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
查看话题 >棋与青梅
在以考试和高强度课程闻名的山东,在以连年高考平均分全山东最高闻名的潍坊,我的童年让多数人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小学下围棋的经历完全是另外一种人生,与我的学校生活几乎毫无交集,天马行空。
七八岁的时候是每周末去棋校杀上两整天,但是上大班的结果就是难以长进。就好像练武术必须得跟老师开小灶,只在武术班里面摆划两下拳脚完全只有被专业人士一记马趴秒杀的份儿。于是后来终于变成了每周要有那么一两晚上跑到姑娘家受老师指导。是的,是姑娘家。这也导致了这篇文章压根就不是在讲围棋,而是讲围棋引发的姑娘,或者,是讲姑娘引发的回忆。
前几天,突然看到一个姑娘的婚纱照,她要嫁人啦,而且准新郎长得好小,这不科学。。。不对,有想法的女青年往往不受常理制约。然后我就感慨万千了,因为世界上没结婚的好姑娘又少了一个,类似这种欠抽的想法时常在我脑袋里面盘旋,欠抽是因为我不把这种感慨用在正事儿上。比如看到因饥饿而难以生存的非洲儿童时,我不但毫无怜悯之心,而且还会用一种猎奇的病态心理按下我们干媒体的最讨厌的那个按钮——“了解更多”。
我想回忆的,是两个跟我一起下棋的姑娘的故事。当年我喜欢的一个,叫做青,马上要嫁人的这位,叫做梅。
记忆有点摄影机的意思,它记住三岁时做的梦,写东西的时候20年前的故事就像全打在视频播放器上,快进倒退咔嚓咔嚓地像在剪片子。可是我愣记不起来我是怎么认识的青和梅。我能确定的,就是每周末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个听名字压根不是为孩子设立的地方,见到一帮跟我差不多大的七八岁毛孩子,从事一种在多数人眼里看来都是非主流的运动——围棋。
一开始的时候,棋校里的姑娘只有青梅两个。大家棋盘上的内容不乏什么三路爬长城压长长了我再长之类的怒破招法,总之棋盘上棋子的排布跟高手棋谱上的大相径庭,往往呈规则几何排列,活像俩熊孩子在玩乐高。具体是什么原因把我们圈在一起下围棋,我从来没有问过,至少我当年对围棋并没有多热衷,只是跟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服从家长的选择,逼着我们找事做。但是对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每周末的棋校,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偷着聊小霸王,偷着八卦谁跟谁那个啥,在回光返照的夕阳下踩着自己脑袋的影子等着16路公交开心地回家。谁都不知道,我们真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在探讨人类,探寻人生,探究人性,探索宇宙,相比现在,我们那时候简直是认真得心无旁骛单纯得心无杂念。
彼此的感情需要时间培养,这不像现在我周围的这些欧美货色,见了面自来熟就跟皮卡丘一样天生互相发电而且一电就是尼玛十万伏特。下围棋的孩子好处是多数性格沉稳,少有粗劣顽固的社会渣滓,至少在棋校里面脏话一个字都不允许冒,这让大家很容易处的来。大概是因为围棋本身也是一种游戏,一种交谈方式。大概是因为在开始的两年半我在面对男性对手时大杀大砍毫不手软,但却时常被青跟梅以各种方式以柔克刚,输的毫无脾气,以至于我们郭老师都说我你丫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一起下棋一起下课一起回家而且我总是被姑娘们打败,消灭了因为胜负可能带来的距离感。
