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中如何更好的组织和运营一个社交群体!——关于4月16日周三的网络营销课程的两点感悟
周三晚上MMT的网络营销分享会,学习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入门知识,为外行的人梳理了基本框架。很不错的一堂概念课,学习了很多基础知识,也对自己以后做社交网络推广与运营也有很大的帮助,很感谢Vick和乔精彩的分享,Vick开场针对众位新手的“引入概念”做得不错,很开场的互动和鲜活有趣的案例,还有乔的很清晰深入的分享,我的确是获益匪浅。
1.黄金圆环(Why,How,What),让喜欢你的人更加喜欢你,讨厌你的人远离你!
Vick提到用你的信念(Why)去激励更多人,号召他们一起同你实现How和What,这种本来是一种组织技巧。不过Vick将其跨界应用到了网络营销,人们不是因为你的产品特色,为什么利益而购买你的产品,却是因为你的信念和坚持,为什么目的而去加入你,支持你!
我深深的赞同这一点,很久以前无论是茶友会做网络营销,还是在很多人咖啡馆,还是最后在豆瓣推广我运营的那些QQ群,为什么我写的软文能够受到很多人的推荐。我觉得很多原因是我没有写出我们要做什么,获得什么,而是我在告诉大家,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很有趣,而有趣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去不断实现这个有趣的东西。
我曾在1月中旬开始组建某学习组QQ群,发布同城活动软文,截止到3月中旬共127人顶贴,在2月底时(约耗时一个多月时间),QQ群已经为500人满人群,还收到很多加入的信息,不得已在4月份开了2群,又增加了50多人。
其实看我的活动文案,就知道内容很虚(= =|||),根本没有具体的活动执行,但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呢?后面问过群友才知道,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学习需求,需要变得更加优秀,但外面的很多活动组织只是告诉大家,他们那边有一个这样的学习活动(What),并且是怎样做的(How),但他们作为参加者仅仅是对活动感兴趣而已,并非对他们组织本身。而唯独只有我是在告诉大家,我是在玩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能够让大家一起学习进步(Why),但我还不不知道怎么玩?哈哈,所以很多群友就被我“忽悠”进来了,把群爆满了,与此同时,同期比我早运营的QQ群,还一直未能突破百人大关。(PS:不过我真心是想做些学习活动,只是独木难支,幸好有MMT的学习活动支持,感谢MMT三朵金花Amy,小嵩,口口对我的支持。)
在我看来“黄金圆环”法则类似于“吸引力法则”,你是怎样的人,一直想做什么,就会吸引更多与你气质相符,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而“黄金圆环”则更加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Why影响How,再影响What。
目前在广州做活动的人中,我觉得把黄金圆环应用的最好的人,非Puffy莫属,她的恋爱社交平台能够吸引很多具有气质相同,兴趣相投的白领,而且组织的活动相当新颖且独具匠心。她的宣传文案都很独特,都是能够将其理想,理念都融在其中,而非类似其他组织(大夫山相亲团)那样,运用大书活动的精彩,大贴图片等粗暴无理的手段。甚至有的组织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目的并没有在各方面突出来,反而超级隐晦,还需要参与者去揣测,这样本身很难获取大家的信任。
要知道,广州的白领原本是“苦逼”的一群人,有微弱的消费能力,也很挑剔,因为他们对一线大牌的产品或服务很熟悉,五星级酒店住过,高级餐厅也吃过,阿玛尼可能还有一两套,也欣赏过一线大牌那考究精湛的做工。凭心而论,这样的白领是一群相当不好对付的客户,预算有限还很重视品质,要想服务好这批客户,做得称心如意,真心不容易。对于产品或服务不满意了,他们一般都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再次参与活动了。
所以目前做得最好,深得大家好评的,估计只有Puffy的Table For Six六人行聚餐,MMT三朵金花组织的学习分享类活动,广州暴走团的户外活动,饭醉团和美食在广州的美食聚餐类了,Fika组织的活动和创业互助沙龙也独具魅力。虽然其他组织的活动各有亮点,但很多时候没有对Why进行很好的阐释,也就很难吸引广州的那些“苦逼”白领,所以他们也做得不愠不火。
曾经某群的群主委屈地向我哭诉,群友对她的做法不满而退群了,她不知道怎样做是不是对的?我后来分析了她的做法,其实她做的How和What都能够满足她的Why,只是群友对她的Why不太欣赏或者不能理解,而主动退群,我个人觉得这是合理的。
我们利用互联网来宣传我们的Why,并不是要求全部人都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有阳光就必然有阴影,有支持就必然有反对,我们所需做得就是并不是改变讨厌我们的人,让他们转向支持我们,这样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更要做的是让喜欢我们的人更加喜欢我们,支持我们的人更加支持我们,讨厌和反对我们的人远离我们,让气质相同,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最大发挥最大的效率,产生最佳效果。
2.对付社交蒸发冷却效应,选择“开放”or“封闭”,这是一个问题!
