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自大的我会告诉你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书单么
题记:一个馅饼引发的血案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1、李渔《闲情偶寄·饮馔》
后人定位李渔,称之为戏曲家、文学家,但我看来,他其实是如假包换的娱乐家。一辈子做的事情不外吃喝玩乐。他爱好戏剧,精通音律,编剧导演无一不精,还蓄有家班;他爱好文学,雅善诗词,亦能写小说;他讲究衣食起居,器具装饰饮馔养生乃至于女子的化妆穿戴无不面面俱到,遂成《闲情偶寄》。这些东西别人都可以效仿,但不能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幼聪颖”,会玩也极度需要高智商做资本的。娱乐家这个行业有大乐趣,也自然有大风险,李渔遍游天下山水,广交各路朋友,也经历了历史的兴衰,繁华一朝散尽,终于穷困而死。(我就这么跑题了……)有个传闻,据说《闲情偶寄》初成,李渔送给某朋友看,某朋友翻了前两章,都是戏剧理论,烦了,就直接退回。李渔就觉得这个朋友缺心眼,还写了个诗启发他——前边不好看,你不会倒着看么……话说我也是倒着看的,不,严格说来是跳着看的,饮馔部分内容不多,虽然有点说教气,但相当有趣,去图书馆的时候不妨翻翻,他老人家讲起蘑菇来,简直像是在另外一个宇宙,大开眼界之外,难免默念文科生的唯心主义真可怕……
2、袁枚《随园食单》
(我会告诉你我根本就没买过这本书么……但我会告诉你,这个清代的大吃货还写过一本《子不语》,绝对的鬼神界重口味,所以,此圈里的一定要给面子翻翻此本吃货宝典,看看高手是咋样在重口味和小清新之间收放自如的,想让你恶心你不吐都不行,想让你馋你就一定会哈喇子直淌……)
3、汪曾祺《四方食事》&汪朗《胡嚼文人》
这么说吧,爹吃的是趣味,风格一贯地小清新;儿子嚼的是人,时代不同了,儿子在世故和戏谑上可谓胆大心细,青出于蓝,从皇上嚼到小百姓,人人皆可对号入座,然后或微笑或摇头地自嚼一番。爹和儿子一书两吃,实在是和吃有关的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4、梁实秋《雅舍谈吃》
这一本算我的启蒙之书,原来吃是可以写的,更恍然大悟的是,原来人是可以嚼的。那个时代的梁实秋周作人之流自然是不入流的,不过若无这些人在,而遍地都是鲁迅,则不但沉闷,而且难免可怕。人是要吃的,吃出点情趣来其实并不耽误救亡图存。
5、赵珩《老饕漫笔》 &《老饕续笔》
吃货宝典中知名度很高的一本。书名都是王世襄给题的啊!但虽然名声响,还是有点沾了发迹早的光,没啥辉煌之处,写得中规中矩的,严谨认真,不如汪朗和梁实秋欢乐。后来出了续,续到底是咋回事,就不用我说了。
6、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咳咳,其实吧,这本书除了名字,跟吃毛关系都米有……但是吧,当读到这个著名的硬汉每每用一两瓶上好的葡萄酒当餐前饮料或者只用了一瓶就整倒了菲茨杰拉德让他发酒疯作了一整夜的幺蛾子的时候,盖茨比了不起了得起神马的,其实都无所谓了。当你读到硬汉用金属味来形容生蚝(哟哟,海蛎子变土豪了)的时候,你最好承认,嗯,巴黎确实是一场盛宴。(不过放心,巴黎挺远的,而且已经2014年了,就算你不想同意,硬汉他老人家也没有机会拿枪打你了~)
7、林建龙《一碗好面》
装帧老精美了,彩页铜版纸,所以不忍心文学指数给0。这是本纯粹的面条食谱,好好看。操作指数满分,但是原料指数就要减半,可以说是国际化都市采购能力的底线,二三线城市还不太行。
8、王敦煌《吃主儿》
题题目的人又是王世襄……但这次跟姓王有关系…… 这个名字起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王敦煌管王世襄叫爸……这根王家小独苗算是个二世祖,爹是个玩主儿吃主儿,小王童鞋从小的生活水平就是个高大上,神马官二代富二代贵二代的,到他这儿都是浮云。此书一口京片子噼里啪啦甩过来,相当爽快,让人不禁感叹,没文化真可怕,有钱还有文化更可怕……
9、崔岱远《京味儿》
内容如题。有点偏向讲史,面面俱到,就不够有趣。
10、斯图尔德·李·艾伦《恶魔花园》(特别推荐)
口水指数给满分(纯粹是个人见解)。这本书以基督教七宗罪为纲,从古希腊扯到九十年代,从印度扯到海地,讲述了人类进食历史上的种种禁忌食物的故事,精彩程度直追另一本我的偶像级好书《完美的红》。强烈推荐!
