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帝制中国的意识形态学说(二)
三、经学的源流
1、经学的早期传承—以传解经,述而不作
经学是研究经的学问,但是由于后世对经和孔子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经的范围有所区别。西汉之前有研究经的家学,是与官学相对的由孔子创立的私学传统,多以传的形式存在,但是此时尚不称经学,经学是西汉以后的事。
本经—官学 衍传—私学
周易 易传
尚书
诗经 毛诗(其他诸家无传)
仪礼 礼记
春秋 三传
2、经学的正式登台—今古文经学之争
起源:焚书坑儒及其影响,孔壁出书,刘向父子校中书,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为西汉隶书,古文为先秦籀文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崇奉孔子 崇奉周公
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 尊孔子为先师
认孔子是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认孔子是史学家
以孔子为“托古改制“ 以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以六经为孔子作 以六经为古代史料
以《春秋公羊传》为主 以《周礼》为主
为经学派 为史学派
经的传授多可考 经的传授不大可考
西汉都立于学官 西汉多行于民间
盛行于西汉 盛行于东汉
斥古文经传是刘歆伪造之作 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
今存《仪礼》、《公羊》、《谷梁》(?)、《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和《韩诗外传》 今存《毛诗》、《周礼》、《左传》
信纬书,以孔子微言大义有所存 斥纬书为诬妄
经的排序
今文经学按思想的浅深程度由浅入深排序:《诗》、《书》、《礼》、《乐》、《易》、《春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古文经学按文献的先后次序由远及近排序:《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书•艺文志》)
谶纬简介
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汉书•王莽传下》: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四库总目》易类附录易纬下: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録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
谶纬和灾异的意义在于通过天命对君权形成约束。
3、经学的调和与统一
郑玄调和今古文之争
郑玄王肃混乱家法
经学南北之分
隋唐经学的统一
4、经学的变种—宋明理学的出现
宋代经学的外部挑战与整合:佛教、道教的挑战
宋学的出现:以孔子为哲学家,阐发经义,心性学说的构建
经学向理学的转变,四书地位的提升
5、经学的封闭与终结
“经学即理学”的提出
清代经学的整理:顾炎武发端的经学整理运动,以乾嘉考据学派为高潮,清末经学的复兴
清代经学的终结:废除科举
6、经学和儒学—儒家对经的认识及改造
经学对儒学的影响:元典和学术载体
儒学的三门功夫:义理、考据、辞章
《四库全书》经部书目与子部儒家类书目比较
《四库总目》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四库总目》子部儒家类叙: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
经在儒家的不同作用
以经为行政书:其先为圣王,政学相混而未分,知行一体,以尧舜禹汤为榜样。
以经为立法书:如宰执,以政统学,以伊尹周公为楷模;
以经为教化书:再退而为帝师,以学辅政,以孔孟程朱为师范,孔孟朱皆求之而未得,程颐偶得为帝师,明清时帝师多能出任宰辅,又与前款相合;
以经为学说书:再退而为众人师,以学议政,凡著书立说、收徒讲学、自为一家者皆是;
以经为宗教书:如君子,以学践政,恭敬笃行,以儒家为儒教,以孔子为教主,以经为圣经;
以经为求官书:科举敲门砖。
1、经学的早期传承—以传解经,述而不作
经学是研究经的学问,但是由于后世对经和孔子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经的范围有所区别。西汉之前有研究经的家学,是与官学相对的由孔子创立的私学传统,多以传的形式存在,但是此时尚不称经学,经学是西汉以后的事。
本经—官学 衍传—私学
周易 易传
尚书
诗经 毛诗(其他诸家无传)
仪礼 礼记
春秋 三传
2、经学的正式登台—今古文经学之争
起源:焚书坑儒及其影响,孔壁出书,刘向父子校中书,今古文经学之争,今文为西汉隶书,古文为先秦籀文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崇奉孔子 崇奉周公
尊孔子是受命的素王 尊孔子为先师
认孔子是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认孔子是史学家
以孔子为“托古改制“ 以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以六经为孔子作 以六经为古代史料
以《春秋公羊传》为主 以《周礼》为主
为经学派 为史学派
经的传授多可考 经的传授不大可考
西汉都立于学官 西汉多行于民间
盛行于西汉 盛行于东汉
斥古文经传是刘歆伪造之作 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
今存《仪礼》、《公羊》、《谷梁》(?)、《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和《韩诗外传》 今存《毛诗》、《周礼》、《左传》
信纬书,以孔子微言大义有所存 斥纬书为诬妄
经的排序
今文经学按思想的浅深程度由浅入深排序:《诗》、《书》、《礼》、《乐》、《易》、《春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古文经学按文献的先后次序由远及近排序:《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书•艺文志》)
谶纬简介
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汉书•王莽传下》: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四库总目》易类附录易纬下: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録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
谶纬和灾异的意义在于通过天命对君权形成约束。
3、经学的调和与统一
郑玄调和今古文之争
郑玄王肃混乱家法
经学南北之分
隋唐经学的统一
4、经学的变种—宋明理学的出现
宋代经学的外部挑战与整合:佛教、道教的挑战
宋学的出现:以孔子为哲学家,阐发经义,心性学说的构建
经学向理学的转变,四书地位的提升
5、经学的封闭与终结
“经学即理学”的提出
清代经学的整理:顾炎武发端的经学整理运动,以乾嘉考据学派为高潮,清末经学的复兴
清代经学的终结:废除科举
6、经学和儒学—儒家对经的认识及改造
经学对儒学的影响:元典和学术载体
儒学的三门功夫:义理、考据、辞章
《四库全书》经部书目与子部儒家类书目比较
《四库总目》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四库总目》子部儒家类叙: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
经在儒家的不同作用
以经为行政书:其先为圣王,政学相混而未分,知行一体,以尧舜禹汤为榜样。
以经为立法书:如宰执,以政统学,以伊尹周公为楷模;
以经为教化书:再退而为帝师,以学辅政,以孔孟程朱为师范,孔孟朱皆求之而未得,程颐偶得为帝师,明清时帝师多能出任宰辅,又与前款相合;
以经为学说书:再退而为众人师,以学议政,凡著书立说、收徒讲学、自为一家者皆是;
以经为宗教书:如君子,以学践政,恭敬笃行,以儒家为儒教,以孔子为教主,以经为圣经;
以经为求官书:科举敲门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