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一个互联网产品
在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迭代过程中,产品经理、开发、运营甚至市场人员可以往一个产品中增加无数个功能或者需求。那么,这些想当然的需求或者来自数据的需求是否真的值得开发?是否真的需要你们来开发?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十分有代表性,结合最近的工作内容和思考,拿出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从产品定位,需求挖掘,需求排序,迭代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于产品定位,无数文章都讨论过方法,意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需要明确的就是:除了到了产品转型的时刻,其他时刻不管是产品人员或者运营人员都要牢记自家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形成前,产品上线后的迭代过程。因为,在后期的迭代完善过程中,随着人员的流失或者进进出出,一个产品也许就不再是同一个人跟进。最初的感觉也许不再,这个时候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数据分析以及对竞品的分析模仿的道路上,失去自己的本色。产品定位是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对产品进行定位。从市场层面上,定位产品处于哪个市场,处于这个市场的什么位置,从而可以确定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确定产品的直接竞争产品。从产品形态上,定位产品日后要以怎样的形态存在,是以功能为导向,还是以用户或者是内容为导向。微信和QQ就是以用户关系为导向。而各大视频网站和新闻网站则是以内容为导向,大部分的工具类软件则是以功能为主导。从用户角度上,定位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所以,笔者认为用户定位也是产品定位的一部分)。种子用户是谁,普通用户是谁。核心用户是谁,边缘用户是谁。将涉及到的用户群,根据一定的规则将其识别并排序。(Ps:这一步主要是在前期产品规划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用户,笔者定义为“产品设定用户”;后期在实际产品运营迭代过程中,实际的产品核心或者重度用户,笔者定义为实际的“产品核心用户”)然而,往往我们都是在一开始投入有限的人力物力实现产品所必须的基本模块,随着产品的策划、开发的推进、上线和迭代之后,用户在平台上所展现的习惯会与设想有所不同,实际的产品核心用户也许与原先的产品设定用户有所偏离。这时候,偏离的这部分用户的缺口,就是产品需要在后续迭代弥补这部分用户需求的缺口。假设,一款产品定位为适合青少年使用,预计最多的用户群是18岁的男生,占比25%以上。产品在前期设计阶段,将着重研究这部分的用户的特征、习惯和喜好,以便产品推出之后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实际产品推出之后占比最大的用户群是25岁的女性用户。这两类具有明显差异的用户群导致了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是产品表现出特定的形态。在后期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去研究这部分用户群的特征、习惯和喜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当然,如果公司战略就是不迎合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保持自己的本色。这个时候对用户进行筛选,也可以不选择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优化。但是,要玩转一款产品使其保持活力,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留住你想留住的用户。这里,需要结合前面所进行的产品定位,明确玩转产品的核心关键因素。这里以社交类产品为例说明。既然产品定位为社交类产品,则产品的核心关键因素可以是用户类型,用户关系,UGC等。微信,则是以用户关系来作为关键因素,持续的打磨和优化。微博,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关键因素推进产品的发展。作为弱关系的SNS产品,微博一直在弱化用户关系。主要以用户类型和UGC为主要的关键因素发展产品。一开始推出微博时,利用明星效应、大V模式积累大量的优质用户资源。随着平台的成长,渐渐转为UGC为主的产品运营和迭代,摸索更多刺激用户产生原创内容、优质内容的办法,以产品功能和规则的形式展示。到这个时候,产品是生出来了。那么下面就是如何让产品活起来的问题。
继续以微博为例,为什么微博上能够凝聚 用户,不管是个人、组织还是机构?为什么微博上能够持续产生有价值的内容,推动它的运转?更甚,为什么新浪微博能够打败各大微博,如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独占鳌头?最后一个问题有点广泛,笔者也没有标准答案,仅是个人思考,这里说出来抛砖引玉一下。一个产品从诞生,发展到垄断,它能够成功必然有其原因。(请忽略,这里说的是屁话,肯定有原因,不然为什么不是我赢。)笔者认为,新浪微博的成功有以下两个原因,可以搬到其他SNS平台照样适用,它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它有别人抄不了的东西。第一,新浪微博有其他微博所没有的东西。如果是功能,那么其他平台肯定可以说:那我抄。既然,最后新浪微博成功了,那说明它有别人抄不了的东西。那就是上面说的用户,关系,和UGC。首先,新浪微博有时间上的优势。虽然它不是第一个推出微博平台的,但是却是第一个在微博发展到接近成熟的时候推出的。它抢占了市场先机,后来居上是因为它比前面的平台成熟,它比后来的平台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它利用天时抢占了用户。利用明星效应快速的积聚了用户之后,用户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产生的内容和使用习惯是任何其他微博所无法复制的。笔者认为这就是其他微博打败不了新浪的原因。(纯属歪楼,请自动脑补)
