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影子
回忆的影子
回忆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有时候我们当时只是瞥见一个影子,甚至模糊,甚至不清不楚,可是回想起来,却觉出许多的意蕴和美感。那影子是一个符号,是由点和线连缀的图案,原本应该毫无意义,在那影子之外的故事里,明明有着更重要更关键的情节,可是,后来最清晰的反倒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故事都不重要了,是非曲直都不重要了。
在我的记忆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影子。
那是我由学前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测试,我们哄哄乱乱的搬着凳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排开整齐的阵型,趴在凳子上艰难的答题。我已将忘了我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的,或许是在排阵型之前,或许是在答题的空隙间抬头的刹那,或许是在交卷之后。我意识到的时候,她正坐在一把椅子上,垂着头,腿高高地翘着,十分优雅。她当时穿着一条黑色长裙,搭配雪白的半袖衬衫,脚底踩着一双细高跟的凉鞋。她的长发没有扎起来,而是自然地垂在一侧,与她的脸颊相映生辉,她的齐刘海一点都不浓密,反倒有些稀疏,把她的额头衬得十分漂亮。我当时或许有一瞬的惊讶,以为这是电视里或者海报上走下来的人物,我不清楚,或许这份惊讶也是以后回想的时候才生出的,即便有,也只是一瞬间而已。至于她的穿着打扮,她优雅的坐姿,都是我在回忆的时候才清晰起来的,在当时,仅仅是那么仓促的一瞥。
测试完毕,我的同学们聊起监考的老师们来,她们叽叽喳喳的点评着那几位老师,有人说,其中的两位将会是我们升入一年级之后的任课老师兼班主任。其中一个同学便说起她来,她也是一年级老师。然后,又有人很憧憬的说希望能分到她的班级里。
我当时对于升一年级是很糊涂的,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考试,直到考完,才知道这是升级测试,对于考试的答案和成绩我也是毫不关心的。总之,我是稀里糊涂的参加的测试,稀里糊涂的升入的一年级。
初秋入学,空气里还滞留着浓夏的暑意。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有一种黏着的触感,仿佛气温化作了实体紧紧贴在身上。好在我们的教室里很凉爽。我的小学是由一座旧佛寺改建而成,学校的教室就是以前寺庙里的庙堂,很宽敞,屋顶极高,厚实的灰墙隔绝了日照的高温,南北两面墙上都装着窗子,常常有凉凉的过堂风穿堂而过。在这样的建筑里,装电扇绝对是多余。我们甚至把教室当成避暑胜地。
就是在这一隅避暑地,我再次见到了她。
她的长发依然披散着,乌黑直顺长及腰际,洁白的衬衫没有一丝褶皱,过膝的裙子朴素的有些单调。可是她的人一点都不单调,尽管明明装束如此简洁,可是在这份简洁里所透出的与众不同,清洁孤高,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也能一眼看出。那时我觉得她很高挑,尽管大人们都说她的身量属于中等,可是在我看来,她总是那么高高在上,高人一等。我忘了她的面容,我很纳罕这是怎么做到的。我与她相识了整整两年,可我无论如何记不清她的相貌。或许我从未记住过她的相貌,可是这又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几乎天天见面的人,我是怎么不去记住她的长相的?如今,不管我如何搜肠刮肚,如何绞尽脑汁,依然拼凑不出她的容颜。她的眼睛或许很大,或许很小,她的鼻子大概是高挺的,她的唇,我只记得通常抹了艳红的唇彩,她的脸颊应该是白皙的,但或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白。我在穷思苦想这忘却的缘由时,终于理出了一点思绪。我想起来,有一次,我听大人们评论她,我亟不可待的插嘴夸她长得美,可是大人们说,她可称不上漂亮。我感到困惑,当时我还不知道审美差异这种事,只觉得受了打击。然后,似乎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渐渐忘了她的长相。
现在我明白,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我们小时候认为的美,和长大后认为的美,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小时候,我们感动于一个轮廓,一个影子,一个整体的氛围,一种意境。可是长大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鼻子,一双眼睛,一张嘴,一张额头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她成了我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学校一二年级的老师都是兼教数学和语文的同时担任班主任。所以我们的老师只有她一人。
她平时不苟言笑,但也不过分严厉。在我们犯错的时候,她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表现的像痛心疾首一样的责罚我们,当然她也会责罚我们,她甚至也曾体罚我们。在那个年代,体罚是那么平常,几乎没有被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她的体罚都是极轻的。我那时觉得她在罚我们的时候也是不带感情置身事外的,因此她对我们的惩罚几乎流于一种形式。因为是一种形式,也就没有变严重的必要了。
我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玩透明胶,把胶带剪成一段一段的,贴在脸上。她在讲课的途中突然停了下来,点到我的名字。我恍惚的站起来,以为要回答问题,我拿起课本找到答案的那几行,正要开口朗读,她叫我站到讲台上去。我一边扯下脸上的胶带,一边走上讲台。她让我面对同学,把胶带恢复原样,我很听话的照做了,接着是哄堂的大笑。我莫名其妙的愣了几秒钟,几乎也要跟着笑,突然泪水羞耻的滴了下来。我是那么后知后觉的感到了耻辱,感到不知所措,可是她似乎比我更不知所措了,一下子忘了批评我,只说让我下课后去找她。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伤心的抽泣着,又不敢发出很大的声音,就那么一直压抑着压抑着。至于她后来讲的什么内容,我哪里还听得进去。
下课后,我心里忐忑极了,实在不敢去找她。我想到她在课上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肯定是想单独数落我一顿。我犹豫着迟疑着,直挨到不得不去的时候。她的办公室里,站着另一个班的同学,那位同学正低着头被他的班主任劈头盖脸的痛骂。我战战兢兢的站在她面前,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我为什么在课堂上玩胶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的注意力莫名其妙就被透明胶吸引了,几乎忘了还在上课。我支支吾吾的说不出理由来。这期间隔壁班的同学受训完毕已经出了办公室,那个上了年纪的班主任乜斜着眼睛看我们,插口询问我犯了什么错。她只说我上课玩透明胶,并没有说出我把自己粘成了个小丑的窘事。那个上了年纪的班主任眉头一皱,立马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似乎要炮轰我。她赶忙说,“她平时听课都很认真,回答问题又积极,是班里的榜样。”我愣住了,她还没有批评我,反倒先夸奖我了。我心里很受感动,嗫嚅着向她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做小动作了,一定认真听讲。