11、尚锦好吃系列4《百吃不厌的点心》(颜金满)
中国南北传统点心的制作指南,真心是国粹级别的。铜版纸,条理相当简洁明了,操作指导精确到数字级别。但原料和场地要求依然比较高,菜鸟自重。
12、尚锦好吃系列5《第一次做西餐就成功》(何行记)
同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内容很招牌,科普程度高,好比你想看篮球,它就让你知道谁是乔丹科比,你想看足球,他就让你知道谁是C罗梅西~在神州大地范围内,从这个书上学几手,出门跟人吹还是能凑合拿出手的~
13、杰克·特纳《香料传奇》
此书的副标题为《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请自行想象。不要以为香料就是吃饭时候桌上的蒜酱,香料曾促成航行地理大发现,曾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曾引发战争。这本书专门度虽然高,但读起来还不算累人。
14、T柯林·坎贝尔&托马斯·M·坎贝尔《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内容非常可观,但也相对专业。像很多科学普及和调查研究书籍一样,在中国这个浮躁的娱乐化市场,想要走入人们的视野,必须一顿穷折腾,向着花里胡哨二半吊子的包装和宣传方向努力。这本书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吓唬人的牛词儿,比如“营养学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其实翻开书,满是调查图表和统计数据,就不知道出版社一顿忽悠让看热闹的买了之后,人家发现根本整不明白这是神马玩意儿,赚骂之外还能得到点什么。不过,这也确实是比较奇葩,中国的健康调查,是俩外国人整出的报告,就已经够受了,还得出版商一顿忽悠,中国人还不一定买账……此书有一定实用性,对生活饮食习惯还是有一定具体的指导意义的。
15、许若齐《刀板香》
出自老徽州记忆丛书,安徽饮食文化杂谈。但我对安徽不咋感冒,比如刀板香,端上桌看着完全不觉得好吃,倒是名字起得霸气,大概它被推为徽菜代表也沾了名字的光吧。
16、谈正衡《梅酒香螺嘬嘬菜》
副标题为《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装帧很画意,内容也相当江南。但文辞不敢恭维,嗲了。
17、姜浩峰《江湖一碗面》
文字吃面的上品。一碗面有这么多吃头已是意外,一碗面还能有这么多写头就更是惊喜了。
18、逯耀东《肚大能容》
这位大先生给大学生开过“中国饮食文化史”的,所以,人家吃饭是吃饭,他吃饭就有点工作的意味。人家吃饭的时候,嘴里是美味,心里是享受;他吃饭的时候,嘴里是享受,心里是思考。人家的碗里是鸡鸭鱼肉小青菜,碗底是菜汤;他的碗里是南腔北调东滋西味,碗底是纵横捭阖的历史烟云和深不见底的时空过往。(甄嬛体了……我翻译一下,就是说,别人吃的是饭而且吃得很专心,他吃的是文化,而且吃饭老跑题,完毕。)
19、焦桐《暴食江湖》
这书有那么一丁点国际化的美食地图指南功能。这是个台湾胖子的江湖,暴食二字不是白给的。他曾经从减肥集训营出逃,曾经在新加坡为了吃一盘鸡饭来回搭六小时的车,曾经在香港暴食油蟹而致使主人中途溜到卫生间打电话给他妻子,警告她要管管他的吃,不然她早晚要做寡妇。 可以这么说,吃是这个胖子的生存意义,而表达是这个胖子对吃的致敬方式,于是有了这本书。摘抄一段:“接到开学通知,忽然觉得整个天空乌暗了下来。我自知今天还在教书,是因为喜欢校园生活,尤其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学习知识。之所以听闻开学就沮丧了好几天,追究起来,原来是早餐。我苦寻四年,学校周围,竟无差堪入口的早餐。路途唯恐塞车,我通常大清早即抵达学校,有一次匆忙到九舍餐厅买了一个汉堡,却无论如何难以下咽,那汉堡不知怎样制作出来的?冷而干的面包,咬下去满嘴尽是美乃滋和番茄酱,只要一口,就足以摧毁精神意志。那汉堡自然不能算是食物,我怀疑即使是一只饥饿的老鼠,也不愿咬一口。有这种东西在校园作怪,难怪第一堂课的学生总是萎靡不振。”
后记
敢说自己是在江湖混的,自然要有一个消化得了江湖的强健硕大的胃,但更重要的是,要永远怀着饥饿的感觉和一颗随时准备暴食的心。
