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明去向的情书
【题记】
有人说,只有离开了故乡才能书写它;是不是也只有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长长的岁月才能写一个人?
万水千山,一个人无聊,于是想可以跟还在的人一起玩个游戏,大家猜猜看,文章里的那个人,是谁?
同桌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同桌是你记得你和Ta同桌过,而Ta不一定记得和你同桌过。
同桌是要么大家都知道你们曾经一直同桌,要么没有人记得你俩同桌过。
记忆中,永远是夏天,她轮换着几套彩色的衣裳,鸡蛋黄和天蓝色。短袖衫是带拉链的,棉质及膝短裤,在膝盖的地方有束腿(类箭袖),小心翼翼地裹住柔软的腿。
2009年夏天,父亲带着我,顶着烈日去镇政府捣腾毕业后档案和户口的事。
上午,先去办了身份证。穿着暗色的Polo领T恤,摘掉眼镜,将所有扎不上去的头发顺到耳后,拍照。
离开的时候,父亲一直在和我念叨,办证前台那个穿着白色正装、妆容清楚、眼睛水灵、头发一丝不苟往后梳成发髻的女人的风流韵事。
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小城镇里的故事,早上发生,晚上满镇风雨,无滋无味。
来到镇政府的时候,十一点出头,看到负责人不在,又临近中午,我有点丧气地说,我们还是回家吧,下午或者明天早上再来。一向比我急躁的父亲一定让我去旁的办公室问一问情况。
于是,我来到一间大办公室门口,目睹僵硬古板巨大长条办公桌不由分说地矗在房间正中央。有几个人在填着什么东西,站着的坐着的,说话大小声不一。我客客气气地问,请问档案室的某某某今天还会不会来?一个女声回答了,我已不记得她说了什么。旋即,她又被那些人追问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填。
我到了谢之后,还不知道怎么办,就听见父亲喊,说负责人回来了。刚转身迈出一步,就听到她用闽南话喊我的名字,声音里有一丝不确定。我停下脚步回头,眼睛试图寻找。她用闽南语说说,XXlia(她的名字,习惯喊两个字)。我说:哦,你在这里上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事情发生的时候,脑海中的某根弦意外缺席,在很久之后,突然想起,会用力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当时怎么,怎么就没有呢!
我站在门口往里望着,不是很高的楼层,不是很远的五六米,不是很亮的白炽灯。那个瞬间,我分明感觉到她如阳光般荡漾开去的笑容,仿似岁月不曾流逝;我分明瞥到她微卷的发梢如水中涟漪般无声地来回摆荡,仿似她依旧坐在我的右手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呼地扭过头来,咧开嘴,整齐的牙齿乖乖地贴在一块儿,笑了好久说不出话。笑着笑着,不忘捋一下马尾理一下刘海,有时候还会掩口掩面,仿佛初见,又似久别重逢。
我就被我父亲喊走了,说是那个负责人急着要下班。我的眼睛没来得及找到她,没来得及看一眼她唇形弧度完美的笑,甚至连告别的话都没说。事情办妥当之后,我也没再去那个办公室,没再试图去看看她。和父亲,趁着小镇爆裂的阳光,回了家。
如果不是那天的重逢,我甚至忘了和她同桌过,不短的一段时间。在那个二楼的教室里,我只埋头听一首首哀伤不已的歌,只托腮想他何时才懂我的一片炙热真情,反正不看武侠不看言情也不阅读。只不过,晚自习的时候倒是认真写作业来的。
然而,她永远埋着头,写着这个那个作业,看着这本那本书,丝毫看不出是否想着这个那个与学习无关的事。只有在上课的时候,她抬起头盯着黑板、盯着老师的嘴吐出的似花非花,始终心无旁骛。
我承认,同桌的那段日子里,我时刻都在羡慕她。
细细的、浣白的脖子,上面缀着小巧玲珑的耳朵。
乖顺的、滑滑的长发,用彩色的绳儿随意的一扎。
双眼皮、高鼻梁、鹅蛋脸,辅以白皙肌肤,任何化妆品都是赘饰。
修长的、柔软的手臂和小腿,任何衣服挂上去都显得多余。
更令所有人羡煞的,莫过于成群的男孩儿不舍昼夜地给她递情书。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位置上读信。眼角余光瞥到她读完之后,随手将信揉成一团,不知道是藏了起来还是丢了。总之,她读了,但她似乎从来不回信。
还有一次,一个少年递给她一张照片。我不记得照片中是否有那个少年,只记得那栋红顶的高楼,仰拍。她跟我说,你看,这是他想考的学校。混沌如我,即便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考哪个大学。但是,早在高二,那个男孩儿就已经把“嘉庚三”作为理想,传递给了倾慕的女生。
最近方才得知,她去年新婚。
不知那些情书她是否珍藏着,不知那张照片是否还在,只知道那个少年没有去成我后来去的学校。
至今,我仍一厢情愿地以为,在那个同时有渣渣和学霸给她递情书的日子里,她的心不曾有过波澜。
思来想去,恐怕还是那首《同桌的你》最适合做结: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娜娜疯
20140731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多谢。
有人说,只有离开了故乡才能书写它;是不是也只有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长长的岁月才能写一个人?