乔分享到社交媒体运营中,要提防社交蒸发冷却效应,即在社交团体中,成员的价值跟液体的温度类似,当温度最高的液体蒸发变成气体时(价值最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剩下的液体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社团的平均价值会进一步降低),这一现象称作社交蒸发冷却效应。
这个效应在社交现象中相当普遍,当一个开放QQ群开放给大众时,意味着它对成员的加入时没有选择性的,如此一来,想加入QQ群的人都是在QQ群的平均水平之下的人,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东西,但QQ群中最有价值的群成员会发现QQ群成员平均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群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QQ群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群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QQ群彻底的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QQ群。我已经见识过广州很多本地著名大群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这个现象也可以很好说明当今微博和百度贴吧的式微!
而离开的那些人他们去了自己的封闭“私人”QQ群。在那儿,他们可以同跟自己水平相近的朋友进行真正的社交,可以遇见能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的互动是畅通的,可能为什么微信现在很火,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吧?
我从毕业后一直兼职网络营销和运营各类QQ群,对于这个现象也是十分头疼!很多人还委托我运营和管理这些团队,却自以为一个QQ群成功运营是件水到渠成的小事,我深感无语!现在很多以前的老群,现在死得死,残得残,虽然剩下几个均是比较活跃的新群,而他们只是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期而已。但经过多年观察不同社交团体的运营模式,还有经常使用各种社交工具(微博,陌陌,豆瓣,知乎,QQ,微信等),却发现了很多可以用来尝试防止冷却的方法,让我禁不住有点小小激动!
①采用邀请制,将社交运营模式封闭化,仅限于熟人or高质量人群之间的交流!
这类运营模式在广州并不少见,他们对加入的成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都是采用熟人邀请机制,适合于小众而精致的团体,很低调地在大众视野之外活动!他们的活跃度相当高,若是拿QQ群来对比,一个19人封闭QQ群,活跃度不逊于一个2000人的活跃度大群!类似于小飞鱼和乔运营的一月一读书的群,还有很多高端人士聚集的群体,差不多就是采用这样的机制,但这方面的弱点似乎在于很难大规模应用!
关于这个“邀请机制”的设定,我觉得更适合把这个设定看成一个门槛,若是把门槛换成QQ群的头衔等级,来判断一群人的价值高低,然后筛选,估计也是同样适用。同时,这个门槛可以是会员等级,收费等等N多手段,我就不一一陈述,可能这些更适合大规模应用。
②采用高价值者享有特权对待的方式进行管理!
在某社交活动的QQ群中,对于高价值贡献者或者KOL(意见领袖,例如像我这样的人,O(∩_∩)O哈哈哈~)均会受到特殊对待,享受很多活动特权,得到社群的认可和尊重。我感觉这种类似于游戏中的声望系统,在游戏中产生拥有不同声望的非平均角色,让精英可以升级打怪扎堆(=_=|||)。但可以感受到其活跃度明显会提升很多,具体能够走多久,还有待观察。
在Puffy的Table For Six 聚餐中,获得票数最高的人拥有机会与其他票数高的人聚餐和聊天,也是类似于这样的机制,效果貌似很好,她的活动一向报名的人很多,人气够旺!
③通过设置不同卫星群守卫中心群,来提升活跃度!