梅比我大一级,上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留过长头发,因此在我们这些在无聊时间发挥人类八卦本能的小屁孩嘴里,从来没有炮制或者臆测过她的绯闻八卦。而且他家里还有一个小她好多的亲妹妹需要照顾,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在她脸上浮现过大喜抑或大悲。从我认识她开始,我就觉得这个人无法用我现在学过的汉语进行描述。过了多少年之后,我明白那个叫做知性和成熟。有一天郭老师跟我说她的文章很不错,还被收进了区小学生作文选。之后我去翻了那本令我痛恨的作文选,痛恨是因为里面有多少矫情又弱智的ctrl+c和ctrl+v。我那时候的文章可以理解为少年漫画剧本,满篇打打杀杀充斥着浑身散发着浓郁山寨味儿挥舞着adouken和shoryuken的二逼孩子,由于岛国文化的洗脑,因为我当时几乎天天都在构思和描绘这种热血傻瓜。而她写的是她家的老屋,里面的那种情调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我更是惊异于一个孩子居然能够把写作文这种让90%小朋友哭爹喊娘挤牙膏的刑罚当做爱好。她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文艺青年,要知道我开始写那种风格的文章是在17岁,而那时候她离小学毕业还有段时间。这就是差距。
青是另外一种类型,她跟我同级,皮肤白皙笑容甜美而且从来就没留过短发,我估计青在后来的十几年中追求者应该呜呜泱泱一砖头甩到好几个。她喜欢做一些重复的事儿,比如在我已经实力明显超出她的时候打败我,比如看到我被打败的时候用各种方式在旁边幸灾乐祸,再比如隔三差五就问我:“你们学校这一级是不是有个叫张婷的?”=。=。。。。。。因为那是她妹妹。在当时的世界里,她就是围在老师身边的反派BOSS。我们在下棋的时候,她会惦记别的事情,比如电视剧,比如女孩子爱讨论的话题,我们那后来那帮小一点的姑娘都是围着她转圈,虽然她不是有意为之。青很讨老师喜欢,或者说老师觉得对男孩子应该狠一点,或者干脆说觉得对我应该狠一点。每次下午4点左右,青她们就开始休息,跟老师围观别人下棋,或者跑到院子里面跟小家伙们玩。而脑细胞已经在一天之内死光的我就往往需要被指定再下一局,而且经常是面对老师。当时跟老师过招会感受到极其强大的灵压,因为在我们还是渣渣的年代我们只感觉老师怎么下都是对的,老师说啥都是无容置疑的。我下出臭棋被郭老师训斥的时候,青就是旁边那个带头嘻嘻哈哈幸灾乐祸的。郭老师的棋风很正但偏向于硬派,从不仗蛮力无理强杀但腾挪力战绝不含糊,我还处于几级水平的时候,从不敢大胆起攻,可我偏偏因为计算力好以中盘战斗见长,所以每次跟老师下棋攻也不敢守也不是完全坐以待毙无理憋屈,毫无疑问下场就是稀里哗啦。青就会在这种时候在旁边用手撑着下巴摇头晃脑,用她自己的方式加油添醋往我伤口上撒盐,而且这盐还不是事后撒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迷迷迷迷迷 迷~~~~~~~~”,这真是她原话,一个字没改。
我当时喜欢的是青。
可能是因为处在一个年级更有共同语言,可能是因为青更像个有点肉乎的邻家姑娘,可能是因为我们一起去找老师下棋的次数更多。不过小毛孩的喜欢可比现在单纯,无非就是喜欢一起玩而且玩的很开心,并且觉得人家很漂亮。估计讲完下面这一段,多数人就会明白我这种白痴是怎么炼成的。
青的姥姥家跟我姥姥家都在五道庙小区,有段时间,她周末去了她姥姥家,就会过来找我下棋。我傻了吧唧地认为,她就是来找我下棋的。我那时候上午往往因为没有游戏机在屋里横躺竖切哼啊怪叫无聊到极点,下午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摆弄棋子,甚至自己拿围棋发明新游戏,陪伴着有点老年痴呆的姥爷和有点多动症的姥姥度过一整天时光。青进屋之后,向来是象征性地在棋盘上走个八九十来招,然后一个按捺不住就把计算中的我扔在那自己跑到屋里看白蛇传去了。对一个从五岁就认为打打杀杀的电子游戏比什么都好玩的无药可救的男孩子来说,白蛇传毫无疑问是最为无聊的肥皂剧。我有时候会尝试着坐下看看那上面讲的是啥,每次的结果就是看到白娘子跟许仙在臭和尚和丫无穷无尽的小弟们的拉扯下叫的死去活来,满屏幕都是痛苦与分离的特写。每当这种时候,青就会看得极其上瘾何止一个爽字了得,而我比许仙还痛苦,因为我不知道为毛我家电视机屏幕上填满了扒着嘴大哭的囧脸,而且这个姑娘看完之后总是high地不可开交。
