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儿
查看话题 >我是如何以一分之差与北大失之交臂的
(1)我为什么要考北大?
2011年7月份,我即将上大三,很有幸参加了《中国诗歌》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诗歌”夏令营,从4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来到太阳能把人灼烧的武汉。当时杂志社请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来给我们讲课,比如雷抒雁、林莽等等,七天的时间被关于诗歌的课程紧紧填满,但我还是在晚上给来参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老师发了条信息,问他可不可以看看我的诗歌,因为我早就敬仰大名,希望能够去考他的研究生。张老师约好让我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去见他,见面后老师问了一些有关于我诗歌创作和文学阅读的问题,我“趁机”向老师表达了想考他的研究生的愿望,老师说非常欢迎,并给我大致说了下考哪几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向人表达我要考研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早就有之,但一直很模糊。张老师的这一鼓励,让我回到学校后,开始着手做考研的相关准备工作。
有一天,在图书馆遇到几位老师,他们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给他们说了我的想法。老师们一致给我的意见是现在准备还太早,等到寒假过后准备也不迟,“战线”拉得太长,最后“体力”不支就不好了。放眼望去,周围的同学还都在忙着实习或者找兼职,也没有考试的氛围。在10月份,偶然的机会看到《都市时报》举办“青年记者”训练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习机会,而且我也想离开学校一段时间,换个环境生活一下。很幸运地,到了云南,到了《都市时报》,从事了自己喜爱的人物专访工作。我所做的人物采访的选题都是自己喜欢的,那些明星或者作家也都是我非常崇拜和感兴趣的,于是,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工作,和不同的人聊人生、聊理想,最后,很轻而易举地拿到了那一届“青年记者”训练营的最高的稿费。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没有遇到任何的困难,选题顺利、采访顺利、和陌生朋友相处顺利,有那么几次,我觉得自己棒极了,似乎没有问题可以难倒我。
实习完毕回到学校时已经是元旦了。寒假里我便开始要求自己正式进入考研的节奏,我先仔细地查找了北师大的考研信息,买全了教材,通过师哥师姐的帮助拿到了历年的考研真题。开学之后,为了更好的备考,我先研究了一下北师大的考题,发现他们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指定教材上有的知识点,只要背熟即可,越熟得分越高。这一发现,让我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厌烦: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能学到什么新东西呢?还不是继续往“书呆子”的方向培养?纠结了很久之后,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想选择一个试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的学校。毫无疑问,经过我的多方查找,发现北大最合适,他们出的题目,你在课本上找都找不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考北大,也有人猜测说为了虚荣或者怎样,其实,他们都想多了。现在想来,促使我考北大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半年内我连续参加了“中国诗歌”夏令营和“都市时报”训练营,这两个活动使我感到了极大的自信,甚至有些飘飘然,以至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很强大,强大到报考北大也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倘若没有这两个活动,我一定还老老实实地在备考着北师大,仅此而已。
所以说,对于机会的理解,要从两方面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2)一分一秒地读书
从自信出发,我轻而易举地选择了北大,但是当我真正塌下心来努力去钻研每一道题目,或者是去学习每一章节的时候,才发现北大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名词我都没有听说过,对一些问题我甚至没有基本的看法,这个时候我有点动摇了,一边是北师大的越背熟越好,考上的可能性大;一边是北大的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考上的可能性不如前者大,有那么十几天左右的时间,我一直被这个选择所困扰,现在想来,其实都是能力达不到目标的变相表现而已。最终,我选择了一个让人苦笑不得的方法——抓阄,我写了两个纸团,抛了三次,两次是北大,一次是北师大,于是,我还是坚持了北大。那时已经是2012年5月份了。周围考研的同学早就确定了学校,并且按部就班的复习了,虽然我起步比别人早,但中途犹豫不决,以致事实上要比别人复习的晚。但也因为浪费的这些时间,让我之后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再也没有过要放弃。
