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ght on the Path to Freedom
Sunlight on the Path to Freedom
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
——Geshe Michael Roach
后记之一
我们要经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进而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帮助人们。
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
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解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
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用财富。一个为了做生意而忽视自己身体健康的商人,完全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
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每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一定都会有个尽头。
在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
无论是商业活动、古老的西藏智能、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充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要能享受这份丰盈,就要能经常保持高度的身心健康才行。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时刻设法扩大这份丰盈的意义。任何人,不论背景、信仰,都能学会并应用它所启发的道理。
万物的潜能就如同钻石,能带给人内心的德行与外在的成功。
佛教一向教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出家成为僧侣,因为出离世间,才能够学习如何服务众生。然而,我们必须服务众生,而为了服务众生,我们必须置身滚滚红尘之中。
最伟大的商业家具有深刻的内在能力;他们如我们所有人一般,都渴望真正的精神生活,只不过他们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比我们多数人经历过更多世间的大风大浪、风风雨雨;他们知道,世俗世界能够给予什么,也知道它不能够给予什么。他们要求具有逻辑的精神生活;他们要求的方法,以及清晰可见的结果,如同商业交易的条款一般的条理分明。
他们经常从活跃的精神生活中半途而退,不是因为他们贪婪或是懒散,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通往目标的道路。
千万不要以为,你置身商场,你就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或没有从事真正心灵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你也不要认为,拥有深刻的内在生活与经营事业之间有任何冲突抵触之处。深受商业活动吸引的人,正是那些具有内在力量,能够理解并且实行更深奥的修行法门的人。
现在是我们认真面对事实真相的时候了。承认吧,你希望事业有成,人生顺遂,但是在你的内心也有一个强烈的直觉告诉你,除非拥有充实的心灵,否则人生就了无意义。你想要拥有百万财富,也渴望禅坐修行。
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同样一个人或同样一家公司所采取的相同行动,几乎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这正是“空”的含意:所有的事物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坏,而大楼本身则没有好坏利弊,全凭我们看待那幢大楼的观点而定。这正是事物的潜能。
他们本身没有如此的特质,而特质本身也不会自动地在他人面前展现出来。或许应该说,他们如同空白的屏幕,不同的人从屏幕之中看见不同的事物。
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实源自我们本身。
为什么事物的好坏并非源自我们本身。要说我们看待人或事物的方法,源自我们的心(mind)或我们的观感,十分容易,但非常明显的是,这不表示我们只要许下愿望,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些“好”“坏”感受的铭印有三种不同的植入方式:无论何时,当我们行动(身)、说话(语),甚至思考(意)的时候,就植入了铭印(身、语、意的种子)。
我们能够如同莲花一般吗?我们能够接受生命中的苦痛与混乱,在苦痛与混乱之中成长茁壮,进而成为世间稀有的珍宝——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吗?
行善作恶的方式也影响了心之铭印的强弱程度。
你庆幸自己做了那件事吗?你会再做一次吗?你执着于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你是作恶或行善,铭印的作用都因此强烈许多。
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
——Geshe Michael Roach
![]() |
后记之一
我们要经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进而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帮助人们。
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
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解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
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用财富。一个为了做生意而忽视自己身体健康的商人,完全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
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每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一定都会有个尽头。
在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
无论是商业活动、古老的西藏智能、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充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要能享受这份丰盈,就要能经常保持高度的身心健康才行。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时刻设法扩大这份丰盈的意义。任何人,不论背景、信仰,都能学会并应用它所启发的道理。
万物的潜能就如同钻石,能带给人内心的德行与外在的成功。
佛教一向教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出家成为僧侣,因为出离世间,才能够学习如何服务众生。然而,我们必须服务众生,而为了服务众生,我们必须置身滚滚红尘之中。
最伟大的商业家具有深刻的内在能力;他们如我们所有人一般,都渴望真正的精神生活,只不过他们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比我们多数人经历过更多世间的大风大浪、风风雨雨;他们知道,世俗世界能够给予什么,也知道它不能够给予什么。他们要求具有逻辑的精神生活;他们要求的方法,以及清晰可见的结果,如同商业交易的条款一般的条理分明。
他们经常从活跃的精神生活中半途而退,不是因为他们贪婪或是懒散,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通往目标的道路。
千万不要以为,你置身商场,你就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或没有从事真正心灵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特质。你也不要认为,拥有深刻的内在生活与经营事业之间有任何冲突抵触之处。深受商业活动吸引的人,正是那些具有内在力量,能够理解并且实行更深奥的修行法门的人。
现在是我们认真面对事实真相的时候了。承认吧,你希望事业有成,人生顺遂,但是在你的内心也有一个强烈的直觉告诉你,除非拥有充实的心灵,否则人生就了无意义。你想要拥有百万财富,也渴望禅坐修行。
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同样一个人或同样一家公司所采取的相同行动,几乎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这正是“空”的含意:所有的事物都有利有弊,有好有坏,而大楼本身则没有好坏利弊,全凭我们看待那幢大楼的观点而定。这正是事物的潜能。
他们本身没有如此的特质,而特质本身也不会自动地在他人面前展现出来。或许应该说,他们如同空白的屏幕,不同的人从屏幕之中看见不同的事物。
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实源自我们本身。
为什么事物的好坏并非源自我们本身。要说我们看待人或事物的方法,源自我们的心(mind)或我们的观感,十分容易,但非常明显的是,这不表示我们只要许下愿望,我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些“好”“坏”感受的铭印有三种不同的植入方式:无论何时,当我们行动(身)、说话(语),甚至思考(意)的时候,就植入了铭印(身、语、意的种子)。
我们能够如同莲花一般吗?我们能够接受生命中的苦痛与混乱,在苦痛与混乱之中成长茁壮,进而成为世间稀有的珍宝——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吗?
行善作恶的方式也影响了心之铭印的强弱程度。
你庆幸自己做了那件事吗?你会再做一次吗?你执着于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无论你是作恶或行善,铭印的作用都因此强烈许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