当时在我眼里,青不怎么用功,而梅就像女强人,因为梅的战绩更好,而且是女子冠军。但是事实就是我跟梅五五开,但是估计对青的战绩只有三七开,比如有一次我在老师在双方爹娘的众目睽睽之下被青又逮了个两目半,比如我常有忽略棋型然后被青从断点开始屠大龙的痛苦经历,总之每次输的不知所以。直到棋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郭老师还用我当年被这俩姑娘胖揍的黑历史调侃我。
我怀念我们都是笨蛋的那几年,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水平相差无几,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去分心。每个周末我们都会遇见,下棋,玩耍,比赛,八卦。还会时不常地去郭老师家里,开心地围观别人被虐,听老师讲中国传统谜语里面的秋千格卷帘格,讲古典文学讲戏曲讲老潍坊。
我第一次在最高级别的青少年比赛里面拿到好名次是在97年的新苗杯,第一轮我就碰到了专门克制我的青。过程完全忘光了,但是结果是数完子之后我玄玄乎乎地半目胜,之后我拿到了第五名,并且得到了有生以来我最珍爱的奖品——一副可折叠便携磁力围棋。在那之后,分先的情况下青再也没有赢过我,比赛的时候我们也不再聚在一起讨论谁跟谁可能是第几。我们渐渐不再成为对手,我的对手开始变成了那帮9岁就有二段实力的天才,甚至那些满盘全是无理手嗜杀成性的大叔们。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业余二段,实力强于现在很多大城市里充斥的水货业余五段,含金量十足。
我跟梅有了在让两子到三子的情况下同郭老师争胜的能力,于是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后来的李老师,他每周都会有一晚上来梅家指导,我家离着很近,所以我也加入了。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晚上梅被李老师让九子勉强击败,我被李老师的朋友分先虐杀,这算我俩的开学典礼。之后每输一次多让一子,让到14子的时候李老师表示这没法再让了,你俩没有这么弱,到底怎么搞的。再被打了两轮让14子之后,我在家里翻出本已经快要烂掉的不知道几十年前的棋书,简直就相当于在自家田里翻地的小瘪三儿挖出了失传多年的武林秘籍,从中找出了玉柱守角这个被现代围棋理论认为是极不效率的烂招,之后这招在让子局中大发神威成功止住颓势,梅随后效仿。我们终于开始慢慢地把让子的数量减小,也慢慢地树立了一点小小的自信,管他是老师还是哪门子神仙下凡,放手去杀就好了。
有那么两次,李老师因病或因事实在无法到场,我俩就会在等待半小时之后自行放羊。不得不说我们放羊之后互相对弈相比较于在老师的监督之下,轻松很多,不用担心下了什么臭棋被老师斥责,只要觉得自己爽爱下哪就下哪的感觉可不亚于玩游戏。这是那段时间里最幸福的事情,这意味着本周的作业不用检查。因为我们总是偷懒,有时完不成每周的打谱作业,在老师面前复不出盘,瞎编一气,被李老师识破一顿说教。
年龄成长之后,孩子的心智和心眼也开始成长,98年的夏天棋校搬到了三中后面一个被我称之为别墅的地方,其实就是老平房加院子再加一棵用来发生故事的石榴树,门外的小胡同地上竖插着一个长得活像两个盆扣起来的石头,很多老人说那是陨石不过几十年来无人问津。我们在这样一个别墅里面下完棋八卦的能力也随着年龄上升了一个档次,比如八卦另外一个小姑娘跟一个小伙的事情的时候那场面简直像50年代的电影里面那种嘻嘻哈哈。然后我这种罪魁祸首会毫无疑问地被老师揪出来进行思想批斗。每天陪伴我的是甲班那几个下棋输了就扔棋子拍计时钟互砸然后被家长拉开挨揍的小怪物们,而青和梅更多地出现在乙班和女子赛场,我印象中是梅拿了不计其数的女子冠军。为了刺激她们跟我下棋,我只能用叫嚣让九子这种甘愿自虐的方式成功说服了青一次,随即就是在被她们吆喝着大丈夫说话算数的九子局里面,我只有开启生存模式的份儿,满棋盘的黑子就像满屏幕黑压压的僵尸,谁开心谁赢谁又在奚落我可想而知。
小孩子喜欢一个人的一种典型表现是,故意跟这个人闹别扭。我已经不记得那年到底为什么在棋校跟青耍小家子气闹别扭,那个下午留给我的记忆就是,我骑着自行车气的像肚子鼓成皮球的蛤蟆,呼哧呼哧地蹬在前面,梅在背后骑车追我路上还重复了好几遍:
“青她生气了!青真的生气了!”
