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锁记》
——小川
读张爱玲的《金锁记》好像在读《红楼梦》,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姜公馆一个发生在大观园,一个是短小精致一个是鸿篇巨制。《金锁记》从题目到内容到语言再到意象都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气息。难怪张爱玲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红楼梦》夏志清也说过:“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就小说。”
可见,对于喜欢古典小说的读者以及喜欢怀旧小说的读者,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可以不断重温的华丽的旧梦。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有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对于小说开头这一段月亮的描写,我是特别钟爱的,真的是太佩服张爱玲的才华了,能把月亮这个意象写得如此的凄美、苍凉。对于月亮,唐诗宋词里不知写了多少遍,写的后人看到月亮都怕了,不敢写了,可张爱玲依然钟情于月亮的描写,而且能写得非常的独特、了无痕迹,真可与古人媲美了。徐子东在《物化苍凉》中把张爱玲的这一意象经营叫做“以实写虚”。以实的意象营造出冷、悲、凉的氛围,情绪。这种功底子也只有唐诗宋词里可以感受到了,可见,张爱玲的意象描写具有诗词的意境!
文中还有一处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姜季泽情挑七巧的那段文字: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得没有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这一段虚伪、谨慎、无情、自私、麻木、贪婪的本性一点点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姜季泽对七巧是没有爱的,仅仅停留在打情骂俏的层次上,它是一个很现实很理智的男人,虽然他对七巧有过情欲,但他知道:玩尽管玩,但不能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而七巧正好相反,她是爱姜季泽的,也许这爱并不那么纯粹。可毕竟是七巧心底的一个梦,一份温柔,一个永恒的回忆。女人就是这样的,太容易坠入爱的深渊,也爱容易受到伤害,难怪人说女人是情感的动物,男人是理智的动物。七巧在姜家受尽了屈辱,好容易熬到头得到了应该得到的那份财产,为了这一天,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人生最平凡却又最重要的幸福。她来不及考虑值不值得就一头扎进了黄金堆里。面对着姜季泽“迟来的表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她看不明白,也不想看明白了,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为什么要认真呢?七巧太固执了,人性的欲望本来就是丑陋的,亲情、爱情是经不起黄金的考验的。可她偏偏要用黄金来考验经不起考验的姜季泽,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姜季泽的眼睛证明了这一切!
《金锁记》除了上面细节性的东西外给人最深的就是比喻意象了,张爱玲的比喻精巧、准确、入木三分,这一点,恐怕只有天才钱锺书可以做到了,不过钱锺书的是冷幽默,而张爱玲的就是苍凉了。小说一开始便是一个关于月亮的比喻句:“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岁月的苍凉,人生的虚无都附着在这一意象里了。还有一处写得更为传神:“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实的意象,张爱玲用她那冷静的笔触写出了时代的一种氛围,生命的一种,让人读了之后感受到虚的森冷。人世间的悲剧命运都在森冷中展开了,七巧、长安、长白、芝寿、绢姑娘,他们都成了欲望,人性的牺牲品,无路可逃。文中这样精辟的比喻句还有很多,如:“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把七巧语言比喻成剃刀片,可见七巧语言杀人与无形,恶毒至极!“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芝寿的悲惨命运被张爱玲用鸡爪刻画得入木三分,读了让人脊梁骨上冒汗。难怪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当之无愧!
《金锁记》是一部描写人生虚无的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弥漫着这种气息,宿命,鬼气十足,阴森森的气息挥之不去。“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在七巧的眼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欲望是真的,黄金是真的。匆匆三十年,恍如隔世。“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桌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在生命的尽头,她似乎明白了,眼泪说明了一切,可惜晚了,生命不可能从来一次,生命是虚无的,也是实在的。关键看你怎么选择了,七巧选择了虚无,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重复着七巧的命运,做了黄金的奴隶!
读张爱玲的《金锁记》好像在读《红楼梦》,只不过一个发生在姜公馆一个发生在大观园,一个是短小精致一个是鸿篇巨制。《金锁记》从题目到内容到语言再到意象都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气息。难怪张爱玲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红楼梦》夏志清也说过:“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就小说。”
可见,对于喜欢古典小说的读者以及喜欢怀旧小说的读者,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可以不断重温的华丽的旧梦。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有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对于小说开头这一段月亮的描写,我是特别钟爱的,真的是太佩服张爱玲的才华了,能把月亮这个意象写得如此的凄美、苍凉。对于月亮,唐诗宋词里不知写了多少遍,写的后人看到月亮都怕了,不敢写了,可张爱玲依然钟情于月亮的描写,而且能写得非常的独特、了无痕迹,真可与古人媲美了。徐子东在《物化苍凉》中把张爱玲的这一意象经营叫做“以实写虚”。以实的意象营造出冷、悲、凉的氛围,情绪。这种功底子也只有唐诗宋词里可以感受到了,可见,张爱玲的意象描写具有诗词的意境!
文中还有一处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姜季泽情挑七巧的那段文字: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得没有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这一段虚伪、谨慎、无情、自私、麻木、贪婪的本性一点点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姜季泽对七巧是没有爱的,仅仅停留在打情骂俏的层次上,它是一个很现实很理智的男人,虽然他对七巧有过情欲,但他知道:玩尽管玩,但不能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而七巧正好相反,她是爱姜季泽的,也许这爱并不那么纯粹。可毕竟是七巧心底的一个梦,一份温柔,一个永恒的回忆。女人就是这样的,太容易坠入爱的深渊,也爱容易受到伤害,难怪人说女人是情感的动物,男人是理智的动物。七巧在姜家受尽了屈辱,好容易熬到头得到了应该得到的那份财产,为了这一天,她失去了青春,失去了人生最平凡却又最重要的幸福。她来不及考虑值不值得就一头扎进了黄金堆里。面对着姜季泽“迟来的表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她看不明白,也不想看明白了,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回事?为什么要认真呢?七巧太固执了,人性的欲望本来就是丑陋的,亲情、爱情是经不起黄金的考验的。可她偏偏要用黄金来考验经不起考验的姜季泽,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姜季泽的眼睛证明了这一切!
《金锁记》除了上面细节性的东西外给人最深的就是比喻意象了,张爱玲的比喻精巧、准确、入木三分,这一点,恐怕只有天才钱锺书可以做到了,不过钱锺书的是冷幽默,而张爱玲的就是苍凉了。小说一开始便是一个关于月亮的比喻句:“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岁月的苍凉,人生的虚无都附着在这一意象里了。还有一处写得更为传神:“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又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实的意象,张爱玲用她那冷静的笔触写出了时代的一种氛围,生命的一种,让人读了之后感受到虚的森冷。人世间的悲剧命运都在森冷中展开了,七巧、长安、长白、芝寿、绢姑娘,他们都成了欲望,人性的牺牲品,无路可逃。文中这样精辟的比喻句还有很多,如:“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把七巧语言比喻成剃刀片,可见七巧语言杀人与无形,恶毒至极!“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芝寿的悲惨命运被张爱玲用鸡爪刻画得入木三分,读了让人脊梁骨上冒汗。难怪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当之无愧!
《金锁记》是一部描写人生虚无的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弥漫着这种气息,宿命,鬼气十足,阴森森的气息挥之不去。“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在七巧的眼里,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自己的欲望是真的,黄金是真的。匆匆三十年,恍如隔世。“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桌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在生命的尽头,她似乎明白了,眼泪说明了一切,可惜晚了,生命不可能从来一次,生命是虚无的,也是实在的。关键看你怎么选择了,七巧选择了虚无,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重复着七巧的命运,做了黄金的奴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