那件事情就这么落了幕,很简单,没有波澜。在我杌陧不安的想象中,我以为我的错误是那么的万劫不复,我以为她会永远讨厌我,我以为我变成了坏学生,而且永远将是坏学生。在孩子一方面胆大妄为一方面又胆小如鼠的天性中,一个小小的转折将会引起多么巨大的改变。起初,我以为我颜面扫地,自尊尽失,我会被人鄙弃遭人唾弃,被疏远被隔离,可是,最后并没有。什么都没发生,可是有一些事情到底发生了。比如,她说我是班里的榜样。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意识,她很少夸人,她也不擅长夸人。就这样,她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了我,使我没有被那个老资格的教师骂的颜面扫地,自尊尽失。
我现在回想的时候,总能浮现起她在我哭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甚至认定她把我叫到讲台前只是觉得好玩,但她突然意识到我还是个孩子,这样把我逼到窘境未免残忍,于是她保持缄默,未予置评。
我意识到她的心其实是最接近我们这些孩子的。尽管,她平时不露感情,不苟言笑,让我们觉得她总是置身事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很尊敬她,简直崇拜她,却又说不出理由的原因。有一些感受是很微妙的,你说不出所以然来,可它就是确确实实的影响着你。就像我们的老师,她明明表现的并不与我们亲近,但我们就是能感受到她内心里多么呵护我们。
二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不光彩的事情。那年冬天,她本来定好亲事,就要嫁人了。有一天,村子里传起了闲话,大人们说她跟人私奔了。现在想想真好笑,九十年代的爱情故事,不过是恋爱自由而已,竟然被说成是私奔。我不知道这是属于乡村的闭塞还是整个中国的闭塞。我只知道,我们直到现在仍有诸多完全不必要的不自由,乡村如此,城市亦然。
她没有“私奔”多久,终于回来了,按部就班的嫁了人。可是她在结婚之后,赖在娘家不走,几乎从不往婆家去。人们仍然说着闲话,她也依然教着书。
对我们来说,只要她仍是我们的班主任就什么都好。
一开始的确是这样。
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开始,在下课后,在放学后,指指点点的说起她的不是来,摆着大人的架子,模仿大人的嘴脸,话语里藏不住鄙夷。
我每次都在沉默,真的,因为我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明白。我想反驳人们,否定一切事实,我当时想到的进行对抗的唯一方式就是否定事实。可我即使在当时也能够明白,否定事实是不可能,也是自曝其短的。
她仍然清洁孤高的穿着简洁的服饰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途径一段长长的街道。后来我知道,她的孤高氛围并非由她服饰的简洁营造而成。她的服饰虽然简单,但只是颜色和式样的简单,一旦比较起来,就能发现,她的穿着是那么脱离乡土,那么追赶时髦却又不流于俗。她每天都化着淡妆,我是在回想起来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红唇,我也是从这一点上意识到她化过妆的。在当时,我以为她的双唇生就那么红艳。她应该也扑过粉描过眉。她的头发每天都经过精心打理,这也是我后来才想到的。从前,我以为她的头发天生那么柔顺乌黑。
在一众老师当中,她是很突出的一个。比她年长的自不必说,即使与她年龄相仿的,也几乎全部不化妆不关心衣着,落得朴素的美称。
在村子里一些爱嚼舌头的老女人嘴中,她是一个花里胡哨妖里妖气臭美的人。虽然我从不觉得她有妖气反倒觉得她仙气十足。我争辩不过那些大人们,只有默默的听着,不行的话,就跑开玩去,何必跟她们计较呢。
她又教了我们三四个月吧,我记得是期中考过后,关于她的闲话,又沸沸扬扬的传了起来。人们说她在闹离婚,听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不知道其中的细节,不了解详情,唯一知道的是,人们几乎一边倒的同情她的婆家,同情她的丈夫。据说她的婆家是一个条件很好的人家,也就是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与乡邻的关系上,都是很好的。哎,大概因此,人们嫌她闹腾,嫌她不安分,嫌她不知福,也于是嫌她放浪。
不久,有人说,她不能再教我们了。我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难道离了婚的人就不能再教书了?何况,她还没有离婚,只是在闹而已。
我每天看着她的脸色,希望能看出事态的变化来。可是,她一如往常。从她的脸上看不出变化来,她本就不苟言笑,不露形色,因此,我也看不出,她有没有比以前难过、烦恼、生气、郁闷。她给我的印象,仅仅是没有变化。她依然认真负责的教着我们。
一次课堂测试,我的数学考了满分,我同桌也考了满分。可是他以前考九十分都很困难,于是,有同学怀疑他抄袭我的。那个同学就真的给老师打小报告了。但她什么都没说,一句批评我同桌的话都没说,这让我那个打小报告的同学有七分愤懑十分不满。我那打小报告的同学于是跟我们讲,老师其实是我同桌的表姐,算起来,老师的舅姥爷是我同桌的老姑父。哎,非得这么细算的话,我们村子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沾亲了。
“抄袭”事件不久,便迎来了期末考试。升级的期末考总比寒假前的期末考来的正式,但同时,又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至少我是不重视它的。因为很奇怪,同是期末考,竟然没有奖状可拿。我把炎炎夏日的期末考当做一个庆典。在沉闷的高温下,终于刮来一阵异样的风,校长老师齐齐上阵,整个乡镇的教育体系同心协力,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布置考点,大扫除,在校园的这里那里撒着水,花丛被修剪,树木被浇湿,杂草铲得一干二净。尽管炎热,但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毕竟我们的生活太单调了,于是连这都成了一剂清新剂。考试当天,外校的老师来做监考,在我小的时候,总有这样的错觉,以为陌生的总要比熟悉的高出一筹,于是,那些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变得神圣和遥远了,他们融入考试的氛围中,融入一场仪式,融入庆典,变成一阵清新的风,在我的身边刮过。
可是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那阵风,让我很不愉快。
监考我们考场的老师,没收了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卷子。那位老师四十岁上下,长着一副判官的脸,眼睛几乎一直眯着,仿佛随时准备评点江山,也就是对人说长道短。她的体型偏胖,这就使她的架子摆的更加十足。她往人面前一站,不用说话就给人一股压迫感。就好像你在她的注视下是赤身裸体,藏不住任何秘密的。而且你从她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各种评价和意见,仿佛你是一件物品,而不再是一个人,她把你看透,她以为她把你看透,她并且让所有人以为她把你看透,她对你有着数不清的看法,并且她的看法必须成为一切看法的标准。
这个老师没收了我们班同学的卷子,那个同学可怜的哭泣着,为了不让他影响考场秩序,她把他撵到考场外。
考试结束了,哭泣的同学缠住那个老师苦苦哀求。那个老师很快就烦了,她问同学任课老师是谁,我的同学支支吾吾不肯回答。那个老师把面孔摆的严厉极了,同学只好说出来。一瞬间,她露出一脸鄙弃,毫不掩饰,就那么赤裸裸的在我的同学面前露出一脸鄙弃,讥讽道,“啊,是那个不知廉耻的女人,怪不得。。。啧啧。”她冲着我的同学摇摇头,尽管我们还是孩子,我们依然猜得出她那句怪不得后面接的是“教出这样的学生”。我的同学没有再说什么,头低的恨不得挨到地上。
一些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我听到人们议论她,我还可以忍受,可当我听到有人那么直接粗鲁的对着她的学生说她不知廉耻,我就觉得难以忍受了。但是,我的难以忍受也终于并且只能被忍受了下来。
这件事,我不清楚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只知道,同学没有被留级。大概他的父母找学校说情了吧。后来我听说,那个老师是牛家村的人,也就是我老师嫁过去的那个村子,似乎和我老师的婆家还是邻居。