脱离大部队的日子开始让我的围棋生活里面只有胜负。因为父母眼里我没有理由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拿不到冠军。因为我的天赋不如其中的两个,我业余爱好太多,也无法真的全力投入跟他们一搏高下,况且他们都请了潍坊第一高手做家教,后来其中一位入了聂卫平道场并且成为了潍坊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棋手。我开始变得对失败很敏感,很痛恨。这段经历直接影响了我之后的性格和人生,无论什么都要跟别人比个高下。我开始参加省级比赛,而且终于逮住一次山中无老虎的空子拿了一次潍坊青少年冠军。但我更羡慕这两个姑娘的围棋,围棋哲学的本身不是寸土必争而是流水不争先,它是一种心境高度上的哲学而不是韩国人理解的战略游戏。至少从后来来看,她们享受的更多的是围棋本身乐趣和围棋带给我们的邂逅,经历,和生活。
梅比我们大,小学毕业就基本淡出了。青到了六年级基本是不活跃状态。而我则是活的四分五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有那么多精力干这干那,平时晚上练圆号,周末时常要跟乐团排练备战,放学还要在足球队里面跟兄弟们一致对外,搞笑的是一直在班里面学习只有十几名的我到了六年级莫名其妙不再故意不写作业,一下子成了所谓的好学生,而且英语奥赛口头作文之类的活动一点没少参加。最讽刺的是家长都认为孩子六年级毕业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巴不得把我们脑袋按在桌子前面拿高考的架势伺候。我的围棋因此在六年级的最后荒废了半年,也导致我们之间几乎没了联系。
之后我们的见面,都是因为过年的时候约好了一起去看郭老师。年近八旬的郭老师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武林泰斗棋坛至尊,他老人家能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因为他的围棋本身有多厉害。潍坊成年名将多出其门下,他人品端正八十高龄不下火线坚持教棋,对整个潍坊棋牌界的贡献让他受此称号无愧。每到我们放假就会打电话到家里唠叨让我们去棋校看看,我猜这俩姑娘现在也跟我一样后悔,我们当时想了各种借口没有回去。不过过年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一起行动的,姑娘们一去了往往先看师母,我就会时不常被拖下水战斗一局,甚至被拉回去参加比赛。于是我在退役好多年之后依然有机会跟这些10岁的小三段们过过招,更开心的是我还经常能杀赢这些小不点,尽管我定式已经忘得几乎只能胡编乱造。我们三个人棋盘之外的人生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轨迹,梅去了印象中只有飞虎队和土匪的枣庄上大学,而我跑到了喘口气几乎就要得肺痨的帝都,青后来干脆去了英格兰。我也不知道,也不清楚到底该怎么估算,作为我们交集的围棋,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到底起了多少作用。
我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也合情合理。作为IT男我越长越残,并且选择北漂这种最苦逼的生活方式,这个残酷的事实跟我当年总是输给青一样毫无脾气。俩姑娘越来越漂亮,不过主要是在说梅。尤其是棋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她叫我的名字,我第一时间居然完全没有对上名号。至于青,我始终觉得她的模样没什么变化,尤其在我真的认识了当年那个整天挂在她嘴边上问了我无数遍的妹妹的时候,发现她妹妹跟她比完全是弱爆了。。。不过我已经不知道梅是不是还跟当年一样有那么好的文笔,青是不是还那么喜欢肥皂剧,不过我确定的是,这些故事,在山东八股式的初中和高中重压之下,只能变成回忆了。
不过我们的最后一次聚会,可不是像韩剧日剧的狗血桥段那样赏心悦目。09年春节,85岁高龄的郭老师病重。我们三个人约了时间,而且心里都清楚,这是最后一次见老师了。之后三个人在脑科医院下面的花店里面为买什么花谁掏钱叨叨了半个小时,老师已经到了只有在喝完水之后才能跟我们勉强说一会话的程度。身高足足有1米85的郭老师当时已经因为结肠癌瘦得皮包骨头。我在那短短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脑子里面一片空白,随后在某个夜晚把我脑子里有关于围棋的记忆过了一遍。我因为围棋遇见你们,尽管多年之后我们都不再是什么业余棋手,我们聊天的话题也从围棋变成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以至于你们都一直诧异为什么我会把这些事情都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青不止一次表示过我这个变态肯定有个记事的小本本。我承认的的确确在小学的时候蹲过墙角画过圈圈,我把98年前发生在棋盘上的事情全写下来了。。。但是为了应付小学让人痛不欲生的作文作业,我们谁都没少把围棋的事情写进去。光是以这俩姑娘作为主角的文章我写过恐怕得有个五六篇。尽管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生阅历太少肚子里倒不出墨水,可是,人如果没有记忆,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尤其是这般绚烂闪耀的青春。在你的人生里,你还能遇到几个好姑娘?凑在一起,就是了为了围棋,和围棋赠予的生活?