确定目标之后的每一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徐志摩在和他夜思梦想的陆小曼刚刚结婚后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平常太容易诉愁诉苦了,难得快活时,倒反不留痕迹。”我对这句话做一个改造“我们平常太活跃于各种场合了,难得静下来时,倒反不留痕迹。”之前在学校,不管是做社团活动还是去参加校外的活动,每天忙忙碌碌,倒是觉得有些日记或者博客的心情,觉得那样的时光是值得谨记的。但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时间需要一分一秒地来度过时反倒没有什么好说的。图书馆的自习室里面有一挂钟,我每天都要抬头数次确定时间,有时间隔三四个小时,是全身投入的时候;有时间隔半个小时,是我学习烦躁的时候,到最后,我甚至发现我自己拥有了一种确切定位时间的能力,觉得这个时候该是几点了,大约也就是几点了。
我的好朋友曾经说过“以前兴致勃勃地喊着‘每天叫醒我的是梦想’,而现在不得不承认叫醒我的只是闹钟而已。”一二百天的清晨,都是被被闹钟轰炸而醒,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闹钟都会准时在早上六点和中午两点响起。2012年,是我深刻感受时间的一年,之前顺口说说“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之类的词顺理成章,完全脑中自动填满,可真的静下心来,感受钟表指针的点点移动时,才能体会到永恒的价值。
幸亏还有书。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目,所以,你围绕着几个大的方向课程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范围。于是,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手边一定会有书的存在,有段时间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手不释卷”。我想这就是我考研最大的收获——让我养成了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现在若是一天不读书,心里就痒痒,觉得难受,读书于我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我深知养成一个习惯不容易,更不要说脑力劳动的习惯了。
所以说,2012年这一年,我体会到了两样弥足珍贵的东西:一是时间的宝贵;二是阅读的美好,尽管大多数是理论书,但它带给你的那种“脑洞全开”的感觉特别爽。
(3)为梦想买单
2013年2月18日早上八点钟左右,我上网查到了考研的成绩,考虑到北大现当代文学只招6个人的现实,一看排名27名我就知道没戏了,虽然分数也就比别人差十分而已。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嚎啕大哭,为什么而哭也不知道,就下意识地不停地哭,哭了差不多两三个小时,直到眼泪真的流不出来了为止。紧接着周围的朋友、老师开始给我打电话,我只好手机关机,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是有些虚荣而又懦弱的,当我意气风发地备考北大时,我毫不讳言地告诉别人我就是要考北大,而当失败时,我甚至不想和别人提起有过考研这么一回事儿。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痛哭中过去了,等到下午,我开始试着和我比较信赖的长辈联系,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在一旁的男朋友劝我说“先不要给任何人打电话,你先静下心来想一想,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意见也不迟。”可我根本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还很生他的气,因为我在痛哭时,他只是陪着我,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现在等到我去别人那里寻求安慰的时候,他又阻止我。于是,我给了四五位长辈打了电话,他们给我的反馈大致有四种:一是“你之前走得那么顺利,现在受点挫折是必要的”;二是“你选的学校太高了,应该选一个蹦一蹦就可以够到的”,而事实是当初他得知我报考北大时给我的鼓励是“要报就应该报最好的学校,你没问题的”;三是“北大毕竟难考一些,要不就再考一年吧”这也是我父母的想法;四是“不管你之后有什么其他的选择,我相信你都会做的很好的。”结果是,虽然你听了很多人的意见,觉得这个人说的也对,那个人说的也挺好的,但是你还是不知该怎么做。
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简直是“地狱”般的痛苦,一方面在犹豫和纠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另一方面耳边开始传来周围同学考上清华、复旦等的消息。我最好的朋友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他本打算考北大的,经过思量,最后放弃,他的放弃和顺利考上北电,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连祝福他的心情都没有。那一段无光的日子里,我醒来便是哭泣,觉得上天放弃了我。在考场上,我觉得自己答得特别顺利,个人感觉还挺好,没想到专业课给的分数那么低,低到都不能见人。这给我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你觉得自己答得不满意,你还有可努力的地方;如果你答得已经尽其能,很难再去确定努力的方向。
