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记外加一些关于TRANSFORMER的唠叨
上个星期去了趟上海。因为世博的原因,到处都在修路,整个城市都在一种灰灰土土的蒙罩下。也许因为自己是北方人的原因,总觉得那个地方并不是很对自己的胃口。豫园看起来好像北海,就是没有了那个湖;南翔小笼没有想象中的可口;徐家汇的东西和香港比起来,也并不是很便宜。不过欣慰的是吃到了12年前妈妈带我来上海时吃的那种烧卖,面皮里面裹着酱油米饭,这是我的爱,还是那个味道和那个大小,和香港的烧卖比起来,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还有绍兴臭豆腐也不错,不是很臭,因为我实在不是很能忍受臭豆腐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配上调的辣椒汁,也别有一番味道。
再次去了南京路,好像比我小时候印象里的那条路宽了很多,也大了很多,商铺林立,灯火通明,比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要大很多倍,而且从这边走到那边已经贯穿了两个地铁站的距离。边走边看,也许是因为本身没有任何购物的打算,除了一带五香豆,就也没有再进行任何的购物。感觉自己只是在看这些浮华,置身事外似的安静。
10块钱的小蹦蹦从南京路到了外滩,却什么都没有看到,难免失望。一些大牌的店和私人会所林立在这些万国博览会的建筑里,真是十分符合上海的风格。会莫名的制造着一些浮夸。晚上从外滩坐巴士晃回住的地方,有位置可以坐,就这么慢悠悠的边晃边看。反而一路看了一些独属于夜上海的光景,当然不是黄浦江沿岸的那种夜景,首先因为世博会的封路,人们已经无法一睹外滩的繁华。其次如果论繁华,它远不及维多利亚港。可即便是这样,巴士偶尔路过的一些小街,路帮的梧桐树和摇曳的灯光也浓情的织出一种属于上海的风情,可却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转个街,到了下个路口,看到满街的ZARA和H&M的时候,它们就隐匿在那些夜色保护下深色的影子里了。这一刻,我觉得是上海最美的时候。
在同学的推荐下,也去了田子坊和M50。选择性的没有去1933,不过在后来看来这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先说田子坊,地方本身应该不错。卖些创意小东西的店和各种酒吧以及咖啡厅占布在曲折的弄堂里。可问题又出在了修路上,上海的弄堂本来就很窄小。这样一闹腾,很多店门就被封在了各种管道的后面。很佩服一些鬼子们还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如的谈天喝酒,三五知己,把酒高歌,畅谈人生,何不快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服装设计店还是不错的。里面的衣服独一无二,虽然价钱也比较独特。可是氛围还是比较新鲜的。如果没有耳边不停充斥着的施工噪音,我想,我们应该也会坐下来喝一杯的。
再说M50,总体对这个地方很失望。唯一的收获是买到一支纯牛皮纸制作的黑色油笔,并于3分钟内在一张名片的背后随手用它为在阳伞下打瞌睡的某位画了一副睡相图,个人相当满意。M50是上海的一个当代画廊的集中地。前身好像是一家纺织厂,和大名鼎鼎的北京798走的应该是一个范儿的路线,工厂厂房改造的LOFT。可走的是一个范儿,却不是分享的同一个魂儿。看过的几十家性格各异的画廊,印象中觉得有不错作品的只有几家。而且艺术形式比较单一,只有画廊,没有其他的装置艺术,互动艺术和影像以及声音作品。也许这里的本意也就只是要办成一个艺术市场和小资聚集地而不是一个展览基地。可作为一个小资聚集地,来自各地操着很嗲的声音拿着单反,貌似很艺术的东拍西拍的人是真的够多了。可各种创意和品味商店以及饮品店似乎完全没有跟上。扯远了,对于这个地方,没有爱。
1933没有去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后来在出租车上看到一些关于它的宣传和一些别致的店。可能是因为查到的信息对我的误导所致。据说之前,这里是上海的一个有名的屠宰场~~
同样没有去成的西塘也是另外一个遗憾,只能等以后实现了。
