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
查看话题 >心安在他处
买了去重庆的卧铺票,虽然心底隐隐怀念长途硬座的日子,却终于被那片可以躺下的方寸之地折服,忍受着不能抬头的逼仄。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心里隐约察觉到了另一种理解,这固然也是我所面对的世界,但却并不如长途火车的时光那么纯粹。
我的大学生涯一例是火车硬座,三十多个小时,有过几次无座。可我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的时候,总是特别骄傲,特别舒服,特别有存在感。仿佛开往青春尾巴的火车上,没了厕所里飘来的可疑气息,没了汗水在脸上迟疑地接纳空气里的尘埃的沉默,没有了长夜里只有哐当哐当响的火车轮子像瞌睡的母亲把你挂在怀里一点一顿的摇晃。并不必矫情的说,那窗户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阳光灿烂,山河秀丽,也不用说对坐的姑娘如何风姿绰约,引人入胜,只是那种身体的困顿让你越发清晰的明白你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你遇到的人都将只此一次,你谈过的话都将过期作废,你的喜乐都是片刻,就让你踏实。
漫长的火车旅途总是一样的,开始于沉闷、做作、强打精神。女孩们总是没完没了的跟电话那头说着写着,好像没有流干净的月经,滴滴答答,令人憎恶。男人们不放过一点点战争的机会,为了行李架上狭小的空间尽情挥发雄性荷尔蒙的攻击性,然后像高潮过后,全身疲乏的瘫坐着,闭目养神,假意不理会这空气中里共同消耗氧气的生物。渐渐地,大家开始消耗袋子里的吃物,或者瓶子里的水,或者手机里的电力,像巷子里幽怨而无聊的妇人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上的瓜果皮肉渐渐多了起来,空气里慢慢有了泡面的氤氲,人们好像从澡堂里被打捞了起来,洗得干净,洗得清爽。
男人的耳朵舒张开,然后各自插话,有一搭没一搭的瞎聊起来,偶尔讨好的抛出一个好接的话题,对方浑然不觉得捡起来,就这么一捧一逗的唱起来。女人们好像过了南风天的窗户,慢慢阴干了水迹,浮现出可人的纹路。漫长的旅途,让人要么一沉到底,要么彻底放下戒防,天南海北的说东说西。一群人把时间当成一条湿答答的被单,一人拧住一段,用力旋转,用力挤干。
我自然是躺不住的,不必说是俯仰皆难的上铺,想是下铺也烧不了我这片肉。我像一根针被丢入布袋,翻滚着翻滚着就要把他刺破了。我渴望知道新世界,用假意了然的旧世界垫在脚下。我好奇乡里的农事,也新鲜工厂里的重复,他人的故事,都好像是可以让我荒岛求生里潺潺流过的水流,滋养着我不被外面灿烂且泛着青草香气的乏味阳光晾干。
中铺的姑娘千里寻夫的故事,在上车时就有了伏笔,母亲放心不下的千叮万嘱,还有临时被调来充当乘务员的铁路局阿姨的打趣,都可以让你玩一把猜猜看的游戏。然而故事显然比你想象的更有趣,这或许是想象毕竟都还是你能触摸到的世界,而别人的真相往往有一种山外山的令人神往。
那是一对在火车上相遇的男女,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去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上学,说着不一样的方言,听着不一样的口音。彼此的交谈,也不过是拧被单的你来我往,唯一醒神的剧情也不过是彼此留了一个QQ。然后各自下车,潇洒挥手,笑着唱着拎着行李走了。若要放到电影里,这样的故事简直不需要用一帧画面来叙说。
可,电影的开场白应该是这样的,两个男女在一节火车上彼此打了一个照面,迟疑着,试探着彼此打了一声招呼,下一个镜头两个人就坐在椅子上回忆起上一次相遇的场景。同样的不同来处,同样的不同去处,又在同样一节火车车厢里遇到了。他们又开始聊自己的世界,说玩的游戏,竟然是同一个游戏,竟然是同一个区。被标签分类固然是粗暴的,但在大多数人的世界,确实一个颠簸不破的好法则。于是下车后,就成就了一段异地恋。
男孩到女孩母亲工作的城市去见了女孩一面,女孩就拎着小熊维尼的皮箱独身一人去他的城市,路途漫漫,放下她实习结束正要转正的熟悉的喜欢的工作。