-------------时常为了碾压老外需要解释围棋是hardest board game的chitisol
七八岁的时候是每周末去棋校杀上两整天,但是上大班的结果就是难以长进。就好像练武术必须得跟老师开小灶,只在武术班里面摆划两下拳脚完全只有被专业人士一记马趴秒杀的份儿。于是后来终于变成了每周要有那么一两晚上跑到姑娘家受老师指导。是的,是姑娘家。这也导致了这篇文章压根就不是在讲围棋,而是讲围棋引发的姑娘,或者,是讲姑娘引发的回忆。
前几天,突然看到一个姑娘的婚纱照,她要嫁人啦,而且准新郎长得好小,这不科学。。。不对,有想法的女青年往往不受常理制约。然后我就感慨万千了,因为世界上没结婚的好姑娘又少了一个,类似这种欠抽的想法时常在我脑袋里面盘旋,欠抽是因为我不把这种感慨用在正事儿上。比如看到因饥饿而难以生存的非洲儿童时,我不但毫无怜悯之心,而且还会用一种猎奇的病态心理按下我们干媒体的最讨厌的那个按钮——“了解更多”。
我想回忆的,是两个跟我一起下棋的姑娘的故事。当年我喜欢的一个,叫做青,马上要嫁人的这位,叫做梅。
记忆有点摄影机的意思,它记住三岁时做的梦,写东西的时候20年前的故事就像全打在视频播放器上,快进倒退咔嚓咔嚓地像在剪片子。可是我愣记不起来我是怎么认识的青和梅。我能确定的,就是每周末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个听名字压根不是为孩子设立的地方,见到一帮跟我差不多大的七八岁毛孩子,从事一种在多数人眼里看来都是非主流的运动——围棋。
一开始的时候,棋校里的姑娘只有青梅两个。大家棋盘上的内容不乏什么三路爬长城压长长了我再长之类的怒破招法,总之棋盘上棋子的排布跟高手棋谱上的大相径庭,往往呈规则几何排列,活像俩熊孩子在玩乐高。具体是什么原因把我们圈在一起下围棋,我从来没有问过,至少我当年对围棋并没有多热衷,只是跟中国大多数孩子一样,服从家长的选择,逼着我们找事做。但是对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每周末的棋校,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偷着聊小霸王,偷着八卦谁跟谁那个啥,在回光返照的夕阳下踩着自己脑袋的影子等着16路公交开心地回家。谁都不知道,我们真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在探讨人类,探寻人生,探究人性,探索宇宙,相比现在,我们那时候简直是认真得心无旁骛单纯得心无杂念。
彼此的感情需要时间培养,这不像现在我周围的这些欧美货色,见了面自来熟就跟皮卡丘一样天生互相发电而且一电就是尼玛十万伏特。下围棋的孩子好处是多数性格沉稳,少有粗劣顽固的社会渣滓,至少在棋校里面脏话一个字都不允许冒,这让大家很容易处的来。大概是因为围棋本身也是一种游戏,一种交谈方式。大概是因为在开始的两年半我在面对男性对手时大杀大砍毫不手软,但却时常被青跟梅以各种方式以柔克刚,输的毫无脾气,以至于我们郭老师都说我你丫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一起下棋一起下课一起回家而且我总是被姑娘们打败,消灭了因为胜负可能带来的距离感。
梅比我大一级,上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留过长头发,因此在我们这些在无聊时间发挥人类八卦本能的小屁孩嘴里,从来没有炮制或者臆测过她的绯闻八卦。而且他家里还有一个小她好多的亲妹妹需要照顾,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在她脸上浮现过大喜抑或大悲。从我认识她开始,我就觉得这个人无法用我现在学过的汉语进行描述。过了多少年之后,我明白那个叫做知性和成熟。有一天郭老师跟我说她的文章很不错,还被收进了区小学生作文选。之后我去翻了那本令我痛恨的作文选,痛恨是因为里面有多少矫情又弱智的ctrl+c和ctrl+v。