恕我就不为了凑二十本而凑二十本了。Over。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1、李渔《闲情偶寄·饮馔》
后人定位李渔,称之为戏曲家、文学家,但我看来,他其实是如假包换的娱乐家。一辈子做的事情不外吃喝玩乐。他爱好戏剧,精通音律,编剧导演无一不精,还蓄有家班;他爱好文学,雅善诗词,亦能写小说;他讲究衣食起居,器具装饰饮馔养生乃至于女子的化妆穿戴无不面面俱到,遂成《闲情偶寄》。这些东西别人都可以效仿,但不能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自幼聪颖”,会玩也极度需要高智商做资本的。娱乐家这个行业有大乐趣,也自然有大风险,李渔遍游天下山水,广交各路朋友,也经历了历史的兴衰,繁华一朝散尽,终于穷困而死。(我就这么跑题了……)有个传闻,据说《闲情偶寄》初成,李渔送给某朋友看,某朋友翻了前两章,都是戏剧理论,烦了,就直接退回。李渔就觉得这个朋友缺心眼,还写了个诗启发他——前边不好看,你不会倒着看么……话说我也是倒着看的,不,严格说来是跳着看的,饮馔部分内容不多,虽然有点说教气,但相当有趣,去图书馆的时候不妨翻翻,他老人家讲起蘑菇来,简直像是在另外一个宇宙,大开眼界之外,难免默念文科生的唯心主义真可怕……
2、袁枚《随园食单》
(我会告诉你我根本就没买过这本书么……但我会告诉你,这个清代的大吃货还写过一本《子不语》,绝对的鬼神界重口味,所以,此圈里的一定要给面子翻翻此本吃货宝典,看看高手是咋样在重口味和小清新之间收放自如的,想让你恶心你不吐都不行,想让你馋你就一定会哈喇子直淌……)
3、汪曾祺《四方食事》&汪朗《胡嚼文人》
这么说吧,爹吃的是趣味,风格一贯地小清新;儿子嚼的是人,时代不同了,儿子在世故和戏谑上可谓胆大心细,青出于蓝,从皇上嚼到小百姓,人人皆可对号入座,然后或微笑或摇头地自嚼一番。爹和儿子一书两吃,实在是和吃有关的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4、梁实秋《雅舍谈吃》
这一本算我的启蒙之书,原来吃是可以写的,更恍然大悟的是,原来人是可以嚼的。那个时代的梁实秋周作人之流自然是不入流的,不过若无这些人在,而遍地都是鲁迅,则不但沉闷,而且难免可怕。人是要吃的,吃出点情趣来其实并不耽误救亡图存。
5、赵珩《老饕漫笔》 &《老饕续笔》
吃货宝典中知名度很高的一本。书名都是王世襄给题的啊!但虽然名声响,还是有点沾了发迹早的光,没啥辉煌之处,写得中规中矩的,严谨认真,不如汪朗和梁实秋欢乐。后来出了续,续到底是咋回事,就不用我说了。
6、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咳咳,其实吧,这本书除了名字,跟吃毛关系都米有……但是吧,当读到这个著名的硬汉每每用一两瓶上好的葡萄酒当餐前饮料或者只用了一瓶就整倒了菲茨杰拉德让他发酒疯作了一整夜的幺蛾子的时候,盖茨比了不起了得起神马的,其实都无所谓了。当你读到硬汉用金属味来形容生蚝(哟哟,海蛎子变土豪了)的时候,你最好承认,嗯,巴黎确实是一场盛宴。(不过放心,巴黎挺远的,而且已经2014年了,就算你不想同意,硬汉他老人家也没有机会拿枪打你了~)
7、林建龙《一碗好面》
装帧老精美了,彩页铜版纸,所以不忍心文学指数给0。这是本纯粹的面条食谱,好好看。操作指数满分,但是原料指数就要减半,可以说是国际化都市采购能力的底线,二三线城市还不太行。
8、王敦煌《吃主儿》
题题目的人又是王世襄……但这次跟姓王有关系…… 这个名字起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王敦煌管王世襄叫爸……这根王家小独苗算是个二世祖,爹是个玩主儿吃主儿,小王童鞋从小的生活水平就是个高大上,神马官二代富二代贵二代的,到他这儿都是浮云。此书一口京片子噼里啪啦甩过来,相当爽快,让人不禁感叹,没文化真可怕,有钱还有文化更可怕……
9、崔岱远《京味儿》
内容如题。有点偏向讲史,面面俱到,就不够有趣。
10、斯图尔德·李·艾伦《恶魔花园》(特别推荐)
口水指数给满分(纯粹是个人见解)。这本书以基督教七宗罪为纲,从古希腊扯到九十年代,从印度扯到海地,讲述了人类进食历史上的种种禁忌食物的故事,精彩程度直追另一本我的偶像级好书《完美的红》。强烈推荐!