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前后思量,我最终的决定还是再考一年,父母同学师友都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我男朋友说“你再换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吧,比如浙大、北师大啊都挺不错的,不要考北大了。”那一刻,我觉得他听瞧不起我的,嘴上没说,心里很不舒服。
通过这次失败,我也慢慢的发现了我应对困难的能力是那么薄弱。说来也是,虽然没有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从小到大,在学习上都是名列前茅,虽然高考考得不好,但也算是进入了自己觉得还挺好的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根本不知道困难是怎么一回事儿,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挺强。还有一点就是遇到事情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该如何静下来好好思虑,而是第一时间祈求别人的帮助。很多人羡慕我说“你多好,认识那么多的人,而我们除了同学,几乎谁都不认识。”后来,我才懂得,认识人多对个人而言也是“双刃剑”,使用的好与不好全在你自己。倘若没有这么多朋友的帮助,或许我早就应该被生活教会了人生很重要的一课——独立。
(4)做一回“前朝遗老”
当我确定下来再考一年时,也就意味着我要面临一个问题——和小师弟小师妹一起学习。我所在的本科学校历来有“考研基地”的称号,学习风气好得没话说,经过思量,我放弃了在家里自习的念头,继续待在学校,也就是说我将要和小师妹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之前我有段时间担任学校诗社的社长,也就有不少的小师妹认识我,这在给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刚开始时,每次走进自习室我都担心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或者讽刺或者崇敬,反正眼光不是平常的。所以,有时候一想到要去上自习就会有畏难的心理。没有办法只能闷着头皮坚持再坚持,终于一个多月之后,自习室里的人好像都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并且有什么问题时还回来问我,渐渐地也就熟络起来,第一关算是过了。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是的,我的这些小烦恼对别人而言构不成问题,但在那种环境下,那时那景中,你觉得它真的困扰你。
2013年6月份毕业之后,告别了我的舍友、同学和最好的朋友,我自己一个人开始面对“崭新”的生活,而且还是“静寂无声”的生活。虽然认识一些小师妹,但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没有深交,更谈不上亲密无间。所以有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我都是独自自习,独自吃饭,独自逛街买东西,这对于习惯了周围满是朋友的我来说,在毕业之前,这种生活连想都是不敢想的,没有认识的人可怎么生活啊?可是真的面临这种问题时,你会发现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而且我也觉得开始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影响,它告诉我:千万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教会了我独立。那段时间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去陌生的城市工作了,周围都是陌生人,那我该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吗?道理都是相通的,我能够在学校里做好,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适应。
仔细说来,这些都是外在的问题,最难的问题在于我要怎样着手自己的复习,这只关于我一个人的事情,连研友都没办法给你建议。上次考研时,因为时间紧迫,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死啃专业理论书籍,虽然知道了很多比较新潮的批评方法,但总觉得文学的储备不是很足,所以这一年,我用最笨拙,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只有读的越多,对理论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这是当初的想法。因为之前的一年我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再加上我对文学类的书籍特别的感兴趣,所以一周读三本书完全不成问题。现在通过我做的读书笔记上来看,从2013年4月份到2013年10月份,一共读了90多本书。如饥似渴、酣畅漓淋,可谓是我两年来最快乐的时光,以致于它转移了我对其他问题的注意力,让我觉得做一回“前朝遗老”好像也没什么非得解决的问题不可。
(5)当才华配不上梦想
2014年2月25日,我第一时间查到了成绩,专业排名11名。参考招生人数,应该能考上,但有可能在边缘上。我认识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博士,我向她要了负责我们这个专业招生的老师的邮箱,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我给老师发了封邮件,把我这么多年的创作经历和我对写作的热爱说了一下。过了两天,一直没有收到老师的回信。有老师建议我去北大一趟,拿着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看,不要再等了。