我那时候的文章可以理解为少年漫画剧本,满篇打打杀杀充斥着浑身散发着浓郁山寨味儿挥舞着adouken和shoryuken的二逼孩子,由于岛国文化的洗脑,因为我当时几乎天天都在构思和描绘这种热血傻瓜。而她写的是她家的老屋,里面的那种情调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让我更是惊异于一个孩子居然能够把写作文这种让90%小朋友哭爹喊娘挤牙膏的刑罚当做爱好。她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文艺青年,要知道我开始写那种风格的文章是在17岁,而那时候她离小学毕业还有段时间。这就是差距。
青是另外一种类型,她跟我同级,皮肤白皙笑容甜美而且从来就没留过短发,我估计青在后来的十几年中追求者应该呜呜泱泱一砖头甩到好几个。她喜欢做一些重复的事儿,比如在我已经实力明显超出她的时候打败我,比如看到我被打败的时候用各种方式在旁边幸灾乐祸,再比如隔三差五就问我:“你们学校这一级是不是有个叫张婷的?”=。=。。。。。。因为那是她妹妹。在当时的世界里,她就是围在老师身边的反派BOSS。我们在下棋的时候,她会惦记别的事情,比如电视剧,比如女孩子爱讨论的话题,我们那后来那帮小一点的姑娘都是围着她转圈,虽然她不是有意为之。青很讨老师喜欢,或者说老师觉得对男孩子应该狠一点,或者干脆说觉得对我应该狠一点。每次下午4点左右,青她们就开始休息,跟老师围观别人下棋,或者跑到院子里面跟小家伙们玩。而脑细胞已经在一天之内死光的我就往往需要被指定再下一局,而且经常是面对老师。当时跟老师过招会感受到极其强大的灵压,因为在我们还是渣渣的年代我们只感觉老师怎么下都是对的,老师说啥都是无容置疑的。我下出臭棋被郭老师训斥的时候,青就是旁边那个带头嘻嘻哈哈幸灾乐祸的。郭老师的棋风很正但偏向于硬派,从不仗蛮力无理强杀但腾挪力战绝不含糊,我还处于几级水平的时候,从不敢大胆起攻,可我偏偏因为计算力好以中盘战斗见长,所以每次跟老师下棋攻也不敢守也不是完全坐以待毙无理憋屈,毫无疑问下场就是稀里哗啦。青就会在这种时候在旁边用手撑着下巴摇头晃脑,用她自己的方式加油添醋往我伤口上撒盐,而且这盐还不是事后撒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迷迷迷迷迷 迷~~~~~~~~”,这真是她原话,一个字没改。
我当时喜欢的是青。
可能是因为处在一个年级更有共同语言,可能是因为青更像个有点肉乎的邻家姑娘,可能是因为我们一起去找老师下棋的次数更多。不过小毛孩的喜欢可比现在单纯,无非就是喜欢一起玩而且玩的很开心,并且觉得人家很漂亮。估计讲完下面这一段,多数人就会明白我这种白痴是怎么炼成的。
青的姥姥家跟我姥姥家都在五道庙小区,有段时间,她周末去了她姥姥家,就会过来找我下棋。我傻了吧唧地认为,她就是来找我下棋的。我那时候上午往往因为没有游戏机在屋里横躺竖切哼啊怪叫无聊到极点,下午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摆弄棋子,甚至自己拿围棋发明新游戏,陪伴着有点老年痴呆的姥爷和有点多动症的姥姥度过一整天时光。青进屋之后,向来是象征性地在棋盘上走个八九十来招,然后一个按捺不住就把计算中的我扔在那自己跑到屋里看白蛇传去了。对一个从五岁就认为打打杀杀的电子游戏比什么都好玩的无药可救的男孩子来说,白蛇传毫无疑问是最为无聊的肥皂剧。我有时候会尝试着坐下看看那上面讲的是啥,每次的结果就是看到白娘子跟许仙在臭和尚和丫无穷无尽的小弟们的拉扯下叫的死去活来,满屏幕都是痛苦与分离的特写。每当这种时候,青就会看得极其上瘾何止一个爽字了得,而我比许仙还痛苦,因为我不知道为毛我家电视机屏幕上填满了扒着嘴大哭的囧脸,而且这个姑娘看完之后总是high地不可开交。
当时在我眼里,青不怎么用功,而梅就像女强人,因为梅的战绩更好,而且是女子冠军。但是事实就是我跟梅五五开,但是估计对青的战绩只有三七开,比如有一次我在老师在双方爹娘的众目睽睽之下被青又逮了个两目半,比如我常有忽略棋型然后被青从断点开始屠大龙的痛苦经历,总之每次输的不知所以。直到棋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郭老师还用我当年被这俩姑娘胖揍的黑历史调侃我。