在考试之后,漫长的假期里,我时常会想起那张充满鄙弃的脸。我只觉得它又恶心又丑陋,它破坏了一切陌生的神秘性,它不是把神秘的面纱掀开,而是把神秘的面纱撕烂扯碎,再把丑陋的细微末节都暴漏给你看。一个人怎么能当着一个小学生的面那么直白的嘲讽他的老师呢,这就像在一个孩子面前侮辱他的母亲。孩子们对于是非曲直或许缺乏公正全面的判断,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崇拜,与孩子们相处最多的父母老师,最容易成全这种偶像崇拜。可是一个偶像的破灭,就意味着一个崇拜的崩塌,在旁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已经奠定的一部分原则和喜好就要经受一场或大或小的考验。
对于我们来说,我虽然不清楚我们全班人的想法,但我可以说,我们班的大部分人,尽管身周充斥着关于我们老师的流言蜚语,仍然不可避免的被她吸引着,我们喜欢她。
暑假里,我们又听说她不能再教我们了。开学的第一天,我心怀忐忑的去了学校,她出现在教室的刹那,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们以为事情都过去了。
三年级,我们搬到了新教室。老教室虽然夏季凉爽,但在冬天的时候却不那么保暖,而且在下雨天,还会变成水帘洞,屋顶年久失修,学校似乎也没有要修的意思,那么老旧的房子不如干脆铲平了重建。
在今天,我的小学已经完全没有寺庙的迹象了,八十年前的香火的痕迹,八十年前的佛钟木鱼,八十年前的经卷,八十年前的佛堂,据说八十年前还有一方莲池,这些都不见了,更遑论八十年前的老方丈小沙弥。
新教室清洁明亮,只是屋脊低了些,没有了木椽檩条,没有了灰墙灰瓦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在一阵新鲜感过后,又变的像往常一样了。这时来了一位新老师,教我们数学。这样作为班主任的她就只需负责教我们语文了。
开学后的第二周,也许是第三周,有一天早上,第一节课是语文,可是老师没有到教室里来。我们以为老师迟到了,大概十分钟之后,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告诉我们这堂课改成自习课。
我们虽然纳罕——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但没有人多想。直到有人从窗子里瞥见老师的身影,不一会大家争相往窗外看去。老师提着一个箱子,似乎刚从办公室出来,她的衣着仍然一丝不苟,柔顺的长发散至腰际。她没有往教室里来,她把箱子放在自行车的后座,牢牢系上。突然,有个同学冲出去喊她,就是我以前的同桌,被怀疑抄袭的那位,他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冲出了教室,然后又有几个同学紧跟着出去了,我们一下子明白了情况,等到我也想出去的时候,副校长和数学老师已经过来制止。
我没能与她当面道别,出去的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哭了,我也哭了。
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不到教室来和我们好好道个别,那样我就可以多见她一面,而不是在最后的时候,只看到一个身影、一个背影,一个高挑纤瘦、清洁孤高的影子。
大概半个月后,我和几个同学非常想她,我们先是细数她的种种好处,然后抱怨学校不通情理,那天应该允许我们出去见她一面嘛,这种时候为什么还要维持课堂秩序?最后我们都沉默了,好长时间没有人再说话。
不知道是谁突然开口了,“我说,我们去看看她吧,去她家里看看她。”
又是好长时间没有人说话,我们知道,所谓的“她家”指的是她在牛家村的婆家,别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婆家的住址,就算知道,牛家村和我们村之间还隔着两个村子呢。
提议的那个同学又开口了,“我是一定要去的,你们谁想去,就告诉我吧,你们要是不说话,我就当你们不去了。”
然后有个声音响了起来,像临终宣言似的,“我和你一起去。”
接着又有两个声音附和,其中包括我。其余的同学沉默的低着头。
我们像要执行秘密任务似的,约定周末早上九点在我家集合,因为我家是最靠近村口的。我们还说好每个人贡献一些零花钱,我们要给老师买个礼物。
到了周末,我才告诉母亲,我要和几个同学去看老师,母亲竟然很爽快的答应了,我感到很愉快,我告诉她,中午不回来吃饭了,母亲也只是皱了下眉,她说这多给老师添麻烦。我想想也是,可是我们不管怎么赶,中午之前都不可能走回来的,没错,我们要走着穿过两个村子,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村子去。我苦恼了一下,只好对母亲说,我们老师不会介意的。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都没想到,我们竟然是到牛家村去看老师,她以为我们去的是老师的娘家。当母亲知道我们几个小孩子徒步经过深深的玉米地,在人生地不熟的牛家村冒失的打听路的时候,她大惊失色,把我狠狠的训斥了一通,她严厉的告诫我,又给我讲了许多小孩子被偷被骗的故事,又讲了发生在玉米地的凶杀案。我被吓得冷汗直冒。当然这是后话,至于那个周末,我们的心情是愉快而无负担的。
那天我们开心的出发了,我们为大人的通情达理而感到喜悦,我们居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拦阻。我们在邻村的一个饰品店买了一件送给老师的礼物,我们挑来挑去,最后选了一条项链,银色的链子吊着一枚透明的半月。买项链花了38块钱,我们每个人摊出十元,剩下的两块钱,我们买了四根雪糕。
我以前从没走过那么长的路,而且是走在完全陌生的路上,朝着完全陌生的终点。那种感觉很新奇,有一种放逐的刺激。长长的柏油路两侧除了玉米还是玉米,抬头是蓝天,而前面和后面都没有尽头。我突然感到,这条路是我们的,天和地也是我们的,在这世界上,除了我们再没有别人。
然后我们遇到了别人,迎面骑着自行车的大婶,打量了我们一会,欲言又止的骑了过去。我突然感到害怕,那个陌生的大婶,一定是有话要跟我们说,可她什么都没说。我看着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一下子想到,如果迷路了呢?如果我们再也走不回去了呢?我不敢问我的同学,我怕她们也不知道答案。
牛家村原来也和我们村子没有两样,歪歪扭扭的街道,长长的院子,整齐的房屋,临街的墙上攀着丝瓜和豆角,有的人家大门紧闭,有的门庭洞开,连照壁的图案也如出一辙。这种感觉就好像,复制了一个村子,尽管细节有出入,但整体感觉毫无二致。
我们费尽的打听着老师的住所,我们一面说着老师丈夫的名字,一面向人解释我们是她的学生。有人仍然问我们是谁家的孩子,我们只好一遍遍告诉她我们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淡。最后有一位大妈直接把我们领到了老师家。
到了终点的时候,沿途的千辛万苦一下子什么都不是了,长长的路途,炎热的空气,对陌生的不可遏制的恐惧,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越想到我们就要见到她,我们就越是紧张和激动。
我们进了大门,我们看到了她的婆婆,我们亟不可待的说明来意并且通报姓名。
她的婆婆正如传说中的一样,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她很热情的迎接我们,并且告诉我们老师不在家里,那语气似乎很为我们难过。她说,“难得你们这么远来看她。”
我们呆愣的无话可说,巨大的失望罩顶而来。我们问她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她皱着眉头回答,“这几天她都不在。”
我们失望的踌躇,不甘心就此离去,却又无计可施。我们在院子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愁苦又可怜。老师的婆婆挽留我们吃午饭。可我们怎么能够留下?如果老师在,那自当别论。可她毕竟不在。
我们坚决的拒绝了。我们走出大门后,又跑回去,把买来的项链交给老师的婆婆,请她代为转交。她又挽留我们,说不放心我们独自走回去。我们请她放心,并且说,我们有四个人呢,哪里是独自。不管她怎么说,我们就是不肯听,倔脾气一上来,除了饿着肚子往家返,我们觉得什么都是不应该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给她的婆家添麻烦呢?