3月3号我到了北大。见到了我要找的老师,我向他老师说明了情况,并且把我的作品给了他,老师说分数线比你的高一分,但这个不是由我来决定的,是全组人商议的结果,而且已经上报给学校了。我拿着三本自己发表的作品,“垂死挣扎”地说到“难道我写了这么多,连一分都不值吗?”老师笑笑说“你今天来让我降一分,明天还有一个人也让我来降一分,你说我们怎么办?”最后,老师说“我会把你的作品给相关的老师看看的。”那一刻,虽然分数线还没出,但我知道已经无可挽回了,我再一次与北大失之交臂。
相比较上一次的失败,这一次我明显淡定了许多。一方面是我渐渐地学会了处理困难的方法,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就不会向上次一样狼狈;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该努力的都努力了,剩下的事情,不管是命运也好,还是能力也罢,都是我无法改变的,我只能接受。虽然心里还是很难过,但是我还是愿意接受调剂,因为我要学习的东西都已经学到了,我要求自己去做新的尝试,不能再停在原地踏步了。这一次的选择,我只是和一两个朋友通了电话,其他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独立来完成,我想这就是成长的意义。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现在我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且学习一门我非常热爱的新的专业——戏剧。
看似我向命运妥协了,但只有我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梦想和野心。不管当初是因为什么而报考了北大,我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两年里我所学到的无形的东西足够我无憾和无悔。很多人对我说“你除了北大,其他的学校应该一考就准吧。”我只是笑笑,首先是我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些建议,动摇自己的初心,其次是我在年轻时挑战了自己,认真地“作”了两年,使我我的青春平凡但还不至于普通。我喜欢的作家尹珊珊这样说“大好的青春,不要全用来做平庸无趣不高级的事,什么都往上够一够,一辈子都在斑马线上走有什么意思,你又不是个安全套安全最牛逼。活得像个王八蛋一两年才不枉此生。”是的,不是什么人都有勇气以宝贵的青春活出“王八蛋”的姿态。
以前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因为盲目自信;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是因为我知道了在才华还配不上梦想时,我要做的就是默默努力,点滴积累,而不是苛求一朝之内天下皆知。我曾经抱怨上天把我忽略了,觉得不公平,但当我接受现实时,我才发现上天在以另外一种细水流长的方式馈赠我,比如今年7月我将要有本诗集面世,也已经签了两本书的合同。
“北大”不会离我而去,而是更深地驻扎在了我的心里。
2011年7月份,我即将上大三,很有幸参加了《中国诗歌》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诗歌”夏令营,从4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来到太阳能把人灼烧的武汉。当时杂志社请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来给我们讲课,比如雷抒雁、林莽等等,七天的时间被关于诗歌的课程紧紧填满,但我还是在晚上给来参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老师发了条信息,问他可不可以看看我的诗歌,因为我早就敬仰大名,希望能够去考他的研究生。张老师约好让我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去见他,见面后老师问了一些有关于我诗歌创作和文学阅读的问题,我“趁机”向老师表达了想考他的研究生的愿望,老师说非常欢迎,并给我大致说了下考哪几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向人表达我要考研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早就有之,但一直很模糊。张老师的这一鼓励,让我回到学校后,开始着手做考研的相关准备工作。
有一天,在图书馆遇到几位老师,他们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给他们说了我的想法。老师们一致给我的意见是现在准备还太早,等到寒假过后准备也不迟,“战线”拉得太长,最后“体力”不支就不好了。放眼望去,周围的同学还都在忙着实习或者找兼职,也没有考试的氛围。在10月份,偶然的机会看到《都市时报》举办“青年记者”训练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习机会,而且我也想离开学校一段时间,换个环境生活一下。很幸运地,到了云南,到了《都市时报》,从事了自己喜爱的人物专访工作。我所做的人物采访的选题都是自己喜欢的,那些明星或者作家也都是我非常崇拜和感兴趣的,于是,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工作,和不同的人聊人生、聊理想,最后,很轻而易举地拿到了那一届“青年记者”训练营的最高的稿费。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没有遇到任何的困难,选题顺利、采访顺利、和陌生朋友相处顺利,有那么几次,我觉得自己棒极了,似乎没有问题可以难倒我。