我怀念我们都是笨蛋的那几年,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水平相差无几,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去分心。每个周末我们都会遇见,下棋,玩耍,比赛,八卦。还会时不常地去郭老师家里,开心地围观别人被虐,听老师讲中国传统谜语里面的秋千格卷帘格,讲古典文学讲戏曲讲老潍坊。
我第一次在最高级别的青少年比赛里面拿到好名次是在97年的新苗杯,第一轮我就碰到了专门克制我的青。过程完全忘光了,但是结果是数完子之后我玄玄乎乎地半目胜,之后我拿到了第五名,并且得到了有生以来我最珍爱的奖品——一副可折叠便携磁力围棋。在那之后,分先的情况下青再也没有赢过我,比赛的时候我们也不再聚在一起讨论谁跟谁可能是第几。我们渐渐不再成为对手,我的对手开始变成了那帮9岁就有二段实力的天才,甚至那些满盘全是无理手嗜杀成性的大叔们。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业余二段,实力强于现在很多大城市里充斥的水货业余五段,含金量十足。
我跟梅有了在让两子到三子的情况下同郭老师争胜的能力,于是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后来的李老师,他每周都会有一晚上来梅家指导,我家离着很近,所以我也加入了。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天晚上梅被李老师让九子勉强击败,我被李老师的朋友分先虐杀,这算我俩的开学典礼。之后每输一次多让一子,让到14子的时候李老师表示这没法再让了,你俩没有这么弱,到底怎么搞的。再被打了两轮让14子之后,我在家里翻出本已经快要烂掉的不知道几十年前的棋书,简直就相当于在自家田里翻地的小瘪三儿挖出了失传多年的武林秘籍,从中找出了玉柱守角这个被现代围棋理论认为是极不效率的烂招,之后这招在让子局中大发神威成功止住颓势,梅随后效仿。我们终于开始慢慢地把让子的数量减小,也慢慢地树立了一点小小的自信,管他是老师还是哪门子神仙下凡,放手去杀就好了。
有那么两次,李老师因病或因事实在无法到场,我俩就会在等待半小时之后自行放羊。不得不说我们放羊之后互相对弈相比较于在老师的监督之下,轻松很多,不用担心下了什么臭棋被老师斥责,只要觉得自己爽爱下哪就下哪的感觉可不亚于玩游戏。这是那段时间里最幸福的事情,这意味着本周的作业不用检查。因为我们总是偷懒,有时完不成每周的打谱作业,在老师面前复不出盘,瞎编一气,被李老师识破一顿说教。
年龄成长之后,孩子的心智和心眼也开始成长,98年的夏天棋校搬到了三中后面一个被我称之为别墅的地方,其实就是老平房加院子再加一棵用来发生故事的石榴树,门外的小胡同地上竖插着一个长得活像两个盆扣起来的石头,很多老人说那是陨石不过几十年来无人问津。我们在这样一个别墅里面下完棋八卦的能力也随着年龄上升了一个档次,比如八卦另外一个小姑娘跟一个小伙的事情的时候那场面简直像50年代的电影里面那种嘻嘻哈哈。然后我这种罪魁祸首会毫无疑问地被老师揪出来进行思想批斗。每天陪伴我的是甲班那几个下棋输了就扔棋子拍计时钟互砸然后被家长拉开挨揍的小怪物们,而青和梅更多地出现在乙班和女子赛场,我印象中是梅拿了不计其数的女子冠军。为了刺激她们跟我下棋,我只能用叫嚣让九子这种甘愿自虐的方式成功说服了青一次,随即就是在被她们吆喝着大丈夫说话算数的九子局里面,我只有开启生存模式的份儿,满棋盘的黑子就像满屏幕黑压压的僵尸,谁开心谁赢谁又在奚落我可想而知。
小孩子喜欢一个人的一种典型表现是,故意跟这个人闹别扭。我已经不记得那年到底为什么在棋校跟青耍小家子气闹别扭,那个下午留给我的记忆就是,我骑着自行车气的像肚子鼓成皮球的蛤蟆,呼哧呼哧地蹬在前面,梅在背后骑车追我路上还重复了好几遍:
“青她生气了!青真的生气了!”
