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会无期》里看到了什么
1.
上周五看了这部片子。电影院满坑满谷全是人,整场片子下来笑声不断,没有人中途离开。
于我而言,看片子的过程有感动有遗憾。感动的,是在这场符号化的告别仪式中,找到了每一个自己。那些早已被柴米油盐抹杀的青春梦想与年少芳华,在一幕幕画面中徐徐展开。每个故事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每个女孩都在生命中出现过。
而遗憾的,是天杀影院掐了字幕……没听见《平凡之路》。
2.
公路电影,本来就是非常符号化的电影类型。那条路,长的话可能是一生,短的话可能只是一段心事。
而《后会无期》里的这段路,是马浩汉人生中的一个句点。没错,只是马浩汉一个人的旅程,是马浩汉自己给自己的交代。他出去过,又回来。他的回来,并非大富大贵的衣锦还乡。他只是一个在外面混得不太开心,于是想回家希望能有所为人的男人。
可惜,当他发现海岛的路还没有车宽时,他发现自己动荡的灵魂不能被平凡的海岛所困。所以,他要重新出发。
而江河,我觉得他象征着马浩汉留在故乡的单纯与固执。这是在他面对外面繁华却复杂的世界时,内心的神圣所在。却也是折磨他的所在。江河,他像山一样的固执,和像水一样的单纯,是曾经的马浩汉。如今的马浩汉,懂得了世界运转的规则。所以当贾樟柯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的时候,马浩汉无言以对。
但江河不同,江河固执而单纯的相信着对错。如果我们是如今的马浩汉,那想一想,自己是否曾像江河一样,固执而单纯着?或许江河这次的这段路,就是马浩汉第一次走出海岛时的模样。他觉得色情小卡片上的照片会是真的;他愿意劝苏米回头是岸;他相信事情必须分对错……
江河重温着马浩汉的过去,马浩汉演绎着江河的将来。
送江河去遥远的西边,是一场告别。是马浩汉对自己曾经的单纯与故事的告别,也是他自己的一个交代。
只是,这个句点,画得多圆满,就注定会有多痛苦。于是,马浩汉要烧了房子,炸掉能让自己躲起来的房子。破釜沉舟,再不能回头,才终于踏上告别的仪式。
这是就是后会无期。
而胡生,则是比江河更加本初的一部分。他是马浩汉第一次回乡的写照,但他傻,所以他能从平凡中获得幸福。也因此只有他,能回到海岛。
3.
至于阿吕,要单拿出来说。因为阿吕是马浩汉与江河冲突的引子,是单纯与事故的直面对抗。
一开始在阿吕要上车时,代表江河就与马浩汉产生了分歧。代表着单纯的江河,未曾思索便同意了阿吕的请求。而马浩汉,则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想要抗拒。但最后,无法抛弃单纯与理想的马浩汉,选择了默许,阿吕得以与他们通行。
而最终阿吕的欺骗,造成了马浩汉和江河的翻脸。马浩汉认为阿吕是个骗子,而江河固执地相信阿吕一定有说不出的苦衷与故事。江河单纯地相信,阿吕的故事是真的。
这一幕,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交锋。是如今学会了“规则”的马浩汉,对自己仍保留着的单纯的愤怒。愤怒,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对现实的失望。就像片中马浩汉气急败坏地大吼,生气不是因为被骗,而是因为在相信后被骗。
这种激烈的冲突,几乎涵盖了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伴随着希望与失望不断循环的砂纸,不断将我们心底那片理想乡打磨成灰。因为有希望,所以更加失望。因为试着相信过,才会在被欺骗后更加心灰意冷。
至于阿吕的故事是真是假,结局如何,都已不再重要。真假取决于你用那部分去选择,就像江河愿意继续相信,而马浩汉选择不再相信。
4.