实习完毕回到学校时已经是元旦了。寒假里我便开始要求自己正式进入考研的节奏,我先仔细地查找了北师大的考研信息,买全了教材,通过师哥师姐的帮助拿到了历年的考研真题。开学之后,为了更好的备考,我先研究了一下北师大的考题,发现他们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指定教材上有的知识点,只要背熟即可,越熟得分越高。这一发现,让我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厌烦: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能学到什么新东西呢?还不是继续往“书呆子”的方向培养?纠结了很久之后,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想选择一个试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的学校。毫无疑问,经过我的多方查找,发现北大最合适,他们出的题目,你在课本上找都找不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考北大,也有人猜测说为了虚荣或者怎样,其实,他们都想多了。现在想来,促使我考北大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半年内我连续参加了“中国诗歌”夏令营和“都市时报”训练营,这两个活动使我感到了极大的自信,甚至有些飘飘然,以至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很强大,强大到报考北大也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倘若没有这两个活动,我一定还老老实实地在备考着北师大,仅此而已。
所以说,对于机会的理解,要从两方面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2)一分一秒地读书
从自信出发,我轻而易举地选择了北大,但是当我真正塌下心来努力去钻研每一道题目,或者是去学习每一章节的时候,才发现北大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名词我都没有听说过,对一些问题我甚至没有基本的看法,这个时候我有点动摇了,一边是北师大的越背熟越好,考上的可能性大;一边是北大的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考上的可能性不如前者大,有那么十几天左右的时间,我一直被这个选择所困扰,现在想来,其实都是能力达不到目标的变相表现而已。最终,我选择了一个让人苦笑不得的方法——抓阄,我写了两个纸团,抛了三次,两次是北大,一次是北师大,于是,我还是坚持了北大。那时已经是2012年5月份了。周围考研的同学早就确定了学校,并且按部就班的复习了,虽然我起步比别人早,但中途犹豫不决,以致事实上要比别人复习的晚。但也因为浪费的这些时间,让我之后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再也没有过要放弃。
确定目标之后的每一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徐志摩在和他夜思梦想的陆小曼刚刚结婚后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平常太容易诉愁诉苦了,难得快活时,倒反不留痕迹。”我对这句话做一个改造“我们平常太活跃于各种场合了,难得静下来时,倒反不留痕迹。”之前在学校,不管是做社团活动还是去参加校外的活动,每天忙忙碌碌,倒是觉得有些日记或者博客的心情,觉得那样的时光是值得谨记的。但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时间需要一分一秒地来度过时反倒没有什么好说的。图书馆的自习室里面有一挂钟,我每天都要抬头数次确定时间,有时间隔三四个小时,是全身投入的时候;有时间隔半个小时,是我学习烦躁的时候,到最后,我甚至发现我自己拥有了一种确切定位时间的能力,觉得这个时候该是几点了,大约也就是几点了。
我的好朋友曾经说过“以前兴致勃勃地喊着‘每天叫醒我的是梦想’,而现在不得不承认叫醒我的只是闹钟而已。”一二百天的清晨,都是被被闹钟轰炸而醒,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闹钟都会准时在早上六点和中午两点响起。2012年,是我深刻感受时间的一年,之前顺口说说“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之类的词顺理成章,完全脑中自动填满,可真的静下心来,感受钟表指针的点点移动时,才能体会到永恒的价值。
幸亏还有书。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目,所以,你围绕着几个大的方向课程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的范围。于是,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手边一定会有书的存在,有段时间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手不释卷”。我想这就是我考研最大的收获——让我养成了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现在若是一天不读书,心里就痒痒,觉得难受,读书于我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我深知养成一个习惯不容易,更不要说脑力劳动的习惯了。
所以说,2012年这一年,我体会到了两样弥足珍贵的东西:一是时间的宝贵;二是阅读的美好,尽管大多数是理论书,但它带给你的那种“脑洞全开”的感觉特别爽。
(3)为梦想买单