在我运营的某群中,中心群是500人的大群,其他卫星群的是小群体,众星拱月。中心群是个大广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都可以产生互动,新人的加入也是无限制门槛,聊天也是无限制门槛。但其周围的卫星群(主要是讨论组和微信群)则是一个个兴趣小团体,可以是兴趣主导,活动主导,熟人主导等,但他们有着各自封闭规则,高活跃度。新人很难进入,但也不是说没机会。卫星群的建立很难,而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要沟通只能通过中心群来进行沟通。
曾经参考广州暴走团的运营模式,发现其卫星群的绝对厉害的优点,允许暴走社群无限扩大,疯狂增长,即使完全没有质量可言,却是收拢了一批高度集中的优质客户资源。
结论——执行才是王道,我们终将只是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我们自己,优化我们的生活!
很感谢MMT的Vick和乔分享的网络营销知识,真心让我受益匪浅。黄金圆环法则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使用出来了,只是没有人点破,这次“会心一击”让我对以后写软文营销的技巧和偏重更有把握。社交蒸发冷却效应是社交的一种基本动态效应,而且对社群的健康有长期的腐蚀性影响。我后面若有机会再不断研究如何避免这样的效应,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交社群。
我很少写这样的心得分享帖,很大原因是很多“脑残粉”会说我很腹黑,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想到一个平时笑嘻嘻人畜无害的“妹子王”有着这样的野心。恩,好吧,谁说我就是“人畜无害”了,谁说我就是“妹子王”了,我一直都没有为自己挂上这些头衔!
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慢慢地组织和运营出一个高效有益健康的社群,而加入这个社群的人,能够体验到各种有趣好玩,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以前我也见识过很多人的各种说法和提案,一旦到执行,就马上青黄不接了,这也是我以前为什么退出其他组织的很大原因。
其实想法真的一文不值,执行力才是王道。慢慢地去做,去验证,才知道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终将只是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我们自己,优化我们的生活!我只是喜欢做事的人,不喜欢搞虚的,正如我在第一点说的,让喜欢我的人更加喜欢我,不喜欢我的人,自己离远点!O(∩_∩)O哈哈~
题外话:很感谢某人跟我一起来听课,还预先送我生日礼物,哈哈,真是意外的小惊喜,虽然4月16日不是我的生日,但你的温暖和关心,让我比过生日还开心,毕竟大家工作之后都那么忙碌了,还能心系我的生日,谢谢某人的祝福~~~一生的好朋友!O(∩_∩)O哈哈~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小小阿狸
1.黄金圆环(Why,How,What),让喜欢你的人更加喜欢你,讨厌你的人远离你!
Vick提到用你的信念(Why)去激励更多人,号召他们一起同你实现How和What,这种本来是一种组织技巧。不过Vick将其跨界应用到了网络营销,人们不是因为你的产品特色,为什么利益而购买你的产品,却是因为你的信念和坚持,为什么目的而去加入你,支持你!
我深深的赞同这一点,很久以前无论是茶友会做网络营销,还是在很多人咖啡馆,还是最后在豆瓣推广我运营的那些QQ群,为什么我写的软文能够受到很多人的推荐。我觉得很多原因是我没有写出我们要做什么,获得什么,而是我在告诉大家,我们做的这件事情很有趣,而有趣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怎么去不断实现这个有趣的东西。
我曾在1月中旬开始组建某学习组QQ群,发布同城活动软文,截止到3月中旬共127人顶贴,在2月底时(约耗时一个多月时间),QQ群已经为500人满人群,还收到很多加入的信息,不得已在4月份开了2群,又增加了50多人。
其实看我的活动文案,就知道内容很虚(= =|||),根本没有具体的活动执行,但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呢?后面问过群友才知道,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学习需求,需要变得更加优秀,但外面的很多活动组织只是告诉大家,他们那边有一个这样的学习活动(What),并且是怎样做的(How),但他们作为参加者仅仅是对活动感兴趣而已,并非对他们组织本身。而唯独只有我是在告诉大家,我是在玩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能够让大家一起学习进步(Why),但我还不不知道怎么玩?哈哈,所以很多群友就被我“忽悠”进来了,把群爆满了,与此同时,同期比我早运营的QQ群,还一直未能突破百人大关。(PS:不过我真心是想做些学习活动,只是独木难支,幸好有MMT的学习活动支持,感谢MMT三朵金花Amy,小嵩,口口对我的支持。)
在我看来“黄金圆环”法则类似于“吸引力法则”,你是怎样的人,一直想做什么,就会吸引更多与你气质相符,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而“黄金圆环”则更加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Why影响How,再影响What。