三个女人,三台戏。既然是戏,必然有真有假。
周沫,是第一个走出海岛外出闯荡的姑娘。她去寻找实现梦想的机会,寻找微乎其微的所谓“公平”。她是乡亲们眼里的大明星,但她当完替身面对主演时点头哈腰的笑脸、她身后那些群众演员的努力,还有她那套不合身的戏服,都在诉说着其中的辛酸。
她留在了岛外,她的梦还没有做完。她可以笑着对马浩汉说“把老房子炸了吧”。她看似早已完成了对故土对过去的割舍与道别,但就像马浩汉不敢告诉她房子真的被炸了一样,谁敢去追究真假呢?
她的苦,不足为外人道。
而两人的感情纠葛,像四月的清风,若有似无。周沫是爱着马浩汉的,微风里明媚由衷的微笑,只在面对从故乡而来的青梅竹马时才淡淡盛开。但马浩汉呢?所以,周沫只能说“幸好我在十岁那年不喜欢你了”。这句话说给马浩汉听?还是说给她自己听?
这些或轻或重的情感,最终化作了周沫的一句话:“混得不好了,回来找我。”这句话说的似乎真真假假,似乎轻得没有份量。然而,这就成了马浩汉新的底线,他不一定会真的回去。但在未来面对无数艰难困苦,他在深夜辗转难眠时,必然会想起这句话,从而感到温暖。
5.
苏米,带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她来的恰到好处,就在江河对着小卡片憧憬躁动时,主动送上门来。她美丽,又轻佻,充满致命的诱惑力。
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不想要?于是,江河瞬间沦陷。
但苏米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她是一匹野马。她所背负的,那条黑暗的路,注定她不能被谁“得到”。若是遇见苏米的人带着龌龊之心,就必然会落入三叔的圈套里。
然而,她遇到的是我们单纯的江河同学。江河家里当然没有草原,但他有一颗纯洁到无法理喻的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在昏暗的廉价小旅馆里,呆呆地问“包夜能干什么”。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教面前来路不明的女子用烤面包抹辣椒酱吃,才会让苏米脱了袜子只为帮她去掉静电……
也只有他,才会合着铃声,念诵着那段歌词。音节在墙壁间飘荡,一点一点击碎苏米防备的外壳。
江河傻,他知道得不到,但是他还是执意要劝她从良。他喜欢苏米,因此他希望苏米可以过得更好。可以不用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而是堂堂正正盛开在阳光里。他相信,既然人可以走错路,那就一定可以选择回到对的那条路上。
就连最终不得已分道扬镳,江河也还在惦记着静电的事儿。
这样的人,怎能不叫人感动。于是,苏米只好败在了江河那固执单纯的感情里。于是,苏米告诉他,冬天快过去了。是不是因为江河,苏米的冬天也快过去了?
至于苏米想讲给江河的故事,变成了一颗种子,种在苏米的心里。
6.
可以说,片子里三个女人,都在为爱克制着。这种克制,最终被刘莺莺点破。
刘莺莺,不单单是马浩汉信笺上的情人,更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在他俩的悲剧里,谁是最痛苦的人?当然不是父亲形象被颠覆的马浩汉,而是始终克制隐忍着的刘莺莺。
她爱马浩汉吗?当然爱,不爱的话,她不会说出“喜欢就会放肆,爱是克制”这样的话。她始终克制着,因为她太早就出来混,太早明白了生活的重量。她克制着对马浩汉的爱,这是她要承担的责任。
看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要是马浩汉不来看她,她会保护这个秘密多久?她会纵容马浩汉多久?
台球一场戏,刘莺莺随着每一杆,不紧不慢地将这个秘密摊开给马浩汉看。痛在台球的碰撞声里蔓延,在马浩汉逐渐黯淡的眼睛里蔓延。而这痛的中心,是刘莺莺。马浩汉终于还是出现在了她面前,她无处可躲,只能亲手斩断这一切。
她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本该是可以把江河与马浩汉整合起来的人。可惜,她不能。她的爱,逼着她与马浩汉擦身而过。
而她的心事,全在《女儿情》里。
“管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7.