2013年2月18日早上八点钟左右,我上网查到了考研的成绩,考虑到北大现当代文学只招6个人的现实,一看排名27名我就知道没戏了,虽然分数也就比别人差十分而已。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嚎啕大哭,为什么而哭也不知道,就下意识地不停地哭,哭了差不多两三个小时,直到眼泪真的流不出来了为止。紧接着周围的朋友、老师开始给我打电话,我只好手机关机,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是有些虚荣而又懦弱的,当我意气风发地备考北大时,我毫不讳言地告诉别人我就是要考北大,而当失败时,我甚至不想和别人提起有过考研这么一回事儿。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痛哭中过去了,等到下午,我开始试着和我比较信赖的长辈联系,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在一旁的男朋友劝我说“先不要给任何人打电话,你先静下心来想一想,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意见也不迟。”可我根本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还很生他的气,因为我在痛哭时,他只是陪着我,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现在等到我去别人那里寻求安慰的时候,他又阻止我。于是,我给了四五位长辈打了电话,他们给我的反馈大致有四种:一是“你之前走得那么顺利,现在受点挫折是必要的”;二是“你选的学校太高了,应该选一个蹦一蹦就可以够到的”,而事实是当初他得知我报考北大时给我的鼓励是“要报就应该报最好的学校,你没问题的”;三是“北大毕竟难考一些,要不就再考一年吧”这也是我父母的想法;四是“不管你之后有什么其他的选择,我相信你都会做的很好的。”结果是,虽然你听了很多人的意见,觉得这个人说的也对,那个人说的也挺好的,但是你还是不知该怎么做。
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简直是“地狱”般的痛苦,一方面在犹豫和纠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另一方面耳边开始传来周围同学考上清华、复旦等的消息。我最好的朋友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他本打算考北大的,经过思量,最后放弃,他的放弃和顺利考上北电,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连祝福他的心情都没有。那一段无光的日子里,我醒来便是哭泣,觉得上天放弃了我。在考场上,我觉得自己答得特别顺利,个人感觉还挺好,没想到专业课给的分数那么低,低到都不能见人。这给我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你觉得自己答得不满意,你还有可努力的地方;如果你答得已经尽其能,很难再去确定努力的方向。
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前后思量,我最终的决定还是再考一年,父母同学师友都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我男朋友说“你再换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吧,比如浙大、北师大啊都挺不错的,不要考北大了。”那一刻,我觉得他听瞧不起我的,嘴上没说,心里很不舒服。
通过这次失败,我也慢慢的发现了我应对困难的能力是那么薄弱。说来也是,虽然没有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从小到大,在学习上都是名列前茅,虽然高考考得不好,但也算是进入了自己觉得还挺好的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根本不知道困难是怎么一回事儿,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挺强。还有一点就是遇到事情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该如何静下来好好思虑,而是第一时间祈求别人的帮助。很多人羡慕我说“你多好,认识那么多的人,而我们除了同学,几乎谁都不认识。”后来,我才懂得,认识人多对个人而言也是“双刃剑”,使用的好与不好全在你自己。倘若没有这么多朋友的帮助,或许我早就应该被生活教会了人生很重要的一课——独立。
(4)做一回“前朝遗老”
当我确定下来再考一年时,也就意味着我要面临一个问题——和小师弟小师妹一起学习。我所在的本科学校历来有“考研基地”的称号,学习风气好得没话说,经过思量,我放弃了在家里自习的念头,继续待在学校,也就是说我将要和小师妹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之前我有段时间担任学校诗社的社长,也就有不少的小师妹认识我,这在给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刚开始时,每次走进自习室我都担心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或者讽刺或者崇敬,反正眼光不是平常的。所以,有时候一想到要去上自习就会有畏难的心理。没有办法只能闷着头皮坚持再坚持,终于一个多月之后,自习室里的人好像都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并且有什么问题时还回来问我,渐渐地也就熟络起来,第一关算是过了。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是的,我的这些小烦恼对别人而言构不成问题,但在那种环境下,那时那景中,你觉得它真的困扰你。