回家的路途,似乎加倍漫长了。我们无精打采的走着,几乎一路无话。
在那之后,没有人再提起去看她。一方面,我们害怕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大人们也不会允许我们去了。
我们偶尔想起她的时候,多数都在沉默。记忆是会被耗尽的,回忆的太多,说的太多,终有一天,再怎么喜欢,也会变得淡薄。更何况我们这些孩子本就容易被新事物吸引,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喜新忘旧。
我们的新班主任,也留着长长的头发,编成麻花辫,她的皮肤略黑,但是眼睛大而明亮。真奇怪,我明明不怎么喜欢她,回想她的时候,她的面容却是那么清晰,她的眼睛、鼻子、嘴巴,一切都近在眼前,可是,我记不起哪怕一张远望她的画面。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和黑板和粉笔和教科书——也就是和一切教学的东西,和一切表明她教师身份的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大人们说她长得漂亮,或许真是如此,可她在我们眼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诗意,她是一个太具体的人,一个纤毫分明的人,她形不成一个朦胧的轮廓,她无法为我们勾画超越真实的梦幻。
人们提起我的前班主任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竖起耳朵谛听。
她到底离婚了。
那是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和邻居唠嗑,我守在一旁入神地看母亲一勾一捺的织毛衣。她们聊着聊着,忽然提起她来。邻居说她离婚了,闹腾了那么半天,还是离了。我的耳朵竖起来,其实我不关心她离不离婚,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我竖着耳朵听着,可是她们一直不说她过得好不好,单只谈她离婚的事。
邻居忽然对我说,“啧,她以前是你们老师吧?”
我点点头。
邻居不理我了,又转过头和母亲聊天。就仿佛她问我的这句和她们正在聊的内容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以为她接下来会问我老师教书好不好,对我们好不好。我还打算用很自豪的语气告诉她们我的老师教书很好,对我们很好,我们都喜欢她(我就是要说,“都”喜欢她,毕竟我们都应该喜欢她)。
但是我没有说话的余地,大人说话,小孩子是不能插嘴的,除非他们问你,否则你说的话是没有任何分量的,他们根本不重视。
从母亲和邻居的谈话中,我懵懵懂懂的明白了一些情况。
一开始是她的婆家提出离婚的,因为她总在娘家住,几乎从不住在婆家。她自己很赞成离婚,可是她的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她,她架不住他们的眼泪炮弹,只得同意尽力维持这段婚姻。这时,她的婆家提出要求,想让她转到牛家村去教书。也就是因此,我们听到她不会再教我们的传言。她没有同意,于是两方又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妥协,她教到我们升三年级有了新老师再转去牛家村。
她在牛家村的日子,似乎并不太平。其中的曲折,我不清楚,我从母亲和邻居的谈话中听到诸如吵架之类的字眼。我很难想象她会和人吵架,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宁可不说话不理睬你,也不会和你吵起来的人,她不总是置身事外吗?
我突然有一点期待,既然她恢复单身,既然她回到娘家来,她会不会再回来教我们呢?我忍不住问母亲,“老师会回来教我们吗?”
“怎么可能?她早不当老师了。”邻居气势汹汹道。
“为什么?”我诧异。
“谁知道。反正是不当老师了。”
“但是为什么呢?”
“都说了,谁知道。她去年就不教书了,她婆家说给她转到牛家村去,根本没转成嘛。”
“为什么没转成?”
“啧,咋这么多问题。”邻居咂咂嘴,不耐烦道。
“去写会作业吧。”母亲突然道。
“写完了。”
“看书去吧,看会电视也行,不是有动画片吗?”