万水千山,一个人无聊,于是想可以跟还在的人一起玩个游戏,大家猜猜看,文章里的那个人,是谁?
同桌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同桌是你记得你和Ta同桌过,而Ta不一定记得和你同桌过。
同桌是要么大家都知道你们曾经一直同桌,要么没有人记得你俩同桌过。
记忆中,永远是夏天,她轮换着几套彩色的衣裳,鸡蛋黄和天蓝色。短袖衫是带拉链的,棉质及膝短裤,在膝盖的地方有束腿(类箭袖),小心翼翼地裹住柔软的腿。
2009年夏天,父亲带着我,顶着烈日去镇政府捣腾毕业后档案和户口的事。
上午,先去办了身份证。穿着暗色的Polo领T恤,摘掉眼镜,将所有扎不上去的头发顺到耳后,拍照。
离开的时候,父亲一直在和我念叨,办证前台那个穿着白色正装、妆容清楚、眼睛水灵、头发一丝不苟往后梳成发髻的女人的风流韵事。
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小城镇里的故事,早上发生,晚上满镇风雨,无滋无味。
来到镇政府的时候,十一点出头,看到负责人不在,又临近中午,我有点丧气地说,我们还是回家吧,下午或者明天早上再来。一向比我急躁的父亲一定让我去旁的办公室问一问情况。
于是,我来到一间大办公室门口,目睹僵硬古板巨大长条办公桌不由分说地矗在房间正中央。有几个人在填着什么东西,站着的坐着的,说话大小声不一。我客客气气地问,请问档案室的某某某今天还会不会来?一个女声回答了,我已不记得她说了什么。旋即,她又被那些人追问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填。
我到了谢之后,还不知道怎么办,就听见父亲喊,说负责人回来了。刚转身迈出一步,就听到她用闽南话喊我的名字,声音里有一丝不确定。我停下脚步回头,眼睛试图寻找。她用闽南语说说,XXlia(她的名字,习惯喊两个字)。我说:哦,你在这里上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事情发生的时候,脑海中的某根弦意外缺席,在很久之后,突然想起,会用力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当时怎么,怎么就没有呢!
我站在门口往里望着,不是很高的楼层,不是很远的五六米,不是很亮的白炽灯。那个瞬间,我分明感觉到她如阳光般荡漾开去的笑容,仿似岁月不曾流逝;我分明瞥到她微卷的发梢如水中涟漪般无声地来回摆荡,仿似她依旧坐在我的右手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呼地扭过头来,咧开嘴,整齐的牙齿乖乖地贴在一块儿,笑了好久说不出话。笑着笑着,不忘捋一下马尾理一下刘海,有时候还会掩口掩面,仿佛初见,又似久别重逢。
我就被我父亲喊走了,说是那个负责人急着要下班。我的眼睛没来得及找到她,没来得及看一眼她唇形弧度完美的笑,甚至连告别的话都没说。事情办妥当之后,我也没再去那个办公室,没再试图去看看她。和父亲,趁着小镇爆裂的阳光,回了家。
如果不是那天的重逢,我甚至忘了和她同桌过,不短的一段时间。在那个二楼的教室里,我只埋头听一首首哀伤不已的歌,只托腮想他何时才懂我的一片炙热真情,反正不看武侠不看言情也不阅读。只不过,晚自习的时候倒是认真写作业来的。
然而,她永远埋着头,写着这个那个作业,看着这本那本书,丝毫看不出是否想着这个那个与学习无关的事。只有在上课的时候,她抬起头盯着黑板、盯着老师的嘴吐出的似花非花,始终心无旁骛。
我承认,同桌的那段日子里,我时刻都在羡慕她。
细细的、浣白的脖子,上面缀着小巧玲珑的耳朵。
乖顺的、滑滑的长发,用彩色的绳儿随意的一扎。
双眼皮、高鼻梁、鹅蛋脸,辅以白皙肌肤,任何化妆品都是赘饰。
修长的、柔软的手臂和小腿,任何衣服挂上去都显得多余。
更令所有人羡煞的,莫过于成群的男孩儿不舍昼夜地给她递情书。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位置上读信。眼角余光瞥到她读完之后,随手将信揉成一团,不知道是藏了起来还是丢了。总之,她读了,但她似乎从来不回信。
还有一次,一个少年递给她一张照片。我不记得照片中是否有那个少年,只记得那栋红顶的高楼,仰拍。她跟我说,你看,这是他想考的学校。混沌如我,即便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考哪个大学。但是,早在高二,那个男孩儿就已经把“嘉庚三”作为理想,传递给了倾慕的女生。
最近方才得知,她去年新婚。
不知那些情书她是否珍藏着,不知那张照片是否还在,只知道那个少年没有去成我后来去的学校。
至今,我仍一厢情愿地以为,在那个同时有渣渣和学霸给她递情书的日子里,她的心不曾有过波澜。
思来想去,恐怕还是那首《同桌的你》最适合做结: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娜娜疯
20140731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多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