他人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美好,一种事不关己的美丽,让人只看到欢愉,只看到俏丽,即便是有许多令人唏嘘,即便是有许多感人泪下,但那泪水好像都是幸福的,那口气都是舒怀的。年轻的爱情故事,好像是曾相识的电影剧本,你看着,听着,好像都能听到胶卷翻滚的吱吱咋咋,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耳边,给你开一个单独的房间,细细流淌,慢慢播放。
车厢的窗户,好像上好的灯光师,从亢奋的白转浓转淡,不露痕迹。有时兴致来了,还要丢几包礼花或是几点星光,让你都不好意思得觉得自己真矫情。
我坐在还没上人的对面下铺,抱着白色枕头,倚着白得发腻的被子,不时的补上一点胶片,让电影转得更顺溜。这一刻是听者,是观众,掏空了自己的世界,徜徉在别人的不可知里。你被一种分明是虚无的感觉充盈,像被填满,像在胸口躺上一个抱枕,在一点点寒意中越发温暖。
我们继续拧被单,只是用力的人换了个,是下铺的小伙子。我们无意间知道他起着自行车从重庆到拉萨的事,中铺的女孩是学新闻的,我假意老练的让姑娘挖掘小伙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好像很遥远,又热血,好像电视里的新闻人物就坐在我们的身边。临客火车里相对的两面卧铺,就好像成了一个采访间,我们不必着急来宾行色匆匆,也不必害怕他功成名就而战战兢兢,我们就只管从细问,随意问。
他说他为了跟学长一起去西藏,借了五六千块钱,他说他跟朋友说,你就借吧,少了五百就别给了,我不会拿家里的钱还你,等我毕业了工作了再还你们。没给肯定会阻止他的家人说,给他的朋友说,每天他都会跟他们说说路上的情况,如果太长时间没联系就报警。他和他的学长路上一心只想着,一定要做到一件事,就是一路骑到拉萨,不搭顺风车,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回头。他向学校里的修车师傅学上几手实用的修车技术,带上打气筒,补胎的工具,带上墨镜和雨衣,干净利落的就出发了。
我问他带高原药了么,他露出牙齿笑得好像你问他怕打针么的表情,他吃了一点,问题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样严重。你好像并不能从他的言语里找到这趟旅途到底有多困难,没有轻描淡写,但他还是反复强调他走的川藏线实在没什么了不起,沿着国道走就是了。我问说,这路上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么?他说,一般都没事,极少有人遇上泥石流,死掉的事情也是有的,不过哪里有那么凑巧呢,若是果然碰到了,那也是命,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被那股子蛮劲“
奚落”得好像畏首畏尾的大姑娘,可又不甘心,追问到,那你就没有详细的看看网上的攻略,仔细做好什么准备么?他笑着说,也是看了一点,但哪里要想那么多呢,只要走就是了。我顿时像泄了气的胖和尚,对着一艘大船无可奈何瘦和尚仅凭着一个饭钵就从南海回来了。
可他还是满带遗憾,因为他在落后的路上搭了人家的拖拉机。那天,他骑得慢了,路上相识结伴的同伴和学长先走,约好在一个目的地回合。好心的伙伴把他修车的工具带着,让他路上省点气力,偏偏在路上爆了胎。他挣扎了很久,终于还是没有办法,向路上工地的工人求助。说求助都好像有些修饰,他好像就跟工人们说,你们送我一下把,我车胎爆了。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好像他们也觉得天经地义,给他吃的,开着拖拉机送他。你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太像虚构出来的纯粹,你心里隐约觉得必定是他修饰了过程,必定是他漏过了客套话,可又不禁想相信,他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人在远处眺望,风吹草低,牛羊毕现。你的耳边就好像有了牧童的短笛声,有了青草被牛羊牙口切断的草梗流淌出的汁液的涩。
他拿出手机,给我们看蓝天白云下,在自行车边上的他。
你知道他是自豪的,是骄傲的。又猜测是你觉得他是自豪是,是骄傲的。
他说,真的,这条线并不是很难,体力好就可以了。我说,如果我要去的话,你有什么建议呢?