11、尚锦好吃系列4《百吃不厌的点心》(颜金满)
中国南北传统点心的制作指南,真心是国粹级别的。铜版纸,条理相当简洁明了,操作指导精确到数字级别。但原料和场地要求依然比较高,菜鸟自重。
12、尚锦好吃系列5《第一次做西餐就成功》(何行记)
同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内容很招牌,科普程度高,好比你想看篮球,它就让你知道谁是乔丹科比,你想看足球,他就让你知道谁是C罗梅西~在神州大地范围内,从这个书上学几手,出门跟人吹还是能凑合拿出手的~
13、杰克·特纳《香料传奇》
此书的副标题为《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请自行想象。不要以为香料就是吃饭时候桌上的蒜酱,香料曾促成航行地理大发现,曾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曾引发战争。这本书专门度虽然高,但读起来还不算累人。
14、T柯林·坎贝尔&托马斯·M·坎贝尔《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内容非常可观,但也相对专业。像很多科学普及和调查研究书籍一样,在中国这个浮躁的娱乐化市场,想要走入人们的视野,必须一顿穷折腾,向着花里胡哨二半吊子的包装和宣传方向努力。这本书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吓唬人的牛词儿,比如“营养学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其实翻开书,满是调查图表和统计数据,就不知道出版社一顿忽悠让看热闹的买了之后,人家发现根本整不明白这是神马玩意儿,赚骂之外还能得到点什么。不过,这也确实是比较奇葩,中国的健康调查,是俩外国人整出的报告,就已经够受了,还得出版商一顿忽悠,中国人还不一定买账……此书有一定实用性,对生活饮食习惯还是有一定具体的指导意义的。
15、许若齐《刀板香》
出自老徽州记忆丛书,安徽饮食文化杂谈。但我对安徽不咋感冒,比如刀板香,端上桌看着完全不觉得好吃,倒是名字起得霸气,大概它被推为徽菜代表也沾了名字的光吧。
16、谈正衡《梅酒香螺嘬嘬菜》
副标题为《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装帧很画意,内容也相当江南。但文辞不敢恭维,嗲了。
17、姜浩峰《江湖一碗面》
文字吃面的上品。一碗面有这么多吃头已是意外,一碗面还能有这么多写头就更是惊喜了。
18、逯耀东《肚大能容》
这位大先生给大学生开过“中国饮食文化史”的,所以,人家吃饭是吃饭,他吃饭就有点工作的意味。人家吃饭的时候,嘴里是美味,心里是享受;他吃饭的时候,嘴里是享受,心里是思考。人家的碗里是鸡鸭鱼肉小青菜,碗底是菜汤;他的碗里是南腔北调东滋西味,碗底是纵横捭阖的历史烟云和深不见底的时空过往。(甄嬛体了……我翻译一下,就是说,别人吃的是饭而且吃得很专心,他吃的是文化,而且吃饭老跑题,完毕。)
19、焦桐《暴食江湖》
这书有那么一丁点国际化的美食地图指南功能。这是个台湾胖子的江湖,暴食二字不是白给的。他曾经从减肥集训营出逃,曾经在新加坡为了吃一盘鸡饭来回搭六小时的车,曾经在香港暴食油蟹而致使主人中途溜到卫生间打电话给他妻子,警告她要管管他的吃,不然她早晚要做寡妇。 可以这么说,吃是这个胖子的生存意义,而表达是这个胖子对吃的致敬方式,于是有了这本书。摘抄一段:“接到开学通知,忽然觉得整个天空乌暗了下来。我自知今天还在教书,是因为喜欢校园生活,尤其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学习知识。之所以听闻开学就沮丧了好几天,追究起来,原来是早餐。我苦寻四年,学校周围,竟无差堪入口的早餐。路途唯恐塞车,我通常大清早即抵达学校,有一次匆忙到九舍餐厅买了一个汉堡,却无论如何难以下咽,那汉堡不知怎样制作出来的?冷而干的面包,咬下去满嘴尽是美乃滋和番茄酱,只要一口,就足以摧毁精神意志。那汉堡自然不能算是食物,我怀疑即使是一只饥饿的老鼠,也不愿咬一口。有这种东西在校园作怪,难怪第一堂课的学生总是萎靡不振。”
后记
敢说自己是在江湖混的,自然要有一个消化得了江湖的强健硕大的胃,但更重要的是,要永远怀着饥饿的感觉和一颗随时准备暴食的心。
恕我就不为了凑二十本而凑二十本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