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杂谈
这里的市井其实只是说菜市场,但略显文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这半年来每天都要去采集食材,从前不用我操心的“每天吃什么”轮到我操心了。基本上爸妈会写好买什么,但是每次在市场我总是很灵活地换掉一两个。譬如特别喜欢吃西兰花,每个周末只要有新鲜的我都会买。譬如不喜欢吃鹅和鸭,我就从来没买过,哈哈哈哈。所以当我有精力去琢磨吃什么的时候,十有八九都不会按着采购清单,而爸妈也不会在意,反正我买什么就吃什么了。
新鲜食材的气味对我来说是挺提神醒脑的。闻一闻青菜里夹杂的叶香、泥腥,掂一掂果肉紧致厚实的番茄,轻甩茄子检验老嫩程度,灯光下晶莹剔透的鸡蛋,他们的精神奕奕或萎靡不振,一眼就能辨认得出。这些触感传递到大脑里,和食材产地的大自然气息想通。这些都是超市里打包好的或是干巴巴的货品无法比拟的,在低温的环境下,蔬菜们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半死不活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并且也很难与他们的生地有阿凡达式的灵魂交流,更像是实验室产物。
活物也相当有意思。活蹦乱跳的桂花鱼,呱呱乱叫的清远鸡,喷水防御兼缩进壳里但仍被我眼疾手快捉到篓里的花甲,也是安静躺在超市包装盒里的小鲜肉不能描绘的动感画面。
说起鸡,前两月政府试点禁止个体档口卖活鸡,只能进货生鲜。我住的那区是试点范围,一夜之间所有活禽档换成了冰箱。我帮衬开的一个档口,最鼎盛时期有好几个帮工放血、拔毛、切件,笼子里鸡的种类不在话下,更有鹌鹑、鹧鸪、白鸽、兔子等等,偶尔还卖些野味(商家行为不提倡)。禁令下来,以广州人吃活鸡的习惯,自然生意会差了不少,不过现在好像也偷偷拿一些别处现杀的过来卖。有时想想也挺人生无常的。以往的活禽异味彻底没了,倒是有点不习惯,好像少了一点生气似的。
逛市场还有一点值得说的就是时令感受特别大。虽然现在大棚作物基本上都无视季节了,但大部分市场供应的水果、蔬菜,还是会有时令标识,这种标识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很多档口都有得卖。譬如最近秋葵当季,好几档都摆出来,不过可能就南方有了,最近看过一篇文章说秋葵作为蔬菜可以追溯到唐朝。西洋菜这段时间是肯定没有,只有秋冬季才出来,我有一次买排骨想熬西洋菜汤,一问档主才知道。水果最近肯定是西瓜、哈密瓜、荔枝、龙眼这些,三四月份的时候会很密集地上樱桃。
有一些固定帮衬的档口,档主会多聊两句家常,除却卖家顾客的关系,更多了一份人情味。虽然高楼时代,邻里街坊的观念已经很弱,但在市场里,偶尔和旁边挑选食材的人交流几句,也在乏味的交易之外增添一点乐趣。
这半年来每天都要去采集食材,从前不用我操心的“每天吃什么”轮到我操心了。基本上爸妈会写好买什么,但是每次在市场我总是很灵活地换掉一两个。譬如特别喜欢吃西兰花,每个周末只要有新鲜的我都会买。譬如不喜欢吃鹅和鸭,我就从来没买过,哈哈哈哈。所以当我有精力去琢磨吃什么的时候,十有八九都不会按着采购清单,而爸妈也不会在意,反正我买什么就吃什么了。
新鲜食材的气味对我来说是挺提神醒脑的。闻一闻青菜里夹杂的叶香、泥腥,掂一掂果肉紧致厚实的番茄,轻甩茄子检验老嫩程度,灯光下晶莹剔透的鸡蛋,他们的精神奕奕或萎靡不振,一眼就能辨认得出。这些触感传递到大脑里,和食材产地的大自然气息想通。这些都是超市里打包好的或是干巴巴的货品无法比拟的,在低温的环境下,蔬菜们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半死不活的,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并且也很难与他们的生地有阿凡达式的灵魂交流,更像是实验室产物。
活物也相当有意思。活蹦乱跳的桂花鱼,呱呱乱叫的清远鸡,喷水防御兼缩进壳里但仍被我眼疾手快捉到篓里的花甲,也是安静躺在超市包装盒里的小鲜肉不能描绘的动感画面。
说起鸡,前两月政府试点禁止个体档口卖活鸡,只能进货生鲜。我住的那区是试点范围,一夜之间所有活禽档换成了冰箱。我帮衬开的一个档口,最鼎盛时期有好几个帮工放血、拔毛、切件,笼子里鸡的种类不在话下,更有鹌鹑、鹧鸪、白鸽、兔子等等,偶尔还卖些野味(商家行为不提倡)。禁令下来,以广州人吃活鸡的习惯,自然生意会差了不少,不过现在好像也偷偷拿一些别处现杀的过来卖。有时想想也挺人生无常的。以往的活禽异味彻底没了,倒是有点不习惯,好像少了一点生气似的。
逛市场还有一点值得说的就是时令感受特别大。虽然现在大棚作物基本上都无视季节了,但大部分市场供应的水果、蔬菜,还是会有时令标识,这种标识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很多档口都有得卖。譬如最近秋葵当季,好几档都摆出来,不过可能就南方有了,最近看过一篇文章说秋葵作为蔬菜可以追溯到唐朝。西洋菜这段时间是肯定没有,只有秋冬季才出来,我有一次买排骨想熬西洋菜汤,一问档主才知道。水果最近肯定是西瓜、哈密瓜、荔枝、龙眼这些,三四月份的时候会很密集地上樱桃。
有一些固定帮衬的档口,档主会多聊两句家常,除却卖家顾客的关系,更多了一份人情味。虽然高楼时代,邻里街坊的观念已经很弱,但在市场里,偶尔和旁边挑选食材的人交流几句,也在乏味的交易之外增添一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