他沉思了一下,很认真的说,要买一副好手套,手很冷。
没有了暴晒和雨淋,没有了从盆地到海拔五千多米的高高低低,只有藏民家里喝不惯的酥油茶,只有爆胎补胎的修车活。他说入川三条线,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前两条难度都不大,很多人骑车,有自驾游,有摩托车,有自行车,甚至是滑板,徒步,你眼前好像就是一张有着一群朝圣者的稀稀落落公路图。他说,走青藏线的人才了不起,他们要穿越无人区,要面对更复杂的自然环境,没有可以借宿的旅店,没有一路干粮和风光满眼。我说,想去么?他迟疑了下,想的,只是要工作以后,他似乎更担心那六七千块的债什么时候还清。
我安慰他,六七千块说多也多,说少也不是多大的事儿。我用了一个京腔的儿化音,不知道他听出里面的飘渺而不扎实没有。他笑了,牙龈露出来,说,也是。
当我写下这句话时,心里隐约察觉到了另一种理解,这固然也是我所面对的世界,但却并不如长途火车的时光那么纯粹。
我的大学生涯一例是火车硬座,三十多个小时,有过几次无座。可我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的时候,总是特别骄傲,特别舒服,特别有存在感。仿佛开往青春尾巴的火车上,没了厕所里飘来的可疑气息,没了汗水在脸上迟疑地接纳空气里的尘埃的沉默,没有了长夜里只有哐当哐当响的火车轮子像瞌睡的母亲把你挂在怀里一点一顿的摇晃。并不必矫情的说,那窗户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阳光灿烂,山河秀丽,也不用说对坐的姑娘如何风姿绰约,引人入胜,只是那种身体的困顿让你越发清晰的明白你从哪里来,将要去哪里,你遇到的人都将只此一次,你谈过的话都将过期作废,你的喜乐都是片刻,就让你踏实。
漫长的火车旅途总是一样的,开始于沉闷、做作、强打精神。女孩们总是没完没了的跟电话那头说着写着,好像没有流干净的月经,滴滴答答,令人憎恶。男人们不放过一点点战争的机会,为了行李架上狭小的空间尽情挥发雄性荷尔蒙的攻击性,然后像高潮过后,全身疲乏的瘫坐着,闭目养神,假意不理会这空气中里共同消耗氧气的生物。渐渐地,大家开始消耗袋子里的吃物,或者瓶子里的水,或者手机里的电力,像巷子里幽怨而无聊的妇人喋喋不休地反反复复。地上的瓜果皮肉渐渐多了起来,空气里慢慢有了泡面的氤氲,人们好像从澡堂里被打捞了起来,洗得干净,洗得清爽。
男人的耳朵舒张开,然后各自插话,有一搭没一搭的瞎聊起来,偶尔讨好的抛出一个好接的话题,对方浑然不觉得捡起来,就这么一捧一逗的唱起来。女人们好像过了南风天的窗户,慢慢阴干了水迹,浮现出可人的纹路。漫长的旅途,让人要么一沉到底,要么彻底放下戒防,天南海北的说东说西。一群人把时间当成一条湿答答的被单,一人拧住一段,用力旋转,用力挤干。
我自然是躺不住的,不必说是俯仰皆难的上铺,想是下铺也烧不了我这片肉。我像一根针被丢入布袋,翻滚着翻滚着就要把他刺破了。我渴望知道新世界,用假意了然的旧世界垫在脚下。我好奇乡里的农事,也新鲜工厂里的重复,他人的故事,都好像是可以让我荒岛求生里潺潺流过的水流,滋养着我不被外面灿烂且泛着青草香气的乏味阳光晾干。
中铺的姑娘千里寻夫的故事,在上车时就有了伏笔,母亲放心不下的千叮万嘱,还有临时被调来充当乘务员的铁路局阿姨的打趣,都可以让你玩一把猜猜看的游戏。然而故事显然比你想象的更有趣,这或许是想象毕竟都还是你能触摸到的世界,而别人的真相往往有一种山外山的令人神往。
那是一对在火车上相遇的男女,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去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上学,说着不一样的方言,听着不一样的口音。彼此的交谈,也不过是拧被单的你来我往,唯一醒神的剧情也不过是彼此留了一个QQ。然后各自下车,潇洒挥手,笑着唱着拎着行李走了。若要放到电影里,这样的故事简直不需要用一帧画面来叙说。
可,电影的开场白应该是这样的,两个男女在一节火车上彼此打了一个照面,迟疑着,试探着彼此打了一声招呼,下一个镜头两个人就坐在椅子上回忆起上一次相遇的场景。同样的不同来处,同样的不同去处,又在同样一节火车车厢里遇到了。他们又开始聊自己的世界,说玩的游戏,竟然是同一个游戏,竟然是同一个区。被标签分类固然是粗暴的,但在大多数人的世界,确实一个颠簸不破的好法则。于是下车后,就成就了一段异地恋。
男孩到女孩母亲工作的城市去见了女孩一面,女孩就拎着小熊维尼的皮箱独身一人去他的城市,路途漫漫,放下她实习结束正要转正的熟悉的喜欢的工作。
他人的故事总是充满了美好,一种事不关己的美丽,让人只看到欢愉,只看到俏丽,即便是有许多令人唏嘘,即便是有许多感人泪下,但那泪水好像都是幸福的,那口气都是舒怀的。年轻的爱情故事,好像是曾相识的电影剧本,你看着,听着,好像都能听到胶卷翻滚的吱吱咋咋,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耳边,给你开一个单独的房间,细细流淌,慢慢播放。