“还没到时间。”
“那就随便去看什么吧?”母亲板起脸来。
我只得站起身离开她们身边,但实在无事可做,也无心做什么,我觉得好难过,大人的世界我不懂,他们的是非对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是这份难过却那么具体而沉重。
她后来的情形,我更加不清楚了。等我长大一些,喜欢做一些美好的幻想的时候,我就希望,她和曾经私奔的对象能够终成眷属,可我又听说,那个男人早在她结婚前就成了家。哎,这又增加了我的难过。
时间长了,我不怎么会想起她,每次想到她的时候,总是那坐在椅子上的身影。那身影,我是在那么仓促间瞥见的。可是,它由模糊而逐渐变得清晰。这真是怪事了,向来只听说,记忆越变越模糊,还从未有变清晰一说。或许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终有一天,这也会得到解释的。
她的故事,哎,竟然要用故事二字么?在我的记忆中,我所知道的那一星半点的传闻根本构不成一个故事,我所知道的太少了,可我又无心知晓全部,在我加以叙述的这部分,既没有前因又不清楚后果,中间的曲折,也太过潦草太过简约。但是,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是非曲直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我只希望,永远记住那一个身影,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的身影,并且记住垂在一侧的长发,恬静的面孔,洁白的衬衫,黑色长裙,细高跟凉鞋。她的双唇涂了艳红的唇彩,她的面颊扑了粉,她的双眉描得很细。我似乎还看到徐徐的风,在夏季几乎凝滞的天地间穿行。
平沙
回忆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有时候我们当时只是瞥见一个影子,甚至模糊,甚至不清不楚,可是回想起来,却觉出许多的意蕴和美感。那影子是一个符号,是由点和线连缀的图案,原本应该毫无意义,在那影子之外的故事里,明明有着更重要更关键的情节,可是,后来最清晰的反倒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故事都不重要了,是非曲直都不重要了。
在我的记忆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影子。
那是我由学前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测试,我们哄哄乱乱的搬着凳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排开整齐的阵型,趴在凳子上艰难的答题。我已将忘了我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的,或许是在排阵型之前,或许是在答题的空隙间抬头的刹那,或许是在交卷之后。我意识到的时候,她正坐在一把椅子上,垂着头,腿高高地翘着,十分优雅。她当时穿着一条黑色长裙,搭配雪白的半袖衬衫,脚底踩着一双细高跟的凉鞋。她的长发没有扎起来,而是自然地垂在一侧,与她的脸颊相映生辉,她的齐刘海一点都不浓密,反倒有些稀疏,把她的额头衬得十分漂亮。我当时或许有一瞬的惊讶,以为这是电视里或者海报上走下来的人物,我不清楚,或许这份惊讶也是以后回想的时候才生出的,即便有,也只是一瞬间而已。至于她的穿着打扮,她优雅的坐姿,都是我在回忆的时候才清晰起来的,在当时,仅仅是那么仓促的一瞥。
测试完毕,我的同学们聊起监考的老师们来,她们叽叽喳喳的点评着那几位老师,有人说,其中的两位将会是我们升入一年级之后的任课老师兼班主任。其中一个同学便说起她来,她也是一年级老师。然后,又有人很憧憬的说希望能分到她的班级里。
我当时对于升一年级是很糊涂的,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考试,直到考完,才知道这是升级测试,对于考试的答案和成绩我也是毫不关心的。总之,我是稀里糊涂的参加的测试,稀里糊涂的升入的一年级。
初秋入学,空气里还滞留着浓夏的暑意。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有一种黏着的触感,仿佛气温化作了实体紧紧贴在身上。好在我们的教室里很凉爽。我的小学是由一座旧佛寺改建而成,学校的教室就是以前寺庙里的庙堂,很宽敞,屋顶极高,厚实的灰墙隔绝了日照的高温,南北两面墙上都装着窗子,常常有凉凉的过堂风穿堂而过。在这样的建筑里,装电扇绝对是多余。我们甚至把教室当成避暑胜地。
就是在这一隅避暑地,我再次见到了她。
她的长发依然披散着,乌黑直顺长及腰际,洁白的衬衫没有一丝褶皱,过膝的裙子朴素的有些单调。可是她的人一点都不单调,尽管明明装束如此简洁,可是在这份简洁里所透出的与众不同,清洁孤高,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也能一眼看出。那时我觉得她很高挑,尽管大人们都说她的身量属于中等,可是在我看来,她总是那么高高在上,高人一等。我忘了她的面容,我很纳罕这是怎么做到的。我与她相识了整整两年,可我无论如何记不清她的相貌。或许我从未记住过她的相貌,可是这又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几乎天天见面的人,我是怎么不去记住她的长相的?如今,不管我如何搜肠刮肚,如何绞尽脑汁,依然拼凑不出她的容颜。她的眼睛或许很大,或许很小,她的鼻子大概是高挺的,她的唇,我只记得通常抹了艳红的唇彩,她的脸颊应该是白皙的,但或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白。我在穷思苦想这忘却的缘由时,终于理出了一点思绪。我想起来,有一次,我听大人们评论她,我亟不可待的插嘴夸她长得美,可是大人们说,她可称不上漂亮。我感到困惑,当时我还不知道审美差异这种事,只觉得受了打击。然后,似乎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渐渐忘了她的长相。
现在我明白,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我们小时候认为的美,和长大后认为的美,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小时候,我们感动于一个轮廓,一个影子,一个整体的氛围,一种意境。可是长大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鼻子,一双眼睛,一张嘴,一张额头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她成了我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学校一二年级的老师都是兼教数学和语文的同时担任班主任。所以我们的老师只有她一人。
她平时不苟言笑,但也不过分严厉。在我们犯错的时候,她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表现的像痛心疾首一样的责罚我们,当然她也会责罚我们,她甚至也曾体罚我们。在那个年代,体罚是那么平常,几乎没有被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她的体罚都是极轻的。我那时觉得她在罚我们的时候也是不带感情置身事外的,因此她对我们的惩罚几乎流于一种形式。因为是一种形式,也就没有变严重的必要了。
我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玩透明胶,把胶带剪成一段一段的,贴在脸上。她在讲课的途中突然停了下来,点到我的名字。我恍惚的站起来,以为要回答问题,我拿起课本找到答案的那几行,正要开口朗读,她叫我站到讲台上去。我一边扯下脸上的胶带,一边走上讲台。她让我面对同学,把胶带恢复原样,我很听话的照做了,接着是哄堂的大笑。我莫名其妙的愣了几秒钟,几乎也要跟着笑,突然泪水羞耻的滴了下来。我是那么后知后觉的感到了耻辱,感到不知所措,可是她似乎比我更不知所措了,一下子忘了批评我,只说让我下课后去找她。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伤心的抽泣着,又不敢发出很大的声音,就那么一直压抑着压抑着。至于她后来讲的什么内容,我哪里还听得进去。