2013年6月份毕业之后,告别了我的舍友、同学和最好的朋友,我自己一个人开始面对“崭新”的生活,而且还是“静寂无声”的生活。虽然认识一些小师妹,但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没有深交,更谈不上亲密无间。所以有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我都是独自自习,独自吃饭,独自逛街买东西,这对于习惯了周围满是朋友的我来说,在毕业之前,这种生活连想都是不敢想的,没有认识的人可怎么生活啊?可是真的面临这种问题时,你会发现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而且我也觉得开始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影响,它告诉我:千万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教会了我独立。那段时间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去陌生的城市工作了,周围都是陌生人,那我该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吗?道理都是相通的,我能够在学校里做好,走向社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适应。
仔细说来,这些都是外在的问题,最难的问题在于我要怎样着手自己的复习,这只关于我一个人的事情,连研友都没办法给你建议。上次考研时,因为时间紧迫,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死啃专业理论书籍,虽然知道了很多比较新潮的批评方法,但总觉得文学的储备不是很足,所以这一年,我用最笨拙,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只有读的越多,对理论的理解才有可能更深,这是当初的想法。因为之前的一年我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再加上我对文学类的书籍特别的感兴趣,所以一周读三本书完全不成问题。现在通过我做的读书笔记上来看,从2013年4月份到2013年10月份,一共读了90多本书。如饥似渴、酣畅漓淋,可谓是我两年来最快乐的时光,以致于它转移了我对其他问题的注意力,让我觉得做一回“前朝遗老”好像也没什么非得解决的问题不可。
(5)当才华配不上梦想
2014年2月25日,我第一时间查到了成绩,专业排名11名。参考招生人数,应该能考上,但有可能在边缘上。我认识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博士,我向她要了负责我们这个专业招生的老师的邮箱,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我给老师发了封邮件,把我这么多年的创作经历和我对写作的热爱说了一下。过了两天,一直没有收到老师的回信。有老师建议我去北大一趟,拿着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看,不要再等了。
3月3号我到了北大。见到了我要找的老师,我向他老师说明了情况,并且把我的作品给了他,老师说分数线比你的高一分,但这个不是由我来决定的,是全组人商议的结果,而且已经上报给学校了。我拿着三本自己发表的作品,“垂死挣扎”地说到“难道我写了这么多,连一分都不值吗?”老师笑笑说“你今天来让我降一分,明天还有一个人也让我来降一分,你说我们怎么办?”最后,老师说“我会把你的作品给相关的老师看看的。”那一刻,虽然分数线还没出,但我知道已经无可挽回了,我再一次与北大失之交臂。
相比较上一次的失败,这一次我明显淡定了许多。一方面是我渐渐地学会了处理困难的方法,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就不会向上次一样狼狈;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该努力的都努力了,剩下的事情,不管是命运也好,还是能力也罢,都是我无法改变的,我只能接受。虽然心里还是很难过,但是我还是愿意接受调剂,因为我要学习的东西都已经学到了,我要求自己去做新的尝试,不能再停在原地踏步了。这一次的选择,我只是和一两个朋友通了电话,其他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独立来完成,我想这就是成长的意义。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现在我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且学习一门我非常热爱的新的专业——戏剧。
看似我向命运妥协了,但只有我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梦想和野心。不管当初是因为什么而报考了北大,我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两年里我所学到的无形的东西足够我无憾和无悔。很多人对我说“你除了北大,其他的学校应该一考就准吧。”我只是笑笑,首先是我再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些建议,动摇自己的初心,其次是我在年轻时挑战了自己,认真地“作”了两年,使我我的青春平凡但还不至于普通。我喜欢的作家尹珊珊这样说“大好的青春,不要全用来做平庸无趣不高级的事,什么都往上够一够,一辈子都在斑马线上走有什么意思,你又不是个安全套安全最牛逼。活得像个王八蛋一两年才不枉此生。”是的,不是什么人都有勇气以宝贵的青春活出“王八蛋”的姿态。
以前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因为盲目自信;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是因为我知道了在才华还配不上梦想时,我要做的就是默默努力,点滴积累,而不是苛求一朝之内天下皆知。我曾经抱怨上天把我忽略了,觉得不公平,但当我接受现实时,我才发现上天在以另外一种细水流长的方式馈赠我,比如今年7月我将要有本诗集面世,也已经签了两本书的合同。
“北大”不会离我而去,而是更深地驻扎在了我的心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