喜欢最终的结局,苏米靠在江河肩上,一切很圆满。
上周五看了这部片子。电影院满坑满谷全是人,整场片子下来笑声不断,没有人中途离开。
于我而言,看片子的过程有感动有遗憾。感动的,是在这场符号化的告别仪式中,找到了每一个自己。那些早已被柴米油盐抹杀的青春梦想与年少芳华,在一幕幕画面中徐徐展开。每个故事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每个女孩都在生命中出现过。
而遗憾的,是天杀影院掐了字幕……没听见《平凡之路》。
2.
公路电影,本来就是非常符号化的电影类型。那条路,长的话可能是一生,短的话可能只是一段心事。
而《后会无期》里的这段路,是马浩汉人生中的一个句点。没错,只是马浩汉一个人的旅程,是马浩汉自己给自己的交代。他出去过,又回来。他的回来,并非大富大贵的衣锦还乡。他只是一个在外面混得不太开心,于是想回家希望能有所为人的男人。
可惜,当他发现海岛的路还没有车宽时,他发现自己动荡的灵魂不能被平凡的海岛所困。所以,他要重新出发。
而江河,我觉得他象征着马浩汉留在故乡的单纯与固执。这是在他面对外面繁华却复杂的世界时,内心的神圣所在。却也是折磨他的所在。江河,他像山一样的固执,和像水一样的单纯,是曾经的马浩汉。如今的马浩汉,懂得了世界运转的规则。所以当贾樟柯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的时候,马浩汉无言以对。
但江河不同,江河固执而单纯的相信着对错。如果我们是如今的马浩汉,那想一想,自己是否曾像江河一样,固执而单纯着?或许江河这次的这段路,就是马浩汉第一次走出海岛时的模样。他觉得色情小卡片上的照片会是真的;他愿意劝苏米回头是岸;他相信事情必须分对错……
江河重温着马浩汉的过去,马浩汉演绎着江河的将来。
送江河去遥远的西边,是一场告别。是马浩汉对自己曾经的单纯与故事的告别,也是他自己的一个交代。
只是,这个句点,画得多圆满,就注定会有多痛苦。于是,马浩汉要烧了房子,炸掉能让自己躲起来的房子。破釜沉舟,再不能回头,才终于踏上告别的仪式。
这是就是后会无期。
而胡生,则是比江河更加本初的一部分。他是马浩汉第一次回乡的写照,但他傻,所以他能从平凡中获得幸福。也因此只有他,能回到海岛。
3.
至于阿吕,要单拿出来说。因为阿吕是马浩汉与江河冲突的引子,是单纯与事故的直面对抗。
一开始在阿吕要上车时,代表江河就与马浩汉产生了分歧。代表着单纯的江河,未曾思索便同意了阿吕的请求。而马浩汉,则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想要抗拒。但最后,无法抛弃单纯与理想的马浩汉,选择了默许,阿吕得以与他们通行。
而最终阿吕的欺骗,造成了马浩汉和江河的翻脸。马浩汉认为阿吕是个骗子,而江河固执地相信阿吕一定有说不出的苦衷与故事。江河单纯地相信,阿吕的故事是真的。
这一幕,是现实与理想的激烈交锋。是如今学会了“规则”的马浩汉,对自己仍保留着的单纯的愤怒。愤怒,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对现实的失望。就像片中马浩汉气急败坏地大吼,生气不是因为被骗,而是因为在相信后被骗。
这种激烈的冲突,几乎涵盖了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伴随着希望与失望不断循环的砂纸,不断将我们心底那片理想乡打磨成灰。因为有希望,所以更加失望。因为试着相信过,才会在被欺骗后更加心灰意冷。
至于阿吕的故事是真是假,结局如何,都已不再重要。真假取决于你用那部分去选择,就像江河愿意继续相信,而马浩汉选择不再相信。
4.