关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首先微博定位为SNS网站(虽然网上有人对微博是否是SNS有所质疑,笔者就把微博当SNS网站进行分析了)。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涉及人和服务。内容就是沟通人和服务的桥梁。产品不仅要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还需要对产品的用户进行定位,用户的关系进行设计,以及平台运营规则进行定制,对内容进行约束,这样一个平台的内容才能够促进产品的良性循环。如果你的微博整天都被淘宝的广告,或者一些代沟信息,软文所充斥。你还会上微博吗?同样的道理,为了不让微博被垃圾信息充斥,留住用户,那么新浪的内部人员需要对内容进行审核。根据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特征,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发布或者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内容需要禁止或者减少。但是,用户产生内容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有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的高低虽然也是平台设定,但是用户是否愿意买账,还要衡量他们的收益和付出。以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的收益,更多的是对信息的免费获取和精神知识上的脑补。但是,对于那些为我们产生内容和知识的用户其实不然。他们产生内容的成本比我们更高。因为他们产生的内容如果不好,普通用户就不会查看,用户活跃度就会下降,导致内容产生者的微博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必然挫伤他们产生内容的积极性,由此在平台上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微博平台还需要对内容的产生者进行激励。通过不同的措施来降低他们的成本或者提高他们的收益,达到促进的效果。那么,刺激奖励的规则,收益的规则都需要一一制定。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分析见解,更多以实际的产品进行类比分析,如有偏颇,还请海涵!
本文是由一个在校内创业团队担任产品职责同时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工作实习的学生总结日常工作和思考而写的文章,仅供参考讨论,请勿让笔者带到沟里去。
本文即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http://j--lover.blog.163.com/blog/static/21923618420146201037485/
关于产品定位,无数文章都讨论过方法,意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需要明确的就是:除了到了产品转型的时刻,其他时刻不管是产品人员或者运营人员都要牢记自家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形成前,产品上线后的迭代过程。因为,在后期的迭代完善过程中,随着人员的流失或者进进出出,一个产品也许就不再是同一个人跟进。最初的感觉也许不再,这个时候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数据分析以及对竞品的分析模仿的道路上,失去自己的本色。产品定位是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对产品进行定位。从市场层面上,定位产品处于哪个市场,处于这个市场的什么位置,从而可以确定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确定产品的直接竞争产品。从产品形态上,定位产品日后要以怎样的形态存在,是以功能为导向,还是以用户或者是内容为导向。微信和QQ就是以用户关系为导向。而各大视频网站和新闻网站则是以内容为导向,大部分的工具类软件则是以功能为主导。从用户角度上,定位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所以,笔者认为用户定位也是产品定位的一部分)。种子用户是谁,普通用户是谁。核心用户是谁,边缘用户是谁。将涉及到的用户群,根据一定的规则将其识别并排序。(Ps:这一步主要是在前期产品规划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用户,笔者定义为“产品设定用户”;后期在实际产品运营迭代过程中,实际的产品核心或者重度用户,笔者定义为实际的“产品核心用户”)然而,往往我们都是在一开始投入有限的人力物力实现产品所必须的基本模块,随着产品的策划、开发的推进、上线和迭代之后,用户在平台上所展现的习惯会与设想有所不同,实际的产品核心用户也许与原先的产品设定用户有所偏离。这时候,偏离的这部分用户的缺口,就是产品需要在后续迭代弥补这部分用户需求的缺口。假设,一款产品定位为适合青少年使用,预计最多的用户群是18岁的男生,占比25%以上。产品在前期设计阶段,将着重研究这部分的用户的特征、习惯和喜好,以便产品推出之后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实际产品推出之后占比最大的用户群是25岁的女性用户。这两类具有明显差异的用户群导致了不同的用户使用习惯,是产品表现出特定的形态。