人挤在地铁二号线,10平米里蜗居10年又和多少人一样再次背起行囊却忘带了梦想,也不论Mix多么纸醉金迷三里屯多么夜色美丽国贸CBD多么富丽堂皇北影门口停着几个千万,这座城市本都没有一点错。它就像一个出离于世间的贵族,优雅的高于生活,看着一个个皇朝更替,数不尽的凡夫俗子蝇虫般来了又去去了再来,毫不在乎他们堆砌了金砖还是留下了粪便。这座城市经历着几个时代的荣辱浮沉,从荡漾着粗粒的时间长河中缓步走来,呼吸吐纳间就是一个帝国的沧海桑田。
我用了这么多辞藻抑扬顿挫地来证明北京的优雅,其实当你走在皇城根下,只要你不是个一旅行就在大脑里把思考这个功能自行阉割,脑子里只剩下拍照发朋友圈、抱怨人他妈真多天他妈真热、逛完我该去吃点什么、卧槽我来北京了耶人生有这样的旅行好牛逼耶那城墙美cry了耶这几件事的人,只要你稍稍用用脑子用用心,感受下,你一定能感受的到。
不同于上海,上海总是泛着那么一股时髦的小家碧玉的洋气,北京的优雅则是隔着岁月悠长的大气。历史剧里总会有诸如一扇红色的老旧城门缓缓合上这样的镜头,导演们总是意图用这个场景象征些什么。不论它象征着什么,我只是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的优雅。
就像北京。
所以你看以上字里行间我都透漏着对北京的爱,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观点各类人群,融汇着四朝历史聚集着各路土豪扎堆着无数产业的地方,真的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什么都有可能成为历史。所以接下来我要说说北京的痞。
北京人不把他们的痞气叫痞气。他们把那叫京味儿。如今的北京土著已成了稀缺资源,帝都早已成为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基层人民的殖民地。可奇怪的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与各种地缘文化交流碰撞之后,身上留下最深印迹的总会是北京的痞,而北京土著保留自我文化的意识,又比太多地方强上太多。
若你在坐地铁时像我一样遇到一个说着泛着京味儿的广东话的香港人,在和一个满嘴“你他丫”的老外讨论着爆肚和卤煮时,你大概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当时我站在他们旁边,我也是醉了。
像感染了全中国的东北文化一样,北京痞里痞气的文化,也是带有极强感染力的。你看看这些年来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故事的发生地在哪儿,故事里受人喜欢的角色很多都带有着鲜明的北京特色,往往也都操着一口京腔。
在这样一个以帝王之都的大气闻名全世界的地方,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痞子文化,这文化还借着如今的各种媒介流行全国甚至影响世界。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鉴于我是理工科出身,就不打算做个调研写篇论文了,这样的一通个人臆想,在很多北京人和文科生那里,可能已经贻笑大方了。
前段日子我借着夜色的掩护想要偷偷地文艺一把。独自跑到西单附近的某幢高楼的楼顶坐了一会儿。我望着几眼都望不到头的北京城,街灯与霓虹交织的北京城。
看着不远处的故宫,在脑海里复活着逝去的帝国,那些如烟逝去的浩瀚城邦,那些随风飘散的文辞甲胄。看着有点远的南锣鼓巷,想象着那里的如织人潮,失魂落魄的女人行走在后海边的杨柳下,渴望着陌生人的兰州和歌谣。看着更远处的长城,千百年来蜿蜒在山涧,那些曾经点燃着烽火的楼台早已洒满了游人的尿。
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没有一刻能够休息。它或许真的已经疲惫了。
夜色中的北京像一片大海。默然的翻滚着,承载着宝藏与沉船。默然的翻滚着,隔着岁月悠长,载着凄美平凡。我在这海上眺望着眺望着,不知自己何时会疲倦,不知哪里是尽头,那就,我想,到灯塔去吧。以眼泪,以沉默。
宋冬野的这张《安河桥北》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循环播放着,听的我也是醉了。不来段歌词好像对不起它。那么。
在离这儿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滩
孤独的人他就在海上,撑着船帆
如果你看到他,回到海岸
就请你告诉他
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如果你看到他,回到海岸
就请你告诉他
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又是从什么时间起,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的。
洗完澡头发还没干,抽着烟坐在电脑前,耳机里响着的是宋冬野的《鸽子》,明天太远,今天太短,宋冬野说。烟雾缭绕中我盯着这张《安河桥北》的封面,红墙绿瓦老照片。
突然想说说北京。
写写北京吧。说好的要写写北京的。写写那些从未消亡的狗屁,还有那些时而怀念的矫情。
哦对了,得把这篇《2014.7.31 晴 下午闷热得一逼》改个名字先。
《北京》。