车厢的窗户,好像上好的灯光师,从亢奋的白转浓转淡,不露痕迹。有时兴致来了,还要丢几包礼花或是几点星光,让你都不好意思得觉得自己真矫情。
我坐在还没上人的对面下铺,抱着白色枕头,倚着白得发腻的被子,不时的补上一点胶片,让电影转得更顺溜。这一刻是听者,是观众,掏空了自己的世界,徜徉在别人的不可知里。你被一种分明是虚无的感觉充盈,像被填满,像在胸口躺上一个抱枕,在一点点寒意中越发温暖。
我们继续拧被单,只是用力的人换了个,是下铺的小伙子。我们无意间知道他起着自行车从重庆到拉萨的事,中铺的女孩是学新闻的,我假意老练的让姑娘挖掘小伙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好像很遥远,又热血,好像电视里的新闻人物就坐在我们的身边。临客火车里相对的两面卧铺,就好像成了一个采访间,我们不必着急来宾行色匆匆,也不必害怕他功成名就而战战兢兢,我们就只管从细问,随意问。
他说他为了跟学长一起去西藏,借了五六千块钱,他说他跟朋友说,你就借吧,少了五百就别给了,我不会拿家里的钱还你,等我毕业了工作了再还你们。没给肯定会阻止他的家人说,给他的朋友说,每天他都会跟他们说说路上的情况,如果太长时间没联系就报警。他和他的学长路上一心只想着,一定要做到一件事,就是一路骑到拉萨,不搭顺风车,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回头。他向学校里的修车师傅学上几手实用的修车技术,带上打气筒,补胎的工具,带上墨镜和雨衣,干净利落的就出发了。
我问他带高原药了么,他露出牙齿笑得好像你问他怕打针么的表情,他吃了一点,问题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样严重。你好像并不能从他的言语里找到这趟旅途到底有多困难,没有轻描淡写,但他还是反复强调他走的川藏线实在没什么了不起,沿着国道走就是了。我问说,这路上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么?他说,一般都没事,极少有人遇上泥石流,死掉的事情也是有的,不过哪里有那么凑巧呢,若是果然碰到了,那也是命,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被那股子蛮劲“
奚落”得好像畏首畏尾的大姑娘,可又不甘心,追问到,那你就没有详细的看看网上的攻略,仔细做好什么准备么?他笑着说,也是看了一点,但哪里要想那么多呢,只要走就是了。我顿时像泄了气的胖和尚,对着一艘大船无可奈何瘦和尚仅凭着一个饭钵就从南海回来了。
可他还是满带遗憾,因为他在落后的路上搭了人家的拖拉机。那天,他骑得慢了,路上相识结伴的同伴和学长先走,约好在一个目的地回合。好心的伙伴把他修车的工具带着,让他路上省点气力,偏偏在路上爆了胎。他挣扎了很久,终于还是没有办法,向路上工地的工人求助。说求助都好像有些修饰,他好像就跟工人们说,你们送我一下把,我车胎爆了。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好像他们也觉得天经地义,给他吃的,开着拖拉机送他。你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太像虚构出来的纯粹,你心里隐约觉得必定是他修饰了过程,必定是他漏过了客套话,可又不禁想相信,他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人在远处眺望,风吹草低,牛羊毕现。你的耳边就好像有了牧童的短笛声,有了青草被牛羊牙口切断的草梗流淌出的汁液的涩。
他拿出手机,给我们看蓝天白云下,在自行车边上的他。
你知道他是自豪的,是骄傲的。又猜测是你觉得他是自豪是,是骄傲的。
他说,真的,这条线并不是很难,体力好就可以了。我说,如果我要去的话,你有什么建议呢?
他沉思了一下,很认真的说,要买一副好手套,手很冷。
没有了暴晒和雨淋,没有了从盆地到海拔五千多米的高高低低,只有藏民家里喝不惯的酥油茶,只有爆胎补胎的修车活。他说入川三条线,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前两条难度都不大,很多人骑车,有自驾游,有摩托车,有自行车,甚至是滑板,徒步,你眼前好像就是一张有着一群朝圣者的稀稀落落公路图。他说,走青藏线的人才了不起,他们要穿越无人区,要面对更复杂的自然环境,没有可以借宿的旅店,没有一路干粮和风光满眼。我说,想去么?他迟疑了下,想的,只是要工作以后,他似乎更担心那六七千块的债什么时候还清。
我安慰他,六七千块说多也多,说少也不是多大的事儿。我用了一个京腔的儿化音,不知道他听出里面的飘渺而不扎实没有。他笑了,牙龈露出来,说,也是。
-
芫沅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2-18 16: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