下课后,我心里忐忑极了,实在不敢去找她。我想到她在课上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肯定是想单独数落我一顿。我犹豫着迟疑着,直挨到不得不去的时候。她的办公室里,站着另一个班的同学,那位同学正低着头被他的班主任劈头盖脸的痛骂。我战战兢兢的站在她面前,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问我为什么在课堂上玩胶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的注意力莫名其妙就被透明胶吸引了,几乎忘了还在上课。我支支吾吾的说不出理由来。这期间隔壁班的同学受训完毕已经出了办公室,那个上了年纪的班主任乜斜着眼睛看我们,插口询问我犯了什么错。她只说我上课玩透明胶,并没有说出我把自己粘成了个小丑的窘事。那个上了年纪的班主任眉头一皱,立马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似乎要炮轰我。她赶忙说,“她平时听课都很认真,回答问题又积极,是班里的榜样。”我愣住了,她还没有批评我,反倒先夸奖我了。我心里很受感动,嗫嚅着向她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做小动作了,一定认真听讲。
那件事情就这么落了幕,很简单,没有波澜。在我杌陧不安的想象中,我以为我的错误是那么的万劫不复,我以为她会永远讨厌我,我以为我变成了坏学生,而且永远将是坏学生。在孩子一方面胆大妄为一方面又胆小如鼠的天性中,一个小小的转折将会引起多么巨大的改变。起初,我以为我颜面扫地,自尊尽失,我会被人鄙弃遭人唾弃,被疏远被隔离,可是,最后并没有。什么都没发生,可是有一些事情到底发生了。比如,她说我是班里的榜样。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意识,她很少夸人,她也不擅长夸人。就这样,她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了我,使我没有被那个老资格的教师骂的颜面扫地,自尊尽失。
我现在回想的时候,总能浮现起她在我哭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样子。我甚至认定她把我叫到讲台前只是觉得好玩,但她突然意识到我还是个孩子,这样把我逼到窘境未免残忍,于是她保持缄默,未予置评。
我意识到她的心其实是最接近我们这些孩子的。尽管,她平时不露感情,不苟言笑,让我们觉得她总是置身事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很尊敬她,简直崇拜她,却又说不出理由的原因。有一些感受是很微妙的,你说不出所以然来,可它就是确确实实的影响着你。就像我们的老师,她明明表现的并不与我们亲近,但我们就是能感受到她内心里多么呵护我们。
二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不光彩的事情。那年冬天,她本来定好亲事,就要嫁人了。有一天,村子里传起了闲话,大人们说她跟人私奔了。现在想想真好笑,九十年代的爱情故事,不过是恋爱自由而已,竟然被说成是私奔。我不知道这是属于乡村的闭塞还是整个中国的闭塞。我只知道,我们直到现在仍有诸多完全不必要的不自由,乡村如此,城市亦然。
她没有“私奔”多久,终于回来了,按部就班的嫁了人。可是她在结婚之后,赖在娘家不走,几乎从不往婆家去。人们仍然说着闲话,她也依然教着书。
对我们来说,只要她仍是我们的班主任就什么都好。
一开始的确是这样。
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开始,在下课后,在放学后,指指点点的说起她的不是来,摆着大人的架子,模仿大人的嘴脸,话语里藏不住鄙夷。
我每次都在沉默,真的,因为我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明白。我想反驳人们,否定一切事实,我当时想到的进行对抗的唯一方式就是否定事实。可我即使在当时也能够明白,否定事实是不可能,也是自曝其短的。
她仍然清洁孤高的穿着简洁的服饰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途径一段长长的街道。后来我知道,她的孤高氛围并非由她服饰的简洁营造而成。她的服饰虽然简单,但只是颜色和式样的简单,一旦比较起来,就能发现,她的穿着是那么脱离乡土,那么追赶时髦却又不流于俗。她每天都化着淡妆,我是在回想起来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红唇,我也是从这一点上意识到她化过妆的。在当时,我以为她的双唇生就那么红艳。她应该也扑过粉描过眉。她的头发每天都经过精心打理,这也是我后来才想到的。从前,我以为她的头发天生那么柔顺乌黑。
在一众老师当中,她是很突出的一个。比她年长的自不必说,即使与她年龄相仿的,也几乎全部不化妆不关心衣着,落得朴素的美称。
在村子里一些爱嚼舌头的老女人嘴中,她是一个花里胡哨妖里妖气臭美的人。虽然我从不觉得她有妖气反倒觉得她仙气十足。我争辩不过那些大人们,只有默默的听着,不行的话,就跑开玩去,何必跟她们计较呢。
她又教了我们三四个月吧,我记得是期中考过后,关于她的闲话,又沸沸扬扬的传了起来。人们说她在闹离婚,听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不知道其中的细节,不了解详情,唯一知道的是,人们几乎一边倒的同情她的婆家,同情她的丈夫。据说她的婆家是一个条件很好的人家,也就是说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与乡邻的关系上,都是很好的。哎,大概因此,人们嫌她闹腾,嫌她不安分,嫌她不知福,也于是嫌她放浪。
不久,有人说,她不能再教我们了。我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难道离了婚的人就不能再教书了?何况,她还没有离婚,只是在闹而已。
我每天看着她的脸色,希望能看出事态的变化来。可是,她一如往常。从她的脸上看不出变化来,她本就不苟言笑,不露形色,因此,我也看不出,她有没有比以前难过、烦恼、生气、郁闷。她给我的印象,仅仅是没有变化。她依然认真负责的教着我们。
一次课堂测试,我的数学考了满分,我同桌也考了满分。可是他以前考九十分都很困难,于是,有同学怀疑他抄袭我的。那个同学就真的给老师打小报告了。但她什么都没说,一句批评我同桌的话都没说,这让我那个打小报告的同学有七分愤懑十分不满。我那打小报告的同学于是跟我们讲,老师其实是我同桌的表姐,算起来,老师的舅姥爷是我同桌的老姑父。哎,非得这么细算的话,我们村子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沾亲了。
“抄袭”事件不久,便迎来了期末考试。升级的期末考总比寒假前的期末考来的正式,但同时,又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至少我是不重视它的。因为很奇怪,同是期末考,竟然没有奖状可拿。我把炎炎夏日的期末考当做一个庆典。在沉闷的高温下,终于刮来一阵异样的风,校长老师齐齐上阵,整个乡镇的教育体系同心协力,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布置考点,大扫除,在校园的这里那里撒着水,花丛被修剪,树木被浇湿,杂草铲得一干二净。尽管炎热,但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毕竟我们的生活太单调了,于是连这都成了一剂清新剂。考试当天,外校的老师来做监考,在我小的时候,总有这样的错觉,以为陌生的总要比熟悉的高出一筹,于是,那些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变得神圣和遥远了,他们融入考试的氛围中,融入一场仪式,融入庆典,变成一阵清新的风,在我的身边刮过。
可是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那阵风,让我很不愉快。
监考我们考场的老师,没收了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卷子。那位老师四十岁上下,长着一副判官的脸,眼睛几乎一直眯着,仿佛随时准备评点江山,也就是对人说长道短。她的体型偏胖,这就使她的架子摆的更加十足。她往人面前一站,不用说话就给人一股压迫感。就好像你在她的注视下是赤身裸体,藏不住任何秘密的。而且你从她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各种评价和意见,仿佛你是一件物品,而不再是一个人,她把你看透,她以为她把你看透,她并且让所有人以为她把你看透,她对你有着数不清的看法,并且她的看法必须成为一切看法的标准。
这个老师没收了我们班同学的卷子,那个同学可怜的哭泣着,为了不让他影响考场秩序,她把他撵到考场外。
考试结束了,哭泣的同学缠住那个老师苦苦哀求。那个老师很快就烦了,她问同学任课老师是谁,我的同学支支吾吾不肯回答。那个老师把面孔摆的严厉极了,同学只好说出来。一瞬间,她露出一脸鄙弃,毫不掩饰,就那么赤裸裸的在我的同学面前露出一脸鄙弃,讥讽道,“啊,是那个不知廉耻的女人,怪不得。。。啧啧。”她冲着我的同学摇摇头,尽管我们还是孩子,我们依然猜得出她那句怪不得后面接的是“教出这样的学生”。我的同学没有再说什么,头低的恨不得挨到地上。