在后期产品迭代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去研究这部分用户群的特征、习惯和喜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当然,如果公司战略就是不迎合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保持自己的本色。这个时候对用户进行筛选,也可以不选择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进行优化。但是,要玩转一款产品使其保持活力,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留住你想留住的用户。这里,需要结合前面所进行的产品定位,明确玩转产品的核心关键因素。这里以社交类产品为例说明。既然产品定位为社交类产品,则产品的核心关键因素可以是用户类型,用户关系,UGC等。微信,则是以用户关系来作为关键因素,持续的打磨和优化。微博,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关键因素推进产品的发展。作为弱关系的SNS产品,微博一直在弱化用户关系。主要以用户类型和UGC为主要的关键因素发展产品。一开始推出微博时,利用明星效应、大V模式积累大量的优质用户资源。随着平台的成长,渐渐转为UGC为主的产品运营和迭代,摸索更多刺激用户产生原创内容、优质内容的办法,以产品功能和规则的形式展示。到这个时候,产品是生出来了。那么下面就是如何让产品活起来的问题。
![]() |
继续以微博为例,为什么微博上能够凝聚 用户,不管是个人、组织还是机构?为什么微博上能够持续产生有价值的内容,推动它的运转?更甚,为什么新浪微博能够打败各大微博,如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独占鳌头?最后一个问题有点广泛,笔者也没有标准答案,仅是个人思考,这里说出来抛砖引玉一下。一个产品从诞生,发展到垄断,它能够成功必然有其原因。(请忽略,这里说的是屁话,肯定有原因,不然为什么不是我赢。)笔者认为,新浪微博的成功有以下两个原因,可以搬到其他SNS平台照样适用,它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它有别人抄不了的东西。第一,新浪微博有其他微博所没有的东西。如果是功能,那么其他平台肯定可以说:那我抄。既然,最后新浪微博成功了,那说明它有别人抄不了的东西。那就是上面说的用户,关系,和UGC。首先,新浪微博有时间上的优势。虽然它不是第一个推出微博平台的,但是却是第一个在微博发展到接近成熟的时候推出的。它抢占了市场先机,后来居上是因为它比前面的平台成熟,它比后来的平台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它利用天时抢占了用户。利用明星效应快速的积聚了用户之后,用户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产生的内容和使用习惯是任何其他微博所无法复制的。笔者认为这就是其他微博打败不了新浪的原因。(纯属歪楼,请自动脑补)
![]() |
关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首先微博定位为SNS网站(虽然网上有人对微博是否是SNS有所质疑,笔者就把微博当SNS网站进行分析了)。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涉及人和服务。内容就是沟通人和服务的桥梁。产品不仅要设计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还需要对产品的用户进行定位,用户的关系进行设计,以及平台运营规则进行定制,对内容进行约束,这样一个平台的内容才能够促进产品的良性循环。如果你的微博整天都被淘宝的广告,或者一些代沟信息,软文所充斥。你还会上微博吗?同样的道理,为了不让微博被垃圾信息充斥,留住用户,那么新浪的内部人员需要对内容进行审核。根据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特征,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发布或者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内容需要禁止或者减少。但是,用户产生内容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有一定的成本。这个成本的高低虽然也是平台设定,但是用户是否愿意买账,还要衡量他们的收益和付出。以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的收益,更多的是对信息的免费获取和精神知识上的脑补。但是,对于那些为我们产生内容和知识的用户其实不然。他们产生内容的成本比我们更高。因为他们产生的内容如果不好,普通用户就不会查看,用户活跃度就会下降,导致内容产生者的微博的关注度就会降低,必然挫伤他们产生内容的积极性,由此在平台上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微博平台还需要对内容的产生者进行激励。通过不同的措施来降低他们的成本或者提高他们的收益,达到促进的效果。那么,刺激奖励的规则,收益的规则都需要一一制定。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分析见解,更多以实际的产品进行类比分析,如有偏颇,还请海涵!
本文是由一个在校内创业团队担任产品职责同时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工作实习的学生总结日常工作和思考而写的文章,仅供参考讨论,请勿让笔者带到沟里去。
本文即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http://j--lover.blog.163.com/blog/static/21923618420146201037485/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