上海之行结束之际,在回来的航班上,提到变形金刚,顿时激起了兴趣。于是到了香港以后就直奔电影院买了晚上的电影票。终于完成了看变形金刚的心愿,算是对遗憾的补偿。变形金刚很完美,看下来有一种很爽的感觉,可我对于擎天柱和大黄蜂它们似乎也不是很有爱。反而觉得狂派都实在太厉害了,博派只是一些只会在地上乱跑的车,而且速度还有限。。。。对了,喜欢天火,很酷的老头。虽然2个半小时,可一点都没有觉得拖沓,音效很好,可以去争夺10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奖了。大爱,想去买个模型搬回家。要个可爱的,还是买博派的双胞胎吧。
又回到香港了。继续加油制作一只牛与一只熊的故事去啦~~
再次去了南京路,好像比我小时候印象里的那条路宽了很多,也大了很多,商铺林立,灯火通明,比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要大很多倍,而且从这边走到那边已经贯穿了两个地铁站的距离。边走边看,也许是因为本身没有任何购物的打算,除了一带五香豆,就也没有再进行任何的购物。感觉自己只是在看这些浮华,置身事外似的安静。
10块钱的小蹦蹦从南京路到了外滩,却什么都没有看到,难免失望。一些大牌的店和私人会所林立在这些万国博览会的建筑里,真是十分符合上海的风格。会莫名的制造着一些浮夸。晚上从外滩坐巴士晃回住的地方,有位置可以坐,就这么慢悠悠的边晃边看。反而一路看了一些独属于夜上海的光景,当然不是黄浦江沿岸的那种夜景,首先因为世博会的封路,人们已经无法一睹外滩的繁华。其次如果论繁华,它远不及维多利亚港。可即便是这样,巴士偶尔路过的一些小街,路帮的梧桐树和摇曳的灯光也浓情的织出一种属于上海的风情,可却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转个街,到了下个路口,看到满街的ZARA和H&M的时候,它们就隐匿在那些夜色保护下深色的影子里了。这一刻,我觉得是上海最美的时候。
在同学的推荐下,也去了田子坊和M50。选择性的没有去1933,不过在后来看来这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先说田子坊,地方本身应该不错。卖些创意小东西的店和各种酒吧以及咖啡厅占布在曲折的弄堂里。可问题又出在了修路上,上海的弄堂本来就很窄小。这样一闹腾,很多店门就被封在了各种管道的后面。很佩服一些鬼子们还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如的谈天喝酒,三五知己,把酒高歌,畅谈人生,何不快哉。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服装设计店还是不错的。里面的衣服独一无二,虽然价钱也比较独特。可是氛围还是比较新鲜的。如果没有耳边不停充斥着的施工噪音,我想,我们应该也会坐下来喝一杯的。
再说M50,总体对这个地方很失望。唯一的收获是买到一支纯牛皮纸制作的黑色油笔,并于3分钟内在一张名片的背后随手用它为在阳伞下打瞌睡的某位画了一副睡相图,个人相当满意。M50是上海的一个当代画廊的集中地。前身好像是一家纺织厂,和大名鼎鼎的北京798走的应该是一个范儿的路线,工厂厂房改造的LOFT。可走的是一个范儿,却不是分享的同一个魂儿。看过的几十家性格各异的画廊,印象中觉得有不错作品的只有几家。而且艺术形式比较单一,只有画廊,没有其他的装置艺术,互动艺术和影像以及声音作品。也许这里的本意也就只是要办成一个艺术市场和小资聚集地而不是一个展览基地。可作为一个小资聚集地,来自各地操着很嗲的声音拿着单反,貌似很艺术的东拍西拍的人是真的够多了。可各种创意和品味商店以及饮品店似乎完全没有跟上。扯远了,对于这个地方,没有爱。
1933没有去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后来在出租车上看到一些关于它的宣传和一些别致的店。可能是因为查到的信息对我的误导所致。据说之前,这里是上海的一个有名的屠宰场~~
同样没有去成的西塘也是另外一个遗憾,只能等以后实现了。
上海之行结束之际,在回来的航班上,提到变形金刚,顿时激起了兴趣。于是到了香港以后就直奔电影院买了晚上的电影票。终于完成了看变形金刚的心愿,算是对遗憾的补偿。变形金刚很完美,看下来有一种很爽的感觉,可我对于擎天柱和大黄蜂它们似乎也不是很有爱。反而觉得狂派都实在太厉害了,博派只是一些只会在地上乱跑的车,而且速度还有限。。。。对了,喜欢天火,很酷的老头。虽然2个半小时,可一点都没有觉得拖沓,音效很好,可以去争夺10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奖了。大爱,想去买个模型搬回家。要个可爱的,还是买博派的双胞胎吧。
又回到香港了。继续加油制作一只牛与一只熊的故事去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