目前在广州做活动的人中,我觉得把黄金圆环应用的最好的人,非Puffy莫属,她的恋爱社交平台能够吸引很多具有气质相同,兴趣相投的白领,而且组织的活动相当新颖且独具匠心。她的宣传文案都很独特,都是能够将其理想,理念都融在其中,而非类似其他组织(大夫山相亲团)那样,运用大书活动的精彩,大贴图片等粗暴无理的手段。甚至有的组织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其目的并没有在各方面突出来,反而超级隐晦,还需要参与者去揣测,这样本身很难获取大家的信任。
要知道,广州的白领原本是“苦逼”的一群人,有微弱的消费能力,也很挑剔,因为他们对一线大牌的产品或服务很熟悉,五星级酒店住过,高级餐厅也吃过,阿玛尼可能还有一两套,也欣赏过一线大牌那考究精湛的做工。凭心而论,这样的白领是一群相当不好对付的客户,预算有限还很重视品质,要想服务好这批客户,做得称心如意,真心不容易。对于产品或服务不满意了,他们一般都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再次参与活动了。
所以目前做得最好,深得大家好评的,估计只有Puffy的Table For Six六人行聚餐,MMT三朵金花组织的学习分享类活动,广州暴走团的户外活动,饭醉团和美食在广州的美食聚餐类了,Fika组织的活动和创业互助沙龙也独具魅力。虽然其他组织的活动各有亮点,但很多时候没有对Why进行很好的阐释,也就很难吸引广州的那些“苦逼”白领,所以他们也做得不愠不火。
曾经某群的群主委屈地向我哭诉,群友对她的做法不满而退群了,她不知道怎样做是不是对的?我后来分析了她的做法,其实她做的How和What都能够满足她的Why,只是群友对她的Why不太欣赏或者不能理解,而主动退群,我个人觉得这是合理的。
我们利用互联网来宣传我们的Why,并不是要求全部人都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有阳光就必然有阴影,有支持就必然有反对,我们所需做得就是并不是改变讨厌我们的人,让他们转向支持我们,这样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更要做的是让喜欢我们的人更加喜欢我们,支持我们的人更加支持我们,讨厌和反对我们的人远离我们,让气质相同,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才能够最大发挥最大的效率,产生最佳效果。
2.对付社交蒸发冷却效应,选择“开放”or“封闭”,这是一个问题!
乔分享到社交媒体运营中,要提防社交蒸发冷却效应,即在社交团体中,成员的价值跟液体的温度类似,当温度最高的液体蒸发变成气体时(价值最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剩下的液体的平均温度就会下降(社团的平均价值会进一步降低),这一现象称作社交蒸发冷却效应。
这个效应在社交现象中相当普遍,当一个开放QQ群开放给大众时,意味着它对成员的加入时没有选择性的,如此一来,想加入QQ群的人都是在QQ群的平均水平之下的人,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东西,但QQ群中最有价值的群成员会发现QQ群成员平均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呆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群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QQ群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群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QQ群彻底的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QQ群。我已经见识过广州很多本地著名大群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这个现象也可以很好说明当今微博和百度贴吧的式微!
而离开的那些人他们去了自己的封闭“私人”QQ群。在那儿,他们可以同跟自己水平相近的朋友进行真正的社交,可以遇见能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的互动是畅通的,可能为什么微信现在很火,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吧?
我从毕业后一直兼职网络营销和运营各类QQ群,对于这个现象也是十分头疼!很多人还委托我运营和管理这些团队,却自以为一个QQ群成功运营是件水到渠成的小事,我深感无语!现在很多以前的老群,现在死得死,残得残,虽然剩下几个均是比较活跃的新群,而他们只是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期而已。但经过多年观察不同社交团体的运营模式,还有经常使用各种社交工具(微博,陌陌,豆瓣,知乎,QQ,微信等),却发现了很多可以用来尝试防止冷却的方法,让我禁不住有点小小激动!
①采用邀请制,将社交运营模式封闭化,仅限于熟人or高质量人群之间的交流!
这类运营模式在广州并不少见,他们对加入的成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都是采用熟人邀请机制,适合于小众而精致的团体,很低调地在大众视野之外活动!他们的活跃度相当高,若是拿QQ群来对比,一个19人封闭QQ群,活跃度不逊于一个2000人的活跃度大群!类似于小飞鱼和乔运营的一月一读书的群,还有很多高端人士聚集的群体,差不多就是采用这样的机制,但这方面的弱点似乎在于很难大规模应用!
