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洞悉的错觉
假定你自己处于一个圈子里,别人就在那个圈子外。你将如何解释圈里圈外的事情?你为什么没有成功?别人为什么对你不友好?在解释这些问题时,你的出发点一样吗?要正确地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就需要不时地转换角度,在必要的时候走离圈外,或者是回到圈里。
从怯场的心理学来源说起
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做公众演讲这样的事情,相当多的人即使想一想就会手心流汗,而更有甚者则是胃部痉挛、然后直奔厕所……
这一切其实又不难理解。想想当你在众人面前演讲,出错丢脸的潜在风险比起躲在听众中可就变得大多了。尤其是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个听众们总是能感觉到我们的紧张。于是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潜在的暴露自己紧张情绪的想法往往让公众演讲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那些听众真的可以感受到演讲者的紧张么?他们真的可以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说话方式还有动作表现上看出我们内心的不安?
很多心理学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比如Savitsky & Gilovich (2003)
就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者给自己演讲时展现的紧张程度评分,然后再和听众的评分相比较。结果发现,人们总是会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紧张程度的判断。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觉得别人能从我们自身的表现中判读出他们其实根本无法感知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庸人自扰之。
而有的时候,只要听众自己心里明白这一点就能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后续关于公众演讲的研究中,当参与者被告知了这种现象之后,听众对他们演讲的紧张评分也相应的显著降低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把自己锁定在一个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心理学对于这种现象有个特定的名称:被洞悉的错觉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其实有个非常有趣的方法来测试这种现象。在Newton
(1990)的博士论文中,他用了一份简单有效的方法测定了这种错觉的存在:那就是你来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你的朋友们猜是那首歌。
敲节凑猜歌曲与被洞悉的错觉
在测试之前,参与者们大都感觉歌曲很容易从节奏中猜出来。一般人认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实际上,却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会问了,是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太难,或者敲节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没有节奏感?可实际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即使节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这种。
那问题在哪儿呢?事实上,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对于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帖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于是,这被洞悉的错觉又一次出场了。
如果仅仅是听拍子猜歌曲这样的事情有些错觉也就无妨了,可惜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总是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觉得自己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对方还是会错了义。这其实就是在沟通中信息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曲,而这种扭曲的来源则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错觉。于是,在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我说的/写的如此明白,对方还是会搞错。有些时候,你的表达/表现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参透就是了。
恋爱中的理所当然
我周末的时候大都选择出去走走,有时就会去一位大学同学那里坐坐,每次去,我的那位同学都会对我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她说自己都生气了,表现得很明显,男朋友就是看不出来;自己虽然没明说,但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男朋友就是没有察觉到,只给她买了很多水果我只得告诉他,男朋友不是不喜欢她,如果不直接告诉对方,他真的感觉不到。
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感情和意见的能力。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言行举止中的小细节小线索,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能意识到,并认为别人会从中推断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这就是“被洞悉错觉”,别人觉得我们很正常,而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
修改自:说一不二——被洞悉的错觉–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左岸记: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时,观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并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在实际生活中,某个人也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使别人过高地估计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比如让你描述你的某位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健谈的人。然而这位老师也许会说:“其实不是这样,它其实取决于环境。实际上当我参加会议或者是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会觉得很害羞。”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很紧张的或者是唯一一个看不见皇帝衣服的人。因为惧怕自己成为唯一的“傻子”,所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样。这很容易会陷入囚徒博弈的困境之中。
为了摆脱这种错觉,我们要避免自己只注意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当回忆你小时候迟到的经历,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迟到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叫你起床,而忽略了自己在闹钟响了之后关掉闹钟,接着呼呼大睡?你是不是只记得父亲生气地打你,却忘了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挨打?在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下,人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范围或者目标上,他们的思维就会自发地屏蔽与目标信息无关的信息,进而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判断。日常生活中,选择性注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审查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原文链接: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4462.html
从怯场的心理学来源说起
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做公众演讲这样的事情,相当多的人即使想一想就会手心流汗,而更有甚者则是胃部痉挛、然后直奔厕所……
这一切其实又不难理解。想想当你在众人面前演讲,出错丢脸的潜在风险比起躲在听众中可就变得大多了。尤其是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个听众们总是能感觉到我们的紧张。于是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潜在的暴露自己紧张情绪的想法往往让公众演讲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那些听众真的可以感受到演讲者的紧张么?他们真的可以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说话方式还有动作表现上看出我们内心的不安?
很多心理学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比如Savitsky & Gilovich (2003)
就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者给自己演讲时展现的紧张程度评分,然后再和听众的评分相比较。结果发现,人们总是会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紧张程度的判断。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觉得别人能从我们自身的表现中判读出他们其实根本无法感知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庸人自扰之。
而有的时候,只要听众自己心里明白这一点就能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后续关于公众演讲的研究中,当参与者被告知了这种现象之后,听众对他们演讲的紧张评分也相应的显著降低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把自己锁定在一个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心理学对于这种现象有个特定的名称:被洞悉的错觉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其实有个非常有趣的方法来测试这种现象。在Newton
(1990)的博士论文中,他用了一份简单有效的方法测定了这种错觉的存在:那就是你来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你的朋友们猜是那首歌。
敲节凑猜歌曲与被洞悉的错觉
在测试之前,参与者们大都感觉歌曲很容易从节奏中猜出来。一般人认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实际上,却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会问了,是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太难,或者敲节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没有节奏感?可实际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即使节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这种。
那问题在哪儿呢?事实上,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对于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帖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于是,这被洞悉的错觉又一次出场了。
如果仅仅是听拍子猜歌曲这样的事情有些错觉也就无妨了,可惜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总是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觉得自己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对方还是会错了义。这其实就是在沟通中信息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曲,而这种扭曲的来源则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错觉。于是,在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我说的/写的如此明白,对方还是会搞错。有些时候,你的表达/表现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参透就是了。
恋爱中的理所当然
我周末的时候大都选择出去走走,有时就会去一位大学同学那里坐坐,每次去,我的那位同学都会对我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她说自己都生气了,表现得很明显,男朋友就是看不出来;自己虽然没明说,但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男朋友就是没有察觉到,只给她买了很多水果我只得告诉他,男朋友不是不喜欢她,如果不直接告诉对方,他真的感觉不到。
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感情和意见的能力。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言行举止中的小细节小线索,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能意识到,并认为别人会从中推断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这就是“被洞悉错觉”,别人觉得我们很正常,而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
修改自:说一不二——被洞悉的错觉–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左岸记:
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时,观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并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在实际生活中,某个人也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并控制谈话内容,这往往使别人过高地估计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比如让你描述你的某位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健谈的人。然而这位老师也许会说:“其实不是这样,它其实取决于环境。实际上当我参加会议或者是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会觉得很害羞。”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很紧张的或者是唯一一个看不见皇帝衣服的人。因为惧怕自己成为唯一的“傻子”,所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样。这很容易会陷入囚徒博弈的困境之中。
为了摆脱这种错觉,我们要避免自己只注意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当回忆你小时候迟到的经历,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迟到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叫你起床,而忽略了自己在闹钟响了之后关掉闹钟,接着呼呼大睡?你是不是只记得父亲生气地打你,却忘了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挨打?在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下,人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范围或者目标上,他们的思维就会自发地屏蔽与目标信息无关的信息,进而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判断。日常生活中,选择性注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审查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原文链接: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