一些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我听到人们议论她,我还可以忍受,可当我听到有人那么直接粗鲁的对着她的学生说她不知廉耻,我就觉得难以忍受了。但是,我的难以忍受也终于并且只能被忍受了下来。
这件事,我不清楚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只知道,同学没有被留级。大概他的父母找学校说情了吧。后来我听说,那个老师是牛家村的人,也就是我老师嫁过去的那个村子,似乎和我老师的婆家还是邻居。
在考试之后,漫长的假期里,我时常会想起那张充满鄙弃的脸。我只觉得它又恶心又丑陋,它破坏了一切陌生的神秘性,它不是把神秘的面纱掀开,而是把神秘的面纱撕烂扯碎,再把丑陋的细微末节都暴漏给你看。一个人怎么能当着一个小学生的面那么直白的嘲讽他的老师呢,这就像在一个孩子面前侮辱他的母亲。孩子们对于是非曲直或许缺乏公正全面的判断,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偶像崇拜,与孩子们相处最多的父母老师,最容易成全这种偶像崇拜。可是一个偶像的破灭,就意味着一个崇拜的崩塌,在旁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已经奠定的一部分原则和喜好就要经受一场或大或小的考验。
对于我们来说,我虽然不清楚我们全班人的想法,但我可以说,我们班的大部分人,尽管身周充斥着关于我们老师的流言蜚语,仍然不可避免的被她吸引着,我们喜欢她。
暑假里,我们又听说她不能再教我们了。开学的第一天,我心怀忐忑的去了学校,她出现在教室的刹那,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们以为事情都过去了。
三年级,我们搬到了新教室。老教室虽然夏季凉爽,但在冬天的时候却不那么保暖,而且在下雨天,还会变成水帘洞,屋顶年久失修,学校似乎也没有要修的意思,那么老旧的房子不如干脆铲平了重建。
在今天,我的小学已经完全没有寺庙的迹象了,八十年前的香火的痕迹,八十年前的佛钟木鱼,八十年前的经卷,八十年前的佛堂,据说八十年前还有一方莲池,这些都不见了,更遑论八十年前的老方丈小沙弥。
新教室清洁明亮,只是屋脊低了些,没有了木椽檩条,没有了灰墙灰瓦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在一阵新鲜感过后,又变的像往常一样了。这时来了一位新老师,教我们数学。这样作为班主任的她就只需负责教我们语文了。
开学后的第二周,也许是第三周,有一天早上,第一节课是语文,可是老师没有到教室里来。我们以为老师迟到了,大概十分钟之后,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告诉我们这堂课改成自习课。
我们虽然纳罕——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但没有人多想。直到有人从窗子里瞥见老师的身影,不一会大家争相往窗外看去。老师提着一个箱子,似乎刚从办公室出来,她的衣着仍然一丝不苟,柔顺的长发散至腰际。她没有往教室里来,她把箱子放在自行车的后座,牢牢系上。突然,有个同学冲出去喊她,就是我以前的同桌,被怀疑抄袭的那位,他冒着被责罚的危险冲出了教室,然后又有几个同学紧跟着出去了,我们一下子明白了情况,等到我也想出去的时候,副校长和数学老师已经过来制止。
我没能与她当面道别,出去的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哭了,我也哭了。
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不到教室来和我们好好道个别,那样我就可以多见她一面,而不是在最后的时候,只看到一个身影、一个背影,一个高挑纤瘦、清洁孤高的影子。
大概半个月后,我和几个同学非常想她,我们先是细数她的种种好处,然后抱怨学校不通情理,那天应该允许我们出去见她一面嘛,这种时候为什么还要维持课堂秩序?最后我们都沉默了,好长时间没有人再说话。
不知道是谁突然开口了,“我说,我们去看看她吧,去她家里看看她。”
又是好长时间没有人说话,我们知道,所谓的“她家”指的是她在牛家村的婆家,别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婆家的住址,就算知道,牛家村和我们村之间还隔着两个村子呢。
提议的那个同学又开口了,“我是一定要去的,你们谁想去,就告诉我吧,你们要是不说话,我就当你们不去了。”
然后有个声音响了起来,像临终宣言似的,“我和你一起去。”
接着又有两个声音附和,其中包括我。其余的同学沉默的低着头。
我们像要执行秘密任务似的,约定周末早上九点在我家集合,因为我家是最靠近村口的。我们还说好每个人贡献一些零花钱,我们要给老师买个礼物。
到了周末,我才告诉母亲,我要和几个同学去看老师,母亲竟然很爽快的答应了,我感到很愉快,我告诉她,中午不回来吃饭了,母亲也只是皱了下眉,她说这多给老师添麻烦。我想想也是,可是我们不管怎么赶,中午之前都不可能走回来的,没错,我们要走着穿过两个村子,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村子去。我苦恼了一下,只好对母亲说,我们老师不会介意的。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都没想到,我们竟然是到牛家村去看老师,她以为我们去的是老师的娘家。当母亲知道我们几个小孩子徒步经过深深的玉米地,在人生地不熟的牛家村冒失的打听路的时候,她大惊失色,把我狠狠的训斥了一通,她严厉的告诫我,又给我讲了许多小孩子被偷被骗的故事,又讲了发生在玉米地的凶杀案。我被吓得冷汗直冒。当然这是后话,至于那个周末,我们的心情是愉快而无负担的。
那天我们开心的出发了,我们为大人的通情达理而感到喜悦,我们居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拦阻。我们在邻村的一个饰品店买了一件送给老师的礼物,我们挑来挑去,最后选了一条项链,银色的链子吊着一枚透明的半月。买项链花了38块钱,我们每个人摊出十元,剩下的两块钱,我们买了四根雪糕。
我以前从没走过那么长的路,而且是走在完全陌生的路上,朝着完全陌生的终点。那种感觉很新奇,有一种放逐的刺激。长长的柏油路两侧除了玉米还是玉米,抬头是蓝天,而前面和后面都没有尽头。我突然感到,这条路是我们的,天和地也是我们的,在这世界上,除了我们再没有别人。
然后我们遇到了别人,迎面骑着自行车的大婶,打量了我们一会,欲言又止的骑了过去。我突然感到害怕,那个陌生的大婶,一定是有话要跟我们说,可她什么都没说。我看着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一下子想到,如果迷路了呢?如果我们再也走不回去了呢?我不敢问我的同学,我怕她们也不知道答案。
牛家村原来也和我们村子没有两样,歪歪扭扭的街道,长长的院子,整齐的房屋,临街的墙上攀着丝瓜和豆角,有的人家大门紧闭,有的门庭洞开,连照壁的图案也如出一辙。这种感觉就好像,复制了一个村子,尽管细节有出入,但整体感觉毫无二致。
我们费尽的打听着老师的住所,我们一面说着老师丈夫的名字,一面向人解释我们是她的学生。有人仍然问我们是谁家的孩子,我们只好一遍遍告诉她我们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淡。最后有一位大妈直接把我们领到了老师家。
到了终点的时候,沿途的千辛万苦一下子什么都不是了,长长的路途,炎热的空气,对陌生的不可遏制的恐惧,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越想到我们就要见到她,我们就越是紧张和激动。
我们进了大门,我们看到了她的婆婆,我们亟不可待的说明来意并且通报姓名。
她的婆婆正如传说中的一样,是个很通情达理的人。她很热情的迎接我们,并且告诉我们老师不在家里,那语气似乎很为我们难过。她说,“难得你们这么远来看她。”
我们呆愣的无话可说,巨大的失望罩顶而来。我们问她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她皱着眉头回答,“这几天她都不在。”
我们失望的踌躇,不甘心就此离去,却又无计可施。我们在院子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愁苦又可怜。老师的婆婆挽留我们吃午饭。可我们怎么能够留下?如果老师在,那自当别论。可她毕竟不在。
我们坚决的拒绝了。我们走出大门后,又跑回去,把买来的项链交给老师的婆婆,请她代为转交。她又挽留我们,说不放心我们独自走回去。我们请她放心,并且说,我们有四个人呢,哪里是独自。不管她怎么说,我们就是不肯听,倔脾气一上来,除了饿着肚子往家返,我们觉得什么都是不应该做的。我们有什么理由给她的婆家添麻烦呢?
