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书】《乐迷闲话》(修订版),看似游谈却有根
![]() |
《乐迷闲话》(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7月
“写在前面”
在中国,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辛丰年的,除了看他在《读书》上写“门外读乐”的专栏,还缘于这本小书:《乐迷闲话》。
这本出版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书,今天读来不免有隔代之感。直到全书的最后一页,作者才提到了CD,它在书中叫做“激光数码唱片”。虽然作者和编者后来为这本书配了一些插图,用了几张CD唱片的封面,但我们应该了解,作者谈到这些音乐时,大多并不是从完美便捷CD上听到的,他所津津乐道的是密纹唱片、立体声唱片和磁带,像书中说道,德彪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这部印象派代表作,一张十二英寸七十八转的老唱片,正好可以装满”。而现在,连CD都已成为前一个音乐时代的旧物了。
不过,就如同书中娓娓道来的那些大作曲家和他们的名作那样,《乐迷闲话》对音乐历史充满人文气息的讲解,至今仍吸引着新一代的乐迷。作者自嘲是音乐的槛外人,“虽似游谈,并非无根”,他谈到的内容,往往令读者对欣赏音乐平添了不少知性的乐趣。比如柏辽兹不会弹钢琴,作曲也不依靠钢琴,这在作曲家中是很罕见的一例。在柏辽兹的作品总目中,“除了作为歌曲伴奏外,找不到一首钢琴独奏曲、重奏曲或协奏曲。打一个比方,有点像我们在李贺集中看不到一首唐人最爱写的七律”。以钢琴作品对七律,以伯辽兹比李贺(都被人称为“鬼才”),工巧自然,不免感叹作者的渊雅。书中还以莫扎特的音乐比拟拉斐尔的绘画,“只感到那配器的妥贴自然,同他的整个风格是完全统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也正是门外谈乐的兴味所在吧。
辛丰年,原名严格,江苏南通人,一九二三年生,二〇一三年去世。他早年参加新四军,是一位老干部,一九七六年提前退休后,潜心读书、听音乐。除本书外,他还写有《如是我闻》、《钢琴文化三百年》、《处处有音乐》等十余部谈音乐文化的书,详见本书附录“辛丰年著译目录”。这些书都是他退休后写成的,据其哲嗣严锋先生所记,他的退休生活非常充实:“影响辛丰年写作高产的原因最主要还不是因为繁重的家务和反复的修改,即使是扣除掉上面两大块时间,他还是有很多的剩余。那些时间他在干什么呢?看书,无止境地看书,吃饭的时候也捧着书看。辛丰年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听音乐的时候绝对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听音乐就是听音乐。这样一来,时间就更少了。”
这确实是一位爱书人在谈音乐,《乐迷闲话》中讲十六世纪的音乐古谱,没有纵线,也不分小节,“我们面对这样的乐谱,就像读一本中国古版书籍,没有标点,叫人不知如何断句”。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有不少中国文化的内容。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书很容易落得食洋不化,而辛丰年完全不是这样。全书的开头,就写鸦片战争之后洋商不远万里运一批“披霞娜”(Piano最初的译名)来中国,结果大蚀其本的故事。在讲管弦乐队时,也引述了晚清笔记《榆关纪事》记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则妙文,中国官员在和俄国军队打交道时,终于见识了洋人的管乐队,刚开始颇为称奇,听多了却感觉并没什么意思。
《乐迷闲话》初版是在一九八七年问世的,当时还有个副标题:“欧洲古典乐坛侧影”,由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在二〇〇五年和二〇一一年再版时又扩充、修订过两次,增补一些文字,还续写了新的一章,专门谈唱片的“音乐信使”。此次三联新版即是以山东画报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版为准校订新刊,得到了严锋、严晓星两位先生的指点帮助。
书前的自序“看似游谈却有根”,是作者二〇〇五年写的。而三联初版时的短序“作者告白”在书中略去了。在那篇“作者告白”中,辛丰年特别交待了有关西方音乐的资料,他主要采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牛津音乐指南》、《国际音乐与音乐家百科全书》这三部英文辞书。还有下面这两段话,也可以抄在这里,献给新一代的乐迷:
假如翻开这本书的是一位严肃音乐(不论中、西)的真诚爱好者,又已经认真听过不少“名曲”,那好,您正是作者编写此书时心里想着愿为效劳的对象。作者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乐迷。
……
但愿这本书能引起更多人对严肃音乐的审美兴趣,让他们有种干净的听觉,免疫的耳朵。健康的音乐将造就健康的听众。这样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民族风格的新音乐的土壤不也就更肥沃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二〇一四年四月
========
![]() |
《乐迷闲话:欧洲古典乐坛侧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月第1版,1995年9月第2版
========
![]() |
《乐迷闲话》(增订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11年5月第2版
========
乐迷闲话(修订版)
作者: 辛丰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7
页数: 272
定价: 34.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8050199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