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像我这样“功利”读书
上课时,隔壁同学问我,上面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你怎么能读进去,还能读那么久?
我回答说,因为好看。
所谓的好看,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故事精彩,比如沧月的《镜》、桐华的《被时光埋藏的秘密》,这些小说写得很精彩,我往往读开了就沉迷进去;另一种则是信息有用,比如毛路的《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刘未鹏的《暗时间》、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等等。让我形容读书的状态的话,可以这样描述:我一边啃着书,一边在拣钻石,两眼发光,还时不时偷笑,跟盗墓者差不多吧,或者感叹作者实在太有才,得好好学习。
其实,还不够的。很多书籍都符合这两种特点,但还是不能够吸引我,读起来我会打瞌睡,没耐心读下去。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学识浅薄、人生历练少,例如我读过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罗纳德•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对于我来说,它们内容生涩,难以读懂。
另一个原因莫过于心境问题。读书要读符合当下心境的书,过了时的书,就像黏在纸上融化了的巧克力,其相貌相当难看。比如,上个月读过的《少年残像》。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高中的时候读七堇年的《澜本嫁衣》、《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和《尘曲》,喜欢上这位作者。我想大家也会这样,喜欢某一位作者,就会读她的作品,收藏她的作品,不仅仅一两本,甚至是全部。在大学,我买了她的《大地之灯》搁在家里,但读了《平生欢》,以及这本《少年残像》。当时的心境恰好符合读青春疼痛小说。但此时非彼时,现在的心境跟以前大有不同,小七的旧作《少年残像》,读起来感觉乱七八糟。(对不起哦,我不应该这样说我喜欢的作者的。罪过罪过。)
我读书很功利,不纯粹,还在课堂上看杂书,不想误人子弟,大家不要学我。
读书看心理年龄和当下境况,不同的时期,吸引我们读的书其类型不同。没规定什么时候读什么,喜欢就读,滋润心灵也好,提高技能也好,求个开心也好。这样一直读下去,到一定时期,你会发现自己读过的类型有很多种,只不过各种类型所分配在的时间顺序与别人不相同而已。总体上,大家都一样。所以,别着急哪方面比别人差,哪方面缺了条腿。
我很少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之美,特指诗歌、抒情散文、文学名著等文艺范读的书籍。以前喜欢读文学,现在,我更喜欢读实用类型的书籍,如自我管理、生活管理、工具方法、社会人类学之类的。我来豆瓣读书将近一周年,届时会列一个读书一周年书单,以作鼓励,让自己看到更好的自己。
在我看来,读书无非两样,一是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二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前者是指学会生活,掌握塑造生活和自己的技能,后者是指提高生活质量。确实挺功利的。
读完一本书还不算拥有一本书。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或者想太多而读的书太少,都有弊端。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然后留下思考的结晶。思考这东西,在脑子里运行、建构,毕竟还比较虚。这时候,我们需要把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三个方法,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书摘、思维导图、读后感;可以实践,把收获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然后写一篇实践报告;也可以把知识教给别人,不但让别人听懂,而且言传身受。我觉得这三种方法对同一本书同时使用效果更佳。所谓把一本书吃透就是这个样子。当然,操作方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改进和深入,读书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大。
我回答说,因为好看。
所谓的好看,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故事精彩,比如沧月的《镜》、桐华的《被时光埋藏的秘密》,这些小说写得很精彩,我往往读开了就沉迷进去;另一种则是信息有用,比如毛路的《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刘未鹏的《暗时间》、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等等。让我形容读书的状态的话,可以这样描述:我一边啃着书,一边在拣钻石,两眼发光,还时不时偷笑,跟盗墓者差不多吧,或者感叹作者实在太有才,得好好学习。
其实,还不够的。很多书籍都符合这两种特点,但还是不能够吸引我,读起来我会打瞌睡,没耐心读下去。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学识浅薄、人生历练少,例如我读过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罗纳德•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对于我来说,它们内容生涩,难以读懂。
另一个原因莫过于心境问题。读书要读符合当下心境的书,过了时的书,就像黏在纸上融化了的巧克力,其相貌相当难看。比如,上个月读过的《少年残像》。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高中的时候读七堇年的《澜本嫁衣》、《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和《尘曲》,喜欢上这位作者。我想大家也会这样,喜欢某一位作者,就会读她的作品,收藏她的作品,不仅仅一两本,甚至是全部。在大学,我买了她的《大地之灯》搁在家里,但读了《平生欢》,以及这本《少年残像》。当时的心境恰好符合读青春疼痛小说。但此时非彼时,现在的心境跟以前大有不同,小七的旧作《少年残像》,读起来感觉乱七八糟。(对不起哦,我不应该这样说我喜欢的作者的。罪过罪过。)
我读书很功利,不纯粹,还在课堂上看杂书,不想误人子弟,大家不要学我。
读书看心理年龄和当下境况,不同的时期,吸引我们读的书其类型不同。没规定什么时候读什么,喜欢就读,滋润心灵也好,提高技能也好,求个开心也好。这样一直读下去,到一定时期,你会发现自己读过的类型有很多种,只不过各种类型所分配在的时间顺序与别人不相同而已。总体上,大家都一样。所以,别着急哪方面比别人差,哪方面缺了条腿。
我很少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之美,特指诗歌、抒情散文、文学名著等文艺范读的书籍。以前喜欢读文学,现在,我更喜欢读实用类型的书籍,如自我管理、生活管理、工具方法、社会人类学之类的。我来豆瓣读书将近一周年,届时会列一个读书一周年书单,以作鼓励,让自己看到更好的自己。
在我看来,读书无非两样,一是让自己更好地生活,二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前者是指学会生活,掌握塑造生活和自己的技能,后者是指提高生活质量。确实挺功利的。
读完一本书还不算拥有一本书。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不思考,或者想太多而读的书太少,都有弊端。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然后留下思考的结晶。思考这东西,在脑子里运行、建构,毕竟还比较虚。这时候,我们需要把它们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三个方法,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书摘、思维导图、读后感;可以实践,把收获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然后写一篇实践报告;也可以把知识教给别人,不但让别人听懂,而且言传身受。我觉得这三种方法对同一本书同时使用效果更佳。所谓把一本书吃透就是这个样子。当然,操作方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断改进和深入,读书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