回家的路途,似乎加倍漫长了。我们无精打采的走着,几乎一路无话。
在那之后,没有人再提起去看她。一方面,我们害怕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大人们也不会允许我们去了。
我们偶尔想起她的时候,多数都在沉默。记忆是会被耗尽的,回忆的太多,说的太多,终有一天,再怎么喜欢,也会变得淡薄。更何况我们这些孩子本就容易被新事物吸引,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喜新忘旧。
我们的新班主任,也留着长长的头发,编成麻花辫,她的皮肤略黑,但是眼睛大而明亮。真奇怪,我明明不怎么喜欢她,回想她的时候,她的面容却是那么清晰,她的眼睛、鼻子、嘴巴,一切都近在眼前,可是,我记不起哪怕一张远望她的画面。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和黑板和粉笔和教科书——也就是和一切教学的东西,和一切表明她教师身份的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大人们说她长得漂亮,或许真是如此,可她在我们眼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诗意,她是一个太具体的人,一个纤毫分明的人,她形不成一个朦胧的轮廓,她无法为我们勾画超越真实的梦幻。
人们提起我的前班主任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竖起耳朵谛听。
她到底离婚了。
那是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和邻居唠嗑,我守在一旁入神地看母亲一勾一捺的织毛衣。她们聊着聊着,忽然提起她来。邻居说她离婚了,闹腾了那么半天,还是离了。我的耳朵竖起来,其实我不关心她离不离婚,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我竖着耳朵听着,可是她们一直不说她过得好不好,单只谈她离婚的事。
邻居忽然对我说,“啧,她以前是你们老师吧?”
我点点头。
邻居不理我了,又转过头和母亲聊天。就仿佛她问我的这句和她们正在聊的内容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以为她接下来会问我老师教书好不好,对我们好不好。我还打算用很自豪的语气告诉她们我的老师教书很好,对我们很好,我们都喜欢她(我就是要说,“都”喜欢她,毕竟我们都应该喜欢她)。
但是我没有说话的余地,大人说话,小孩子是不能插嘴的,除非他们问你,否则你说的话是没有任何分量的,他们根本不重视。
从母亲和邻居的谈话中,我懵懵懂懂的明白了一些情况。
一开始是她的婆家提出离婚的,因为她总在娘家住,几乎从不住在婆家。她自己很赞成离婚,可是她的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她,她架不住他们的眼泪炮弹,只得同意尽力维持这段婚姻。这时,她的婆家提出要求,想让她转到牛家村去教书。也就是因此,我们听到她不会再教我们的传言。她没有同意,于是两方又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妥协,她教到我们升三年级有了新老师再转去牛家村。
她在牛家村的日子,似乎并不太平。其中的曲折,我不清楚,我从母亲和邻居的谈话中听到诸如吵架之类的字眼。我很难想象她会和人吵架,在我的印象中,她是宁可不说话不理睬你,也不会和你吵起来的人,她不总是置身事外吗?
我突然有一点期待,既然她恢复单身,既然她回到娘家来,她会不会再回来教我们呢?我忍不住问母亲,“老师会回来教我们吗?”
“怎么可能?她早不当老师了。”邻居气势汹汹道。
“为什么?”我诧异。
“谁知道。反正是不当老师了。”
“但是为什么呢?”
“都说了,谁知道。她去年就不教书了,她婆家说给她转到牛家村去,根本没转成嘛。”
“为什么没转成?”
“啧,咋这么多问题。”邻居咂咂嘴,不耐烦道。
“去写会作业吧。”母亲突然道。
“写完了。”
“看书去吧,看会电视也行,不是有动画片吗?”
“还没到时间。”
“那就随便去看什么吧?”母亲板起脸来。
我只得站起身离开她们身边,但实在无事可做,也无心做什么,我觉得好难过,大人的世界我不懂,他们的是非对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是这份难过却那么具体而沉重。
她后来的情形,我更加不清楚了。等我长大一些,喜欢做一些美好的幻想的时候,我就希望,她和曾经私奔的对象能够终成眷属,可我又听说,那个男人早在她结婚前就成了家。哎,这又增加了我的难过。
时间长了,我不怎么会想起她,每次想到她的时候,总是那坐在椅子上的身影。那身影,我是在那么仓促间瞥见的。可是,它由模糊而逐渐变得清晰。这真是怪事了,向来只听说,记忆越变越模糊,还从未有变清晰一说。或许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终有一天,这也会得到解释的。
她的故事,哎,竟然要用故事二字么?在我的记忆中,我所知道的那一星半点的传闻根本构不成一个故事,我所知道的太少了,可我又无心知晓全部,在我加以叙述的这部分,既没有前因又不清楚后果,中间的曲折,也太过潦草太过简约。但是,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是非曲直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我只希望,永远记住那一个身影,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的身影,并且记住垂在一侧的长发,恬静的面孔,洁白的衬衫,黑色长裙,细高跟凉鞋。她的双唇涂了艳红的唇彩,她的面颊扑了粉,她的双眉描得很细。我似乎还看到徐徐的风,在夏季几乎凝滞的天地间穿行。
平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