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与生俱来的。尽管那么多人恨着北京,我依然爱它。
前些时日去上海出差,在公交车站向一个上海老太太换了零钱,一起等公交车时就聊了起来。老太太问我是本地人么,我说不是我现在住在北京,老太太说不会吧你皮肤挺好的啊,北京风沙那么大的皮肤都该很粗糙的啊。
我心想这么说来,我活到现在呆的时间最久的三座城市,从前在乌鲁木齐沙多,大学在天津风大,工作来了北京可算是做了个了结了,不仅沙多而且风大。这么看来皮肤这件事还真是挺莫名其妙的我得感谢下我妈我爸。
小时候我就向往着北京,这座充盈着春天的风沙和飘扬着春天的柳絮的城市。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来北京看过一次升旗仪式,当时觉得在国家首都做老大,把自己的头像挂在天安门上这件事好虎啊好牛逼啊。也可能是因为中学时特火的一电视剧叫《奋斗》,当时觉得卧槽在北京为了事业为了爱情奋斗这事儿好虎啊好牛逼啊。还可能是因为摇滚乐,北京之于中国摇滚就像妈妈的乳房之于孩子,于是我的逼格升华了,“梦想”这个伟大而又迷人写满了情怀的词汇登上了我人生的舞台,卧槽在北京为了梦想奋斗这事儿好虎啊好牛逼啊。事到如今时日漫长方向中断,到底是因为哪一点导致我爱上北京,早已不知所以。我本就是一个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综合来看在环境文化等等外界因素的渲染中都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把炸弹丢向老人的某种东西,想来在如今无数以北京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的熏陶渲染下,让一个怀揣中国梦的好孩子向往起首都北京,也不是一件难事。
来上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假期我就迫不及待地买了比如今还贵1块钱的城际车票奔向了这个梦想中的城市。那个晚上徜徉在北京的街头,觉得空气都是甜的。我记得当时站在学院路的立交桥上,左边是中国矿业大学,右边是北京科技大学,前边是中国农业大学,后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默默地点燃一根烟,愁苦地对身边的兄弟锤子说,老子花了这么多年最终也没来到这条路上念书,我吸了一口烟,觉得胸前燃起了一团火,把北京的夜色都点亮了,我向往地看着被我点亮的学院路立交桥下的北京,接着说道,读完大学老子一定要在北京混。
于是事到如今我真的在北京混了。我胸前依然燃着那团火,可我发现北京根本就不需要我的这团火,它本来就很明亮。
千千万万的人胸前都燃着一团火呢,少了谁,北京也依旧是北京。
可清哥不这么想。6年前他背着他的全部家当走出北京站,转身迎着夕阳的余晖打算用手机拍下火车站上那三个脏兮兮的大字北和京和站,当时他手一抖,三个字都照虚了,但火车站牌下的一个穿着蓝色长裙长发披肩的姑娘却被照的特别清楚,姑娘势单力薄的站在滚滚人群中拖着一个巨大的旅行箱,像一朵娇柔的花飘在海上。清哥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这句话酸爽的我打出“最柔软的地方”这几个字都心里一抖,可这是清哥的原话。清哥盯着他的诺基亚想了想,然后决定走上前去,嗨姑娘,你去哪?姑娘盯着清哥看了几眼,然后弯起嘴角(哎,就是这个笑容啊!清哥在这里补充说明道)说我去天安门,清哥上前把姑娘的箱子拉在手上,嘿,我们同路,来,我帮你拉箱子。
清哥说到这儿就不再说话了,似乎对桌上的烤韭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摆弄韭菜。我看他半天不说话,有些着急了,“然后呢,”我问。
清哥放下韭菜,意味深长的说,她现在是我媳妇儿。
虽然我在清哥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在心里说过无数个卧槽。可直到这一刻我才真的把这话说了出来。
“卧槽。”我说。
清哥一定对无数个人说过这个故事,摆弄了无数次韭菜菠菜羊肉牛肉,在他意味深长若无其事地说出最后那句话前一定吐了几百口烟。
如今清哥刚刚办完了婚礼,在回龙观买了80平的房子,开着二手CRV,我没机会当面去向那个蓝色长裙披肩长发的姑娘证实故事的真伪,没法确定这个过于电视剧的情节可不可信。这重要吗?清哥这么说。
清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漂,父母都是广西农村的农民,家里他供念完大学已是不易。24岁时他带着一个背包来到北京,和乞丐们一起睡过地下通道,过过一天一个馒头一瓶矿泉水的日子,在工地搬过砖,也当家教祸害过小学生,和他的蓝色长裙姑娘一起开过淘宝店,偶尔也和他的蓝色长裙姑娘抱在一起哭。
我说清哥你是一个活生生的励志故事,你的故事会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清哥这时总会显得有些羞涩,他说北京这座城市,我在这里混了六年,泪和血都流过,北京对我而言一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是我的老师。