关于这个“邀请机制”的设定,我觉得更适合把这个设定看成一个门槛,若是把门槛换成QQ群的头衔等级,来判断一群人的价值高低,然后筛选,估计也是同样适用。同时,这个门槛可以是会员等级,收费等等N多手段,我就不一一陈述,可能这些更适合大规模应用。
②采用高价值者享有特权对待的方式进行管理!
在某社交活动的QQ群中,对于高价值贡献者或者KOL(意见领袖,例如像我这样的人,O(∩_∩)O哈哈哈~)均会受到特殊对待,享受很多活动特权,得到社群的认可和尊重。我感觉这种类似于游戏中的声望系统,在游戏中产生拥有不同声望的非平均角色,让精英可以升级打怪扎堆(=_=|||)。但可以感受到其活跃度明显会提升很多,具体能够走多久,还有待观察。
在Puffy的Table For Six 聚餐中,获得票数最高的人拥有机会与其他票数高的人聚餐和聊天,也是类似于这样的机制,效果貌似很好,她的活动一向报名的人很多,人气够旺!
③通过设置不同卫星群守卫中心群,来提升活跃度!
在我运营的某群中,中心群是500人的大群,其他卫星群的是小群体,众星拱月。中心群是个大广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都可以产生互动,新人的加入也是无限制门槛,聊天也是无限制门槛。但其周围的卫星群(主要是讨论组和微信群)则是一个个兴趣小团体,可以是兴趣主导,活动主导,熟人主导等,但他们有着各自封闭规则,高活跃度。新人很难进入,但也不是说没机会。卫星群的建立很难,而且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要沟通只能通过中心群来进行沟通。
曾经参考广州暴走团的运营模式,发现其卫星群的绝对厉害的优点,允许暴走社群无限扩大,疯狂增长,即使完全没有质量可言,却是收拢了一批高度集中的优质客户资源。
结论——执行才是王道,我们终将只是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我们自己,优化我们的生活!
很感谢MMT的Vick和乔分享的网络营销知识,真心让我受益匪浅。黄金圆环法则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使用出来了,只是没有人点破,这次“会心一击”让我对以后写软文营销的技巧和偏重更有把握。社交蒸发冷却效应是社交的一种基本动态效应,而且对社群的健康有长期的腐蚀性影响。我后面若有机会再不断研究如何避免这样的效应,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交社群。
我很少写这样的心得分享帖,很大原因是很多“脑残粉”会说我很腹黑,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想到一个平时笑嘻嘻人畜无害的“妹子王”有着这样的野心。恩,好吧,谁说我就是“人畜无害”了,谁说我就是“妹子王”了,我一直都没有为自己挂上这些头衔!
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慢慢地组织和运营出一个高效有益健康的社群,而加入这个社群的人,能够体验到各种有趣好玩,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以前我也见识过很多人的各种说法和提案,一旦到执行,就马上青黄不接了,这也是我以前为什么退出其他组织的很大原因。
其实想法真的一文不值,执行力才是王道。慢慢地去做,去验证,才知道自己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终将只是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我们自己,优化我们的生活!我只是喜欢做事的人,不喜欢搞虚的,正如我在第一点说的,让喜欢我的人更加喜欢我,不喜欢我的人,自己离远点!O(∩_∩)O哈哈~
题外话:很感谢某人跟我一起来听课,还预先送我生日礼物,哈哈,真是意外的小惊喜,虽然4月16日不是我的生日,但你的温暖和关心,让我比过生日还开心,毕竟大家工作之后都那么忙碌了,还能心系我的生日,谢谢某人的祝福~~~一生的好朋友!O(∩_∩)O哈哈~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小小阿狸
-
a拒绝浮躁的大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14:07:55
-
单身闺蜜club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6 22:56:25
-
Muix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4 21:59:17
-
奶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15:25:25
-
泥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15:48:24
-
嘟嘟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17:05:02
-
charlie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17:46:23
-
就叫我艾斯吧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18:25:26
-
-Epon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2 20:38:01
-
树上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3 01:02:34
-
七月珊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3 11:02:51
-
至此不谈风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4 23:13:45
-
高低得改个名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6 16: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