三个女人,三台戏。既然是戏,必然有真有假。
周沫,是第一个走出海岛外出闯荡的姑娘。她去寻找实现梦想的机会,寻找微乎其微的所谓“公平”。她是乡亲们眼里的大明星,但她当完替身面对主演时点头哈腰的笑脸、她身后那些群众演员的努力,还有她那套不合身的戏服,都在诉说着其中的辛酸。
她留在了岛外,她的梦还没有做完。她可以笑着对马浩汉说“把老房子炸了吧”。她看似早已完成了对故土对过去的割舍与道别,但就像马浩汉不敢告诉她房子真的被炸了一样,谁敢去追究真假呢?
她的苦,不足为外人道。
而两人的感情纠葛,像四月的清风,若有似无。周沫是爱着马浩汉的,微风里明媚由衷的微笑,只在面对从故乡而来的青梅竹马时才淡淡盛开。但马浩汉呢?所以,周沫只能说“幸好我在十岁那年不喜欢你了”。这句话说给马浩汉听?还是说给她自己听?
这些或轻或重的情感,最终化作了周沫的一句话:“混得不好了,回来找我。”这句话说的似乎真真假假,似乎轻得没有份量。然而,这就成了马浩汉新的底线,他不一定会真的回去。但在未来面对无数艰难困苦,他在深夜辗转难眠时,必然会想起这句话,从而感到温暖。
5.
苏米,带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她来的恰到好处,就在江河对着小卡片憧憬躁动时,主动送上门来。她美丽,又轻佻,充满致命的诱惑力。
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不想要?于是,江河瞬间沦陷。
但苏米不是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她是一匹野马。她所背负的,那条黑暗的路,注定她不能被谁“得到”。若是遇见苏米的人带着龌龊之心,就必然会落入三叔的圈套里。
然而,她遇到的是我们单纯的江河同学。江河家里当然没有草原,但他有一颗纯洁到无法理喻的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在昏暗的廉价小旅馆里,呆呆地问“包夜能干什么”。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教面前来路不明的女子用烤面包抹辣椒酱吃,才会让苏米脱了袜子只为帮她去掉静电……
也只有他,才会合着铃声,念诵着那段歌词。音节在墙壁间飘荡,一点一点击碎苏米防备的外壳。
江河傻,他知道得不到,但是他还是执意要劝她从良。他喜欢苏米,因此他希望苏米可以过得更好。可以不用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而是堂堂正正盛开在阳光里。他相信,既然人可以走错路,那就一定可以选择回到对的那条路上。
就连最终不得已分道扬镳,江河也还在惦记着静电的事儿。
这样的人,怎能不叫人感动。于是,苏米只好败在了江河那固执单纯的感情里。于是,苏米告诉他,冬天快过去了。是不是因为江河,苏米的冬天也快过去了?
至于苏米想讲给江河的故事,变成了一颗种子,种在苏米的心里。
6.
可以说,片子里三个女人,都在为爱克制着。这种克制,最终被刘莺莺点破。
刘莺莺,不单单是马浩汉信笺上的情人,更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在他俩的悲剧里,谁是最痛苦的人?当然不是父亲形象被颠覆的马浩汉,而是始终克制隐忍着的刘莺莺。
她爱马浩汉吗?当然爱,不爱的话,她不会说出“喜欢就会放肆,爱是克制”这样的话。她始终克制着,因为她太早就出来混,太早明白了生活的重量。她克制着对马浩汉的爱,这是她要承担的责任。
看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要是马浩汉不来看她,她会保护这个秘密多久?她会纵容马浩汉多久?
台球一场戏,刘莺莺随着每一杆,不紧不慢地将这个秘密摊开给马浩汉看。痛在台球的碰撞声里蔓延,在马浩汉逐渐黯淡的眼睛里蔓延。而这痛的中心,是刘莺莺。马浩汉终于还是出现在了她面前,她无处可躲,只能亲手斩断这一切。
她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本该是可以把江河与马浩汉整合起来的人。可惜,她不能。她的爱,逼着她与马浩汉擦身而过。
而她的心事,全在《女儿情》里。
“管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7.
喜欢最终的结局,苏米靠在江河肩上,一切很圆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