如今北京这两个字更已经早就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了,当你拖着长腔把“京” 这个后鼻音吐出来时你在想些什么?梦想,拥挤,限号,房价。。。我不想再写下去了,毕竟这该是一篇有情怀的文章,充斥着这样一些词算他妈怎么回事。
我觉得北京是一座雅痞——这个词我最近才学会总想找个机会用用,不管用在这里准不准确原谅我吧——北京是一座雅痞的城市。
不论它曾被几个王朝临幸被几个帝王垂涎,不论那厚厚的宫墙里曾有多少个格格漫步在后花园多少个公公被剥夺了人权,不论那红墙绿瓦冰糖葫芦被京杭大运河驮来的老北京消失了多少条胡同迎来了多少个城管,不论你满怀憧憬下了火车背着行囊与梦想和多少人挤在地铁二号线,10平米里蜗居10年又和多少人一样再次背起行囊却忘带了梦想,也不论Mix多么纸醉金迷三里屯多么夜色美丽国贸CBD多么富丽堂皇北影门口停着几个千万,这座城市本都没有一点错。它就像一个出离于世间的贵族,优雅的高于生活,看着一个个皇朝更替,数不尽的凡夫俗子蝇虫般来了又去去了再来,毫不在乎他们堆砌了金砖还是留下了粪便。这座城市经历着几个时代的荣辱浮沉,从荡漾着粗粒的时间长河中缓步走来,呼吸吐纳间就是一个帝国的沧海桑田。
我用了这么多辞藻抑扬顿挫地来证明北京的优雅,其实当你走在皇城根下,只要你不是个一旅行就在大脑里把思考这个功能自行阉割,脑子里只剩下拍照发朋友圈、抱怨人他妈真多天他妈真热、逛完我该去吃点什么、卧槽我来北京了耶人生有这样的旅行好牛逼耶那城墙美cry了耶这几件事的人,只要你稍稍用用脑子用用心,感受下,你一定能感受的到。
不同于上海,上海总是泛着那么一股时髦的小家碧玉的洋气,北京的优雅则是隔着岁月悠长的大气。历史剧里总会有诸如一扇红色的老旧城门缓缓合上这样的镜头,导演们总是意图用这个场景象征些什么。不论它象征着什么,我只是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的优雅。
就像北京。
所以你看以上字里行间我都透漏着对北京的爱,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观点各类人群,融汇着四朝历史聚集着各路土豪扎堆着无数产业的地方,真的什么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什么都有可能成为历史。所以接下来我要说说北京的痞。
北京人不把他们的痞气叫痞气。他们把那叫京味儿。如今的北京土著已成了稀缺资源,帝都早已成为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基层人民的殖民地。可奇怪的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与各种地缘文化交流碰撞之后,身上留下最深印迹的总会是北京的痞,而北京土著保留自我文化的意识,又比太多地方强上太多。
若你在坐地铁时像我一样遇到一个说着泛着京味儿的广东话的香港人,在和一个满嘴“你他丫”的老外讨论着爆肚和卤煮时,你大概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当时我站在他们旁边,我也是醉了。
像感染了全中国的东北文化一样,北京痞里痞气的文化,也是带有极强感染力的。你看看这些年来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故事的发生地在哪儿,故事里受人喜欢的角色很多都带有着鲜明的北京特色,往往也都操着一口京腔。
在这样一个以帝王之都的大气闻名全世界的地方,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痞子文化,这文化还借着如今的各种媒介流行全国甚至影响世界。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鉴于我是理工科出身,就不打算做个调研写篇论文了,这样的一通个人臆想,在很多北京人和文科生那里,可能已经贻笑大方了。
前段日子我借着夜色的掩护想要偷偷地文艺一把。独自跑到西单附近的某幢高楼的楼顶坐了一会儿。我望着几眼都望不到头的北京城,街灯与霓虹交织的北京城。
看着不远处的故宫,在脑海里复活着逝去的帝国,那些如烟逝去的浩瀚城邦,那些随风飘散的文辞甲胄。看着有点远的南锣鼓巷,想象着那里的如织人潮,失魂落魄的女人行走在后海边的杨柳下,渴望着陌生人的兰州和歌谣。看着更远处的长城,千百年来蜿蜒在山涧,那些曾经点燃着烽火的楼台早已洒满了游人的尿。
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没有一刻能够休息。它或许真的已经疲惫了。
夜色中的北京像一片大海。默然的翻滚着,承载着宝藏与沉船。默然的翻滚着,隔着岁月悠长,载着凄美平凡。我在这海上眺望着眺望着,不知自己何时会疲倦,不知哪里是尽头,那就,我想,到灯塔去吧。以眼泪,以沉默。
宋冬野的这张《安河桥北》作为背景音乐一直循环播放着,听的我也是醉了。不来段歌词好像对不起它。那么。
在离这儿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滩
孤独的人他就在海上,撑着船帆
如果你看到他,回到海岸
就请你告诉他
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如果你看到他,回到海岸
就请你告诉他
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