脱离大部队的日子开始让我的围棋生活里面只有胜负。因为父母眼里我没有理由不如别的孩子,但是我拿不到冠军。因为我的天赋不如其中的两个,我业余爱好太多,也无法真的全力投入跟他们一搏高下,况且他们都请了潍坊第一高手做家教,后来其中一位入了聂卫平道场并且成为了潍坊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棋手。我开始变得对失败很敏感,很痛恨。这段经历直接影响了我之后的性格和人生,无论什么都要跟别人比个高下。我开始参加省级比赛,而且终于逮住一次山中无老虎的空子拿了一次潍坊青少年冠军。但我更羡慕这两个姑娘的围棋,围棋哲学的本身不是寸土必争而是流水不争先,它是一种心境高度上的哲学而不是韩国人理解的战略游戏。至少从后来来看,她们享受的更多的是围棋本身乐趣和围棋带给我们的邂逅,经历,和生活。
梅比我们大,小学毕业就基本淡出了。青到了六年级基本是不活跃状态。而我则是活的四分五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有那么多精力干这干那,平时晚上练圆号,周末时常要跟乐团排练备战,放学还要在足球队里面跟兄弟们一致对外,搞笑的是一直在班里面学习只有十几名的我到了六年级莫名其妙不再故意不写作业,一下子成了所谓的好学生,而且英语奥赛口头作文之类的活动一点没少参加。最讽刺的是家长都认为孩子六年级毕业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巴不得把我们脑袋按在桌子前面拿高考的架势伺候。我的围棋因此在六年级的最后荒废了半年,也导致我们之间几乎没了联系。
之后我们的见面,都是因为过年的时候约好了一起去看郭老师。年近八旬的郭老师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武林泰斗棋坛至尊,他老人家能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因为他的围棋本身有多厉害。潍坊成年名将多出其门下,他人品端正八十高龄不下火线坚持教棋,对整个潍坊棋牌界的贡献让他受此称号无愧。每到我们放假就会打电话到家里唠叨让我们去棋校看看,我猜这俩姑娘现在也跟我一样后悔,我们当时想了各种借口没有回去。不过过年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一起行动的,姑娘们一去了往往先看师母,我就会时不常被拖下水战斗一局,甚至被拉回去参加比赛。于是我在退役好多年之后依然有机会跟这些10岁的小三段们过过招,更开心的是我还经常能杀赢这些小不点,尽管我定式已经忘得几乎只能胡编乱造。我们三个人棋盘之外的人生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轨迹,梅去了印象中只有飞虎队和土匪的枣庄上大学,而我跑到了喘口气几乎就要得肺痨的帝都,青后来干脆去了英格兰。我也不知道,也不清楚到底该怎么估算,作为我们交集的围棋,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到底起了多少作用。
我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也合情合理。作为IT男我越长越残,并且选择北漂这种最苦逼的生活方式,这个残酷的事实跟我当年总是输给青一样毫无脾气。俩姑娘越来越漂亮,不过主要是在说梅。尤其是棋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她叫我的名字,我第一时间居然完全没有对上名号。至于青,我始终觉得她的模样没什么变化,尤其在我真的认识了当年那个整天挂在她嘴边上问了我无数遍的妹妹的时候,发现她妹妹跟她比完全是弱爆了。。。不过我已经不知道梅是不是还跟当年一样有那么好的文笔,青是不是还那么喜欢肥皂剧,不过我确定的是,这些故事,在山东八股式的初中和高中重压之下,只能变成回忆了。
不过我们的最后一次聚会,可不是像韩剧日剧的狗血桥段那样赏心悦目。09年春节,85岁高龄的郭老师病重。我们三个人约了时间,而且心里都清楚,这是最后一次见老师了。之后三个人在脑科医院下面的花店里面为买什么花谁掏钱叨叨了半个小时,老师已经到了只有在喝完水之后才能跟我们勉强说一会话的程度。身高足足有1米85的郭老师当时已经因为结肠癌瘦得皮包骨头。我在那短短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脑子里面一片空白,随后在某个夜晚把我脑子里有关于围棋的记忆过了一遍。我因为围棋遇见你们,尽管多年之后我们都不再是什么业余棋手,我们聊天的话题也从围棋变成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以至于你们都一直诧异为什么我会把这些事情都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青不止一次表示过我这个变态肯定有个记事的小本本。我承认的的确确在小学的时候蹲过墙角画过圈圈,我把98年前发生在棋盘上的事情全写下来了。。。但是为了应付小学让人痛不欲生的作文作业,我们谁都没少把围棋的事情写进去。光是以这俩姑娘作为主角的文章我写过恐怕得有个五六篇。尽管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人生阅历太少肚子里倒不出墨水,可是,人如果没有记忆,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青春,尤其是这般绚烂闪耀的青春。在你的人生里,你还能遇到几个好姑娘?凑在一起,就是了为了围棋,和围棋赠予的生活?
-------------时常为了碾压老外需要解释围棋是hardest board game的chitiso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